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8 03:39:31
學習次第 : 進階

大乘無上續論釋·善說日光 校量功德品第五

 

彌勒菩薩造 堪布益西彭措譯講

 

丁三、于四金剛處生起信解之利益分二:一、以殊勝讚歎之方式宣說;二、以異門說彼。

戊一、以殊勝讚歎之方式宣說分二:一、四金剛處難證之理;二、證悟彼者獲益之理。

己一、四金剛處難證之理:

佛種性與佛菩提,佛陀法及佛事業,

清淨有情亦難思,此等唯是諸佛境。

自性清淨佛性具有客塵障垢的分位如來藏,彼上客塵障垢極為清淨的分位獲得佛陀大菩提,具有與大菩提無二的佛陀法十力等諸殊勝功德,由獲諸功德之力成辦佛陀任運相續不斷的事業,此等即是相應成就三寶的四金剛處,對此,即使多分客塵障垢清淨的有情住地大菩薩也不能真正如實思議,何況諸凡夫與聲緣,如上所述不可思議故。那麼,彼等是何者的境界呢?如上四種金剛處真正如實唯是一切眾生導師圓滿諸佛智慧的境界,然而於善逝具信解者,也可以信解作意的方式成為所證,此義上文也已宣說。

己二、證悟彼者獲益之理分二:一、超勝其餘方便善根;二、能得殊勝智慧之根據。

庚一、超勝其餘方便善根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辛一、略說:

具慧信解佛境界,成佛功德聚之器,

於此不思德聚喜,映蔽一切有情福。

諸具慧菩薩僅是勝解勝者圓滿諸佛智慧境界義的四金剛處,彼等也將成為十力等如來無量功德聚之器,因為由蘇醒大乘種性可速得究竟果故。如是,對此具有不可思議功德聚的四金剛處,諸平凡者生起歡喜而勝解的功德極多,故能映蔽未與彼相應的一切眾生由佈施等所積的一切福德聚。

辛二、廣說分三:一、超勝佈施供養;二、亦超勝持戒;三、亦超勝修行。

壬一、超勝佈施供養:

若人為求菩提果,珠寶嚴飾黃金刹,

佛刹塵數日日中,供養一切諸法王,

余人于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

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佈施德更多。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所為是發起欲求無上大菩提的意樂,妙物是黃金所成的廣大刹土以無量寶珠嚴飾而充滿,無量是等同無量佛刹極微塵數的供物,時間是日日相續不斷,殊勝對境是于一切法王出有壞恒時供養,以此雖增極多福德,但相比而言,若有餘人,不必說證悟此甚深四種金剛處之義,即便是僅聞文句後,無顛倒以信任方式增勝信解,於此所獲善根也超勝前面佈施所生的廣大福德。

壬二、亦超勝持戒:

若有具慧為求取,無上菩提經多劫,

身口意業無勤作,能護無垢諸律儀,

余人于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

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持戒德更多。

若有具慧善男子善女人,所為是發起欲求無上大菩提的意樂,時間是歷經無量多劫,體性是依身口意極為串習而成為不須加行勤作自然能護持無墮罪障垢、斷盡一切惡行的戒律,以此雖增極多福德,但相比而言,若有具慧者不必說證悟此甚深四金剛處之義,即便是僅聞文句後,無顛倒以信任方式增勝信解,於此所獲善根也超勝前面持戒所生的廣大福德。

壬三、亦超勝修行:

若人修持能息滅,三有煩惱火靜慮,

修持天梵至究竟,菩提不動之方便,

余人于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

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靜慮德更多。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所斷是於世間為了息滅如火聚般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煩惱,靜慮自性是修持天住之四禪、梵住之四無量等至於圓滿究竟,所得是於正等覺大菩提果不動的方便,以此雖增極多福德,但相比而言,若有具慧者,不必說證悟此甚深四金剛處之義,即便僅聞文句後,無顛倒以信任方式增勝信解,於此所獲善根也超勝前面靜慮所生的廣大福德。

庚二、能得殊勝智慧之根據:

何故以施得受用,持戒升天定伏惑,

慧斷煩惱所知障,此勝聞彼為慧因。

如是相比于施戒修所生的廣大福德,聽聞四金剛處所生的智慧更為殊勝,何故如是?因為以廣大佈施僅能成就受用圓滿的異熟果,以持戒僅能獲得善趣身,以修習靜慮僅能壓伏三界煩惱,而依靠證悟自性清淨種性從客塵障垢中解脫以此將得無上菩提功德及事業的智慧,能夠無餘斷除一切煩惱障、所知障及習氣,善知實相真實義的此智慧能超勝佈施等所生的福德資糧,而此殊勝智慧之因是無倒聽聞彼等四金剛處故。

戊二、以異門說彼分二:一、得究竟利益;二、得入道利益。

己一、得究竟利益:

自性住與彼轉依,彼功德及成就義,

如來智慧之境界,四處如上已宣說。

于彼具慧信解有,力及具足諸功德,

成就速疾能獲得,善逝果位之緣分。

如來藏從本以來遍住於一切的自性住種性,此法界遠離客塵障垢無餘轉依的大菩提,於彼大菩提無二具有的十力等功德,依靠彼等功德成就他利的事業,即是成為勝尊一切種智境界殊勝義的四處,如上本論已說。對彼等,諸具慧菩薩如是依次對於一切有情周遍具有種性生起勝解信,對於以彼力能從客塵障垢中遠離而獲得大菩提生起欲樂信,對於獲此大菩提具有二利究竟的功德生起清淨信,亦即由具有三種清淨增上信解,對菩提的清淨修行將會極精進地轉入,因此具有能速得究竟果善逝無上果的緣分。

己二、得入道利益分二:一、發心生起無上菩提心之利益;二、加行趣入六度之利益。

庚一、發心生起無上菩提心之利益:

如此不可思議境,信有如我亦可得,

得果具足諸功德,於此由信勝解故,

欲勤正念及靜慮,智慧等諸功德器,

菩提心於此等中,定當恒時善安住。

從成為凡夫不可思議境界的甚深四種金剛處,開出自性清淨種性具有周遍一切眾生,彼者遣除客塵障垢無餘轉依的大菩提如我也能獲得,以及所獲之果是具有如是十力等自他二利究竟圓滿的功德,即由具此三種信心的方式生起增勝勝解故,於聖法之欲、於善法勇悍之精進、于教誡諸所緣不忘之正念、于所觀一心專注之靜慮、于諸法辨別之智慧等不可思議功德之器——為利有情欲求正等覺的菩提心者,將會在證悟四金剛處的諸菩薩相續中恒時安住。

庚二、加行趣入六度之利益分四:一、圓滿波羅蜜;二、彼等攝於三類福中;三、認定違品二障之體相;四、獲殊勝對治之智慧。

辛一、圓滿波羅蜜:

彼者恒住菩提心,故彼佛子不退轉,

圓滿福德波羅蜜,以及諸善得清淨。

福德五種波羅蜜,於彼無有三輪執,

是故彼等皆圓滿,斷除違品是清淨。

彼者以恒時安住上述菩提心故,諸佛子將於無上菩提中不退轉,以如此殊勝發心的推動,加行以福德聚所攝的前五波羅蜜已能圓滿並得清淨。彼亦,能利益有情的方便佈施等攝於福德聚的前五波羅蜜,於彼等無有能作、所作、作業的三輪分別故,彼等波羅蜜圓滿,而善根清淨者,則是由於斷除佈施等違品慳吝等五障的緣故。

辛二、彼等攝於三類福中:

施所生善是施福,戒所生善是戒福,

忍定二種是修福,精進遍行於一切。

施所生福是佈施度,戒所生福是戒律度,忍辱、禪定二度是修類福,於彼等勇悍的精進遍行於三者,故歸納而言與上述三類福相同。

辛三、認定違品二障之體相:

三輪虛妄分別心,承許彼為所知障,

慳等虛妄分別心,承許彼為煩惱障。

承許于施者、受者、施等三輪的虛妄分別心是五波羅蜜圓滿的障礙——所知障,承許慳吝、貪欲、嗔恚、懈怠、散亂等虛妄分別心是波羅蜜清淨的障礙——煩惱障,故當斷除彼等。

辛四、獲殊勝對治之智慧:

若離智慧無餘因,能斷煩惱所知障,

是故智慧最第一,慧依聞故聞最勝。

若遠離此善證真實義的智慧,則無有其餘能徹底根除二障的因,因為以遠離智慧的佈施等雖能作一點壓伏粗重障礙,但不能根除種子,而以智慧究竟能根除二障及其習氣,故相比於以福德資糧所攝的前五波羅蜜,智慧度所攝的智慧最為殊勝。如是智慧增長之根本即是如理聽聞宣說四金剛處之義的諸經論,故相比于施戒修三類福,聽聞此甚深法的智慧最為殊勝。

乙三、圓滿作業分二:一、廣說所講之義;二、由講解之方式攝義而宣說。

丙一、廣說所講之義分三:一、如何造論之理;二、斷損害正法之理;三、回向造論善根。

丁一、如何造論之理分五:一、依何而說;二、為何而說;三、依如何宣講之理而說;四、所講經典之體相;五、恭敬頂受彼之等流。

戊一、依何而說:

如是依於正教理,

上述七種金剛處不是以臆造或杜撰宣說,而是依靠《陀羅尼自在王經》《佛說如來藏經》《勝鬘經》《不增不減經》《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等主要宣說了義故可信賴的清淨教典,以及暫時因之作用理”“果之觀待理”“證成理與究竟甚深法性理而作宣說。

戊二、為何而說:

為令自心純一淨,具信善圓之智者,

亦為攝彼宣說此。

從自利角度而言,作者自己為了獲得純一法界所斷微細障垢也極為清淨的究竟涅槃;從他利角度而言,為了以善說喜筵攝受彼等具有殊勝緣分的所化——對極殊勝此義具有不可奪信解而自知能獲超勝三類福之圓滿善根的智者,總之以此二因宣說此論。

戊三、依如何宣講之理而說:

依燈電寶日月光,具眼能見眾色法,

如是依佛義詞法,樂說光明說此法。

猶如依靠燈光、電光、摩尼光及日月光,諸具眼根者能見所境色法,如是,依靠能仁正等覺佛陀了知諸法自相共相之義的廣大無礙解、無礙了知一切異名的法無礙解、無礙了知一切眾生語言的詞無礙解以及無礙了知一切諸法分類的辨無礙解此四種無礙解的光明,並以智慧眼照見甚深真如後,彌勒我宣說了此論。

戊四、所講經典之體相:

何者具義相應法,能斷三界煩惱語,

顯示寂靜之利益,即是佛說餘翻此。

何等聖法所詮真實具有深廣大義,能詮無垢詞語與法相應並成為能斷三界一切煩惱的語言,顯示對治寂靜涅槃究竟的功德並能獲得,彼等即是大仙正等覺佛陀的真實善說,故是所應抉擇。與此四義相反的餘者則是真實善說範疇之外的顛倒邪說,故非所應趨入。

戊五、恭敬頂受彼之等流:

何者唯依佛教法,無散亂心而宣說,

與得解脫道相應,亦如佛經當頂受。

善顯佛經密意的論典,無論何者,所講差別是唯以勝者正等覺佛陀的教法之義為所詮義,並非自己臆造,造論者差別是善達法義且無希求利養等散亂心而善說的士夫,果差別是為了獲得解脫無上的涅槃果,方便差別是與能得彼果之道相應。若是具有此四種功德之論,也應如大仙正等覺佛陀的經典般,以信心頂戴受持。

丁二、斷損害正法之理分三:一、認定清淨之方便而教誡依止;二、認定毀壞之因而教誡斷除;三、斷甚深法失壞之果。

戊一、認定清淨之方便而教誡依止分二:一、斷自臆造;二、斷偏袒執。

己一、斷自臆造:

何故較佛善巧者,於此世間一亦無,

無餘真如殊勝者,如理遍知知非他,

是故大仙自安立,如是契經勿錯亂,

若壞能仁聖教規,故彼亦損聖教法。

何故在世間界中,較勝者正等覺佛陀更善巧者一個也沒有呢?因為一切所知相之盡所有法與殊勝真如之如所有法,除佛陀能如理無顛倒以遍智照見之外,餘者不能了知,是故對於大仙佛陀自己安立種種了義及不了義相的如是諸經,切勿以自已臆測而將不了義說為了義或了義說為不了義,若錯亂將會毀壞佛陀聖教之規故,彼也將損壞聖法,並造下捨棄正法的極大罪過。

己二、斷偏袒執:

煩惱愚癡諸惡人,譭謗聖者並輕蔑,

彼所說法彼皆以,妄計邪見而造作,

是故具執邪見垢,智者與彼勿相合,

猶如淨衣可染色,垢膩染色非如是。

以無明煩惱等令心愚昧的惡劣眾生譭謗佛陀等聖者、輕蔑彼等善說之聖法等的彼等過失,都是以自己妄計惡劣宗派的邪見而造作,由此也成為被種種痛苦逼迫的苦惱眾生,是故,諸具慧者何時也不應相合具有妄執的惡劣宗派的邪見垢染,若與彼相合,則有自心不能與正見正行融合的過失,猶如淨衣由無垢清淨可以染料染色,然以油漬具有垢膩者非能如是。

戊二、認定毀壞之因而教誡斷除:

慧劣遠離白法信,倒慢往昔謗法障,

執不了義為了義,貪著利養惡見制,

親近譭謗正法者,遠離受持正法士,

信解劣故將捨棄,出有壞之諸聖法。

如是大乘法的究竟了義如來藏極為殊勝並具極大利益。若想:對此為何有人不生信解反而捨棄呢?這正顯示過失在人而不在法。彼亦,有些由辨別甚深義的觀慧微劣而智慧極劣故,將會捨棄聖法,如是對應:有些由未蘇醒增上種性而遠離對白法的信解故,有些依於將所具非功德妄執為功德的顛倒傲慢故,有些依於宿世造集匱乏聖法的極大罪障,此是於真實義障礙之自性故,有些將不了義教法執為諸法無顛倒真如的了義法故,有些由於對衣食資財等五欲利養有巨大貪著而被纏縛故,有些被極為執著壞聚見等惡見制伏故,有些恒時親近譭謗並捨棄一切深廣聖法的惡友並受其控制故,有些遠離護持大乘聖法並具殊勝相的諸善知識故,有些由不信任真實之法與真實之人,並喜顛倒之法,信解下劣故,捨棄諸善逝出有壞聖法,尤將捨棄宣說甚深真如的諸法。雖然此等僅是毀壞自己之因,但諸智者切莫如此行之。

戊三、斷甚深法失壞之果分二:一、斷惡趣之理;二、斷輪回之理。

己一、斷除失壞惡趣之理:

如畏譭謗甚深法,如是智者于猛火,

毒蛇仇怨及霹靂,不應極生畏懼心。

火蛇怨敵金剛火,彼等僅能斷命根,

不能令人深陷墮,極為可怖阿鼻獄。

其義如何?對於譭謗、捨棄極殊勝聖法的怖畏,善巧取捨的諸聖者對於世間所謂的可怖之處——猛火焚燒、毒蛇噬咬、仇怨殺害、霹靂擊穿等,尚不應極生如是怖畏之心,相比之下,誹謗聖法更為可怖,故當斷除。何以故?因為以猛火焚燒、毒蛇噬咬、仇怨殺害、霹靂擊穿等僅能斷絕今生命根,不能令人墮入極可怖的無間地獄,而由捨棄聖法,決定將會感受無間地獄的痛苦故。

己二、斷輪回之理:

若由數近惡人故,具有噁心出佛血,

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最勝和合僧,

若能思惟修法性,此人速疾從此脫,

若人噁心謗聖法,此人焉能有解脫。

若有惡人,由長時數數親近惡友並被攝持故,對於殊勝無上皈依處的正等覺佛陀也有殺害噁心而出佛身之血,對於世間別別決定的士夫——具有大恩的上師、父母也行弑殺,對於眾生普皆恭敬的不應殺者——阿羅漢也作殺害,對最勝和合僧也作破壞,此等惡人,如果決定思惟並一心專注而修持諸法真如具有殊勝甚深一切相的空性以及無緣大悲,也速疾從五無間等極深重的業障中解脫後獲得無上菩提。然而,若有人以噁心嗔恨並捨棄大乘究竟精華了義法門,此人焉能獲得無上解脫的菩提?!因為無有修解脫道的緣分故。

丁三、回向造論善根:

三寶以及淨種性,無垢菩提功德業,

此七義處如理說,由此我獲諸善根,

以此普願諸有情,面見無量光壽佛,

見已生起淨法眼,得證殊勝菩提果。

所獲果佛法僧三寶之義,成就彼等之因的自性清淨種性如來藏之義,彼無客塵障垢而極為清淨之位的大菩提之義,彼菩提所具以離系、異熟果所攝的功德之義,以彼功德力極善成就他利的事業之義,對於此等所詮義七金剛處的無顛倒相,由如理善說故,宣說者我獲得諸多清淨善根,以此善根普願輪回中沉溺的一切眾生速疾獲得暫時果——生於佛陀眷屬壇城中,面見光明、壽量、智慧悉皆無量的大仙正等覺佛陀,見佛之後,從彼佛聞法、修行而獲得見道等清淨眼,並生起不畏深法的清淨忍,最終得證究竟果——無上正等覺殊勝大菩提。

丙二、由講解之方式攝義而宣說:

依于何因何必要,如何宣說何者義,

于彼等流何者說,以四偈頌已顯示。

四偈自淨之方便,二偈損壞聖法因,

其次依於四偈頌,即為顯示諸果報。

由說入佛眷屬中,獲得法忍菩提法,

總之二種果法依,末後二偈作顯示。

依于何義而說者,由如是依於正教理一句顯示;以何種根據或必要宣說者,由欲令自心純一淨,具信善圓之智者,亦為攝彼宣說此三句顯示;以何種方式宣說者,由依燈電寶日月光等一偈顯示;何者是所講義之本體,由何者具義相應法等一偈顯示;於彼等流能詮是何者,由何者唯依佛教法等一偈顯示。如是,如何造論之理,由如是等四偈已廣作顯示。

此後,由何故較佛善巧者等四偈,顯示能令自己清淨的方便——謹慎捨棄聖法的罪障。

其次,由慧劣遠離白法信等二偈,顯示積集捨棄聖法罪業是毀壞自己之因,故教誡斷除。

再次,由如畏譭謗甚深法等四偈,真實顯示斷除捨棄甚深法的兩種果報——暫時墮入惡趣、究竟不得解脫。

最後,以宣說(此論善根),回向暫時生於淨土佛陀眷屬壇城之中,現量證悟法性,並獲得對甚深法的無畏法忍,究竟獲得無上大菩提果,歸納即是,諸趨入聖法者成就暫時與究竟的二利圓滿果,是由三寶以及淨種性等末後二偈顯示。

大乘無上續論辨三寶種性中校量功德品第五終。

大乘無上續論辨別三寶種性中校量功德品第五釋竟。

大乘無上續論怙主彌勒撰著圓滿。

如是對佛陀大補處具德彌勒怙主所造大乘無上續論,相應大阿闍梨聖者無著的注疏圓滿釋竟。


甲四、善巧翻譯此論:

吉祥無比城之大智者婆羅門寶珠金剛叔伯班智達薩迦那與釋迦比丘具慧譯師共譯於無比大城。

未證邪證及懷疑,一切冥暗能根斷,

即此善說日光明,願此善根除眾暗。

于持三藏之巴丹宗哲、彭措巴二位祈請者前,佛教無偏袒行者依四依撰著于覺囊吉祥神山,願成就廣大弘法利生事業。茫嘎郞!(願吉祥!)

○○四年藏曆一月三十日

譯于聖地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