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
|
略號: |
|
高楠次郎(1866~1945)等編。《大正藏》代表《大正新修大藏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出版;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影印)。 |
|
河村孝照等編。《卍新纂續藏經》代表《大藏新纂卍續藏經》。(東京:國書刊行會,1989出版;臺北:白馬精舍印經會影印)。 |
|
《卍續藏》代表《卍續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影印)。 |
|
一、 史料 |
|
(一) 佛教經典《大正藏》 |
|
漢•支婁迦讖(178-189)譯。《佛說般舟三昧經》。《大正藏》第13冊,No.417。 |
漢•支婁迦讖(178-189)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大正藏》第12冊,No.361。 |
吳•支謙(222-253)譯。《維摩詰經》。《大正藏》第十四冊,No.474。 |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397)譯。《城喻經》。《大正藏》第2冊,No. 26。 |
法天(不詳)譯。《說七佛經》。《大正藏》第1冊,No. 2。 |
失譯。《七佛父母姓字經》。《大正藏》第1冊,No. 4。 |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397)譯。《增一阿含經》。第2冊,No. 125。 |
姚秦.鳩摩羅什(402)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第8冊,No.223。 |
姚秦.鳩摩羅什(402)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No.366。 |
姚秦.鳩摩羅什(403)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第14冊,No.475。 |
姚秦.鳩摩羅什(403)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No.262。 |
龍樹造,姚秦.鳩摩羅什(403)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No.1509。 |
姚秦.鳩摩羅什(403)譯。《十住毘婆沙論》。《大正藏》第26冊,No.1521。 |
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408-415)譯。《長阿含經》,《大正藏》第13冊,No. 6。 |
姚秦.佛馱跋陀羅(415)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9冊,No. 278。 |
北涼.曇無讖(385-433)。《金光明經》。《大正藏》第16冊,No.663。 |
北涼.曇無讖(385-433)。《菩薩地持經》。《大正藏》第30冊,No.1581 |
北涼.曇無讖(415-433)譯。《悲華經》。《大正藏》第3冊,No. 157。 |
北涼.曇無讖(415-433)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No.374。 |
北涼.曇摩蜜多(424)譯。《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正藏》第9冊, No.277。 |
劉宋.畺良耶舍(424-442)譯。《佛說觀無量壽經》。《大正藏》第12冊,No.365。 |
劉宋.求那跋陀羅(435)譯。《雜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No.99。 |
北魏.菩提流支(508)譯。《無量壽經優波提舍》。《大正藏》第26冊,No.1524。 |
北周.闔那崛多(523-600)譯。《大方等大集經》。《大正藏》第13冊,No.416。 |
唐.玄奘(655,一說650)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大正藏》第12冊,No.367。 |
周武后.提雲般若(691)。《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大正藏》第10冊,No.300。 |
唐.菩提流志(713)。《大寶積經》。《大正藏》第11冊,No.310。 |
|
(二)古德著述 |
|
北魏.曇鸞(476-542)撰。《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揭註》。《大正藏》第40冊 |
No.1819。 |
北魏.曇鸞(476-542)撰。《略論安樂淨土義 》。《大正藏》第47冊,No.1957。 |
南朝梁.慧皎(519)撰。《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No.2059。 |
隋.慧遠(523-592)撰。《無量壽經義疏》。《大正藏》第37冊,No.1745。 |
隋.慧遠(570-592)撰。《觀無量壽經義疏》。《大正藏》第37冊,No.1749。 |
隋.智顗(538-597)著。《淨土十疑論》。《大正藏》第47冊,No. 1961。 唐.道綽(562-645)撰。《安樂集》。《大正藏》第47冊,No. 1958。 |
唐.道宣(596-667)撰。《續高僧傳》。《大正藏》第50冊,No. 2060。 |
唐.道世(?-683)撰。《《法苑珠林》。大正藏》第53冊,No.2122。 |
唐.飛錫(742)撰。《念佛三昧寶王論》。《大正藏》第47冊,No.1967。 |
唐.文稔、少康(?-805)撰。《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大正藏》第51冊,No. |
2070。 |
唐.迦才(年代不詳)撰。《淨土論》。《大正藏》第47冊,No.1963。 |
唐.懷感撰。《釋淨土群疑論》。《大正藏》第47冊,No.1960。 |
南宋.志磬(年代不詳)撰。《佛祖統紀》。《大正藏》第49冊,No.2035。 |
宋.戒珠(985-1077)敘。《淨土往生傳》。《大正藏》第51冊,No.2071。 |
南宋.宗曉(1151-1214)編。《樂邦文類》。《大正藏》第47冊,No.1969。 |
南宋.王日休(1160-1173) 撰。《龍舒增廣淨土文》。《大正藏》第47冊,No.1790。 |
元.普度(1305)編。《廬山蓮宗寶鑑》。《大正藏》《大正藏》第47冊,No.1973。 |
元.念常(1333)著。《佛祖歷代通載》。《大正藏》第49冊,No.2036。 |
元.寶州覺岸(1354)著。《釋氏稽古略》。《大正藏》第49冊,No.2037。 |
|
(三)《卍新纂續藏經》 |
|
清•彭希涑。(1761- 1793)。《淨土聖賢錄初編》,《卍新纂續藏經》第78冊。 |
|
二、 論著 |
|
(一) 佛教書類 |
釋印順。1971。《成佛之道》。臺北:正聞出版社。 |
黃懺華等著。1979。《魏晉南北朝佛教小史》。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
李世傑。1980。《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思想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釋印順。198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出版社。 |
李世傑。1982。《印度大乘佛教哲學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呂澂。1982。《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書局。 |
釋星雲。1983。《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立》。高雄:佛光文化。 |
祥雲法師編。1983。《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臺北:天華出版公司。 |
釋修嚴。1984。《中國淨土宗的祖師傳記之研究:關於曇鸞,道綽,善導之行歷》。基隆:靈泉禪寺華文佛教學院。 |
道端良秀,關世謙譯。1986。《中國佛教與社會福利事業》,高雄:佛光出版社。 |
聖嚴法師。1987《明末佛教研究》。臺北:法鼓文化。 |
坪井俊映。1987。《淨土三經概說》。中壢:圓光寺印經會。 |
湯用形。1987。《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下)。板橋:駱駝出版社。 |
望月信亨。1988。《中國淨土教理史》,藍吉富主編,釋印海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51 冊,臺北:華宇出版社。 |
望月信亨。1988。《淨土教概論》,藍吉富主編,釋印海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52 冊,臺北:華宇出版社。 |
印順法師。1988。《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 |
釋聖嚴著,關世謙譯。1988。《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
廖閱鵬。1989。《淨土三系之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 |
釋宏印。1990。《海印文選》。臺北:中華民國佛教青年會。 |
蔣維喬。1990。《中國佛教史》。臺北:常春樹書坊出版社。 |
黃懺華。1990。《中國佛教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黃懺華。1991。《佛教各宗大意》。臺北:文津出版社。 |
黃懺華。1991。《佛教宗派源流》。臺北:常春樹出版公司。 |
望月信亨,釋印海譯。1991。《中國淨土教理史》。臺北:正聞出版社。 |
鐮田茂雄,關世謙譯。1991。《中國佛教史》。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釋宏印。1991。《宏印法師講演集》。臺北:慈濟文化。 |
印順法師。1992。《淨土與禪》。臺北:正聞出版社。 |
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1993。《中國佛教史概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
釋聖嚴。1993。《學術論考》。臺北:法鼓文化。 |
釋慧淨編訂。1993《無量壽經漢譯五本分段對照》。三重市:本願山隬陀淨舍印經會倡印。 |
釋大寂。1993。《淨土探究》,台南:和裕出版社。 |
釋印順。1994。《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 |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1994。《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美國:法印寺。 |
釋淨空講述,劉承符記。《無量壽經玄義親聞記,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1995。台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 |
釋智諭。1995。《池畔蓮鈔 第二集》。臺北:西蓮淨苑。 |
釋性梵。1996。《佛說無量壽經講義》。台南市:和裕出版社。 |
釋慧嚴。1996。《慧嚴佛學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
洪啟嵩。1996。《淨土之旅總覽》。臺北:全佛文化。 |
洪丕謨。1996。《極樂蓮邦》,台北:國際村文庫。 |
佐藤泰舜著,釋印海譯著。1996。《中國佛教思想論》。美國:法印寺。 |
聖嚴法師。1997。《念佛生淨土》。臺北:法鼓文化。 |
魏磊。1997。《淨土信仰的緣起與西方極樂世界》。新店:圓明出版社。 |
洪緣音。1997。《如何修持阿彌陀經》。臺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慧淨法師。1998。《淨宗講義》。臺北:本願山彌陀淨舍。 |
慧嚴法師。1998。《淨土概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黃智海。1998。《阿彌陀經在說些什麼》。新店:世界佛教出版社。 |
釋見正。1988。《印光大師的生平與思想》。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
聖嚴法師。1999。《中國佛教史概說》。臺北:法鼓文化。 |
聖嚴法師。1999。《無量壽經講記》。臺北:法鼓文化。 |
聖嚴法師。1999。《學佛群疑》。臺北:法鼓文化。 |
釋慧嚴。2000。《從人間性看淨土思想》。高雄:春暉出版社。 |
陳揚炯。2000。《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
陳揚炯。2000。《道綽法師傳》。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林中治。2001。《〈四大法門之四>念佛法門》。臺北:大圓出版社。 |
釋聖嚴。2003。《淨土在人間》。臺北:法鼓文化。 |
廖明活。2003。《懷感的淨土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
(二) 臨終關懷 |
|
佩瑪•丘卓。2001。《當生命陷落時》。臺北:心靈工坊文化。 |
達摩難陀。2002。《如何無憂無慮過生活》。宜蘭:中華印經協會。 |
釋證嚴。2002。《生死皆自在》。臺北:慈濟文化。 |
釋慧律。2003。《臨終備覽》。高雄:文殊文教基金會。 |
智崇居士。2003。《生死大事》。臺北:圓覺文教基金會。 |
|
|
三、 學位論文 |
|
廖閱鵬。1987。〈淨土三系之研究〉。博碩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 |
蔡貴亮。2001。〈《般舟三昧經》思想之探討〉。博碩士論文。臺北:華梵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
傅楠梓。2001。〈中古時期的藥師信仰〉。博碩士論文。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
文洛鈞。2002。〈十念往生之研究〉。博碩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 |
李雅雯。2002。〈雲棲祩宏護生思想普化與實踐的呈現脈絡>。博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 |
黃金廷。2004。〈淨土思想中「念佛」與「往生」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 |
釋見杭。2005。〈彌陀淨土往生行因之研究-以曇鸞、道綽、善導為主〉。新竹: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 |
釋演慧。2006。〈隋代彌陀思想研究-以慧遠、智顗、吉藏為主〉。新竹: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 |
|
四、圖書論文 |
|
呂碧城。1980年10月。〈《觀無量壽佛經》釋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8期。頁293-300。 |
坪井俊映。1980年10月。〈淨土三經概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8期。頁1-240。 |
慈舟。1980年10月。〈《佛說阿彌陀經》「不可以少善根福業因緣得生彼國」的見解〉《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8期。頁337-344。 |
蓮生。1980。〈淨土思想沿革〉。《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5》。臺北:大乘文化。頁29-34。 |
普景來。1980。〈論淨土法門貫通諸法大義〉。《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頁37-48。 |
端甫。1980。〈論淨土法門貫通諸法大義〉。《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頁59-86。 |
唐大圓。1980。〈淨土宗之新建立〉。《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頁313-318。 |
病夫。1980。〈淨土宗的修證〉。《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頁319-328。 |
張一留。1980。〈淨土宗綱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頁141-176。 |
道源。1980。〈淨土宗與佛教之世界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頁329-336。 |
朱世龍。1980。〈淨土念佛的哲理與實踐〉。《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頁199-230。 |
李世傑。1980。〈念佛的哲學〉。《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頁231-290。 |
華嚴關主。1980。〈橫起三界的淨土宗〉。《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頁97-108。 |
王哲雄。1980。〈淨土禮佛行儀之藝術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頁291-312。 |
楊白衣。1980。〈淨土探源〉。《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頁1-36。 |
律航。1980。〈淨土釋疑新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頁177-198。 |
澹思。1980。〈阿彌陀佛的起源〉。《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頁119-121。 |
朱世龍。1980。〈阿彌陀佛修菩薩乘發四十八願及其信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頁109-118。 |
張慧明。1980。〈從淨土法門說到大乘與小乘〉。《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6》。臺北:大乘文化。頁87-96。 |
竺摩。1980。〈淨土法門叢譚〉。《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頁81-90。 |
賢悟。1980。〈西方有無的商榷〉。《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頁55-64。 |
張一留。1980。〈西方認識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頁1-44。 |
振慈。1980。〈我對淨土法門的看法〉。《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頁283-296。 |
曾景來。1980。〈往生成佛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頁73-80。 |
心悟。1980。〈念佛行者須知的幾個要點〉。《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頁121-138。 |
常愧。1980。〈念佛往生淨土之意義〉。《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頁105-110。 |
毛凌雲。1980。〈念佛法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頁139-282。 |
念淨。1980。〈淨土講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頁325-384。 |
單培根。1980。〈淨宗不可廢通途教法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頁97-104。 |
單培根。1980。〈淨宗當修通途法之教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頁91-96。 |
深慚。1980。〈說西方淨土〉。《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頁45-54。 |
李世傑。1980。〈淨土的分類〉。《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67》。臺北:大乘文化。頁297-314。 |
劉松勇。1982。〈道綽的淨土思想〉。《如學禪師紀念論文集》。臺北:法光文教基金會。頁213-222。 |
陳敏齡。1987。〈《般舟三昧經》的阿彌陀佛觀〉。《東方宗教研究》。臺北:文殊出版社。頁1-15。 |
楊曾文。1993。〈道綽, 善導和唐代淨土宗〉。《中印佛學泛論--傅偉勳教授六十大壽祝壽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頁203-230。 |
藍吉富。1995年4月。〈諷誦在大乘佛教中的意義〉。《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頁445~454。 |
釋慧嚴。1997年7月。〈探究《無量壽經》的人間性思想〉。《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頁305-326。 |
釋道昱。1997年10月。〈止觀在中國佛教初期彌陀信仰中的地位- 以南北朝之前為探討中心〉。《圓光佛學學報》第二期,圓光出版社發行。頁 29-62。 |
鄭志明。1998。〈人間淨土的終極關懷-論傅偉勳的佛教生死學〉。《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 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實錄》。臺北:法鼓文化。 |
釋大睿。1998。〈中國佛教早期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頁313-337。 |
劉嘉誠。2000。〈慧遠研究〉。《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 (十)》。臺北市:華嚴蓮社。頁263-280。 |
釋天真。2000年3月。〈《雜阿含》第1013經經群看「善終輔導」〉。《中華佛學研究》第四期。頁1-33。 |
釋如石。2002 年。〈「往生淨土」的科學玄談〉。《法光學壇》第六期 。 頁 37-58。 |
洪啟嵩。〈器官捐贈與佛教的生命關懷〉。《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9-177。 |
釋慧嚴。2005年6月。〈從淨土經典來架構人生的修養〉。《佛教與二十一世紀》台北:法鼓文化。頁211-235。 |
|
五、期刊論文 |
|
釋聖嚴。1983年7月。〈淨土思想之考察〉。《華岡佛學學報》6期。頁5-48。 |
楊惠南。1990年10月。〈當代台灣佛教「出世」性格的分析〉。《東方宗教研究》1期。頁315-343。 |
賴隆彥。1991年3月:。〈淨土思想的禪觀性格--《般舟三昧經》念佛法門考〉。《獅子吼》30卷3期。頁13-15。 |
陳敏齡。1994年10月。〈曇鸞的淨土思想--兼論北魏金石碑銘所見的淨土〉。《東方宗教研究》4期。頁47-66。 |
賴鵬舉。1997。〈羅什入關以前中國的淨土思想〉。《法光學壇》1期。頁73-78。 |
謝路軍。1998年2月。〈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世界宗教研究》。頁97-105。 |
釋聖嚴。1999年3月。〈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中華佛學研究》3期。頁1-17。 |
郭麗娟。1999年3月。〈《佛說阿彌陀經疏鈔》「一心不亂」之研究》〉。《中華佛學研究》3期。頁107-173。 |
方立天。2001年7月。〈中國佛教人生理想論 (五) 〉。《圓光新誌》58期。頁5-16。 |
釋慧嚴。2001年9月。〈彌陀淨土信仰對漢儒內心世界的影響〉。《中華佛學學報》14期。頁159-183。 |
|
六、 工具書 |
|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1989。《佛光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 |
藍吉富主編。1994。《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
印順、呂澂合編。2000。《印順、呂澂佛學辭典》。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
|
七、 網路資源 |
|
從阿彌陀經說到淨土思想的建立(搜尋時間-96年3月~5月) |
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library/3-1/3-1-a-03.htm |
淨土思想與現代生活(搜尋時間-96年3月~5月) |
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library/3-1/3-1-d-25.htm |
淨土專頁(搜尋時間-96年3月~5月) |
http://www.jingtu.org/ |
淨宗本科專攻學科>《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專輯(搜尋時間-96年3月~5月) |
http://www.amtb.tw/index.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