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3/11 08:22:52
學習次第 : 初階

高王觀音經注釋

  清 悟靜 注

  西來妙誦序

  蓋聞,虞廷十六字,衍心法治統之傳,太上五千言,闡道德神仙之旨。粵稽內典,悉寓真詮,溯三教之同源,惟經不易登群生於覺岸。在佛言慈,是以淨域靈根,辯才無礙,梵宮秘笈,慧業微聞,用能廣濟度之梯楷,豈第結因緣於香火哉!今涵虛子,固玄下弟子也。兼修戒定之力,發生刊佈之心,冀警勸乎同門,藉宣揚為程課。遂取貝葉心傳之所秘藏,優婆夷塞之所受持,集以成書,壽諸世域。引枝尋源,資其發軔,如高王觀世音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品經咒綜卷,錄呈呂帝師牟尼文佛,閱定嘉之,命以西來妙諦,顏其帙。嗟乎釋氏之教,已久晦矣!彼其七心多妄,四縛易嬰,徒嫌鑿柄之機鋒,誰作當頭之捧喝!而君獨吹光藜火,披礫恒沙,思開清淨之門,俾入毗盧之界,願可雲宏矣!顧說者謂,大藏琅函,遺編充棟;法門玉律,妙旨傳燈;悟入無言,證成因果;菩提明鏡,無相胥歸;何必晨鐘暮鼓,始勖虔修乎?抑知文字之益,所以辟真緘諷習之勤,所以袪欲障,茲雖倉分稊米,寔足囊括三乘,誠解研鑽,何殊薪傳衣缽。將使情田自獲,性海無塵;胸羅卍字,皈命金天;三年面壁,大眾到梅子熟時;一笑拈花,居士聞木樨香否;果識即心是佛,奚論無色非空,則不徒提暢宗風,而信已門開甘露,不有大覺入寶山,而手仍空,如是我聞,使頑石之頭能點。

    光緒戊寅歲夏同玄求是子謹序于武林蓼花仙館退省室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注釋

淨口業真言

  淨者,洗滌而蕩盡之。凡人造業,不外言行兩端,口過尤為易犯,必淨滌之,方可修真養性也。

【修利修利】

  修者修持之謂,利者利己而兼利人也。兩句複之重言,以申明之也。

【摩訶修利】

  摩訶,大也。大有所修持,而後能利也。

【修修利】

  愈修愈利也。

【薩婆訶】

  薩者,見也。婆者,一切平等也。訶者,一切法無因寂靜,無住清淨,不生不滅之義。言佛力普照,無分貴賤智愚,盡致之清淨不生不滅也。

淨身真言

  身兼視聽行動,言淨身者,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之謂。獨舉言行兩端,即謹言慎行也。

【修多利修多利】

  修身之道多端,必多方修之,方能有益也。

【修摩利】

  摩即摩訶也。言能修者,其利必大,與摩訶修利,句淺深有別。

【娑婆訶】

  娑者,一切法平等。婆者,無言說義。訶者,一切法無因,寂靜無住,清淨不生不滅之義。言佛無言說,無分貴賤智愚,盡致之清淨不生不滅也。

安土地真言

  人生履後土,而戴皇天,後土安,皇天亦安矣。人當謹言慎行,後必求可對天地而無愧。故淨身後,必安土地。

【南無三滿多沒馱喃】

  天地以一萬二千年為一劫。自混沌後,空無所有。天開於子,地辟於醜,人生於寅。人物漸生而漸滿,故雲三滿劫。交至酉戌亥,人物漸稀而漸少,故雲三減劫。是謂沒馱喃,沒無也,馱載也,沒馱喃者,言地無所載也。佛之修行,從三滿劫,修至沒馱喃,三減劫,方成大道。

石亭和尚雲:釋迦修行,經三滿劫。第一阿僧祇滿劫,奉事寶相佛,至千佛等。第二滿劫,承事燃燈佛,至千佛等。第三滿劫,供養勝觀佛及千佛等。一一無空過者。交至莊嚴減劫,利閻浮人壽八萬四千歲,身長八丈,凡過百年,命減一歲,身減一寸。過千年,命減十歲,身減一尺。如是減至十歲,身存一尺,盡矣。於減劫中,度生無量,前三滿劫,即是三增劫。凡過百年,身增一寸,命增一歲。至千年,身增一尺,命增十歲。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身增八丈。如是三滿三減,為三大阿僧祇劫,釋迦方稱萬德圓滿。

【唵】

  唵有二說:一指諸鬼神聽,一指流注不生滅義。此應指不生滅義而言。

【度嚕度嚕】

  嚕者,合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而言,言佛之普度一切也。

【地尾薩婆訶】

  尾者,地之極邊也。自中國蠻貊,至日月所照霜露所墜之地,皆是也。薩婆訶,已注上文。言佛法普照,無分東西南北、中夏夷狄,盡度之而致清淨不生不滅也。

上二句,合千古言,此句指天下言。通節總言遍古今、合天下,佛於其中,普度一切也。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

  觀世音經眾矣,而言高王觀世音經者,以是經為高王國所傳出,較西藏諸經,尤為可信。曰佛說者,以是經為觀世音之所親授,較他經為倍可珍也。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者,觀世間善惡因由也。菩之為言照,薩之為言見,觀世間善惡因由,而照見之也。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

  南無者,歸依也。佛家以佛法僧為三寶,佛即性之體,即儒家天命之謂性。南無佛者,明心見性。法即修行之道,即儒家率性之謂道。南無法者,修持而至於明心見性也。僧大眾之謂,南無僧者,教大眾修持,而歸於心見性,即儒家修道之謂教也。

【佛國有緣,佛法相因。】

  相因即歸依也,言與佛國有緣者,方能歸依佛法。

【常樂我靜,有緣佛法。】

  常者,終身如一日。靜常作淨觀,下淨光兩字可見。所謂主靜立人極也,不必專指清淨寂滅說,終身能以主靜為樂者,方謂有緣佛法。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大神咒;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編者注:此句原文無,現據別本補入。)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無上咒;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無等等咒】

  波羅蜜者,彼岸也,彼岸即佛之明心見性地位。般若者,言有智慧,善破一切煩惱,轉為妙用也。摩訶者,大也。波羅蜜者,有六:或佈施、或持戒、或忍辱、或精進、或禪定、或智慧,各占六度之一;惟一般若,能破一切煩惱,則六度兼該,萬行俱備,當下即具佛體。即儒家所雲:「我欲仁斯仁至矣」之謂。俚語所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也。大神者,言其至神速也。大明者,言其至明亮也。無上者,言其無可加也。無等等者,言其莫與匹也。

自始至此為一段。

石亭和尚雲:是大神咒者,能驅生死之魔。是大明咒者,能破長夜癡暗。是無上咒者,般若是最上發心,是法中王,所以無上也。是無等等咒者,般若是六度之第一義,無佛與之等齊也。

【南無淨光秘密佛,法藏佛】

  淨光者,頂上淨字說下,即波羅蜜也。淨而日光,則知當作靜字解。秘密對語言解說,言歸依佛法者,不用語言解說,而使性光常靜,方是佛藏正法。

【師子吼神足幽王佛】

  師與獅通,釋迦初生,自行七步,一手擎天,一手指地,張目四顧,如師子吼,以示上天下地,惟我獨尊,而神足遍照幽冥也。

石亭和尚雲:神足通佛,得六通而成道。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即如意通。神足通者,於一刹那而到四天下也。幽王者,所處靜寂而不動也。

【佛告須彌燈王佛、法護佛】

  金剛經所載,如來告須菩提雲:我於燃燈佛,師法無所得。蓋佛法必心無所住,故告須菩提,法無所得,正所以護持佛法也。

【金剛藏師子遊戲佛、寶勝佛、神通佛】

  金剛藏所載,有色相有空相,所載莊嚴法像,變化神妙,皆如師子遊戲於世也。世人以此謂佛之勝境,而寶貴之,其實不過佛之神通耳。

【藥師琉璃光佛】

  藥以療病為功,師以訓導為能。琉璃者,借佛國帝青寶石,極其明淨者,以喻佛身。言醫治眾生,必先性體極其光明也。

【普光功德山王佛】

  佛居山中,而功德普遍十方,即儒家光被四表,格於上下也。

【善住功德寶王佛】

  作善功德,住于一方也。

【過去七佛】

  石亭和尚雲:一梵語毗婆屍佛,華雲智光圓滿。二梵語屍棄佛,華雲大智光也,即根本智。三梵語毗舍浮佛,華雲遍一切自在。四梵語拘留孫佛,華雲永斷煩惱。五梵語拘那含牟尼佛,華雲能仁寂默。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雙運,利物無窮也。

以上皆指修持已成者焉。

【未來賢劫千佛】

  按三十佛國記所載:賢劫千佛名。千小兒生於恒水上流國,其母生一肉胎,擲之恒水,為他國王收養。後長大,甚勇健,所往征伐,無不摧服。次伐其所生本國,國王大憂。其母夫人,登城東高樓,語雲:「汝是我子,何故作逆倫事?」始不信,後詳言之,則放弓伏拜其母,而拜其父。世儒以佛為無父無君,故他佛出處皆不載,此獨舉之。

【千五百佛、萬五千佛、五百化身佛、百億金剛藏佛】

  賢劫千佛佛名也,而以未來貫下者,皆以借喻未來修持者而言。

【定光佛】

  即普光王如來也。此獨舉定光者,蓋言定而後能靜,無論過去未來,欲求靜者,必先求定耳。通卷所稱佛名,皆有至理,豈泛然雜舉。

淨光秘密佛至此為一段。

【六方六佛名號】

  此句即下文東南西北上下六句,總[/]人生於東、長於南、成於西、歸於北,魂升於天,魄降於地,故雲六方。

【東方寶光月殿月妙尊音王佛】

  寶光言性體之可寶也,月殿月之芽也,音影也。言人之始生性體之光,如月中之影,其體甚微,而實至尊至妙也。

【南方樹根花王佛】

  言有根者,自能發花也。

【西方皂王神通焰花王佛】

  世間如一大染場,必神通廣大,方能世焰不染也。

【北方月殿清淨佛】

  人之身後,歸至清淨,如月之晦也。

【上方無數精進寶首佛】

  首元始也,清明之氣上升,自能精進不已,而保其元善之初也。

【下方善寂月音王佛】

  昏濁之氣下降,如月中之影,盡歸寂滅也。

【無量諸佛】

  諸佛皆從無量劫修行而成。

【多寶佛】

  言性體之可寶也。

【釋迦牟尼佛】

  釋迦之義,雲能仁;牟尼之義,雲寂默。能仁者,即心性無邊,含容一切;寂默者,即性體本寂,動靜不幹也。

【彌勒佛】

  彌無不也,言性體上達無不勒住之,而不使下達也。

【阿閦佛】

  閦初也,阿合乎人之始初也。

石亭和尚雲:阿閦不動常住法性,故亦此意。

【彌陀佛】

  無量壽佛也。

東南西北上下六句,言人人皆具佛性。下言有修持之功,所以成無量壽佛也。

六方六合名號至此,又為一段。

【中央一切眾生,在佛世界中者】

  眾生兼人物而言,自開闢至今,皆有佛持世,故雲在佛世界中。

【行住於地上,及在虛空中,慈憂于一切眾生,各令安穩休息】

  言由定而靜,方能安人安物也。

【晝夜修持,心常求誦此經,能滅生死苦,消伏於毒害】

  伏即金剛經降伏其心之謂,毒害即雜、妄、惡諸念是也。佛與言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求子息得子息,而此毒言生死毒害者,蓋恐人之入於貪嗔癡耳。

【那摩(那摩與南無通)大明觀世音、觀明觀世音、高明觀世音、開明觀世音、藥王菩薩】

  向稱星宿光長者,持藥普施眾生,四百四病,無不除愈,即能滅生死苦也。

【藥上菩薩】

  藥王菩薩之弟,即電光長者,曰:我兄但治身病,不醫心病。即將兩手擎藥,施于眾生,貪嗔癡病悉滅,菩提智慧即生,十惡化為十善,六塵化為六度,有著化為無住,即所謂消伏於毒害也。

【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與世文迥異,道德足為人師,而有利濟者也。

【普賢菩薩】

  德無不遍曰普,佑上利下曰賢。

【虛空藏菩薩地藏菩薩】

  指上天下地而言也。

【清涼寶山一萬菩薩】

  寶山,即方寸之謂,言此心清涼,則萬事萬念,皆能照見。或雲清涼寶山,地藏王處,現在金陵。今指心言,恐未是。不知向稱靈台方寸,靈台,即佛之靈台也。藉以喻心清涼,寶山何必擬實看。

【普光王如來化勝菩薩】

  如來者,如人之本來,即儒家複初之謂,言不失其初心者。其光普照一切,雖外緣千變萬化,而自能勝之也。

石亭和尚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普光者,其光普照,而無些微逃遁也。

【念念誦此經】

  念念者,言無一念夾雜之謂。

【七佛世尊即說咒曰】

  七佛即過去七佛也。咒祝也,以是法而祝之,使從所祈也。咒或諸佛密語,出於心術妙用,冥加之功,不可得而思議。或鬼神主名,呼其主則妖魅竄伏。

【離波離波帝】

  離去世上一切風波也。

【求訶求訶帝】

  訶者,一切法無因,寂靜無住,乃清淨不生不滅之義也。

【陀羅尼帝】

  華雲總持,摧邪立正,殄惡生善,皆總而持之。

【尼訶囉帝】

  將邪正善惡一切掃除也。

【毗離尼帝】

  毗尼,即六度中之精進不已也。

【摩訶迦帝】

  迦者,仁之體。摩訶迦帝,言仁體之廣大也。

【真靈幹帝】

  真性之靈,與天合德,即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也。

【娑婆訶】

  娑者,無言說義。婆者,一切法平等。訶者,一切法無因,寂靜無住,清淨不生不滅之義。言佛無言說,致萬古一切,悉致清淨不生不滅也。

    後跋

  夫高王觀世音經、般若多心經、大悲陀羅尼神咒、准提咒,傳世最久,信奉持誦者廣,而消愆獲福者無窮,故靈驗寔跡,載諸各經咒本者,不知凡幾也。然雖有刊佈或經本或咒圖,未能匯輯,固屬易於印送,究未成集闕然也。予素崇玄學,未諳禪修,先荷大士甄錄,上智傳派。複蒙佛恩授記,悟靜頒名,沐聖德之栽培,願涓涘之罔報,就於同善錄中所輯禪宗經咒齋期,錄出壽世,以便祟奉者朝夕捧持,不致卷軸紛紜。其靈驗事實,同善錄中,按篇俱在,茲不刊列,庶昭簡捷。並倩同玄樂君石友,恭楷付梓,板儲西湖昭慶慧空經房,印造流通,以廣其傳。

    時光緒戊寅歲悟靜周上智敬跋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