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18 00:01:55
學習次第 : 進階

八大人覺經 第三覺知 心無厭足覺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貪欲一方面趨策我們不斷地造業、受報;另一方面,也使令我們智慧昏闇,看不清諸法本空的道理、更看不清楚心的本來面目,所以佛陀繼續開示:修行人必須「少欲」、「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所謂「少欲」是對於沒得到的事物不生貪心;而「知足」則是對於已經獲得的事物有所知足、不再多求。總之,少欲之人必然是知足的。歷史上有一位嚴斶,他是春秋戰國時代的處士。齊宣王聽說他很有修行、很有道德,想請他出任上大夫,但是嚴斶卻拒絕如此的殊榮。皇帝覺得很奇怪,問他:「看你現在如此貧窮,吃也吃不好,住在一間小房子裏,又穿得破破爛爛,我請你當官是賜給你富貴,為什麼要拒絕?」嚴斶回答:「大王!你給我的富貴,並不是真富貴,你今天賜給我官做,雖然官高權貴,但是過一段時日,一旦出了什麼差錯,不但不再給我賞賜,可能連命都保不住!你說我很貧窮,其實不然,我現在『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淨貞正以自虞。』這才是真正的富貴。」

   世間人以養家活口,乃至追求名利為業;而修行卻要「安貧守道,唯慧是業。」所謂「業」就是這一念心的造作。一般人總認為:沒有名利就是貧窮;有名有利、有權有勢就是富貴,終其一生汲汲營營向外追求,因而造業受報,輪迴生死。然而佛法告訴我們,所謂貧窮與富貴並非取決於外在的名利,而是在這一念心當中。不懂得善用自心就是貧窮;反之,這念心清淨、知足、貞潔,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即是富貴。小乘行者斷欲去貪,這一念心發起般若智慧,證知諸法無我的道理,較諸凡夫更為富貴;而菩薩行者進一步以利他、度眾生為業,即此一心發起大用,創造、利用一切緣起,惠施一切眾生,使令眾生離苦得樂、得大解脫;度了一切眾生,又不執著能度的我和所度的眾生,始終回歸于清淨本然的自性,這才是真正的大富大貴。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