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4/11 08:08:12
                                    
                                    
                                    學習次第 : 進階
                                    
 大阿闍黎蓮花生傳記三
 第二十二章 足履藏域修行地埋意伏藏賜教誡
 其後,王子穆德贊布繼承王位,如同父王用佛法來護持國政,將阿闍黎蓮花生蓮足奉於己頂。為阿闍黎鋪設柔軟錦緞座墊,披上白色狼裘,陳設葡萄酒、米酒等飲料,呈獻種種珍饈供品,供上鑲飾金玉珍寶之銀曼紮後,請求灌頂及賜予教言。阿闍黎亦對王子授予了薄伽梵寂猛佛陀壇城灌頂,賜予寂猛雙修教言,令其圓滿成熟解脫。
 之後,阿闍黎菩提薩埵亦於菩提洲中,趨入圓寂攝入化身壇城。阿闍黎與王子二位將尊者法體用綢緞包裹,裝入栴檀蓋倉中,其蓋倉以金玉為鑲飾,作為供養所依處。
 隨後,阿闍黎道:
 “如我鄔金虹身蓮花生,
 積累福德緣故生鄔金,
 三千六百寒暑居印度,
 (注:三千六百僅指代年歲久遠)
 隨因緣故光臨藏雪域,
 五十一載安住此雪域,
 發願力故作王供養境。
 虎年之時奠基桑耶寺,
 馬年竣工聖依桑耶寺,
 圓成護法國王所思欲。
 牛年國王五十六歲時,
 彼載應為國王逝世時,
 做壽法事延長十三載,
 虎年六十九時趨涅槃。
 授權穆德贊布承王位,
 我亦灌頂圓滿賜教法,
 如同先前國王佛法規,
 君臣應護昌榮之國政。
 無上供境菩提薩埵亦,
 菩提洲中攝入化身壇,
 現今吾亦不于此安住,
 尋覓修行福地行善去。”
 事後,阿闍黎於青普寂靜處,安住意密三月又三日;
 于劄吉漾宗處,安住意密五月又五日;
 于帝卓劄嘎處,安住意密七月又七日;
 於門卡涅讓處,安住意密一月又十日;
 于門堪劄嗒擦穆處,安住意密三月又三日;
 于門貢岩洞處,安住意密一月又七日;
 于穆德謝吉巴瑪岡處,安住密意一月又十日;
 于雅龍謝吉劄普處,安住密意三月又三日;
 于甲吉則熱處,安住密意二月又四日;
 于德賽岡處,安住密意五月又五日;
 於洛劄卡切處,安住密意八月又八日;
 于劄熱劄貢處,安住密意七月又七日。
 如是,加持彼諸寂靜處為修行聖地,足跡踏遍藏域,為未來具緣者埋下諸多伏藏,以及各種標題及標題密要鑰匙,並為各各具緣者立下誓願:“願具緣者能相遇!願具緣者能行持!”如是發願後,又以伏藏印、交付印、埋藏印三次第印持,並做賜教:“囑咐作護持,隱密埋伏藏,甚深殊勝持!”
 隨後,大阿闍黎說道:
 “後世遇我之伏藏法者,此教誡當謹記於心!
 後世遇我之伏藏法諸具緣者,若不能長養教訣,會出現突然惡因緣故,應做保密。竅訣公開炫詡,他眾生起嫉妒貪欲誹謗故,應出生修持驗相。
 名利排場若廣,他眾會作損害,故當具足修法咒力。
 應如地基般守護誓言,若敗壞誓言,則此生不祥,來世亦墮入地獄。
 見解應如虛空一樣高,若未抉擇正見,則會行於歧途。
 修行應穩固如同金橛,若未堅固修習,縱外表偽裝修行,亦得不到穩固。
 行為應具足定見,狡詐偽裝不能調伏他眾。
 竅訣應如庫藏般隱藏,若廣傳則失壞,不會受到尊重。
 如何禪修,亦應於竅訣上師面前作根本之抉擇,若無有上師加持,法亦不會生起加持。
 見行草率會出現中斷,正見勿多言說,行為亦不要隨便任意。
 法之究竟臻達誓言及大悲,自己誓言清淨,大悲攝受他眾。自己修持妙法未出現驗相間,不能賜予他眾。
 因他眾對法不生信,亦不會珍惜故,教言及正法不要即刻賜予。因傳法後會出現斷絕關係,所以當觀察法器。
 此伏藏法極為甚深故,當謹慎行持。若如是做,自然出生加持,獲得自身佛果,他眾會供奉一切所欲所需,受到諸眾恭敬承侍,天尊賜予受用,所思如意成辦。能行持佛陀傳承,證悟法義,建立伽藍,弘揚聖教。
 若不如是行持,自己未獲得修法覺受,窺他財食,則是出賣佛陀正法之敗類,僧伽中罪人,具罪阿闍黎,地獄協商者,利己墮地獄,浪費人身寶。
 吾之伏藏甚為嚴厲故,應知善為長養!”
 大阿闍黎蓮花生無垢本生傳記中,足履藏域修行地,並埋藏意伏藏門及作教誡之第二十二章竟。
 第二十三章 蓮師欲赴羅刹國謝絕諸君臣挽留
 于肩胛骨形狀之南瞻部洲邊緣,有楞伽部熱羅刹國。彼亦,靠近鄔金國,羅刹漫出後會殘殺人類,摧毀印度、尼泊爾、藏域等一切地方。為賜予瞻部洲眾生無畏佈施故,阿闍黎蓮花生心想:應管護羅刹。計畫從吉祥桑耶寺前赴銅色吉祥山頂。
 藏地國王天子穆德贊布及大臣、出家男女二眾、善知識、咒師、大修行者、瑜伽士、醫師、書寫念誦者、長者、婦女等男女施主,所有藏域臣民請求阿闍黎安住。然尊者不開許,對諸藏人唱起悲傷之歌:
 “納莫熱納格熱!
 無量光佛觀世音菩薩,
 汝之大悲周遍諸有情,
 祈請加持吾等所化後,
 亦令三界輪回成空盡。
 諦聽藏域國君臣民眾,
 我乃鄔金上師蓮花生,
 往昔因緣之故臨藏地。
 國王意之所思圓滿後,
 黑暗籠罩藏地中,
 正法日輪已升起,
 安置諸眾善與樂,
 藏域嶺主已入寂。
 現今藏地不安住,
 藏人與吾不隨和,
 吾將前赴印度國。
 國政不依佛法護,
 臣僚操縱于國王,
 藏諸王臣吾不和,
 對罪惡王失所望,
 吾將前赴印度國。
 清淨戒律不守護,
 酒肉婦女暗依止,
 藏諸僧尼吾不和,
 對狡詐者失所望,
 吾將前赴印度國。
 不依經論教典講,
 以染汙法欺他眾,
 藏諸導師吾不和,
 對偏袒者失所望,
 吾將前赴印度國。
 根本後得不相契,
 少許了知為證悟,
 藏諸修士吾不和,
 對禪坐者失所望,
 吾將前赴印度國。
 清淨誓言不守護,
 大乘咒如苯波誦,
 藏諸咒師吾不和,
 對毀誓者失所望,
 吾將前赴印度國。
 不具正法見修義,
 虛浮誇張自欺誑,
 藏瑜伽士吾不和,
 對狂放者失所望,
 吾將前赴印度國。
 人規正法不相契,
 噁心聖教棄水中,
 藏諸長臣吾不和,
 對惡求者失所望,
 吾將前赴印度國。
 不行無偏私佈施,
 吝嗇積累餓鬼因,
 藏諸施主吾不和,
 對諂慳者失所望,
 吾將前赴印度國。
 信心悲心不相契,
 輕信跟隨狡詐者,
 藏諸女人吾不和,
 染心蕩婦失所望,
 吾將前赴印度國。
 藏諸弟子隨安住,
 我將往赴羅刹國,
 祈願日後重相逢!”
 其後,藏域徒眾、諸王臣們各各心灰意冷,心跳悶絕,淚流滿面,哽咽窒息,各各如土牆倒塌般做頂禮,將阿闍黎蓮足奉於己頂,拉著尊者衣服請求道:“大阿闍黎若去印度國,無有所需斷除之內外增益。先王在世時,尊者具大恩德,現在還請大悲攝受藏域諸王臣,無論如何請住下來!”
 阿闍黎聽後,說道:
 “吾于先王在世時已廣弘聖教,汝輩隨學諸君臣眾,當依吾之施主福田法規而護持。吾到印度國去,雖無有需要斷除之內外增益。如是,然從楞伽部熱羅刹國中有羅刹漫出,如不調伏彼等,則會殘食瞻部洲諸眾生,調伏彼等之時已至,是故應去調伏羅刹諸眾。”
 言畢,唱起了道歌:
 “上師尊者垂加持,
 本尊聖眾賜悉地,
 空行母眾除中斷,
 即祈請已求加持。
 吾乃鄔金蓮花生,
 海生蓮花內中出,
 胞胎污垢未曾染,
 生處無比極殊勝。
 最初鄔金國境內,
 恩劄菩提之王子,
 轉變國政入正法。
 中間印度國境內,
 拜謁賢哲諸勝士,
 精進聞思作修持,
 獲風心義二自在。
 最後光臨藏雪域,
 調伏世間諸傲者,
 國王所思圓滿做,
 究竟熟解所化眾。
 現今五濁惡世時,
 具諍辯時之邊末,
 總之三界諸有情,
 趨入無誤道者稀。
 邪念惡魔做主宰,
 尤其劫奪眾生命,
 異熟引入三惡趣。
 西南羅刹小洲中,
 嗔恚羅刹做駕駑,
 調彼士夫除我無。
 吾身已成金剛身,
 證得瑜伽壽持明;
 語獲密咒法成就,
 咒力能力圓滿具;
 意證三世佛意密,
 現前無二心性義。
 現時六道有情眾,
 為施無有怖畏故,
 去伏西南羅刹眾,
 以大慈悲菩提心,
 邪念食肉羅刹眾,
 方便調伏置正法,
 諸眾於佛刹土中,
 善樂二種做安置。
 汝藏王臣諸徒眾,
 身體長時隨安住。
 吾獲無生死身故,
 死亡遷變吾無有;
 身四大獲自在故,
 無有不樂痛苦患;
 慈悲二獲自在故,
 饒益眾生無疲厭;
 風心二法獲自在,
 四種事業無阻礙。
 汝等此住王臣徒,
 敬信勝解誠祈禱,
 吾亦大悲鐵鉤攝,
 無變敬信勿令失,
 與吾再再能相逢!”
 如是言後,蓮師不開許繼續安住。諸王臣等悉皆哽咽窒息,心中變得空蕩蕩的。
 大阿闍黎蓮花生無垢本生傳記中,蓮師意密欲往西南羅刹國,諸藏王臣祈請延住,而師不允之第二十三章竟。
 第二十四章 大阿闍黎蓮花生垂賜教言于藏王
 大阿闍黎蓮花生意密欲往西南國調伏羅刹時,天子穆德贊布請求道:
 “若阿闍黎不居藏域意密赴印度,請問後代諸位藏王如何作行持?”
 如是請求後,阿闍黎尊者即對藏王宣說道:
 “具足福德藏域諸國王,
 國王秉性勿交臣民友,
 君主勿行平民之行為,
 性格賢善正直極穩重。
 具足信心內使徵詢時,
 目標決定不斷坦然說。
 危害國政言談勿須聽,
 不可暴躁寂靜且調柔。
 要事獎賞份量作商議,
 勿需太多適當許則佳。
 臣僚貪欲大亦無智慧,
 法政堡壘被毀危險大,
 大臣操縱駕駑國王時,
 財物以及罪惡當謹慎。
 王政若衰國王亦衰落,
 勿輕轉變當令耳根鈍,
 凡事半隱心中心量闊,
 始能達至國政永久遠。
 對諸王妃及余諸婦女,
 貪婪大故心意遭系縛,
 彼此混雜善惡亦不分,
 不能信賴之人不應依。
 善法不至自命遭殺險,
 和護外眷食護內眷屬,
 捨棄偏袒厲語平等言。
 經堂聖殿以及供塔等,
 福德雖大後亦造罪因,
 是故於前已具當敬重。
 翻譯正法清淨做校檢,
 妙法教誡正量作受持,
 三寶猶如眼目應珍愛,
 趨入諸乘教法各各宗。
 雖以種種方式證果位元元,
 然應受取密咒金剛乘。
 居處過多放蕩遭衰險,
 故而應當穩重善觀察。
 南尼泊爾邊地人無智,
 不可信任有欺誑之險。
 有衰險故居處殿勿遷,
 勿需操心穩重應安住。
 諸王妃等亦是國政基,
 心胸寬廣並應學安忍。
 佈施食品器具應清淨,
 身儀端莊資財善護理,
 不應渙散行儀當調柔,
 不應多語和言心量闊,
 和善悅言護持外內眷。
 太子兄弟姊妹入正法,
 現世持戒後世生善趣。
 吾蓮花生現今即離去,
 現前安住以及未來之,
 藏諸國王心中如是持!”
 阿闍黎如是垂賜教誡。
 大阿闍黎蓮花生無垢本生傳記中,蓮師對藏地諸國王垂賜教誡之第二十四章竟。
 第二十五章 大阿闍黎蓮花生對諸藏臣賜教誡
 車桑亞拉等諸位大臣向阿闍黎蓮花生請示道:
 “上師不住藏域意密赴印度,藏地後世諸位大臣如何行?”
 如是請示後,大阿闍黎道:
 “作為藏王大臣諸眾們,
 承侍君主身語應恭敬,
 內宮王妃之前做承侍。
 外政隨順佛法做護持,
 悲湣疼愛臣民之生計。
 管理臣務王前為臣僚,
 國泰民安法規當嚴厲。
 修建三寶所依以及大乘寺,
 王宮國務界外觀望做護持,
 明曉慈嗔通達善惡義理故,
 應先如理商議思維善惡義,
 事已成辦後悔無益不能改。
 最初三思行事後果不善亦無悔。
 大信依法供養三寶之人即法臣,
 大智商議善巧觀察之人即賢臣,
 勇猛謹慎方便伏敵之人即武臣,
 內無噁心聰慧善政之人即謀臣。
 國王國政優劣系乎臣僚之善惡,
 觀察料理妥善護持國王及國政。
 蓮花生吾現今即離去,
 現前安住以及未來之,
 汝等藏臣心中應憶持!”
 阿闍黎如是垂賜教誡。
 大阿闍黎蓮花生無垢本生傳記中,蓮師對藏域諸大臣垂賜教誡之第二十五章竟。
 第二十六章 大阿闍黎蓮花生對藏僧尼賜教誡
 其後,涅·迦納格瑪熱等藏域諸位僧尼向阿闍黎請示道:
 “上師不居藏域意密赴印度,藏地後世諸位僧侶如何行?”
 如是請示後,阿闍黎道:
 “趨解脫道未來諸僧尼,
 遠離世法安住解脫道,
 捨棄父母親友無貪行。
 剃發出家著導師法衣,
 傳戒堪布闍黎師尊前,
 受取沙彌比丘諸戒規,
 遠離惡作護學處次第。
 居處以及缽盂善清潔,
 承侍堪布闍黎長老僧,
 善為灑水清掃曼紮納,
 一切悅意供養善莊嚴。
 初夜黎明勿睡作善行,
 種種真善法行道次修,
 毀壞律儀應當及時懺,
 正知攝持學處離敗墮。
 安住僧團勿居家宅處,
 尤其母親姐妹亦勿依。
 為諸供處應遠離罪墮,
 若行現樂後世入正道。
 為斷輪回女子出家眾,
 生世惡業低賤無戒慧,
 斷除貪執男眾護淨戒,
 勿去俗宅應住尼僧團。
 聽講求學隨力積善法,
 念誦轉繞禮拜鄭重行,
 無有諂詐護戒律學處,
 若尼還俗現苦後墮獄,
 是故奮力清淨護律儀。
 蓮花生吾現今即離去,
 現前安住以及未來之,
 藏諸僧尼心中應憶持!”
 阿闍黎如是垂賜教誡。
 大阿闍黎蓮花生無垢本生傳記中,蓮師對藏域諸位僧尼垂賜教誡之第二十六章竟。
 第二十七章 大阿闍黎蓮花生對藏導師賜教誡
 嘎、覺二位尊者為主之藏域諸善知識導師,向阿闍黎請示道:
 “上師不居藏域意密赴印度,後世諸善知識導師如何行?”
 如是請示後,阿闍黎道:
 “賢善具德藏域善知識,
 闍黎賢哲上師尊之前,
 詢問讀誦聽聞善思維,
 三藏法部內外密咒教,
 一切諸乘法義善巧學。
 修學一切所知學處故,
 精湛掌握五明諸學處。
 已成他眾恭敬處,
 具足福德散漫時,
 應斷我慢嫉妒心,
 自高自大此勿作。
 口說言辭隨學習,
 隨順諸眾如法行,
 謂我智者他眾非,
 應斷如是罪嫉妒。
 欲求學之補伽羅,
 喜何信何諸法教,
 自之上師阿闍黎,
 身語意三敬承侍。
 隨有財食等奉獻,
 妙法不應輕易足,
 拜謁詢問諸智者。
 勿要造作太囂張,
 功德應以法充盈。
 斷除計較道友心,
 獲得少許功德時,
 勿要高傲具私欲。
 主應大悲攝諸眾,
 披戴四無量鎧甲。
 自續若未以法調,
 則何能調伏他眾?
 賢哲應調自相續。
 蓮花生吾現今即離去,
 現前安住以及未來之,
 藏諸導師心中應憶持!”
 阿闍黎如是垂賜教誡。
 大阿闍黎蓮花生無垢本生傳記中,蓮師對藏域諸善知識導師垂賜教誡之第二十七章竟。
 第二十八章 大阿闍黎蓮花生對藏咒師賜教誡
 桑吉益西等藏地諸位咒師向阿闍黎請示道:
 “上師不居藏域意密赴印度,後世藏地諸位咒師如何行?”
 如是請示後,阿闍黎道:
 “趨入密咒藏地諸咒師,
 應尋成就密咒根本師,
 灌頂開啟密咒法次第,
 密咒命根即護淨誓言,
 金剛闍黎如顱肢負荷,
 聖本尊如體內心臟持,
 空行護法如身影依止,
 甚深密咒如眼珠愛護,
 甚深心咒如體氣誦持,
 甚深生圓如身命修習,
 咒力達至見修行果位。
 斷除十種不善取十善,
 為正法故自命可捨棄,
 主要趨入近修為關鍵。
 初八十五廿三三十日,
 會供朵瑪酬補供護法,
 勿戍陀行應依賢闍黎。
 儀規勿作苯吟誦修合,
 四種近修事業如教行,
 對諸密咒斷除懷疑心。
 為財勿賣勿傳密咒法,
 若自修習悉地隨欲成。
 蓮花生吾現今即離去,
 現前安住以及未來之,
 藏諸咒師心中應憶持!”
 阿闍黎如是垂賜教誡。
 大阿闍黎蓮花生無垢本生傳記中,蓮師對藏域諸咒師垂賜教誡之第二十八章竟。
 第二十九章 大阿闍黎蓮花生對禪修者賜教誡
 香晉美朵卓等藏地諸大禪修者,向阿闍黎請示道:
 “上師不居藏域意密赴印度,後世藏域諸禪修者如何行?”
 如是請示後,阿闍黎道:
 “主行等持藏域大修士,
 見解請示決定密意者,
 實踐修持聽從覺證者,
 行為所作根本後得契,
 果位自明三身應證悟。
 明觀應依佛經續教訣,
 勿執詞句應通達義理,
 依止具足教言賢上師。
 聞思若廣禪修歧途小,
 無有信心勿作相狀修。
 為斷疑惑請教成就者,
 勿做如同無知狡詐事。
 安住法性平等實相時,
 遠離昏沉掉舉諸過患,
 明空性中不分晝夜修。
 相續生起現見法性時,
 隨生苦樂轉為善行伴。
 妻雖慈心修者不需僕,
 女眾眷屬雖做大承侍,
 敬信雖大然為衰退因,
 眷僕服侍雖大亦棄離。
 憒鬧福德為中斷兆頭,
 自心穩重勿令散漫逸,
 如是禪修雖人心已佛。
 蓮花生吾現今即離去,
 現前安住以及未來之,
 藏諸修士心中應憶持!”
 阿闍黎如是垂賜教誡。
 大阿闍黎蓮花生無垢本生傳記中,蓮師對藏域諸大禪修者垂賜教誡之第二十九章竟。
 第三十章 大阿闍黎蓮花生對瑜伽士賜教誡
 釀·車耶等藏地諸位瑜伽士,向阿闍黎請示道:
 “上師不居藏地意密赴印度,後世藏域諸瑜伽士如何行?”
 如是請示後,阿闍黎道:
 “具足見修自在藏地諸位瑜伽士請諦聽:
 法性無改實義瑜伽士,
 證悟覺性智故瑜伽士,
 即是所謂瑜伽大名稱。
 正見無貪心故離偏袒,
 修習無攀緣故離執心,
 行為無取捨故離我執,
 果位無斷證故離彼執。
 誓言無護界故離諂誑,
 妙法無偏袒故離宗派,
 顯現迷亂之故離庸俗。
 食物養命之故離行乞,
 財物幻化之故離貪欲,
 衣服蔽寒之故離裝飾。
 平等無二之故離眷屬,
 國界無方之故離故鄉,
 居處洞窟之故離寺宇,
 瑜伽孤單之故離聚會。
 無有貪戀之故離貪執,
 自解斷執之故離諂曲。
 蓮花生吾現今即離去,
 現前安住以及未來之,
 藏瑜伽士心中應憶持!”
 阿闍黎如是垂賜教誡。
 大阿闍黎蓮花生無垢本生傳記中,蓮師對藏域諸瑜伽士垂賜教誡之第三十章竟。
 第三十一章 大阿闍黎蓮花生對藏男子賜教誡
 紐仁欽劄等藏域諸男子,向阿闍黎請示道:
 “上師不居藏域意密赴印度,後世藏域諸男人應如何行?”
 如是請示後,阿闍黎道:
 “後世藏域老少男子眾:
 國王法規應嚴持,
 君主敕令如理行,
 捨棄我行我素後,
 首要公規如命護。
 已發誓言勿輕棄,
 一切制裁應強行。
 眾多之人聚會時,
 不能藐視下劣者,
 已共商討勿生悔,
 諸淑女眾令商議,
 賢善僧侶應信任。
 諸明智者作抉擇,
 諸勇武者做先鋒,
 以諸器械擴軍隊,
 令諸僕使作巡邏,
 次第任用諸僕民,
 人依汝勿令失望。
 高尚士夫應行持,
 經營財政說雅語,
 倘若子孫學佛法,
 財產長遠愈增上。
 行持何事應思察,
 若未思察多過患。
 倘若能夠作糾正,
 何必於彼不生喜,
 倘若未能作糾正,
 于彼不喜何所益。
 若緩慢行何亦至,
 繞過怖地敵不劫,
 若柔和語誰亦知,
 高聲言語知誇張,
 若延時期何亦辦,
 太過倉促會勞辛。
 為今後世修善法,
 若如此行決定善!
 蓮花生吾現今即離去,
 現前安住以及未來之,
 藏諸男子心中應憶持!”
 阿闍黎如是垂賜教誡。
 大阿闍黎蓮花生無垢本生傳記中,蓮師對藏域諸善男子垂賜教誡之第三十一章竟。
 第三十二章 大阿闍黎蓮花生對藏婦女賜教誡
 仲薩香切瑪等藏地諸位婦女,向阿闍黎請示道:
 “上師不居藏域意密赴印度,後世藏地諸婦女應如何行?”
 如是請示後,阿闍黎道:
 “政基大海婦女眾:
 為居所之基礎故家務做灑掃,
 為政基之大海故子孫入正法。
 為身體之伴侶故應承侍丈夫,
 好丈夫如心臟故隨說應接納,
 惡丈夫為宿業故淩辱勿冷淡。
 公婆如父母故行恭敬承侍,
 夫兄如兄長故食及慚愧護,
 夫妹不常伴故恭敬善送別。
 人譏誚應受取隨言笑相迎,
 暴怒我慢若大誰亦不親近,
 所現為怨敵故時常應歡喜,
 多言婦女賤故沈默勿多言。
 恭敬父兄善持慚愧心,
 丈夫及子口糧故款待諸賓客,
 食護眷屬親友生起悲憫心,
 勿過貪執財產食物多佈施。
 常顯笑容衛生善清潔,
 夜晚寢睡清晨應早起,
 勤務稼穡勤勞勿拖延,
 牲畜家犬僕眷悲憫護。
 隨自能力行持白善法,
 現獲加持後世亦得樂!
 蓮花生吾現今即離去,
 現前安住以及未來之,
 藏諸婦女心中應憶持!”
 阿闍黎如是垂賜教誡。
 大阿闍黎蓮花生無垢本生傳記中,蓮師對藏地諸位婦女垂賜教誡之第三十二章竟。
 第三十三章 大阿闍黎蓮花生教誡福田及施主
 洛甲涅車奔等藏地諸位施主,向阿闍黎蓮花生請示道:
 “上師不居藏地意密赴印度,後世藏地諸施主應如何行?”
 如是請示後,阿闍黎道:
 “諸施主應能夠誦法本。
 諸應供者亦當善讀寫。
 諸書寫者最初亦應於,
 文字字型善拼寫,
 黑白分明均勻稱,
 無增無缺快速寫。
 施主勿為貪欲縛,
 以供應令福田喜。
 於具信所供奉物,
 無有貪心享用後,
 為得圓滿菩提因,
 施主福田共回向,
 二者福德亦圓滿。
 施主所思若不淨,
 福田所欲無饜足,
 雖行善法亦罪惡。
 作念誦諸應供者,
 初應嫺熟學語音,
 中間善合妙腔調,
 後應斷除句增減。
 誦時勿與人言語,
 無有增減恭敬誦。
 法本無經布裹及,
 下襟跨經二罪離。
 自身聖教之法主,
 念誦大鼓法音時,
 誦觀聞法解脫彼,
 六道一切有情眾。
 于座間等後行時,
 施主福田諸善根,
 為獲菩提共回向。
 施主具足勝信心,
 為福田喜應思維,
 善妙飲食等供品,
 應供福田令生喜。
 若行福田及施主,
 現樂後亦獲菩提。
 若非如此施主及福田,
 貪執修誦數量及供品。
 雖智無益施主喜速度,
 諸具智者散亂急修誦,
 未通達者誤持亦錯誦,
 諸施主眾不敬無供養,
 福田不喜供物嗔恚生。
 福田依於供品積罪惡,
 施主雖欲積福卻增罪。
 如是福田施主濁時現,
 此不應為善法隨力行!
 蓮花生吾現今即離去,
 現前安住以及未來之,
 藏諸福施心中應憶持!”
 阿闍黎如是垂賜教誡。
 大阿闍黎蓮花生無垢本生傳記中,蓮師對藏地諸位應供者及施主垂賜教誡之第三十三章竟。
 第三十四章 大阿闍黎蓮花生教誡醫師及患者
 御醫涅熱翟等藏地諸位醫師,向阿闍黎請示道:
 “上師不居藏域意密赴印度,後世藏地諸位醫師如何行?”
 如是請示後,大阿闍黎道:
 “濟世醫師太醫御醫眾:
 初于善巧醫道闍黎前,
 配藥療瘡實踐善學習;
 中令上師歡喜求教言;
 後對病人生起悲憫心。
 觀察脈搏尿水診析病,
 不明病情而配諸藥方,
 不成良藥反而成毒藥,
 析知病情之後予藥方,
 乃如對治火以水來滅。
 初未實踐無臨床經驗,
 中無教言病情診不明,
 後雖醫治良藥亦成毒,
 彼乃病者魁劊持利刃,
 勿如是行應精嫺熟學,
 諸智者眾應慈悲護彼。
 內心若於財物生貪欲,
 速治康復然令病復發,
 視其飲食優劣疾緩行,
 現雖康復後亦令復發。
 藥價酬金極為不合理,
 病癒然自邪命後世報。
 應以悲心菩提心攝持,
 內無貪欲如法做醫治,
 患者悲境應祛其苦痛,
 藥價酬金隨何善受取。
 後世受生為無上天王,
 此生亦無病痛安樂生。
 患者應于救命醫師前,
 飲食受用恭敬令生喜,
 藥價酬金觀待病情予。
 患者若令醫師不生喜,
 此生愧疚後世墮地獄。
 將會投生複活地獄中。
 蓮花生吾現今即離去,
 現前安住以及未來之,
 醫師患者心中應憶持!”
 阿闍黎如是垂賜教誡。
 大阿闍黎蓮花生無垢本生傳記中,蓮師對藏地諸醫師及病人垂賜教誡之第三十四章竟。
 第三十五章 大阿闍黎蓮花生教誡上師及弟子
 貝若紮那等藏地諸位上師及弟子們,向阿闍黎請示道:
 “闍黎不居藏域意密赴印度,後世藏地諸位上師如何行?”
 如是請示後,大阿闍黎道:
 “藏地善結法緣師徒眾:
 初者上師精湛超勝學,
 中勤修持於法生驗相,
 後菩提心無偏利眾生。
 決定正見具足自在及,
 清淨誓言作為所依後,
 次第受取灌頂及傳承,
 修習等持智慧之加行,
 迎合方便行為作抉擇,
 圓滿密咒六邊做闍黎。
 欲尋上師諸位弟子應:
 觀察尋覓具相賢哲師,
 供養令喜恭敬求竅訣,
 認真精進趨入聞思修,
 灌頂傳承次第圓滿持。
 勇猛修持自利應究竟,
 若顯證相利他聖尊成。
 上師未察授法非器徒,
 弟子未察求法無德師,
 法無加持修亦不證果,
 違誓如同雙犢墮險處。
 以財換取地獄無解脫,
 勿如此行師徒應觀察。
 弟子應具淨信與悲心,
 應觀淨現上師視為佛,
 具足恭敬無有我慢執,
 無有吝嗇精進無耽延,
 徒若如是應賜圓教訣。
 和言方式求法觀師顏。
 自高自大狂傲具慢及,
 不能施捨欺誑諂媚者,
 於非器眾示法毀誓言。
 蓮花生吾現今即離去,
 現前安住以及未來之,
 上師徒眾心中應憶持!”
 阿闍黎如是垂賜教誡。
 大阿闍黎蓮花生無垢本生傳記中,蓮師對藏地諸傳法上師垂賜教誡之第三十五章竟。
 第三十六章 大阿闍黎蓮花生對藏臣民總教誡
 大阿闍黎對未來藏地諸臣民們賜予教誡:
 “邊地藏域王臣百姓眾:
 紅臉羅刹種姓利他悲心微,
 父親種姓猴子慚愧羞恥小,
 母種岩羅刹母吝嗇嗔恚大,
 心惡毀壞正法黑色魔鬼類,
 貪愛財物心大傍生人種姓。
 不行善法後世亦墮三惡趣,
 壽命無常死亡此勿太失念。
 聚合即是分離勿太多諍鬥,
 積聚即是遺留勿太沉湎財,
 耽著即是系縛應勿太貪戀,
 生存即是死亡當憶念後世。
 造罪趨入地獄何亦不堪忍,
 慳吝受生餓鬼饑渴痛苦煎,
 無法即是傍生汝等應了知,
 人壽即是借物何處棄無定。
 顯現即是幻化當了知無常,
 財食即是露珠何時棄無定,
 眷僕即是旅途客故應了知,
 嗔敵即是迷亂應認識迷亂,
 親戚即是輪回騙子應悉知,
 子孫即是討債人故應了知。
 人生散漫話語無有窮盡際,
 死主閻魔探卒出現難存活。
 藏地紅臉羅刹諸眾聽吾言,
 救護離三惡趣應依止三寶,
 今後世皈依上師本尊空行,
 解脫行處應當修持見修行,
 藏地具緣本尊應修大悲尊,
 斷除十種不善受取十善法,
 若如是行現樂後世更安樂!
 蓮花生吾現今即離去,
 現前安住以及未來之,
 藏諸人眾心中共憶持!”
 阿闍黎如是垂賜教誡。
 大阿闍黎蓮花生無垢本生傳記中,蓮師對藏域諸人眾垂賜共同教誡之第三十六章竟。
 第三十七章 諸王臣眾向上師請示聖觀音教言
 其次,藏域王臣民眾頂禮轉繞阿闍黎後,尤其天子穆德贊布請示道:
 “唉瑪吙!
 殊勝之化身大阿闍黎尊者,吾等乃是邊地藏域眾生,生於無有佛法之南門巴種姓,無有行持善業之人。
 先王松贊干布為大悲觀世音化身故,建修了拉薩幻顯大昭寺等鎮伏肢節一百零八座寺宇。並從印度迎請諸班智達,翻譯了許多正法教典,對藏邦具大恩德!
 隨後,國王赤松德贊尊者,亦迎請大阿闍黎等印度班智達,修建了吉祥桑耶寺及諸寺宇,並制定法規,把藏域置於安樂,具極大恩德!
 現今我父王已趨圓寂,阿闍黎亦要前往印度,藏地將變成黑暗般,一切眾生悉皆無有依怙,此為極大之損失!
 而大悲觀世音菩薩為藏地雪域所承許之共同本尊,此土亦為彼尊所化刹土。現今,請阿闍黎心中憶持,並賜予大悲聖尊能斬斷眾生六道之門,並引至圓滿佛陀果位之教言!”
 如是請求後,阿闍黎說道:
 “天子為主之藏域諸君臣們,請諦聽!
 于此藏雪域國家,往昔圓滿正等覺釋迦能仁未曾蒞臨,彼乃傍生所居,無有所化之國境。其後,薄伽梵聖身趨入涅槃時,對觀世音菩薩賜予加持並做了授記。
 後來,聖觀音意出化身猴子菩薩,並遣至藏域,聖母度母亦化身為岩羅刹母,彼二尊結合為夫妻,並生育孩童,如是藏人一代一代增長。
 因藏人祖父為猴子故,後輩口齒伶俐而心無主見;祖母為岩羅刹母,故而後輩大悲心微小且喜好罪業。以此因緣對正法具有噁心。然彼父母二人乃觀音及度母之化身故,除彼二位尊者,其餘大悲聖者難以調伏。汝等請示大悲觀音教言,甚善!吾亦如是宣說大悲尊者之教言。”
 阿闍黎言畢,即將大悲尊者之教言分為共同、殊勝二種,並把《續教修法事業彙集》對王臣們作了宣講。
 大阿闍黎蓮花生無垢本生傳記中,諸王臣眾向蓮師請示觀世音菩薩教言之第三十七章竟。
 第三十八章 蓮師講述觀世音大悲垂視六道眾
 隨後,阿闍黎蓮花生教誡藏諸王臣:
 “此大悲尊者觀世音,大悲心無有間斷垂視六道眾生!其大悲慈湣,緣於有情之大悲,猶如獨子之母般悲湣六道眾生。以大悲垂視被痛苦逼惱,難以忍受之六道有情眾。
 緣妙法之大悲者,謂“嗡瑪呢叭美吽”——六字大明咒!
 “嗡”字,息滅天人衰墮之痛苦令獲得安樂;
 “瑪”字,息滅非天諍鬥之痛苦令獲得安樂;
 “呢”字,息滅人類痛苦令獲得安樂;
 “叭”字,息滅傍生癡啞痛苦令獲得安樂;
 “美“字,息滅餓鬼饑渴痛苦令獲得安樂; 
 “吽”字,息滅地獄寒熱痛苦令獲得安樂。 
 彼亦,以國王為主之眾生行持十善故,獲得善趣天人果位。雖得天人果位,然未超越痛苦。天人壽歿時,出現下墮痛苦,身上發出臭味,身體光明消失,自然香稻及沐浴水池乾枯,駿馬、如意牛亦走失,以神通現見天之福德已耗盡,將墮入惡趣感受難忍痛苦,而大悲尊者觀世音垂視於彼。
 以嗔恨嫉妒為主,行持十不善因,故而受生於非天。天與非天戰鬥時,天多福德大故,非天多失敗,常被兵器輪損傷受害而致死,遭到咬噬;非天自己內部亦諍鬥、諍辯而感受劇烈難忍痛苦。壽歿後墮入惡趣,自己了知後更是萬分痛苦。
 雖受生於人道,亦不能超越痛苦。最初生之痛苦:住于母胎,當母親行走時,如同行于懸崖險處;當母親飽足時,如同夾於山岩中;當母親起立時,如同簸揚於風中;當母親寢睡時,如同被大山壓迫;當母親猛厲勞作時及下坐時,身體如同被割斷般:出生時,氣息壅塞,如同被剝皮般;從產門落下時,如同被拋入荊棘叢中一般;母親抱取時,如同鷂鷹叼捉雛鳥般。
 隨後,長到壯年時,精勤勞作稼穡瑣事,行住貧窮等痛苦,無量難思。
 其次,老之痛苦:身體四大衰竭,光澤褪盡,諸根衰壞,眼盲耳聾,鼻涕流漏,牙齒脫落,結巴口吃,起立亦不能行走,坐下如同摔倒,子孫及他人不悅意,惟有自己感受衰老痛苦。
 死亡痛苦來臨時,拋棄所珍愛之身體,離開聚合之伴侶,子孫及眷僕,留在世間,雖有多少財物亦無力帶走,如同石塊般拋棄身體,神識漂泊於惡趣中,所以非常痛苦。
 乃至未死之間,亦有求不得之苦。常感饑餓疲乏,雖有亦不能養活之苦。擔憂與怨敵相會故,心如火焚。擔心不能護持親人,從而心感焦慮萬分。憂慮子嗣不能存活,擔心女兒無有嫁妝故,時常辛勞稼穡瑣事,忙碌疲憊不堪,所以亦十分痛苦。又因行持十不善業而墮入惡趣,不能從極苦之中超越也!
 受生為旁生,亦不能超越痛苦。有主人者,被人驅役耕地、馱物、殺戮。諸無主人者,亦有獵人獵殺野獸,漁夫捕撈魚類,猛獸相互殘殺。尤其是邊海中如酒糟般者,互相殘殺,以小食大,如馬糞上蒼蠅蚊蟲聚集般,自食己肉,彼等痛苦無量難思也。
 受生為餓鬼,亦未超越痛苦。食物見為燒鐵,飲料見為膿血,腹中進食,結果身體燃燒。亦有得不到飲食之苦,雖得到喉嚨亦不能容納,雖容納腹中亦不滿,因食品有保護者故無自由享用,雖得到食品亦被他眾強奪。亦有空游惡鬼,不能自主迫害人類。死魂類損耗鬼自以何種病死亡,便不離彼病,令病入他人身內而迫害之,時常被他人捶打,自己亦痛苦無量。
 受生為地獄眾生,寒熱痛苦亦無量。
 八熱地獄:複活地獄,每日百死百活;
 黑繩地獄,身體被劃分線條後,獄卒們用鋸剖割成塊;
 眾合地獄,被放入鐵臼中,用鐵錘捶打;
 號叫地獄,被繩索縛捆脖子後大聲哀號;
 大號叫地獄,被放入熾火之鐵室中,大聲地慘叫;
 燒熱地獄,被放入大銅水器中熬煮;
 極熱地獄,用鐵鉗夾持後燒煮;
 無間地獄,以業風壓迫故,刹那亦難以忍受痛苦。
 八寒地獄:啊啾啾地獄,冷凍後發出惡吼聲;
 具皰地獄,以業風嚴寒故,身上處處生出皰瘡;
 皰裂地獄,皰瘡裂開以後,流出黃水;
 緊牙地獄,冷凍後,牙關發出緊咬聲;
 裂如青蓮花地獄,冷凍後,身體裂成四瓣;
 裂如大青蓮花地獄,冷凍後身體傷口裂成八瓣;
 裂如蓮花地獄,冷凍後,身體傷口裂成十六瓣;
 裂如大蓮花地獄,冷凍後,身體傷口裂成三十二瓣。
 又孤獨地獄者,白天感受痛苦,夜間死亡。
 近邊地獄者,白日死亡百次。共同所感之苦者:行於沒膝之溏煨炕中,行於屍糞泥中,值遇利刃原砍斷骨肉,被降下之利劍雨傷害。又鐵柱山處處有十六指長鐵刃,常被上拉下拖於山中。 
 彼等之地獄須感受無量之痛苦也!
 如是未能超越六趣痛苦自性之諸眾生,聖大悲觀世音自在尊者以聖眸恒時不斷垂視。
 無緣大悲者,為斷除六趣輪回痛苦而垂視,“嗡嗎呢叭美吽”!
 “嗡字”,斷除受生天道險地後,空盡天道處;
 “嗎字”,斷除受生非天險地後,空盡非天處;
 “呢字”,斷除受生人道險地後,空盡人道處;
 “叭字”,斷除受生旁生險地後,空盡旁生處;
 “美字”,斷除受生惡鬼險地後,空盡惡鬼處;
 “吽字”,斷除受生地獄險地後,空盡地獄處!
 空盡六道處後,使輪回亦空盡,從而清淨引入佛刹,此所謂大悲精藏六字明咒也!
 大阿闍黎蓮花生無垢本生傳記中,大悲觀音以三種悲憫而垂視六道有情之第三十八章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