更新日期:2012/02/18 12:06:11
學佛五講 實修的佛教〈二〉整理編輯:施常同、盧常伽一、 三藏教典都為實修
3. 大正大藏經將經藏分為十類。
(10) 密教部─中國唐朝開元年間開元三大士所傳入的密教經典,並非指西藏密教。
A. 開元三大士:唐朝開元年間從印度來的三位法師,分別是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
B. 中國的密教思想與修行方法經由日本的空海大師傳到日本,形成東密的系統。密
教反而在中國沒有繼續發展。
C. 密教部經典分為理論基礎與事部修行。
a. 西藏黃教規定僧侶必須接受理論訓練十二年,之後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繼
續在理論上研究,通過考試便可獲得格西學位。第二種是進入密教學院作密
法的修行,例如壇城的修行。
b. 西藏密教將許多佛教抽象的修行轉為具像,以具體的事物來代表抽象的含
意,如空觀、無常觀等等。
D. 理論基礎與顯教相通。
a. 菩提心為因。
b. 大悲為根本。
c. 方便為究竟。方便代表智慧。菩薩道的修行是証得空性智之後才有方便道。
E. 事部修行。
三密相應─以特定具體方法來修練身、口、意三業,並非不可告人或不可理解。
a. 密咒加持:以口持咒。
b. 本尊觀想:以意觀想。
c. 儀軌修法:以身修儀軌。
F. 楞嚴經屬於密教部。
整理編輯:施常同、盧常伽
4. 律藏─戒學。
說明各種戒律的制戒因緣及如律而行的規定作法。
(1) 戒律制定有種種的原因。例如為了避免佛教修行人惹人譏嫌,引人誤會。或是為了淨
化修行人的身心。
5. 論藏─慧學。
歷代祖師修學佛法之後有了心得,將佛法詳細說明,或作有系統有組織的整理,而形成
論藏。大正藏中的論藏只有印度祖師的著作,並不包含中國祖師的作品。
(1) 釋經論:印度祖師依據經典逐句逐段解釋。例如《大智度論》釋龍樹菩薩解釋大般若
經的著作。
(2) 宗經論:根據一部或多部經典將佛法義理作有組織系統地論述。
A. 毗曇部:小乘各部派諸學者對佛法全體的研究整理。
a. 阿毗達磨俱舍論:部派時期的教科書。演培法師著有《俱舍論頌講記》。
B. 中觀部:龍樹依阿含及般若思想,創中觀學派的思想。
a. 龍樹菩薩著《中論》、《十二門論》,他的弟子提婆菩薩著《百論》。中國稱此
為龍樹三論,立三論宗。
C. 瑜珈部:唯識學派。
D. 論集部。
6. 大正藏中,中國祖師的著作被歸類於下列各部:經疏部、律疏部、論疏部、諸宗部。諸
宗部內收集中國八大宗的代表著作。
二、 修福、修定、修慧
1. 佛陀被稱為「福慧兩足尊」,所以佛教徒的具體修行就是修福修慧。
2. 佛教修行總綱的三無漏學─戒、定、慧─中,持戒就是修福的項目之一,修定是貫通福
慧的修行。
整理編輯:施常同、盧常伽
3. 修福─唯有布施、報恩、精進、持戒才能增長福報。
(1) 布施是修福
A. 布施的對象就是我們的福田。福田分為兩種:敬田與悲田。
B. 敬田:以恭敬心供養父母及三寶。
C. 悲田:對一切貧苦的眾生,以悲愍心在這塊悲田上播種。
(2) 報恩是修福
A. 知恩報恩才能有福。
B. 「四恩」是我們報恩的對象:父母、三寶、國家、眾生。
(3) 精進是修福:努力止惡行善不懈怠的過程,是修福最重要的資糧。
(4) 持戒是修福
A. 持戒是對一切眾生持戒,而持五戒就是對一切眾生作五大無畏布施,與一切眾生
結善緣。
B. 一念持戒心便與一切眾生結善緣,而犯戒只對有限的眾生犯戒。
C. 要適度接受他人善意的布施。
D. 止持:禁止而不能作的。透過止持能修練身口意三業。
E. 作持:規定必須作的。透過作持以護持正法、利益眾生。
例如菩薩戒規定要度眾生,不度眾生便是犯戒。僧團討論事項必須「一白三羯磨」
─宣告一次,三讀通過─否則犯戒。
(5) 懺悔:犯戒破戒,懺悔之後還得清淨,繼續持戒,利益眾生。(3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