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8 03:23:36
學習次第 : 進階

大乘無上續論釋·善說日光 緣起品
彌勒菩薩造 堪布益西彭措譯講

 

乘無上續論釋·善說日光

 

遍知多羅瓦著

堪布益西彭措譯

 

敬禮具德諸聖師,敬禮吉祥圓成實,

于有於無不損増,如實安住證悟說,

此等一切聖眾前,敬禮供贊誠皈依。

實相甚深之究竟,基果究竟如來藏,

金剛瑜伽道究竟,敬禮承諾說彼義。

世俗諸法空之基,無變十二圓成實,

得彼證彼說彼者,諸佛菩薩我敬禮。

善顯彼義彌勒怙,聖者無著與世親,

以及龍樹父子等,傳承上師我敬禮。

何論暢演如來藏,於彼我今撰略釋。

于此《大乘無上續論》相合具德聖者無著的注釋宣說,其義分四:一、相應正論之名義;二、成就大義之總禮;三、具殊勝義之正論;四、善巧翻譯此論義。

甲一、相應正論之名義:

梵語雲:摩訶衍那俄達丹紮西紮

藏語雲:特巴欽波吉喇嘛丹珠

漢語雲:大乘無上續論

甲二、成就大義之總禮:

頂禮一切佛菩薩!


緣起品

今當以三義宣說具殊勝義之正論:

甲三、具殊勝義之正論分三:一、安立論體;二、廣說論支;三、圓滿之作業。

乙一、安立論體分三:一、總標略說;二、對照經典;三、決定次第。

丙一、總標略說:

佛法僧及如來藏,菩提功德與事業,

論體一切攝略說,如是七種金剛處。

所謂總標,即是從廣大義中攝集精粹要義授予弟子,由此極易使其了知而且也能斷除廣說論支時的增減,或者也是為了使講者不致於紊亂論體並且易於宣講,以及明確顯示本論含攝於幾種法義中之相。

此亦,所得即是自他二利究竟的正等覺佛陀之義,具有離欲二諦自性的聖法之義,以及具有二智不退轉的聖僧之義。能得彼等之理是:真實之所證——眾生種性或界的自性清淨如來藏之義,證悟的本體是如來藏一切障垢淨除的無上菩提之義,證悟的支分是與大菩提相屬並以離系與異熟所攝的諸功德之義,能令他人證悟的方便是由功德力任運自成且相續不斷的如來事業之義,此是最後所說之義。

若概略而說,下文所說一切論支的總體或有事即是如是如金剛般的七處或句,亦即,彼等七義不是語言所能詮說而是各別自證智所證的緣故,以聞思所成智慧難以證悟,故如金剛寶一般。《密續》雲:金剛稱為不可分。如是所說。能詮的語言文字也能顯示彼等自性並能使人理解,故稱為處,以漸次成為證悟諸所詮義的基或所依的緣故。

丙二、對照經典:

應知七種相次第,依照總持自在王,

經序有三余四處,菩薩如來差別分。

當知如是七種金剛處各自的體相或本體之間相互關聯的嚴密次第,如本論般,在《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請問善說如來大悲經》的序分中顯示了前三種金剛處。彼經雲:薄伽梵平等證一切法,善轉法輪,善能教化調伏無量弟子眾。等。其餘四種金剛處在序分後,複說具慧菩薩有六十種道法淨治功德垢染,以此顯示初者如來藏。如《贊法界頌》雲:有藏勤作故,能見黃金等,無藏雖勤作,唯一生煩惱。以有淨除障垢之基的法界自性清淨如來藏,為令彼現前而修淨治則為合理故。何為六十種淨治法?即是菩薩的四種莊嚴、八種光明、十六種大悲以及三十二種事業。複次,後三種金剛處由經中宣說如來八十種差別法可以了知。彼亦,宣說佛種性後,又以宣說有十六種無上菩提大悲心顯示菩提;又以宣說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顯示功德,當按下文所說;又以宣說如來三十二種無上大業顯示事業,如經雲:善男子,此等為如來三十二種事業。同時宣說了事業與具事業者。

丙三、決定次第:

從佛有法從法僧,從僧獲得藏智界,

終獲智慧勝菩提,力等具利眾生業。

何故次第如是?由覺悟一切諸法大平等性的正等覺佛陀轉妙法輪才有聖法,由依教奉行出生所調伏的無量弟子聖眾,由成僧眾,各自藏智界獲得部分障垢清淨的具緣後,在漸次修持三摩地的最終,獲得自性法界智慧遠離一切客塵障垢而圓滿顯露的殊勝菩提,與彼同時,也獲得其支分的十力等無量諸功德後,由彼等產生具有成辦所化一切利益的諸事業法。因此如是宣說本論的次第。

乙二、廣說論支分二:一、廣說所得三寶之支分;二、廣說能得因緣之四金剛處。

丙一、廣說所得三寶之支分分三:一、抉擇三寶各自體相;二、安立三皈依之理;三、宣說三寶之釋詞。

丁一、抉擇三寶各自體相分三:一、究竟皈依處佛寶之體相;二、佛所說聖教法寶之體相;三、持此法僧寶之體相。

戊一、究竟皈依處佛寶之體相分三:一、以讚歎說佛寶;二、別說彼義;三、廣說彼等對應。

己一、以讚歎說佛寶:

誰無初中後三際,寂靜自覺而證知,

既已覺悟令他覺,宣說無畏常恒道,

執勝智悲劍金剛,割截一切苦苗芽,

摧諸見林疑慮牆,如是佛陀我敬禮。

佛陀無有初際生、中際住、後際滅的有為法三相故,是無為法;寂滅戲論與虛妄分別故,是任運自成;如來不依其他、唯以各別自證智自覺自悟故,是不依他緣而證知;如是由具有此等三法自已成佛後現量證悟一切所知故,是智慧圓滿;欲令未如是證悟的眾生都證悟自己所證的境界而為彼等宣說不畏輪回並能現量現前不退轉常恒法身的妙道故,是大悲圓滿;如是執持如寶劍金剛杵般的智悲,依次以寶劍般的智悲割截如苗芽般能生後後刹那痛苦的近取蘊,以金剛杵般的智悲摧毀如稠林般的我執我所執等諸見所圍繞的如堅固牢牆般的疑慮故,是力圓滿。對於具足如是六法及二利究竟的佛陀,我恭敬頂禮!

己二、別說彼義:

無為法體任運成,不依他緣而證知,

具有圓滿智悲力,具足二利唯佛陀。

前頌宣說佛陀所具有的六種或八種功德是:非以因緣生故,是具有無為法不遷變的功德;毫無勤作故,是任運自成的功德;自證自知故,是不依他緣證知的功德;具足此三相故,是智慧功德;安置他眾於彼中故,是大悲功德;能遣除眾生的苦因與苦果故,是具力功德;以彼本體分為六種。或者,以反體分為兩類,前三種是自利圓滿的功德,後三種是他利圓滿的功德。若總攝一切而言,唯獨佛陀具有八種功德。

己三、廣說彼等對應:

非初非中非後際,自性故是無為體;

寂靜法身自性故,應知稱為任運成;

唯以各別自證故,不依他緣而證知;

證此三相故為智;宣說道故為大悲;

依于智慧及大悲,斷除苦惑故為力;

以初三者成自利;末後三者成他利。

以先前讚歎宣說的彼等根據及其後所說的分類依次安立並作宣說,即是:佛非是初中後三際生住滅的有為法自性故,是無為法;是無餘寂滅一切身口戲論及虛妄分別等勤作的法身自性故,稱為事業任運自成;唯是以各別自證自生智慧的所證故,是不依他人宣說等緣而證知;證悟具足如是無為法等三種功德的法界於一切有情無有差別故,是具足圓滿智慧;為引導所化眾生並將他們安置於究竟地,契合機緣極明顯宣說出世間正道故,是具足圓滿大悲;具足圓滿力之事業者,是以上述智慧與大悲二者能遣除諸有情痛苦的近取蘊以及其因一切煩惱故;其中,以前三種功德成就自利圓滿,因為法界無為法任運自成是各別自證智的行境,並且斷盡一切有漏貧乏、具足無漏大樂故,自利究竟;以後三種功德成就他利圓滿,因為如同智慧照見所化界般由大悲趨入後,以事業也隨欲能成就一切利益。

戊二、佛所說聖教法寶之體相分四:一、以讚歎說法寶;二、別說彼義;三、彼等攝於二諦之中;四、廣說彼等對應。

己一、以讚歎說法寶:

非無非有非有無,亦非非有非無邊,

不可思量離言語,各別自證及寂滅,

無垢智慧具光明,能破一切攀緣境,

貪欲嗔恚愚癡暗,如是法日我敬禮。

聖法——法界真如自性勝義諦在各別自證的境界中具有故,不墮斷無邊;世俗客塵諸法從本以來無生故,不墮常有邊;彼等不是別別異體遮另一者故,互相相違故,也不是有無和合的二俱邊;由不成立有無二俱故,破除有無二俱之外的非二俱邊也不可思惟衡量,是故從四邊戲論中解脫;以能表名言不可言說並真實超越語言境界故,離能詮詞句;以比喻及比量等無法抉擇並超越分別心的境界故,唯是諸聖者各別自證智之所證,因此不可思議;寂滅輪回根本的業惑二者故,是不二;寂滅其因的非理作意故,無分別。彼等都是滅諦所攝。以無有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習氣的障垢故,是清淨;以具足遠離所知障的一切種智光明故,是顯現;以盡斷於一切所緣境中悅者生貪、不悅者生嗔、中品者生癡的如黑暗般的一切煩惱故,是對治。以三種義成為如日輪般的聖法,彼等為道諦所攝。我恭敬頂禮!

己二、別說彼義:

不思不二無分別,清淨顯現對治故,

何法依何離貪欲,具二諦相是為法。

前頌宣說了法寶所具有的六種或八種功德,即是:以名言與分別心不可思議的功德,無業惑二者的功德,無彼等之因非理作意的功德,清淨煩惱障的功德,顯明(所知)智慧光明的功德,遣除三毒煩惱的對治功德,以本體分為六種。或者,以反體分為兩類,即前三者果之何法是離欲之滅諦,以後三者因之依何是能離欲之道諦。具有涅槃二諦體相的八種功德者,即是聖法。

己三、彼等攝於二諦之中:

遠離貪欲自性者,滅道二諦所攝取,

如其次第彼等亦,應以三三功德知。

所謂離欲的自性是聖法,彼由離欲之果的滅諦及能離欲的道諦所攝。如其次第,應知彼等二諦依次以不思、不二、無分別三種功德宣說了具有二種清淨的滅諦之義,由清淨、顯現、對治三種功德宣說了能淨的道諦之義。

己四、廣說彼等對應:

不思量故無言故,聖者自證故不思,

寂故不二無分別,淨等三者猶如日。

以先前讚歎宣說的彼等根據以及其後所說的分類依次安立並作宣說,即是:所得究竟滅諦法者,執著有、無、有無二俱、非二俱四邊的尋思分別不能思量故,非是聲音、名言、詞句等言說境界故,是聖者入根本定各別自證智證知故,由如是三種根據,以世間分別心不可思議;寂滅有漏業及能引生彼者的煩惱故,是不二;寂滅彼等之因的非理作意故,是無分別。如《不增不減經》雲: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故。;能得此法身之因是見修道的功德——清淨及字所攝的顯現與對治,當知此三相由三種相似故,猶如日輪,彼亦,與日輪的清淨相似者是遠離隨煩惱的障垢,與能顯色法相似者是能照見一切所知相,與對治黑暗相似者是能對治見真如的一切障礙的緣故。

戊三、持此法僧寶之體相分三:一、以讚歎說僧寶;二、彼等功德攝於二種之中;三、廣說彼等對應。

己一、以讚歎說僧寶:

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見煩惱本無實,

真實證悟諸有情,無我真實際寂靜,

見眾如來常隨逐,具有無障淨智者,

見眾清淨遍無量,如是具慧我敬禮。

彼不退轉菩薩已現量現前對治法的自性光明故,照見所斷煩惱本體本來無生。從菩薩真實證悟一切有情自性無有人法二我之際或法界寂滅戲論的角度,是如所有智,從見法性正等覺如來法身周遍隨逐於一切有法眾生的角度,是盡所有智。彼等亦,如其次第於境著礙之障無有的智——出世間智具有的角度,具有了知一切有情之法界清淨及彼于無邊有情周遍的能境故,具足於一切所知智見清淨,因此成為一切眾生殊勝的皈依處。於彼,我恭敬頂禮。

己二、彼等功德攝於二種之中:

如所盡所各別證,智慧見者清淨故,

具慧不退之僧眾,定具無上之功德。

前頌宣說僧寶所具的兩種功德,即是:緣如是本具的所境法性真如後,諸聖者與其他不共的內各別自證智之見以著清淨故,是如所有智的功德;緣所境有法一切有情周遍具有法性後,諸聖者與其他不共的內各別自證智之見以礙清淨故,是盡所有智的功德。由具有彼等故,於正覺大菩提不退轉的具慧菩薩僧寶決定超勝聲緣,故具有無上智慧的功德。

己三、廣說彼等對應分四:一、廣說證悟如所有法之功德;二、廣說證悟盡所有法之功德;三、宣說彼等清淨;四、宣說彼是一切眾生之殊勝皈依處。

庚一、廣說證悟如所有法之功德:

眾生寂滅之法性,證悟故為如所性,

彼亦本來清淨故,煩惱本來消盡故。

以各別自證智現量證悟一切有情之心是本來寂滅戲論的法性故,稱為如所有智性。彼亦,由證悟心的本體是極為清淨光明故,由證悟彼客塵煩惱以本來無生而消盡故。

庚二、廣說證悟盡所有法之功德:

所知究竟證悟心,現見一切有情眾,

具有遍知法性者,是故具有盡所性。

以證悟所境一切所知有事及彼究竟真如的出世間智慧心,現量照見一切有情周遍具有一切種智的法性如來藏,亦即以各別自證智現量見,故是具有盡所有智。此見者從一地開始生起,已證悟法界遍行義故。

庚三、宣說彼等清淨:

如是證悟之彼者,依於各別自證見,

無垢法界無著礙,是故彼等為清淨。

如是以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證悟出世之道,即是以不共于其他的諸聖者各別自證智照見,彼亦,由轉入周遍一切的自性無垢法界故,無煩惱之著,以及證悟彼者周遍一切所知故,無所知之礙,是故彼等二智觀待僅見少分的智慧也是極為清淨的。

庚四、宣說彼是一切眾生之殊勝皈依處:

智慧見者清淨故,佛陀智慧無上故,

不退轉眾之聖者,是諸有情皈依處。

以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見所境以著礙清淨故,鄰近佛陀無上智慧故,現量見法性且於正覺菩提不退轉的諸聖者是從痛苦中救度眾生的皈依處。

丁二、安立三皈依之理分三:一、觀待必要安立三皈依;二、後二者非究竟皈依;三、抉擇了義之皈依處。

戊一、觀待必要安立三皈依:

由說佛法僧功德,依照三乘三供養,

不同信解六種人,是故安立三皈依。

由宣說究竟皈依處導師佛陀的功德,見彼功德後,三乘中欲求獲得佛果的諸大乘人,以及在能作三供養中向二足尊佛陀著重殊勝供養的信解者,針對他們將三皈依中的佛陀安立為第一皈依處;由宣說佛教聖法的功德,見彼功德後,三乘中尋求證悟甚深緣起法的諸緣覺人,以及在能作三供養中向離欲尊正法著重殊勝供養的信解者,針對他們將三皈依中的聖法安立為第二皈依處;由宣說入佛教法修學弟子僧眾的功德,見彼功德後,三乘中追隨他人尋求獲得彼果的諸聲聞人,以及在能作三供養中向眾中尊僧寶著重殊勝供養的信解者,針對他們將三皈依中的僧寶安立為第三皈依處。

總之,以三種義對六種人安立三皈依,此是使諸有情漸次趣入而宣說的。

戊二、後二者非究竟皈依:

可捨棄故虛妄故,無故具有怖畏故,

二種法及聖者眾,非為究竟皈依處。

此頌宣說暫時的法與僧不是究竟皈依處。其中,以名詞文句所攝的教法,雖是了知總相的唯一所依,然而現量證悟時則如已過河的船筏般應當捨棄;證法也有兩種,以何者能證之道法具有有為法的體相故,是無常、非諦實如浮雲之相,故具有虛妄欺誑性;由彼所證的滅法中,佛陀所證的雖是究竟者,但聲聞所證的無餘涅槃則如燈滅般僅是沒有煩惱和痛苦;僧者,即使斷盡三有的阿羅漢于五蘊也如有人執劍欲來害己而恐怖般尋求從彼中出離,以及諸菩薩亦須修學故,未達無畏佛位故,彼等一切也以具有怖畏的方式皈依佛陀。由此等諸因,教證二法和除佛外的聖僧是暫時皈依處,並非究竟果位時也是恒時殊勝的皈依處。

戊三、抉擇了義之皈依處:

了義之中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

能仁法性之身故,亦彼僧之究竟故。

在了義之中,從痛苦中救度無量有情並恒時不滅的殊勝皈依處唯一是正等覺佛陀,而法與僧雖說是暫時皈依處,彼等究竟者也是如來,因為以上述誰無初中後三際等安立的能仁是具有涅槃二諦相離欲究竟的法性身,三乘僧眾是以斷證而分判,彼等究竟者也是現前佛陀法身的緣故。

丁三、宣說三寶之釋詞:

少出現故無垢故,具勢力故世嚴故,

殊勝故及不變故,以此六因稱勝寶。

梵語具有稀有殊勝與寶二義,此處以六種相似法故,三寶與寶相似。彼亦,與寶在世間極少出現相似,多劫未修二資善根的諸人對於三寶連值遇也不可得,因此少出現;與寶清淨無垢相似,三寶也無有一切過失障垢;與寶具有能遣除衰敗並賜圓滿的勢力相似,三寶也具有神通等功德聚的不可思議勢力;與寶成為世間莊嚴相似,三寶也是使一切眾生的內心成為賢善之因故,成為一切世間的殊勝莊嚴;與寶珠超勝一般製造品相似,三寶超勝世間故,於一切法中成為殊勝;與寶以贊呵不變相似,三寶是無為法的自性故,以信與不信等緣何時也不變易。以此六因,三寶是稀有殊勝。

以下,由何等獲得出世清淨之源將成就三寶,依彼而廣說。

丙二、廣說能得因緣之四金剛處分三:一、共同宣說;二、別說各自體相;三、彼等利益。

丁一、共同宣說分四:一、四金剛處唯是佛之境界;二、顯示彼等不可思議;三、廣說彼之根據;四、安立因與緣。

戊一、四金剛處唯是佛之境界:

真如有垢及無垢,無垢佛德佛事業,

從彼生起三寶善,證悟勝義諸佛境。

所謂有垢真如,是未從煩惱殼中解脫的眾生位的法界,也稱為如來藏。所謂無垢真如,是如來藏以修道遠離一切客塵障垢而究竟轉依的體相,在佛地,稱為如來法身。所謂無垢佛功德,是以與法身不離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離系果及三十二妙相等異熟果所攝的一切諸佛法。所謂佛事業,是以十力等真實功德力相應各各眾生的無上事業,利益眾生任運成就並相續不斷恒時饒益。如是從彼等四金剛處的因緣中出生三寶善的妙理,唯一是具有現量證悟法性勝義諦究竟智慧的諸佛的境界。

戊二、顯示彼等不可思議:

如是三寶此種性,遍知諸佛妙境界,

彼亦四相依次第,以四根據不思議。

出生三寶果的種性——因緣四金剛處,彼等如實之義唯一是現量見一切所知的諸佛智慧的微妙境界,亦即彼等義——如來藏等四金剛處依次以下頌所說的四種根據,諸士夫不可思議。

戊三、廣說彼之根據:

清淨而具雜染故,無雜染而清淨故,

法不離而不現故,任運而無分別故。

何為四種根據?即是:

有垢真如如來藏之義,是具有心的自性本來清淨的同時也有以暫時客塵障垢雜染的緣故,似現兩種相違法集於一體,因此不可思議。所謂不可思議,意即不是信甚深因緣法的聲緣的境界。如《勝鬘經》雲:佛告勝鬘言:天女,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天女,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諸余聲聞辟支佛等,唯依佛語信此二法。’”

無垢真如菩提之義,是絲毫不被前際垢染所染汙,又由修道後令一切障垢極為清淨的緣故,看似顯現相違,因此不可思議。如經雲:心自性清淨,自性清淨心本來清淨,如彼心本體,如來如是知,是故如來一念相應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垢佛功德之義,是十力等無量勝義功德在遍具雜染的凡夫位也是本來不離具有而不現前的緣故,看似顯現相違,因此不可思議。如《華嚴經》雲:複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以于一切眾生界中,終無有一眾生身中不具足如來功德及智慧者,但眾生顛倒不知如來智,遠離顛倒,起一切智、無師智、無礙智。

佛事業之義,是無勤作任運自成且恒時相續不斷相應所化機緣而作,能滿所欲,也沒有作此作彼的分別的緣故,看似顯現相違,因此不可思議。如《陀羅尼自在王經》雲:善男子,汝依此譬喻,應知如來業不可思議故,平等遍至故,一切不可呵故,三世平等故,不斷絕三寶種故,諸佛如來雖如是住不可思議業中,而不舍離虛空法身,雖不舍離虛空法身,而于眾生隨所應聞名字章句,為之說法,雖為眾生如是說法,而常遠離一切眾生心所念觀。何以故?以如實知一切眾生諸心行故。

戊四、安立因與緣:

所覺以及覺悟體,覺悟支及覺他故,

依次所覺為淨因,其餘三者為淨緣。

以此等四金剛處也能總攝一切所知。其義如何呢?彼亦,有垢如來藏自性清淨是所覺之處,遠離一切障垢的菩提是覺悟自體之處,與菩提相屬的諸功德是覺悟支分之處,功德力的事業是能令他人覺悟之處,故四金剛處依次:第一金剛處有垢真如是清淨之因,由如來藏清淨障垢而出生三寶故;後三金剛處是能淨助緣。

丁二、別說各自體相分四:一、所覺法界義;二、覺悟本體菩提義;三、覺悟支分功德義;四、覺他行之事業義。

簡稱《陀羅尼自在王經》。

四種莊嚴、八種光明、十六種大悲、三十二種事業的內容見書末附錄。

清涼:即寂滅。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