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8 06:56:18

關於灌頂

根松成林曲傑嘉才仁波切

什麼是灌頂?有的人說灌頂就是給你一種權利,從此以後你就可以修學某種密法。這種說法對不對?對,但灌頂的內涵不僅僅是這些,更重要的是灌頂的過程中,上師按儀軌修法祈請上師、本尊、空行及觀修與本尊無二來淨化和清洗你的業障,並把成就四身的金剛種子種到你的心田(第八意識)中。

打個比方說:大家現在都好比是農民,但幾十年、幾百年卻沒有糧食可吃,一直處於極度的饑餓當中。因為大家雖然有土地,卻沒有種子,也不懂播種的技術。而上師就好比是具足糧食的富有者,有好多的糧食,不僅自己夠用,還可以分給大家,而且特別精通播種技術。

那怎樣才能獲得種子,解決自己的饑餓呢?這要靠兩方面的配合:一方面要上師在你自心的土地上播下種子,並教你如何培育;另一方面需要你自己對播種者具足信心,肯把自己的土地讓出來,還要努力保護和培育種子。所以希望大家在灌頂的過程中能好好地懺悔,把無明傲慢的放下,真正身、口、意相應上師。得到灌頂之後,如法地持戒、修持就是保護和培育這個種子。

灌頂是一件很莊嚴、很殊勝的事。灌頂有許多的方法:

·有:名灌頂、摸頂、飄帶、佛冠、鈴杵、淨水、經典、密咒、藥丸、寶鏡、*輪、行為等結緣灌頂;

·簡易修法的灌頂(包含加行灌頂):受了灌頂之後,有進行某一本尊的簡易修法或四加行的權利;

·本尊修法灌頂:受了此灌頂之後,獲得進入本尊四部瑜伽的權利,一般受了此灌頂之後,應開始閉關精進修持;

·究竟灌頂——也稱明心見性灌頂。

一個人在沒有灌頂、引導的情況下修學密法,是特別容易出差錯的。

如果你依照書本或刊物登載之內容擅自模仿修學,實為金剛乘修學之大忌,輕者修學無效,重則著魔顛狂。如果牽涉到氣脈等大法上,更有喪失生命的危險。受了灌頂之後,既有傳承的加持,又有上師、本尊、空行的加持,修起來覺受和感應是很快的。甚至有些人在灌頂的法會直接產生覺受。而真正的灌頂不僅是一種儀式,也是在上師、本尊、空行為一體的無限加持下使修行人很快地淨除業障、強迫性地清除你的無明。在真正殊勝的灌頂法會中,受灌頂的人往往會有身、口、意(氣、脈、明點)的感應,自性的壇城會有種種的顯現。而不象有些人說的密宗就會搞形式,只是把寶瓶往頭上一放就算了。

嚴格地說,只有當你生起覺受才能算受了真正的灌頂。但大家要清楚的是自己生起覺受也不可以自以為了不得,到處宣揚。自己的感應覺受除了跟上師說以外,即便是金剛兄弟也不允許說,否則加持會慢慢消失。生起的覺受固然是一種好的緣起,但我們修法的真正目的不僅僅在於得到某一種覺受、某一感應,而在於證悟空性。應不斷地修持,不斷地增長它。

每一個人在灌頂和修法過程中覺受的層次可能也大不一樣,這並不是上師的分別,而是每個人對上師的信心、修法精進所決定。有的人想通過灌頂來消災、增福,所以佛也就慈悲地設了結緣灌頂。但我們今天不是這種灌頂,而是金剛薩土垂簡易修法的四灌頂(瓶、秘密、智慧、句灌頂)。受了這個灌頂一定要發大心,為了自他成佛而修持。

蓮師曾經說過:密法中最主要是依靠上師的灌頂,你受到上師的灌頂之後,對上師有信心,就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灌頂之後一定要守護三昧耶戒。灌頂時,上師給你們甘露水,意思就是說:你要守戒,這就是你成就四身的種子;不守戒,這就是地獄的種子!而三昧耶戒,最主要一條就是對上師的信心、對法的信心,只要不退失對上師和法的信心,你到達果位就沒什麼可懷疑的!

皈依與灌頂 (丹京嘉措仁波切開示)

要修行這樣殊勝、善巧的密續;如果要修持一位特定本尊,則必須由一位具資格的上師,帶領我們進入本尊的壇城。如此,我們的修行才可能得到成功。每一位密續的本尊,都有一個不間斷的傳承,這個傳承必須來自一位有圓滿證悟體驗的上師,才能夠信任與依止。而且,這份體驗必須由沒有間斷的修證者傳達給我們,他們都成就了這位本尊的修持,而得到了證悟。「密續」的字面帶有「繼續的」與「連續」的意義。密續的力量在於透過一個持續的、不間斷的修行者傳承,保存並傳遞證悟的體驗。因此,如果我們希望轉化自己,就必須與這個重要的傳承接觸,這項接觸就是透過灌頂、加持。

接受灌頂能夠喚醒我們心中的特別能量,讓弟子與上師之間建立起一種溝通,它啟發弟子內在的潛能,進入密續的道路,直到圓滿成就。灌頂是種修行證悟的分享,它並不代表一個穿著奇異的西藏僧人,將要變戲法似的把不可思議的力量賜給你,使你法力無邊。我們不應該把灌頂看成如此,我們也不應該被法會的外觀,譬如祈禱、唱誦、搖鈴等所據,我們必須了解法會包含著重要的內在意義。

灌頂不但倚靠上師的證悟,同時倚靠弟子的恭敬心與修行層次。這種雙向溝通啟發了內在的本質,使我們得到加持而不間斷的修行,從修道中得到圓滿的成就。

灌頂的態度

接受灌頂需要親身參加,你在特定的時間,來到一個特定的地方,接受一樣別人給予你的東西,而且,你的心也要專注。我們要能夠放下,接受新的體驗,不要不安又分神。因為,這儀式當中包含了很多觀想、禪修,它是一種帶領我們得到圓滿體驗的過程。

一個有效的灌頂,必須由上師與弟子共同參加,創造出適當的氣氛。上師的責任是引導這個灌頂,使它真正接觸到弟子的心靈。弟子必須抱著一種開放的、廣闊的心胸,使自己的心處於包容的境界。如果你的心過度執著感官事物,或是緊抓住事物存在的外相,你將失去獲得證悟的空間。但是,如果你已得到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慧的充分訓練,將很容易在灌頂中去除錯誤觀念的的負擔,而能獲得真加持。

當上師與弟子都具備了資格,灌頂就充滿了喜悅與智慧。灌頂不但是進入密續必須完成的事項,它本身已具備了修行的超凡喜悅與體驗。如果我們的觀想起初只是停留在想像的階段,而不是真實的體驗,在廣大的意識田裏埋下種子,這些種子終將成熟,變成真實的證悟。這是一種自然的過程。

因此,你應該永遠保持開放與輕鬆,對發生的一切都感到滿足。

密乘皈依(孫景風述)

南無咕嚕貝、南無布達耶、南無達嘛耶、南無僧伽耶!

普通一般〔顯教〕學佛者,莫不知道皈依佛、法、僧三寶,惟在密教〔密宗〕上,則於皈依三寶之上,加上皈依上師一句,就是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等四句,稱為四皈依,為修學佛教密宗的初步,也是西藏密宗四加行之一。所謂四加行法者,就是:一、四皈依。二、大禮拜。三、供曼達。四、百字明等四種,為修學密宗一定要各修滿十萬遍的基本要法。為什麽修學密宗的人,一定要從這些根本法學起呢?因為密宗首重師承,無師則一切密法不能安立,所以欲明法統之不容紊亂,故以上師居首,以上師能總攝三寶故。換句話說:就是上師為總相,佛法僧為別相。因為釋迦世尊是已經滅度的過去佛,彌勒菩薩為將來成就佛道的未來佛,現在的佛教密法,所賴以傳承不替者,就是上師。上師如此重要,怎麽可以不立為上首呢?法統怎麽可以不尊重呢?

在藏密的儀規上,每修一法,必先觀想自己對面空中,有八獅子抬一高廣蓮花寶座,座上現出傳法上師,居坐於中。本尊、佛、菩薩、緣覺、聲聞、護法等一切聖眾,於其座下周匝圍繞。這是普通一定的軌則。其以上師居中者,即所以尊傳承重法統之義也。

密法上所謂的法統者,猶如世法上所謂的血統也。在世法上,最重視一脈相承的嫡子,即古代所謂的宗子;若是宗子即可主宗廟,以序昭穆,可率其家人族屬奉饗祭祀;若非宗子,雖祭之不享,以無血統關係,無法與自己渺不相涉者,直接溝通也。

由於顯教必須經歷多生始獲灌頂,或於定中而臻聖位,所以顯教有三大阿僧祗劫成佛的說法。若在密教〔密宗〕,可以凡夫身而獲灌頂,是因上師嫡承法統血脈之關係;上師入本尊壇城〔曼荼羅〕,修法加持,由諸佛光明〔他力〕,循法系〔法界力〕而至上師,此時上師入本尊三昧,與本尊無二無別;弟子觀上師,亦與本尊無二無別;上師乃遍灌學人〔加持力、定力〕,弟子入其心田開發各各本具的淨菩提〔自心力〕種子,則弟子的心識,已初度與本尊的光明三智一身、口、意契合,結合為本尊的金剛種子矣!這個從他力、法界力、上師加持力、定力,並與自己心力所結成的種子,雖已粗具種性;而能使這種子相持不散者,即是咒力。若無此咒力,也不易開顯,所以在顯教上念佛曰念,而在密教〔密宗〕上持咒曰持,其理可想而知。

修密學人既承上師法統傳承獲受灌頂之後,已將成就佛道的金剛種子,納入自己識田之內;依法修持,加以灌溉,繼續不斷,久而久之,與本尊一切相應;今生雖不想即身成佛,實沒有這個道理的。譬如生於王家,初生已具太子資格,專待長大成人,即可嗣位為王,不過中間需要教養之功而已!又如電流,諸佛就是發電機,一切密法就是電線,上師乃是線端開關器,倘若不經開關,也難與電相觸,而生感應效用。又如電流,開關雖已開啟,若承接時,不使用電器,觸之者必死;在密教中,各法有各法的儀軌,及種種修法的手續,譬如無上密宗部,有所謂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就是承接電流的電器。學密宗的人如果不經上師口傳心授,猶如發電機不經技師的傳授學習,妄自啟發。勢必觸電而死。所有人擔心學密危險之處即在此也。若經上師傳授,能遵守上師的一切指導,則運用自如,事理圓融無礙矣!密法所以殊勝可貴,有人比喻為乘飛機,也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不是靠己力,是靠電力〔他力加持〕的作用;世法與佛法,若能善為瞭解,都是同樣的道理。重師之道,在宗喀巴大師的教義中,視為重要的學處。茲從菩提道次第科頌中,摘錄數則,以說明此理。 頌雲:成悉地由師,是金剛持說;一切實了知,全賴師悅樂。戒初事師頌,應學應當作;總意樂加行,智者慎勿忽。金剛持就是大日如來。事師頌,是說:在受戒之前,應當遵照事師法五十頌本行持。事師法五十頌,系印度馬鳴菩薩所集,當我國宋代時,已有三藏宣梵大師日稱的譯本。〔佛教大藏經中,收有此譯本,惟較西藏原本尚有簡略處〕可見我國古代,早已流傳,可惜後來無人重視弘揚。

又頌雲:由密器鑄成,後得無上師;戒體善取持,依止並如法。達解二藏理,三密事精能;附修諸要則,一一鹹若命。次第複完全,穩速得現證;現身定成佛,經言非空論。戒體,是說:弟子無諂誑心,從上師跟前受,才得戒體。

二藏,是指: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三密,就是:身、口、意。三密精能,是說:精通生、圓二次第。附修法,如:施食等法。現證,意謂:見道。經言非空論,是說:依照金剛乘修法,現身決定成佛,絕非空言也。

又頌雲:得師先共住,親近經多旬;若不互觀察,皆得越法罪。功德要求全,密乘無開許;師德若不全,悉地無堪能。若得真依怙,終身應依止;依止勿乖法,乖法地獄淪。當視之如佛,悉地現身證。互觀察,是說:上師觀察弟子三個月,乃至六年後,始可傳法。弟子觀察上師,也應該如此,始往依止,否則,師徒俱墮也。功德求全,是說:學密宗的人選擇上師,應該依止具十種功德者,不同於顯教的擇師,以密宗的擇師並無開許之故。悉地,意即成就。若無具德之上師,則悉地無法出生也。終身依止,是說:既然得到具德的上師攝受,必須常常依止,以多依止上師,則悉地速成故。勿乖法,意指:密乘有依止上師之法,切勿相違也。

以上諸頌,為菩提道顯密次第中,指導修行密乘的人,終身所應奉行不渝之要道。密乘行者,可取原書〔法尊法師有譯本〕研習,先要明瞭依止上師之理,以培植修密的基礎。衛藏、西康、蒙古、青海各地的密乘行者,承受宗喀巴大師的教法,擇師最嚴。而上師傳法收徒,也屬不易,如果不是法器,不得輕傳大法。但是一經發生師徒關係,則弟子對上師,恭敬承順,與佛無異,與親生父母無別。如果上師有所教誨,做弟子的無不信受奉行,如上師教弟子以身負重物,繞匝一周,弟子也必定依師言,負之而趨!況言其他乎?所以依師教而行,此為最要。

徵之過去現在諸佛,均如是說、如是修、如是成;我們並可證之宗喀巴祖師、密勒日巴祖師,以及諸經藏中所說,若不如是,決不易成就。縱然自己看經修法,博通經論,也不易成就。所以能成就的根本,就在完全依止上師,所以西藏有學本師即能成就一語,上師成佛我也成佛,上師度眾生,我也度眾生。反而言之,上師入地獄,我也入地獄;必須具足如此堅固的信心,才算是密宗的弟子。

多傑覺拔尊者開示錄中說:修法之要,當觀想上師,能開發根本。對於上師,當至心歸仰,為學道之根。道者,非世間道,乃佛道也。故自下而上,應有次第,三業恭敬,須次第而進。如修上乘,非躐等可登,上師能與十方佛等,倘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上師一毛孔,故佛法須在恭敬中求。恭敬上師之次第有三:

一、對於上師盡力侍奉。

二、上師開示教法,一心信仰。

三、如說修行,此為恭敬中最。

此上師修法時,十方諸佛,皆來右繞三匝,向之作禮,歡喜讚歎,以說此法者,修此法者,已與佛同故。供養上師一口食,其功德比一切功德為大,以上師能為眾生功德無量故,施與上師之功德亦無量,以彼上師後必成菩提故。

以上所開示,關於恭敬上師之道,是至為切要之言。所以在蒙、藏、青、康等地,信修之士,甚至捨棄一切家財供養上師而不足為異者,比比皆是。誠以恭敬上師即是重傳承,尊法統,實為進入密宗最根本之初步!況且在密乘中,諸法儀軌各各不同,在密宗修法上,有觀想種子字等種種密義,必須經上師口授,牢記在心,照例不得筆錄,否則必獲殃咎。等修法達到相當程度,行者必會經過種種境界,這時,真偽邪正,最難判別,若不請求上師印證,勢必著魔,蹈生危險,所以在藏密上有上師合修法,這也是密乘行者不可不知道的。

這裏所說的上,系指獲得阿奢黎地位者而言,以別於僧眾,所以位居四皈依之首。所謂阿奢黎者,茲就菩提道次第科頌擇師法中,約分為十條,簡述於後:

一、住調伏。頌雲:動止要中律,不越顯密戒。住調伏者,意謂安住戒律也。

二、具三慧。頌雲:二教聞思修,三慧具不缺。二教是說顯、密二教,三慧意指聞、思、修。

三、有忍力。頌雲:於功德及證,修行諸方便;神通等甚深,秘藏不顯現。修行方便,就是:菩提道之次第。神通不現,是說:雖有神通不輕易顯示也。

四、性沉毅。頌雲:作業性堅忍,重諾事不掉。意謂:賦性沉毅,能耐堅忍,凡所作業,務必有所成,總不使有始鮮終也。

五、善傳授。頌雲:於觀機施教,具方便善巧;次第若登高,初中後不謬。善傳授者,觀機次第施教,先令學者由菩提道次第中,下中上士修起,然後入密乘,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必使學者不落空,此即善巧方便也。

六、具悲心。頌雲:為報酬佛恩,令正法不淪;不忍心攝受,非利養恭敬。意謂:具大悲心之上師,為使正法不斷故,以不忍之心攝受弟子也。

七、善論議。頌雲:依顯密法相,能遮表決擇;開合不違量,傍通複中理。

論議中有遮詮,猶如現在論理學上所謂的否定。有表詮,猶如現在論理學上所謂的肯定。性宗度生時,多用遮詮,相宗度生時,多用表詮;決擇時或開或合,均不違反因明之比量,即使觸類傍通以為引申,也能符合正理,這即是善論議。

八、精曼荼羅。頌雲:於密教事相,善精密了辦。曼荼羅意即壇城,密教修法中,應當自行建造壇城,此屬工巧明,必須全部精通熟練;又密教中手印等等事相,皆以表理,必須事理均通達,且能善為了辦,尤須精密也。

九、解加行。頌雲:種種陀羅尼,修行助道等;一一皆具足,實習之修智。意謂:有實修的智慧,所以能瞭解諸陀羅尼,及助道等法也。

十、根調寂。頌雲:雖不具相好,內德實充盈;外儀亦可表,慈威而調純。言少言必當,見者生欽敬。外儀可表,是指見外相。煩惱輕,是說示現諸根調寂,而知其內德充盈也。

以上擇師十德,若在顯教但具其中一二即可。密乘〔密宗〕擇師,非十德全具不可也。但是具此十德之上師,以嚴格論,固然不易尋得,然依宗喀巴大師菩提道修法次第,先從顯教,進至密教,鑄成密器以後,自易獲得。或本尊等示現,或由他緣會合;必能尋獲具足十德之上師而依止之。其所難者,是難得密器成就耳!或有善知識障不易尋得上師,如果密器成就,這種障礙也易排除。以上是擇師十德,但是,另有四種應該揀除者:

一、多忿恚而不具悲心者。〔慈悲、菩提心為福慧根本〕

二、貪求名聞利養而無厭足者。〔不以修行為重〕

三、持己傲慢而無防護者。〔自執我慢〕

四、多諂曲而不正直者。〔欺誑眾生〕

以上四種,若有其一,即宜揀除而不可依止。

又所謂金剛阿奢黎者,是指如量師而言〔程度極高的上師〕,必須性相顯密,一切具足,五明悉通,上承法統,下化眾生。頌雲:謂求如量師,則得流甘露。滋養慧身,得其有形無形的攝護,不墮邪險,指示修行道途的曲直險易,無迂回遲緩,不入疑怖之林,穩可速抵家故;蓋因密教系善起顯教〔教理〕之用。法流甘露者,是指直承上師之法乳,有承傳之加持力,一經灌頂,即可得法流甘露滋養慧身。又依止具德上師,常有護法神擁護加持,則弟子也蒙其加被矣!

敬重上師之義,已如以上所述,反觀內地行者,雖知敬重上師,唯對此中密義,尚鮮深切探求,因就所知,為造此論,就正於一般學密同道,願共勉之。即幸甚!禱甚!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