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8 03:29:34
學習次第 : 進階
大乘無上續論釋·善說日光 菩提品第二
現在從彼法界遠離一切障垢的諸佛出有壞無漏法界中無餘轉依果的角度來宣說。
戊二、覺悟之菩提義分三:一、略說所講義之分類;二、講法總標而說;三、彼等對應而廣說。
己一、略說所講義之分類:
淨得遠離及二利,其依深廣大自性,
常住世間如實性,以此八義而宣說。
所知之事無垢真如究竟果的大菩提,以八種所知展開論述。彼亦,當知上述法界自性清淨從一切客塵障垢中解脫具有二種清淨的轉依,即是菩提本體義;能獲得此具有二種清淨者的方便——入定無分別出世間智與後得世間智二者雙融而修,即是因義;由彼等智慧修持究竟而遠離一切煩惱障、所知障及其習氣,即是果義;由遠離煩惱障而超勝一切有漏衰敗並獲得無量無漏財富,成就自利圓滿,由遠離所知障而成就一切時中無礙轉入的他利圓滿,即是業義;能成就彼等二利圓滿的所依----具有不可思議無量功德,即是相應義;具有功德的彼菩提,難測難量故而甚深的法身,具有力等無量功德故而廣大的報身,契合相應根機作他利故是大自性的化身,以此三身所分類,即是行義;彼等三身乃至虛空與眾生未盡之間安住,即是常住義;彼等如實性不是佛以外餘者的境界,由難證故,即是不可思議義。如是以八種義宣說。
己二、講法總標而說:
本體因果與事業,相應以及分類行,
常住以及不思議,由此建立如來地。
如是法界自性清淨遠離所斷客塵障垢、具有二種清淨的本體義,能得彼者修行入定與出定道的因義,由修道遠離二種障垢的果義,斷障而成就自他二利的事業義,彼等所依諸不可思議功德的相應義,彼者以自性身、圓滿受用身、應化身三身所分類的行義,彼等乃至虛空與眾生未盡之間的常住義,以及究竟如實之相以諸凡夫不可思議義,由此八義建立了果究竟的佛地。
己三、彼等對應而廣說分七:一、淨得本體及因義;二、遠離障垢之果義;三、自他二利之事業義;四、其所依具足功德義;五、以三身分類之行義;六、眾生未盡之間彼等常住義;七、如實不可思議義。
庚一、淨得本體及因義分二:一、略說淨得;二、其義廣說。
辛一、略說淨得:
所謂自性之光明,猶如日輪與虛空,
以客煩惱所知障,厚重雲聚而遮蔽,
遍具無垢佛功德,常堅不變之佛體,
此依於法無分別,以及揀擇智獲得。
諸多了義經雲:“心之自性本來光明。”彼者具有如日輪般所知真如顯露的證德以及如虛空般自性清淨的斷德,是具有此斷證二者,彼亦,在先前凡夫位被厚重雲聚般的客塵障垢——煩惱障與所知障所遮覆,最終以真實道無餘滅盡一切障垢的斷德以及佛陀的十力等一切功德無餘不分離而具足,並從生老死中解脫故,獲得恒常、堅固、不變的佛體,此即是具有二種清淨的本體之義。如是菩提,依靠諸菩薩入定緣法性如所有義的無分別智以及後得位緣有法盡所有義的揀擇智修道,由此漸次能得,即是因義。
辛二、其義廣說分二:一、具二淨本體之義;二、能得智慧因義。
壬一、具二淨本體之義分二:一、真實;二、差別。
癸一、真實:
佛性是由無別異,清淨妙法所安立,
猶如日輪與虛空,智慧離染二體相。
所謂勝義佛性,是由自心清淨中一切無別安住、最終客塵障垢也遠離的具有二種清淨的妙法所安立。彼亦,如日輪自性光明般的智慧光明的證德,以及如虛空本來清淨般的二障清淨的斷德,即是具有斷證二者圓滿的體相。
癸二、差別分二:一、自性光明之差別;二、離垢清淨之差別。
子一、自性光明之差別:
光明非是所作性,無別超過恒河沙,
是故本來即具足,佛陀功德之諸法。
無漏法界自性光明的法身非是以因緣所作,本是與一切有情自性無別相應,是故,彼者超過恒河沙數的一切佛功德法如十力等本來就任運具足。
子二、離垢清淨之差別:
是以自性不成立,周遍以及客塵故,
煩惱所知二障位,宣說猶如厚重雲。
諸障垢自性以本來不成立實有故,於一切不淨位能周遍故,是能斷盡的客塵性故,以這三種根據宣說解脫的障礙——煩惱障與一切種智的障礙——所知障,彼二者在眾生位猶如以重雲障蔽日輪與虛空般障礙自性光明,由斷除此二障,將獲得具足二種清淨。
壬二、能得智慧因義:
斷除二種障礙因,承許即是二種智,
一者無分別智慧,二者依彼後得智。
遠離煩惱障與所知障的果,即是解脫身與法身,此二身的能得因,即是修持如所有與盡所有雙融的兩種智慧。彼亦,諸菩薩入定中修行對治三界的無分別智故,主要清淨煩惱障;彼後得位修行深廣等盡所有所知法義的揀擇智故,主要清淨所知障。故承許是彼等二智,並應精勤修持與彼相應之道。
庚二、遠離障垢之果義分二:一、以喻略說無垢;二、其根據廣說。
辛一、以喻略說無垢:
猶如具有無垢水,蓮花漸榮遍滿池,
亦如圓滿之月輪,羅睺口中得解脫,
複如圓滿之日輪,雲聚煩惱中解脫,
具有無垢功德故,具光明者即彼體。
唯佛如同佛身蜜,果實真金及寶藏,
果樹無垢寶佛像,轉輪聖王純金像。
猶如充滿離塵的無垢淨水且被逐漸榮茂的蓮花遍滿的美麗水池般從貪欲煩惱中解脫,亦如於羅睺羅口中解脫的滿月般從嗔恚煩惱中解脫,複如日脫重雲般從癡心煩惱中解脫,以此根據,如日輪光明般無客塵障垢而具有斷證圓滿的諸究竟功德故,具有見如所有與盡所有的光明顯現者,即是如來的本體。又如從萎蓮中解脫的能仁佛身般,從客塵障垢中解脫的唯一是佛陀,如是對應:猶如遠離蜜蜂的蜂蜜,從皮殼中脫出的果實,遠離糞穢的真金,從地中顯露的大寶藏,從種子中出生的具果大樹,遠離破衣無垢珍寶所成的佛像,從胎藏中出生的轉輪聖王,以及遠離泥模的純金鑄像,從一切障垢中解脫的唯一是勝伏一切違品的勝者正等覺佛陀。
辛二、其根據廣說分三:一、以二智出生二身之理;二、由斷三毒成就二利之理;三、由淨障垢獲得實義之理。
壬一、以二智出生二身之理:
如水池等貪欲等,客塵煩惱得清淨,
簡要無分別智慧,其果如是而宣說;
具有一切相殊勝,佛陀之身決定得,
是依出定揀擇智,其果如是而宣說。
法界自性清淨如同澄清濁塵的水池,也如“等”字所攝的從羅睺羅口中解脫的月輪、從雲層中脫出的日輪,如是,是從緣悅意境的貪欲以及“等”字所攝的緣不悅意境的嗔恚、緣中品境的愚癡,即從客塵障垢三毒煩惱得清淨,能獲得具有斷德圓滿的解脫身。彼者雖有多因,但簡要言之,是以修持入定無分別智遠離煩惱障現前的果。如是,證德圓滿的所依——具有一切空性光明殊勝相的佛陀身者,相應緣分各別自證智的境界決定獲得,也是以後得世間智已對深廣法串習聽聞等,故也是宣說遠離所知障現前的果。
壬二、由斷三毒成就二利之理:
由斷貪欲之濁塵,且於所化眾蓮中,
降禪定水滋潤故,佛如清淨之池水;
由脫嗔恚羅睺羅,且以大慈悲光明,
普照一切眾生故,佛如無垢之滿月;
由脫厚重愚癡雲,且以慧光照群生,
遣除無知黑暗故,佛如無垢之日輪。
由無餘斷儘自相續中如濁塵般的三有貪欲心,而且於如蓮花般的其他所化的相續中,以宣說妙法降下禪定水並以止觀滋潤故,二利究竟的佛陀如同淨水盈滿的悅意蓮池。如是對應,由自相續從如羅睺羅般的不悅兇惡嗔恚中解脫,而且以欲令其他相續離苦的大悲及欲賜安樂的大慈如同光明般普照一切所化眾生而作攝持故,二利究竟的佛陀如同從羅睺羅口中解脫的圓滿月輪;由自相續從重雲般的三有無明愚癡中解脫,而且相應所化群生的相續說法,依諸智慧光明遣除一切無知黑暗故,二利究竟的佛陀如同從重雲中解脫的無垢明日。
壬三、由淨障垢獲得實義之理:
獲得無等等法故,賜予無上法味故,
遠離二障皮殼故,佛如佛身蜜果實;
淨故真實妙功德,遣除有情貧窮故,
解脫果賜眾生故,佛如真金寶藏樹;
現前珍寶法身故,兩足主尊最勝故,
顯示種種寶色故,佛如佛像王金像。
具有凡夫聲緣菩薩無等、唯與諸佛平等的功德法故,能賜予所化眾生無上圓滿的聖法味故,遠離如皮殼般的二障及習氣故,究竟佛陀依次猶如蓮花中現出的佛身、遠離蜜蜂的蜂蜜以及從皮殼中脫出的果實。如是對應,以自性無有障垢且從客塵障垢中清淨故,以諸無盡真實微妙功德能遣除所化眾生的一切貧窮故,能對諸所化眾生賜予從痛苦中解脫的大樂果故,從障礙中解脫的佛陀依次猶如淨除糞穢的真金、地中出生的大寶藏以及具果大樹;已現前能出生一切所需的似如意寶般具有無量功德的法身故,獲得主要所化兩足的主尊或殊勝引導者的報身故,如以黃金寶所成鑄像之像般顯示種種化身像故,圓滿三身的佛陀依次猶如遠離破衣的珍寶佛像、遠離胎藏的轉輪王以及遠離泥模的黃金鑄像。
庚三、自他二利之事業義分二:一、略說成就二利義;二、其義廣說。
辛一、略說成就二利義:
無漏周遍不滅法,堅固寂常不變處,
諸佛法身如虛空,能作聖者六根境,
令見非大微妙色,令聞清淨微妙音,
令嗅善逝戒妙香,令嘗大聖妙法味,
令受三昧妙樂觸,令知甚深勝妙理,
倘若仔細而思惟,佛如虛空離諸相。
絲毫無有有漏及習氣的斷德究竟以及周遍如所有、盡所有的一切所知的證德究竟,即此具有斷證圓滿的勝義如來,是畢竟不滅的無為法,因為彼由無老故堅固、無病故寂靜、無生故恒常、無死故不變,成就如是的如來能自利究竟,也是一切白法的源泉故,能他利究竟,因為已達法性真如的如來,猶如以無為法的虛空開闢道路故能看見色法等般,如是在有緣聖者的殊勝六根前能作感受並了達相應各自威儀之因故。彼亦,如此所化者由眼根殊勝故,能令現見不是四大所成亦非微塵聚合的自在種種微妙的如來色身之義;由耳根殊勝故,能令聽聞與世間法不雜染、清淨、恒時、無相、真實的聖法妙音之義;由鼻根殊勝故,能令嗅覺何時也不被過失所染的諸善逝的淨戒妙香之義;由舌根殊勝故,能令品嘗諸大聖者所受用如甘露般的殊勝聖法之義;由身根殊勝故,能令覺受三摩地輕安所生的真實無漏大樂觸之義;由意根殊勝故,能令產生證悟一切諸法實相從本以自性甚深難證的無我殊勝之義。彼亦,如果依於法性理仔細思惟觀察,他利究竟也是能令感受勝義無漏的大安樂,以勝義如來如無為虛空般遠離生滅住等一切有為法的相狀,是無變任運自成故。
辛二、其義廣說分三:一、總說成辦二利之理;二、別說自利圓滿;三、別說他利圓滿。
壬一、總說成辦二利之理:
總說二智之作用,應當如此而了知,
成就圓滿解脫身,及成清淨法性身。
解脫身與法性身,應知二相亦一相,
無漏性故周遍故,無為法故依處故。
總說成辦二利及其分類之理者,雖然眾多,但歸納而言,學道時證悟如所有與盡所有的二種智慧雙修的作用,當知即是成就二身。彼亦,由入定時對法性如實義以無分別智串習故,圓滿獲得斷德究竟者——從客塵障礙中遠離的解脫身;由出定時對甚深廣大法等以證悟盡所有的智慧串習故,證德究竟者——十力等功德所依的法身淨除障垢而按清淨般現前無垢境界。應知:從障礙中解脫之身與智慧所依的法身,分別有無漏相與周遍相的“二相”,又共有無為法的“一相”,亦即,由解脫身具有無絲毫有漏的斷德故,法身具有周遍一切所知的證德故,以及二者都是非以因緣所作的自性故,宣說了自利圓滿。彼者是一切白法的依處故,也能他利圓滿。
壬二、別說自利圓滿:
煩惱習氣滅盡故,承許即是無漏法;
無著以及無礙故,承許智慧周遍行;
畢竟無滅自性故,承許即是無為法。
不滅性者為略說,由堅固等廣說彼,
當知滅者有四相,翻此堅固等法故,
謂腐變異及間斷,不可思議變易死,
當知無彼故次第,堅固寂靜常不變。
以客塵——諸煩惱及其習氣無餘根除而滅故,解脫身具有無漏之相。如是,以如所有智斷盡顛倒而於所境無著,以盡所有智現量現前一切相而於所境無礙故,承許法身具有以證悟智慧周遍一切所知。並且,二者是畢竟無滅或無變的自性故,是非因緣所作之相。
對此,不滅性是略說無為法的根據,由堅固及“等”字所攝的寂滅、恒常、不變,則是廣說不滅。彼者也是以認定違品而宣說的緣故,當知諸有為法有四種滅相,即是與堅固相反的非堅以及“等”字所攝的與寂滅相反的非寂、與常法相反的無常、與無變相反的變易故。四者意義如何呢?即諸有為法成熟後腐壞之老,四大界遷變痛苦之病,斷盡前世而成就後世之生,不可思議且種種變易之死,共有四種。當知,解脫身與法身無有彼等四種滅相故,依次是:無老故堅固,無病故寂滅,無生故恒常,無死故不變。
壬三、別說他利圓滿:
為白淨法所依故,無垢智慧是為處,
猶如無相虛空界,見色聞聲與嗅香,
嘗味覺觸知諸法,皆由彼者作為因,
如是為於佛二身,無礙加行堅固者,
殊勝六根行境中,無漏功德能生因。
如是無垢的斷德與智慧現前的證德,是具緣諸所化相續中產生諸多白淨善法殊勝性功德的所依或根本故,也是他利圓滿之處。彼亦,猶如不是能生因也沒有色等相狀的虛空,對於眼根見色、耳根聞聲、鼻根嗅香、舌根嘗味、身根覺觸以及意根了知諸法,是以提供發揮場所之因,如是,佛身是由實修無礙見佛二身的加行道因而具緣的諸堅固佛子的殊勝六根境界之中,以世俗中見色身等能生妙相隨好等無漏功德之因,以及以勝義中見法身等能現量產生力無畏等無量無漏功德之因。
庚四、具足功德義分二:一、以異名略說;二、廣說根據。
辛一、以異名略說:
不思常堅寂不變,靜遍離念如虛空,
無著無礙無澀觸,非見取善佛無垢。
以聞所成慧等不可思議,無生故恒常,無老故堅固,無病故寂滅,無死故不變,無苦故寂靜,以盡所有智周遍所知,以如所有智離分別心,遣除煩惱障故如空無著,遣除所知障故何時何地一切無礙,遣除三摩地障故無澀觸,離色故不可見,離相故不可取,自性清淨故具善根,清淨客塵障垢故無垢,具有此勝義十五種異門功德者,即是獲得大菩提的如來。
辛二、廣說根據分二:一、于何者具功德之理;二、所具之功德。
壬一、于何者具功德之理:
依於解脫法性身,顯示自利及他利,
自利他利之依處,具有不思等功德。
依於斷德自性的解脫身與證德自性的法身二者,顯示成就自他二利圓滿,從所斷一切束縛中解脫成就自利故,依於證德法身功德的事業成就他利故。當知如是成就自他二利所依的二身具有不可思議等十五種功德。
壬二、所具之功德分二:一、廣說甚深之根據;二、宣說其餘之根據。
癸一、廣說甚深之根據分三:一、總標不可思議之理;二、廣說彼之差別;三、根據與比喻對應。
子一、總標不可思議之理:
一切種智之行境,如來非是三慧境,
是故當知此智慧,一切有情不可思。
圓滿法身唯一是一切種智的行境,勝義如來不是聞等三慧的行境,是故當知:此究竟智慧具有除佛以外一切有情不可如實思議的功德。
子二、廣說彼之差別:
微細故非聞慧境,勝義故非思慧境,
法性甚深故亦非,世間修慧等行境。
不是三慧行境的道理如何呢?此勝義如來極微細而難證故,不是聞所成慧的行境;如是勝義諦是各別自證智的所證故,不是思所成慧的行境;法性真如是甚深難測究竟故,不是世間修所成慧等一切分別心的行境。
子三、根據與比喻對應:
此因如盲不見色,凡夫從來未曾見,
亦如產房內嬰兒,不見日輪聖亦爾。
如是如來以凡夫難證的根據如何呢?因為猶如生盲絲毫未曾見過種種形色的色法般,一切凡夫絲毫未曾見過無垢真如,亦如產房內的初生嬰兒只見少分日光色相而無力見其全分,如是安住十地的諸佛子也僅僅現量見少分法身而無力見圓滿法身。
癸二、宣說其餘之根據分三:一、不變之功德;二、斷證之功德;三、清淨之功德。
子一、不變之功德:
遠離生故是恒常,無有滅故是堅固,
無彼二故是寂滅,法性住故是不變。
此無垢如來本來遠離以因緣生故,具有恆常的功德;於彼無生,亦無彼滅故,具有堅固的功德;以生滅二者不能壞滅故,此如來具有寂滅的功德;由此具足不變的功德,以法性自性涅槃本來安住而無變易故。
子二、斷證之功德:
證悟滅諦故極靜,覺悟一切故周遍,
無所住故無分別,斷煩惱故無耽著,
清淨一切所知障,是故一切皆無礙,
無二堪能且調柔,是故遠離粗澀觸。
此如來是具有一切痛苦極為寂滅的大安樂功德,以所斷無餘滅盡的滅諦已究竟現前故。如是,現量證悟一切所知之相故,是具有盡所有智周遍一切所知的功德;不住任何所緣或相故,是具有如所有智無分別的功德,以上是大樂及證德的差別。此外,淨除障礙獲得解脫的煩惱障及其習氣故,是具有於如所有義無著的功德;淨除障礙獲得一切種智的一切所知障故,是具有於盡所有義一切無礙的功德;遠離沉掉二者等三摩地障,以此身心調柔且堪能安住三摩地故,是具有遠離粗澀觸的功德,以上是斷德的差別。
子三、清淨之功德:
彼無色故不可見,亦無相故不可取,
自性淨故勝善根,障垢斷故極無垢。
勝義如來不是微塵聚合所成的色身並超越一切有為法的範疇故,凡夫根識無法見,是具有力的功德。如是,無有比量等相並清淨分別心之法故,是具有以平凡心不可取的功德;具有法界自性本來清淨故,是具有勝義善根的功德;淨除一切客塵障垢及習氣故,是具有最極無垢的功德。
庚五、以三身分類之行義分二:一、略說體相之異門;二、其義廣說。
辛一、略說體相之異門分三:一、自性身之體相及五種功德;二、報身亦具五種差別相;三、化身具有三種功德。
壬一、自性身之體相及五種功德:
非初中後無別異,無二離三垢分別,
證悟法界之自性,入定瑜伽師得見。
無量超過恒沙數,具諸不思無等德,
如來無垢法性身,盡斷過失及習氣。
自性身具有五種體相,即是:以無有最初生、中間住、最後滅的有為法三相故,是無為法的體相;以無漏法界與究竟智慧完全融合一體故,是無別的體相;以從有無中解脫故,不墮增益損減二邊,是無二的體相;以遠離煩惱障、所知障、三摩地障故,是遠離三障的體相;以證悟無有雜染障垢、不是分別心境界的法界本來清淨並恒時不動而安住法性的大瑜伽士佛陀現量現見故,是無垢無分別光明的體相。
如是當知自性身具有五種功德:以自性廣大故,是以比量無法衡量的功德;以功德不可計數故,是超過恒河沙數的功德;以不是分別尋思境界故,是以識不可思的功德;以與其他不共且究竟故,是無等的功德,具有如是證圓滿的功德;以由如來現量現前最極無垢的法界,斷盡諸二障及其習氣過失故,是具有斷圓滿的功德。
壬二、報身亦具五種差別相:
種種妙法光明身,勤修眾生解脫義,
事業猶如摩尼王,能現種種非彼體。
彼亦,以宣說大乘種種深廣聖法光明故,言說相續不斷;聖法光明或示現具足妙相及隨好的具無量光明之身相續不斷;精勤諸所化殊勝眾生解脫義的精進事業相續不斷;如是作業亦如摩尼寶王滿足一切所欲般,無有分別勤作,任運自成;隨所化的意樂差別顯現種種形相及身量等,不是以彼等的自體存在。具足如是諸種差別。
壬三、化身具有三種功德:
世間令置寂靜道,成熟授記因色身,
不離法界恒安住,猶如諸色不離空。
彼亦,對於未入道的諸世間凡夫令其厭離三有後安置於寂滅道中,對於已入解脫道者則將彼等安置於大乘深廣之中而作成熟,並以大乘極為成熟於清淨地中漸次安置後,授記令獲解脫,如是成為事業圓滿之因並以所化差別而顯現種種的化身,於前者法身不變界中,乃至輪回未空之間恒時不斷安住,猶如無為法虛空界中諸有為色界生滅相續不斷一般。
辛二、其義廣說分三:一、略說共同安立分類;二、安立各自體相;三、彼等攝義。
壬一、略說共同安立分類:
自生諸佛之遍知,唯稱彼者為如來,
最勝涅槃不思議,各別自證出有壞。
彼者分類由深廣,大自性三功德法,
當知如是自性等,安立法報化三身。
對於具有不依他緣而自生的諸佛的一切種智,從斷證究竟的角度稱為如來,以不住輪涅二邊故是最勝涅槃,以超越分別尋思者的境界故是不可思議,以摧毀輪回一切過患故是出有壞,並且唯是各別自證智自性的彼大菩提者,其分類即是,對於以難證而稱為甚深的功德,以具力而稱為廣大的功德,以相應眾生緣分而普行化度而稱為大自性的功德三者,依次安立自性身、報身和化身的種類。由此轉入自他二利任運自成相續不斷。
壬二、安立各自體相分三:一、安立自性身體相;二、安立報身體相;三、安立化身體相。
癸一、安立自性身體相分二:一、略說體相及功德;二、廣說彼等。
子一、略說體相及功德:
其中一切諸如來,自性身之五體相,
攝略宣說當了知,具有五種功德相。
如是對究竟菩提分類後,彼三身之中,諸如來的自利圓滿自性身具有無為法等體相或五種差別,並應了知:雖有極多功德,但歸納而言,以無二的方式具有“無量”等五種功德相。
子二、廣說彼等分二:一、廣說體相;二、廣說功德。
醜一、廣說體相:
無為法與無別異,以及遣除二種邊,
煩惱所知三摩地,三障決定得解脫,
無垢無有分別心,諸瑜伽師境界故,
由於法界自性力,本來清淨故光明。
此勝義自性身無有有為法生住滅故,是無為法不變的體相;無漏法界與究竟智慧二者完全融合為一故,是無別的體相;世俗無自性而勝義有自性故,是遣除增益損減二邊的體相;貪等煩惱障、非煩惱的一切種智障——所知障以及其差別的於三摩地隨意趨入的三摩地障,決定從彼三障中解脫,是無障的體相;於本體本無障垢及分別心,唯是于方便智慧雙融中恒時入定的諸究竟瑜伽士各別自證的境界故,甚深法界本性本來清淨故,是自性光明的體相。如是具足五種差別。
醜二、廣說功德:
無量無數不思議,無等清淨之究竟,
當知彼等諸功德,真實自性身具足。
廣大故及無數故,非為尋思境界故,
唯佛習氣亦斷故,次第是為無量等。
以比量不可衡量的功德,以數量不可計量的功德,以分別心不可思議的功德,不與他法等同的功德,清淨究竟的功德,彼等真實中與自性身無二悉皆具足。彼亦,以自性如虛空廣大故,無以盡數故,非尋思者的境界故,唯是佛所具有的功德故,無餘斷盡二障及習氣故,當知“無量”等諸功德依次與“廣大故”等五種根據對應。
癸二、安立報身體相分三:一、廣說報身體相;二、複攝彼義;三、隨緣示現。
子一、廣說報身體相:
圓滿受用諸法故,顯示自性之法故,
大悲清淨之等流,利益眾生無息故,
無有分別任運中,所欲如實滿足故,
以如意寶神通故,圓滿受用身安住。
以圓滿受用大乘種種深廣妙法而安住故,語宣說教誡相續不斷;以具有報身自性的妙相隨好等法,在諸有緣者前恒時示現故,示現身相相續不斷;以欲從痛苦中救拔一切眾生的大悲清淨的等流果——利益有緣眾生相續不息故,以大悲作事業相續不斷;彼等也無有分別勤作而任運成就隨欲滿足所化故,無有功用加行;猶如以基礎不同如意寶顯現種種而不是彼等自體般,如是隨順無量的所化界性、意樂與信解,雖然顯現種種形色、身量等幻化,但不是彼等自體。如是具有五種差別相圓滿受用大乘法的報身安住。
子二、複攝彼義:
說法示現業不息,無有加行功用相,
顯現不是彼自體,此處種種示五相。
如是,語說教誡相續不斷,示現身相相續不斷,大悲作利生事業相續不斷,於彼等無有勤作的功用而任運成就,由緣分的差別雖然示現種種,但顯現不是自體。在以彼等五法宣說受用圓滿身的此處,論述示現種種等五種差別相。
子三、隨緣示現:
如由種種形色物,摩尼中現非彼體,
亦由眾生種種緣,如來顯現非彼體。
譬如摩尼寶放在具有種種形色的布基上,本非摩尼寶的真實形色,然而以清淨而顯現種種形色,如是,由所化眾生的根機、意樂、信解等種種因緣,以大悲周遍一切眾生的自性正等覺諸佛也是雖非彼體而幻現形色、身量等。
癸三、安立化身體相分二:一、殊勝化身示現十二相;二、其作業次第引導眾生。
子一、殊勝化身示現十二相:
依大悲心知世間,觀照一切世間界,
法性身中不動移,幻化種種之事業。
天界出生聖白幢,從於兜率天宮降,
入於母胎及降生,善巧通達工巧處,
王妃眷屬中嬉樂,出家修習諸苦行,
往詣菩提道場中,降伏一切諸魔軍,
圓滿菩提轉法輪,趨入大般涅槃界,
普於不淨刹土中,輪回未空恒示現。
頌詞中的“示現”應當對應“能現”宣說。彼亦,由何因示現?即由攝受無量一切眾生的不可思議大悲等因。如何示現?即以盡所有智對於所有世間界中成為自己所化的一切所化世界善加普照之後,以如所有智在法身不變的境界中入定、何時不動移而示現。示現何種義?即示現種種幻化自性之相——稀奇的十二種事業相。以第四導師為例,先在兜率天,聖者白幢天子示現出生後,將諸天安置於成熟及解脫位中,爾後示現十二相,即自兜率天降于南贍部洲的事業,入母胎的事業,從母胎中誕生的事業,善巧通達工巧處的事業,王妃眷屬中嬉戲的事業,捨棄王宮妃眷而出家的事業,苦行的事業,往詣菩提樹金剛座的事業,以大慈力降伏一切魔軍的事業,得證圓滿正等覺大菩提的事業,三轉法輪的事業,趣入大般涅槃的事業。在何處示現?即在娑婆穢土等無量世界之中。示現多久?即乃至所化三有輪回未空之間相續不斷任運示現。
子二、其作業次第引導眾生分三:一、安置平凡者於小乘道;二、安置小乘於大乘道;三、安置大乘於解脫位。
醜一、安置平凡者於小乘道:
演說諸法無常苦,無我寂靜知方便,
先令眾生厭三有,後令悟入於涅槃。
了知調伏所化眾生方便的諸佛演說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即對於貪著輪回的所化眾生數數宣說三有的過患,使其產生厭離之後,先將彼等安置於僅僅寂滅輪回過失的聲緣道中。
醜二、安置小乘於大乘道:
既入聲緣寂滅道,具有已得涅槃想,
妙法蓮華等諸經,宣說諸法真實性,
遣除彼等先前執,而以智慧方便攝,
令彼成熟於勝乘。
由進入能寂滅自己輪回痛苦的方便——聲聞獨覺道而獲得聲聞阿羅漢果及獨覺菩提時,未得究竟涅槃作已得想,對於彼等,在《妙法蓮華經》《大涅槃經》等經典中宣說“唯是諸法真實性空性大悲雙融的一乘,由此趣入的涅槃也唯有一個”,以此遣除彼等聲緣先前把未得究竟涅槃執為已得之心。爾後,依靠欲救度一切眾生痛苦的大悲與證悟諸法空性的智慧攝持福慧二資,將彼等安置並成熟於三乘中的殊勝大乘道。
醜三、安置大乘於解脫位:
授與殊勝菩提記。
如是於大乘道中漸次成熟後當獲得八地等時,佛親自授彼三種解脫菩提中的無上法王位記莂:汝於某國土,號某如來,某劫成等正覺,眷屬數量幾何,聖法住世幾時等。如《大乘莊嚴經論》雲:“刹土及名號,時節與劫名,眷屬並法住,記複有六種。”
壬三、彼等攝義分二:一、對應根據攝於三義之中;二、對應實際攝於二義之中。
癸一、對應根據攝於三義之中:
甚深圓滿大勢力,善引凡夫同利故,
彼等次第應稱為,甚深廣大大自性。
由微細難證甚深,具有成就他利的事業圓滿,以及相應所化凡夫眾生的意樂從輪回中善加引導故,當知與彼等依次對應的是甚深自性身、廣大報身及大自性化身。
癸二、對應實際攝於二義之中:
此處初者為法身,其後二者為色身,
如于空中色安住,于初身中後身住。
應知:在宣說佛陀的此處,初者甚深殊勝是法身,以是一切諸法的自性且非他證境界故,其後報化二身是色身,以是相應所化眾生的顯現故。彼等也如在無為法虛空界中有為的種種色法安住般,如是,是在初者法身不變界中,後二者報身和化身顯現種種而安住。
庚六、於眾生未盡間彼等常住義分二:一、略說常住之根據;二、其義廣說。
辛一、略說常住之根據:
由無量因眾無盡,慈悲神足智具樂,
得法自在滅死魔,無體世尊故常法。
是由“對何者也不貪著而護持聖法”等無量因成就的果法故,依色身利他的事業恒時相續不斷。如是對應,由承諾調伏一切眾生且所化眾生無盡故,以成就他利的發心對一切眾生大慈悲相續不斷故,成就他利的方便--於四神足獲得自在故,依智慧證悟輪涅自性無二、以此永時不生厭離故,圓滿具足無漏三摩地安樂、以此不為痛苦所害故,雖得諸法自在安住於世間中然不為其過失所染故,以色身利他的事業恒時相續不斷。以得無死果位摧毀死魔故,從本以來是無為法、無有有為法的體性故,乃至輪回未空之間永為一切世間的救護尊及怙主故,法身是不變的常法。總之,以十種根據安立如來三身常住之義。
辛二、其義廣說分三:一、色身常住之根據;二、法身常住之根據;三、對應二身攝義。
壬一、色身常住之根據:
棄捨身命財三者,護持諸佛正法故;
為利一切諸有情,究竟圓滿本願故;
佛身淨潔及澄清,大慈大悲生起故;
神變神足力顯示,彼者住世行持故;
成就妙智於輪涅,取捨二執脫離故;
恒常圓滿而具足,無量等持大樂故;
常住世間利益他,不為世間染汙故。
往昔學道中毫不耽著身之頭等、壽命、寶珠等受用普作佈施,以此護持聖法等無量因成就故,彼等色身恒時相續不斷。如是對應:為了廣大利益一切眾生,最初立誓救脫苦輪,由所承諾之義究竟圓滿以及所化無盡故,圓滿正等覺以所具有的煩惱障淨潔、所知障澄清的大悲相續不斷普照一切眾生故,由一變無量、無量變一等神變以及於諸三摩地足獲得自在而隨所化緣分顯示色身者,彼佛盡輪回際能安住並相續不斷行持故,清淨智慧從三有輪回與寂滅涅槃自性二執中解脫後證悟無二,以此遠離厭離利他故,恒時圓滿具足不可思議的無量三摩地大安樂,以此不為苦行的痛苦損害故,為利他常住世間並隨順眾生緣分而相應行持者,不為惑業苦等世間法染汙故,以二種色身利益眾生的事業恒時相續不斷。
壬二、法身常住之根據:
獲得無死寂靜處,無有死魔現行故;
無為自性之能仁,本來極為寂靜故;
恒常是諸無依者,皈依處等合理故。
現前諸善逝法身,是以對治究竟的方式不變而常住,因為沒有業惑所致的死亡,在獲得安住生滅無餘寂滅的殊勝涅槃中無有死魔之現行故。如是以自性也是常住,因為非因緣所作自性的能仁法身是本來極為寂滅一切有為法的體相故;以無欺誑也是常住,因為恒時作為無依怙無量有情的究竟皈依處、怙主、至親等是合理的緣故。
壬三、對應二身攝義:
由前七種無誤理,顯示色身恒常性,
由後三種無誤理,顯示法身恒常性。
由“無量因”等前七種根據顯示色身利他恒時相續不斷,由“滅死魔”等後三種根據顯示導師如來法身不變而常住。
庚七、如實不可思議義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辛一、略說:
非言語境勝義攝,非心所觀超譬喻,
無上輪涅不攝故,佛境聖亦不可思。
無餘轉依所安立的無垢真如大菩提,超越聲音的所詮而非語言境界故,唯一由各別自證所證勝義諦具有二種清淨所攝故,不是心識所觀處或所緣境故,真實超越能衡量的一切比喻、比量等故,是超越世間的無上最勝究竟故,不屬於三有輪回、寂滅涅槃二邊所攝故,唯一是聖者圓滿正等覺一切種智的行境,對此,縱然安住大地的諸聖者也不可如實思議,何況諸凡夫豈能思議?
辛二、廣說分三:一、依次宣說根據;二、對應二身攝義;三、功德不可思議之理。
壬一、依次宣說根據:
不可思議離言故,離言勝義所攝故,
勝義所攝非思故,非思超越比量故,
超越比量無上故,無上輪涅不攝故,
輪涅不攝不住故,不取輪涅過德故。
之所以此圓滿三身的菩提除佛外餘者不可如實思議,因為非是語言境界而以語言不可言說故。之所以以語言不可言說,因為是勝義諦各別自證的所證故。之所以彼是勝義諦,因為非是心識所觀境或處故。之所以彼非心識所觀,因為不是以世間比喻及三相等的比量故。之所以彼非比量境,因為超越世間而成無上故。之所以彼者無上,因為以三有輪回及寂滅涅槃不攝故。之所以輪涅不攝,因為不住彼等二邊故。之所以不住,因為對寂滅功德及三有自性過失無有分別故。
壬二、對應二身攝義:
前五正理微細故,如來法身不思議;
第六正理自在故,如來色身不思議。
由“非語言境界故”等前五種根據,極為微細甚深難測故,宣說法身以諸凡夫不可思議的根據;由第六“輪涅不攝”的根據,雖現有寂生滅等法而非彼有事存在故,宣說色身無量幻化不可思議的根據。
壬三、功德不可思議之理:
無上智悲等功德,至德彼岸佛不思,
是故諸佛最後相,自在大仙亦不知。
依靠以現證如所有與盡所有一切所知而成為無上的智慧,以及欲從輪回中救度一切眾生的大悲事業等無量功德,到達功德究竟的彼岸,因此,諸佛所獲得的大菩提除佛陀外餘者不可如實思議。是故,不依他緣以自己修行而生的諸如來八相安立的最後不可思議相,或觀待初發心等現前此圓滿菩提相,縱然是安住清淨並獲十種自在的諸仙人大菩薩也不能現量如實了知,何況餘者呢?欲如實了知者應獲如來之果。
大乘無上續論辨三寶種性中菩提品第二終。
大乘無上續論辨別三寶種性中菩提品第二釋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