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9 08:39:39 NPO  編輯部 報導

甘露心華 菩提道次第論《道之三主要》釋義

  祈竹仁波切
正宗分開示
  本論中之正宗分共有十一偈,分為有關出離心、有關菩提心及有關正見的三個小部份。
出離心開示
  在這章題下,一共有三偈共十二句開示,分別為講解出解之重性、如何修出離心及生起了出離心之準則。

出離心之重要性
  有關這個環節,宗喀巴大師寫了以下之偈句:

  無出離心無息滅希求有海樂方法
  由貪有樂縛眾生故先尋求出離心

  假設你是一個獄囚,如果你沒有求獲自由的心,自然不會致力於逃獄了。同樣地,如果沒有真正的出離心,便不會認真地修持以得解脫。大乘的修行人,雖然並不以個人的解脫為修持目標,但仍然是需要證悟出離心的。大乘的菩提心,必須建基於不忍見眾生於六道中受苦之圓滿悲心,但如果連自己都不對自己之苦怠到厭離,是不可能對眾生苦生出悲心的,所以絕不可真的生起菩提心。所以,不論你是小乘或大乘,也不論你是要解脫或是欲求成就佛境,你都需要出離心。這裡所說的出離心,並非指單單明白出離心之意義,而是指真正得取出離心之證悟。要明白出離心,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要證悟圓滿的出離心,則或許很多老行者都未敢自稱已達到。所以衲要在此提醒一下:要修學道之三主要的章題或任何道次第上的章題,並非單唯讀一下就完成,必須致力於禪參其內容,至心中生出真的的覺受及達到證悟之準則方止,否則只是可說是明白了這部份之教法,並非得到了其證悟,因為你的心識並未與它融合為一。在有關出離心的第三偈,即'修已於輪回盛事....'等四句,述示了證悟了出離心之準則。如果你一天未能達到這個準則,便不能算是真正入了修持之門,所作之亦非清淨之修持。

  要知道出離心的重要性就必須瞭解一下輪回之苦處及解脫之利益。是甚麼令我們困於生死輪回苦海之中呢?是業力及煩惱。我們正如一片落葉,被業力及煩惱之風吹來吹去,所以不能自主,只是無何奈何地任由風向把我們從一個惡道中拋至另一個惡道,毫無自主可言。

  我們亦如蜘蛛網中的小昆蟲,被緊密的蛛絲所纏住。這些'蛛絲'並非外來,它們正是自己的貪、嗔、癡等煩惱,令我們自己把自己綁住在六道之中。如果你不能看到這一點,反而安於在六道之中,就不可能看到真正的解脫。要得到解脫自在,雖然並不單靠出離心,但它必須先靠出離心推動。如果沒有出離心,就不可能解脫生死,也不可能生菩提心,故此也不可能成佛而利益眾生,只會永久地在六道中飄泊,而且絕大部份時間更是在三惡道中受著極大的痛苦。現在你雖生於人間,痛苦並不如三惡道中明顯,但如果你不生起出離心而致力於能脫或成佛,就似是一個暫時被容許休息一下的獄囚自得其樂地不視囚獄為苦,在轉眼間你又會被捶打行刑了,到時才生起欲要逃獄的心就太遲了。

  如果要成佛,你先必須具備出離心;如果你只想解脫生死,你還是要具備出離心;如果沒有出離心,則更不能真正受持具足戒,因為出離心乃受戒之基礎。

  這一偈的四句是說:'如果沒有強烈的真正出離心,便不可能息滅希求輪回中之世俗福樂的心;所有眾生正是因為對世俗福樂之貪愛,而被縛於六道中的。所以,若要得到自在或佛境,你就先要證悟出離心之覺受!'。這四句是指明出離心的願望。偈文中第四句的'先'字表明了修持之次第,如果不知或不理會修持的先後次第,是不會達到成就的。

  總括來說,我們應知道自己在輪回中的處境是苦,明白解脫及成佛的益處,從而生起希求達到出離心之證悟的強烈心願。

  在對出離心生起了希求之願後,我們的下一步是要致力於培養出離心。在任何道次第的修持中,不同法門的修持先後正確次第是很重要的。

  培養出離心的方法在下一偈中:

如何修出離心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下士道的部份開示息滅對今生福樂之執戀之方法,在中士道中則開示如何息息滅對未來生及整個輪回之福樂的執戀。這兩點在〈道次三主要〉中,卻是以一偈之形式連在一起講授的。'暇滿難得壽無常…'四句中的首二句是呼應下士道的發心及修持,尾二句呼應中士道的發心與修持。

  暇滿難得壽無常修習能除此生欲

  如上所說,這兩句是相應〈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下士道的,主要是教授離棄對今生欲樂之希求的方法。這兩句的意思是說:'你應禪參你所具備的八種"有暇"及十種"圓滿",再要禪參生死無常的道理,這樣便能息退對今生欲樂的希求了!'。要認真修行的人,必須先具備人身及暇滿難遇之強烈覺受及生死無常之證悟,否則所修的法必定屬於清淨的佛法修持,這裡所說的'禪參',不是指單單領會明白,而指不斷於心中熟習禪思,至令其與心念融合為一體。單單要領會其中意思,一點也不離;若要令其與心合一而念念不忘,則非恒常的串習不能成。

  有關'有暇'及'圓滿',我們剛才已說了一遍,現在說一下如何在念中禪參它們的稀有難遇。

  我們要在念中思惟:'如果我生於地獄中,便會日夜受著不可忍受之極大痛苦,片刻不得休息。在人間,即使我只被針刺了一下,亦已痛不欲生,只會念痛苦而把修持拋諸腦後,何況在地獄中呢?如果我生於地獄,肯定不會修持佛法,只會在受著無比及無休止的痛苦。但因著過往的善因,我現在並不在地獄中,這是何等的大幸!'。大家不要只限於聽一遍這些內容。這些內容誰都懂,但卻不多人有所覺受!必須好好地去在念中禪思至生起覺受方會有用!我們大家都想成為'上根',大家都只要修本尊觀,但事實上修觀自己是地獄道的眾生或許更有益處!如果缺乏道之三主要,單單觀自身為本尊及身處淨土,又有何用處呢?反過來說,如果好好地觀身處地獄及其它惡道中,若修至生起覺受,肯定會怕因果及三惡道,這自然會成為清淨而努力地修持之原動力,而且更是極為有力的推動。

  我們再要禪思:'在餓鬼道中,點滴飲食皆不能得,即使見到食物,也因一己業力而不得進食,這樣的痛苦要忍忍受很多劫之長時間。現在生於人間的我,即使一天不食而不能忍受,在饑渴時更從不會思念修持佛法。如果我生於餓鬼道中,肯定是更加不可能修持佛法的了,只會日夜在瘋狂尋找飲食品。我現在生而為人,是由於過往的善因,這是何其大幸!'。大家如果禁食一兩天,便會領會饑渴之痛苦,但這與餓鬼道的痛苦是完全及不上的。事實上,有些鬼道眾生並不是饑渴的,而且還有些財力及神通,但一般的絕大部份餓鬼道眾生是如上述般悲慘的。

  有關畜牲道,我們禪參:'畜牲連一句咒語也不明白,連最小的善行也不會作,如何會有得脫惡道的機會呢?可幸我因過往業力而並不身處畜牲道中!'。

  有關以上三惡道,大家不是以看另一個眾生的角度去研究,要的確在心中觀想自己便是在體驗它們的處境,否則你的禪參是沒有效用的。

  天界的眾生福樂極大,並沒有明顯的痛苦,但卻沒有修持佛法的機會,又因福樂極大而不易生出出離心及悲心等,所以其道並不利於修行。以世俗福樂的角度說,天界眾生比人間眾生更為享受;但由修持的角度看,人間遠比天界更為利於修持及成就,所以我們並不發願生於天界。大家都讀過〈般若心經〉,經裡面提及一位名叫'舍利子'的聖者,他是佛陀的一位大弟子。舍利子有一個俗家弟子,這弟子對佛法及對其師父舍利子是極為尊敬的。這弟子位高權重,出入都坐在大象上,但若在路上碰到他的師父,他卻會不顧儀態地連跌帶滾地馬上下地頂禮,所以大家都說他的敬師及敬法態度是最上乘的。在他死後,他生於三十三天中,舍利子便以神通往天界找他,本想為他開示佛法的。但天界的欲樂實在太大了,這個弟子見到了他曾至為敬重的恩師時,只在一刹那間停止享樂,向恩師舉起一個指頭致敬,然後便又專注於正在享受的玩樂中了。這樣的一個好弟子,在生於天界後卻變得如此不堪,如果是你我一輩,則更加不可能面對這些天界欲樂而仍能記得修持了。即使若有天界眾生有少許修持的心,他們仍不易真正精進修持,因為他們缺乏了修持的推動力--出離心。要生出出離心,必須先得見苦而生厭,但天界眾生並不見苦,所以不易生出厭離輪回的心。在他們見到苦時,也已太遲了。由於天界轉生耗盡了福報及過往善因,絕大部份的天界眾生在命終後都直下三惡道中,久久不得生於善道。以上乃欲界天的情況。在無色界天中,則更加不利於修持。在眾生生於無色界天時,他們在受生時生起一念:'現在我生於無色界天中。',在福報盡時,他們又生一念:'現在我跌出無色界天了。',在此二念之間的無量劫中,他們是不起一念地住於定中的。很多外道所修禪定,便是生於無色界天的因,僅此而已!但他們卻以為這種禪樂定境是最高境界,以為這就是恒久的解脫無苦之境。在達到目的後,這些外道修定者就以為已達最究竟的境界,在住定無量劫後,在福報用盡而離開無色界定的一刹,他們會心生怨恨,認為'解脫'是假的,誤以為世上根本沒有'解脫'這一回事,然後便生於三惡道中去了。因于曾在無量劫中住於苂念定中,更因臨轉生前的生起'解脫為假說'之邪見,他們會在無量生中生為愚癡。所以,生於無色界天的眾生亦無修持之機會,而且未來生多是悲慘的。偶爾會有諸佛以神通力化出天樂等,令他們出定而為他們說法,除了這些特別情況外,他們並無修持或學法之機會。我們要心想:'可幸地,我因著過往善因之力,現在並非生於天界。'。

  即使生於人間,若我們生在原始的地方,則只會懂得維生,哪裡會有修學佛法的機會呢?所以我們要禪思:'可幸地我因迥往的善因之力,現在並非生於邊地。'。

  即使生於人間,若我們有眼盲、耳聾等缺陷,則仍然是不可能修學佛法的,所以我們又參想:'可幸地我因過往善因,現在並非如此!'。

  有些人是天生具有邪見的,這是因為過往的不善業所致。他們不易生出對因果、三寶等的敬信心。我們參思:'可幸地我並非生為邪見的人!'。

  即使具備了上述七種'有暇',但若未值佛陀示現於世,則仍然不會遇上佛法。我們現已遇上佛法,所以才有修持之機會,所以也要思惟:'能遇上佛出生於世,是何其大幸呢!'。

  以上為思惟禪參八種'有暇'之方法,現在講述如何思惟十種'圓滿':

  如果沒有人身,我們不可能作修持,所以我們先要禪思生為人身的可貴性。有關這一種圓滿,事實上在八'有暇'中已同時涵括了。

  我們再想,若得人身而沒有智力,則亦不能修持,所以具有智力是十分可貴的修持條件。

  即使生於人間又具有智力,但若並不生於有佛法的地方,則仍是不可能修持,所以我們要慶倖能生於有佛法之地方。所謂'有佛法的地方',是指有四眾弟子之國土,它有一定的定義。

  我們也要禪思自己未曾作五無間罪之可幸,否則就不易修持了。曾自作或叫他人作五無間罪的人,是很難得到佛法上的成就的,因為其罪業力實在太重了。'五無間罪'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及破和合僧,衲估計大家恐怕未至於在此生中曾造下這些極重罪業吧?

  我們又要禪思自己現在對佛法生信之可幸。如果並未對佛法生信,是不可能修持的。有關這一個'圓滿',有些論著認為是狹義地指對戒律生信,但一般上這是指對整個三藏佛法生起信心。

  第六點是要參思我們幸而生於佛已出世之時代。諸佛是恒常存在的,但因著眾生各別之因緣,佛會示現出世及入滅的情況。嚴格地說,我們並不完全具有這一種'圓滿',但世上仍有很多明師住世,所以我們尚可說是近乎具備了'佛已出世'之'圓滿'。

  第七是禪參思惟遇上了佛已說法的時代之可幸。大家不要以為所有示現的佛都會說法,這可是要看當時眾生之因緣的,但我們世界中的釋迦如來在二千多年前已說法。雖然我們未真正遇上佛陀說法之年代,但我們有師長的開示,所以勉強地也可算是具有這一種'圓滿'。

  第八種'圓滿'是'法乃住世',這是指世上仍有佛法正弘揚。單只有佛經或有人說法,並不就是'法仍住世'的定義。必須是清淨、無變質及完整的教法及證法仍然弘揚,才可算是符合了'法仍住世'的定義。我們要思惟自己遇上了這一種'圓滿'的稀有及可幸,這並非指在意念中想一想而止,必須禪參至心中的確生起慶倖自己遇上了如此稀有的機緣才可說是'如法'。

  第九'圓滿'是值遇世上仍有修持佛法的人之機遇,這是指仍然有人靠修持佛法得成就之意。這些行者是我們榜樣,如果他們能做到的事,我們必定也做得來。所以,有這些榜樣是修持的人的一個好助緣,我們要思惟自己可幸地生於世上仍有依法修持而得成就之例子的年代。

  最後,我們在念中思惟:'我生於世上仍有慈心的人,否則修行人就難以得到修持之助緣了,我是何等的幸運呢!'。這裡所說的'慈心的人',是指施主及任何支持我們修持的人,例如在泰國等地,俗家人每天為僧人備飯,令僧人可以專注于修持生活。如果世上沒有這些善人,修行人的日常生活就要位去一定時間了,所以他們是修行人的順緣,尤其是出家人的修持緣條件。我們要思惟自己生逢世上仍有這些善人的存在之可幸性。

  以上所說的八'有暇'及十'圓滿',嚴格地依定義去說的話,我們其實並不完全具足,但也可說是幾乎具足的。在這裡(注:法師開示時身在澳洲,當時說法之對像主要為西方僧侶),其實並不可說是'中土'(即'有佛法之地方')。單單有幾個和尚和幾間小寺院,並不足以符合'中土'的嚴格定義。但基本上,大部份的'有暇'及'圓滿'我們是具備的。在禪參時,我們必須真的去在心內深深思惟這些章題,而不是單單止於明白這些內容。如果心中對'有暇'及'圓滿'並未生出珍惜難遇之覺受,單單會背誦它們是毫無意義的。

  如果我對'暇滿'人身的難求生出覺受,便會懂得要善用它。我們還要細思:'怎樣才能得到這些條件呢?我們必須做圓滿的佈施及持戒修行,再配合極強烈的願力,才能得到這十八種條件。這些因是不容易修成的,所以我現在的有利條件並不是易得的。',如上述地由其因而禪參其難得,從而生起珍惜之心。再由譬喻去細思其稀有:'瞎眼的龜在一百年一次的浮上海面時,恰巧碰到在無邊海洋上飄浮的金環,這是何等小的渺茫機會!如果想再過一次,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我現在具有的修行條件,卻是比這種機會更加難求!',從而培養珍惜'暇滿'人身的心。最後,還要禪思:'六道之中,生於三惡道的眾生多,生善道的少,生於人界的則更少。在人間,能遇佛法及有齊十八種條件的人是更少的。'。總而言之,我們必須詳參十八種因緣之可貴之處,並由其成因難作、其本質為稀有及其稀有性之譬喻,達至對其珍惜之覺受。

  我們在過往生中,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去製造善因,才能令我們今天得到'暇滿'人身。如果我們在卻不善用它,就似是辛苦賺來的錢現在卻白白花費,日後若要再做生意時就沒有資本了!思惟'暇滿'是對治懶散的良法。只要真的生出覺受,自然便不敢浪費人生於世俗的事業上,所以它是一個很有推動力量的法門。在成佛之道路上,除了先要依止明師之外,禪參'暇滿'是修持的首步。如果沒有對'暇滿'生起覺受,就沒有甚麼修持可言了。

  在對'暇滿'生起覺受後,我們應進而禪參'死無常'的教法。世上的人都不喜歡談及死亡,為甚麼修行人要念死呢?因為它是極有力量的,能夠令行者真正入于修行之門及推動我們修持至全終成佛。

  我們現在已知道了'暇滿'人身之難求及其益處了,所以生起了欲善用人身的願望,但卻未必會迫切地急欲修持。但這個人身不是恒久的,這個美好的修持良機隨時都可以失去,誰知道自己明天是在人間還是已轉入地獄呢?如果你對'死無常'沒有生出真的覺受,你根本不會真真正正地念及修行;即使你念及修行,卻不會付諸實行;即使你嘗試付諸實行,卻不會有純真的修行心;就算你也有純真的修行心,卻不會痛下苦功地認真決絕地修持。再者,如果你不念及死亡,所做的事就必定是與世俗的欲求有關,在最終死亡之際,你會追悔莫及。反過來說,如果你能常念死亡,你自然會致力於修持,煩惱自然會消退。''念死對初修的人是一種很有力的帶動,對正在修持的人是一種推動,對快要成就人來說則是一種策勵,所以它是一個對修持始、中及後期都一樣重要的念頭。佛經中有雲:'獸的足印中以象印為最大;證悟之中以"死無常"之證悟為最有力量!'。如果你念念不忘'無常',又怎會再拖延修持呢?如果你念念不忘'無常',又怎會再費心於世俗瑣事呢?你只會自然地精進于修持,連一秒鐘也不會放過!由此可見,'念死'是極有力的修持動力。有些弟子誤以為'念死'是消極的,這只是一種誤見。'念死'不但不消極,反而是令我們積極地善用餘生的最佳推動!'念死'並非為了令自己畏懼,而是為了要生起痛下苦功,不再拖延的決心及恒常的修持動力。

  單單知道自己最終會死亡,並不是'念死'。'念死'是指透過禪參'死無常'而生起對它的覺受,令致自己無時無刻如同心中有一聲音在提醒:'你隨時都可能失去這個"暇滿"人身,一失去了最不可能修持,你要趕緊用功呀!時間無多了!'。

  怎樣生起'死無常'的覺受呢?我們必須採用'三根九支'的'念死'法門,以令生出'三決定'。

  我們先參思第一根,即'死亡是必定會來臨的'。有些人或許會奇怪,這一點連三歲小孩也知道,為甚麼還需要去禪參呢?三歲小童的確也懂這個道理,但卻沒有這種覺受,所以世俗上的人都忙碌終生,仿佛自己是會永生不死似的。

  (一)我們先想想,不論你如何逃避,不論你身體如何健康,死神最終必定會來臨。世上的帝皇,乃至佛法上的大師,有誰能逃避死神呢?

  (二)自出娘始以來,我們其實是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死期,尤如一只被牽往屠房的山羊。時間是不會停下來的,我們的壽元現在就正在一秒一秒地減少,每一呼吸都等於又向死亡邁進了一步。

  (三)假設你有六十歲壽元,一生中的三份之一是孩提,並不會想及修行;中間的二十年要忙於生計及維持家庭,所以又不會有空修持;最後的二十年你已經年老,想精進地修持也未必應付得來。再由另一種方法計算:一生中的三份之一用作睡眠,其餘時間還要上班、食飯、聊天及如廁、你剩下多少時間修持呢?如果比較今生及未來生,今生只是幾十年的時間,未來生卻是無窮無盡的,你想何者比較重要呢?明顯地應該是暫時放下眼前的幾十年之安樂,致力於所有未來世之福樂,但你卻沒有多少時間去做這樣的事!如果要先忙世俗的事,慢慢才去修持佛法,這是不實際的。世俗的事,只要你仍有一息,就永不會休止。納有一徊徒弟已經八十歲了,他還在說:'讓我先把這最後一單生意做完,然後我就會退休!'。衲見過很多有計劃修持的人,他們都常常在說:'等我忙完後就會好好修持!',這些人大多還沒有等到'忙完'的一天就死了!如果你真正有心修持,必須馬上就開始,能多少就修多少,就像是與死神競賽鬥快一樣。

  透過禪參以上的三支,我們修至生起'我的確會遲早面對死亡'的覺受,這不是說領會其道理即止,必須在心中的確生起震憾才有意義。

  然後我們參思第二根,即'死期是不定的'。

  (一)我們如果能夠斷定死期,尚可以計畫一下,先做好世俗的事,然後才慢慢修持。但死期卻是不同的,沒有人能預知死期。很多比你年青的人早已死了。在醫院,每天都有年青人死去,他們在昨天還是與你一樣的滿胸壯志,準備做這個做那個事,今天卻已不在人世了。有些人在燒飯期間死去,連一頓飯的時間也沒有!有些人在床上計畫著未來的二十年,第二天卻沒有醒過來,就這樣死去了。一百個死去的人中,有多少是準備好了的?我們今天有緣坐在一起,在兩年後的今天,或許就有些人已不在人世了,是你先去還是衲先去呢?這誰能預知呢!

  (二)利於我們繼續活著的順緣並不多,但有可能致死的因素就比目皆是。任何一種小病都可以致命,乃至外在的天災人禍無一不能輕易地取去我們的生命。

  (三)我們甚至可能在碰上最微的病痛或意外時死去,或許是一口氣轉不過來就馬上命亡,因為我們的肉身是脆弱的,就好比大海上的一個微不足道之水泡沫一般。

  透過禪參以上三支,我們會生起第二種覺受,即'我必須馬上就修持,抓緊時間!',就像是你明知有人會來殺害你,但你不知道殺手何時會來,你自然會抓緊時間把最重要的事馬上盡力辦一樣的道理。如果能生起這種覺受,一切世俗瑣事都會變得微不足道,你自然會精進于佛法修持。我們常常都在想:'明天開始我會好好修行。'然後就一天複一天地拖延。事實上,我們根本不知道會先遇上'明天'還是'死神',在'明天'未到以前,或許我們已遇上了死亡。

  最後,我們禪參'死時除佛法外無一可以有助於自己',這是第三根。

  (一)我們窮一生去積集財產,但在死時,這些對我們有甚麼作用呢?在命終時,甚麼也帶不走。即使你現在有吃不完的穀糧,在下一生若投入餓鬼道中,還不是滴水不能得?即使你成為世上最有權富的君皇,在命終時,最大的財富及名利也幫不上忙,隨著你上路的只有業力。

  (二)即使你現在有很多親友,他們亦幫不上忙。在最後關頭,你能依報的只有你自己的修持。

  (三)我們窮一生悉心照料自己的肉身,對它作最佳的保護,但在最後關頭,心是否能幫助我們呢?在命終時,連我們珍愛的身體也要放下,上路的只有自己的心及所伴隨的業力。

  我們必須致力於禪參以上三支,直至生起覺受:'我在世上的幾十年只不過如浮雲,隨時可能消散,這不過是一個中途站,還有很長的旅程在前面,我必須好好準備上路的行裝及盤川!'。

  除以上的'三根九支'禪參外,我們亦可禪思死亡及中陰的細節,例如參考柏繃喀大師所著之〈心匙·策勵痛念生死無常歌〉(注:載于法師著作〈人死自在〉一書中)等。我們透過這樣地'念死',要修至對死亡念念不忘,把十化為精進修持不執現世欲樂之策勵。如果我們能好好地'念死',自然會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很多開示,例如花開花落、日出日落等無一不是對我們修持的策勵,無一不在提醒我們生死無常的道理。

  '念死'是一種最有力的禪參。衲建議你們每天在早上至少想一想'無常',臨睡也如此。卡當派祖師雲:'早不念死,早上就浪費了;午不念死,下午就浪費了;晚不念死,晚上就浪費了;一天不念死,那一天就沒有真正的修持可言!'

  如果沒'有暇滿'及'死無常'的覺受,我們任何的修持都肯定不會是清淨的,很多人修持佛法,為的是求財、求壽、求名、求利。佛法中當然也有這些法門,但如果只修持這些,則完全談不上依隨佛陀的道路了。佛陀在位居太子時,早已擁有這一切,亦看透了這一切並無實質。作為俗家弟子的,大家至少要一邊修持出離一邊忙於世俗上之事。作為出家眾或欲真真正正地依隨佛陀足跡的人,則必須好好思及'暇滿'及'無常',這樣才會斷除對現世欲樂之希求,真真正正地入于清淨的修持。只要我們一天未痛切時現世欲樂之希求執愛,就一天不可算入真正修行之伍。即使你天天打坐,甚至講經說法而引導成千上萬的人依止三寶,如果你未有'暇滿'及'死無常'的覺受,你所做的不過是世間八法而已,並非完全清淨之修持。只要你仍有對現世的一絲欲求,就不可能完全真正地入于清淨修持。修持淨土的人,如果單單發願及念佛,心中郤無對心間的出離心,就如一雙爪被縛著的小鳥,怎麼飛也飛不到淨土。所以,'暇滿'及'死無常'之覺受是真正的修持的門檻,生起了它們才可說真正走上了修持之路。如果沒有這些證悟,不論作甚麼修持,亦只不過是在修持之門外徘徊張望而已。以上所說的是對今生福樂出離之方法。今天有幾位洋弟子準備受戒剃度,所以衲亦想再談一下卡登派的十秘財開示。這十秘財對俗家人或一般的三寶弟子來說,未必能做得到。但對出家人及真正一心修持的行者而言,它們是最有力及最殊勝的十種財富。大部份俗家人,乃至很多僧尼都未必能具備這十種秘財,但能夠者必定能成大器,所以今天大家能聽一下這些開示也是很好的。

  我們修行的人,必須致力於得到十秘財,這樣才能堅決地修持佛法,不受世間八法所染汙。'十秘財'是卡登派的教法,其目的是令行者捨棄現世安樂,它包括了'四依止'、'三金剛'及'出、入、得三事'。'四依止'是:心極法依止、法極窮依止、窮極死依止及死極荒溝依止。'心極法依止'是把心轉向正法,行者要思惟'暇滿'及'死無常',並想著在死時除佛法外一切並無幫助,故此而生一心依止正法的決心。'法極窮依止'是指即使因為修行而要淪為乞丐,亦在所不惜。行者必須培養這樣的決心。'窮極死依止'是指為了修持,即使要犧牲身命亦在所不計,決斷地只一心修持而不理會世間福樂。這是第二點要培養及禪修的態。'死極荒溝依止'是指為了修持,即使面對死後就像荒山中的野狗死時一般地無尊嚴的情況,我們仍一心修持,絕不有一絲為其它顧慮的心。'三金剛'是:事前無牽累金剛、事後無愧金剛及同行智慧金剛。在這裡,'金剛'一詞乃指堅固不能摧的決心。在我們發心放下一切而入于修持時,親友必會不般悲傷地阻撓,但我們必須堅決地走上修持之路,這種毅然的決心是'事前無牽累金剛'。在我們修行時,可能會被世人視為窮僧人或者是流浪的乞丐(注:法師指過著流浪生活的雲遊僧及瑜伽士等),甚至會百般厭惡我們,但我們都不理會世間的謾駡或譏諷,這就是'事後無愧悔金剛'我們要想著:'我的目標是要成佛,並不是要得到世俗上之面子。不理他們怎麼說或怎麼對我,都是沒有分別的。'。'同行智慧金剛'是指決絕地厭離俗世貪樂,堅決地修持之意。'出、入、得三事'是指為著修持而變得與世俗的人格格不入--'出於人群'、甚至像野狗般無衣無食--'入于狗伍'及一切捨棄俗務而為求成佛--'得到聖位'。

  在西方,很多洋僧尼連穿上僧衣在市集上走動也不敢,覺得被人以奇怪的眼光看著很不是味道。為甚麼他們連這最基本的僧戒亦做不到呢?正因為他們的心仍有我見,仍被世間人法所染,所以才會介懷他人的奇異目光。如果具足十秘財,不要說被他人譏笑,即使為了堅持修行及僧戒及被人打死,行者也不會動搖修持的心。在西藏及亞洲,人們都習慣見到僧尼,所以並無甚麼大問題存在。在西方,不少人對僧尼投以厭惡或奇異的目光,有很多洋僧尼就因此不敢穿著袈裟,甚至於因此而還俗。衲在西方生活了許多年了,卻從未因他人的態度而改穿俗家人的服裝。有一次,衲去到全澳洲治安最差的地區,那裡有著很多侹視黃種人的份子,還有一批穿皮衣、半個頭剃光了、半邊頭卻似是雞冠、鼻上穿上鼻環的街頭青年,他們手拿著刀子看著衲,衲也忍不住好奇地看著他們的頭,大概大家都認為對方是奇裝異服邑吧!結果大家都笑起來了,最後他們中有好幾個還成為了衲的朋友。如果能在心中生出這十秘財,行者是遲早能成就的。西藏有一位稱為'密勒日巴'的大師,他正是捨棄現世福樂的一個典範。大師于年青時曾作大惡業行,後生起了出離心,畢生在山洞中苦修,長年吃的只是蕁麻草,以致身體變成草綠色,最後大師得到了即身成佛之大成就。大師在快將成就時,有一位商人遇上了身泛綠色的大師,還以為大師是鬼魔!這位商人見到大師衣不蔽體,又沒有糧食,所以對大師十分同情,但大師卻反而認為商人才是可憐的一方!大師的生活正是'出於人群'、'入于狗伍'及'得到聖位'之寫照。

  業果不虛輪回苦思維能除後世欲

  以上二句是相應〈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中士道之教法。下士道主要是開示舍離今生欲樂之方法,中士道則教示舍離未來生及輪回之方法。

  這兩句的意思是'借著思惟因果業之定律及生死輪回之苦,行者便能培養出舍離輪回之決心。'換句話說,在參修完'暇滿'及'死無常'後,我們必須禪參'因果'及'輪回之苦',以培養真正的出離心。

  因果教法是一個極為廣大的範籌,我們今天只能略為淺述一下而已,大家可以在日後再參閱〈菩提道次第廣論〉(注:法師著有〈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釋義〉一書)及有關'四聖諦'及'十二因緣'之教法。我們必須透過思惟因果而會對其生信,並調整自己之身、語、意行為。思惟因果可以依四種方面去參想:

  (一)業力決定--此即是說有因必定有果。如果你種下了橙的種子,便會長生橙的果實,斷不可能生出一個梨。同樣地,善的業因不可能生長不善之苦果,苦的因並不可能長生福樂之果。這就是'業力決定'之意思。如果你已種了辣椒的種子,縱管你在它的周圍種遍甜菜的種子,最後的收成仍會是辣椒,這辣椒決定不會因你另種甜菜而卻辣性。我們在無始以往輪回以來,已種下不能收量之業因,即使自今晨起床以來,我們亦已種下數不清的業因,每一個業因都終將結果,這是不能避免或改變的。每一次你生起嗔心,每一次你生起妒忌心,都是種了一個一個的苦因,它們終將結為苦果。我們當然也種了一些善因,但它們卻是廖瘳可數的。在種下苦因以後,即使我們另作一些新的善因,亦不能會免受苦果。善因會另行令我們得受樂果,並不會改變已作之苦因,這就正如種甜菜不會改變辣椒樹的辣性一樣。

  (二)業增長廣大--這是說業力會迅速地變大,一個小小的苦因會帶來報來極大的苦報。如困你殺死了一隻螞蟻,又不會'四力'懺淨,這小小的苦因在幾十天后就變成殺害一個人之惡業力。所以,我們必須戒除了至最微小的惡業,並要修集乃至最微不足道的善業。如果你每天都以利益眾生之心去喂半匙糖粉予螞蟻的話,這看來只是一件小事,卻可以帶來無量的善果。

  (三)所未作業不會遇--在大型的戰爭中或天災人禍中,有些人卻大難不死,在無可能倖免的情況下活過來了,這是因為他們在當時並沒有因此致死之業因。有些人把這些情形視為'運氣',其實這正是業力之定律,未作業因不可能帶來業果。

  (四)已作之業不失壞--不論隔了多久,不論你逃至多遠,己已作之業因始終會成果,即使死亡亦不是一種逃避,你在未來生必定會受到所作之業的果報。

  透過參思上之四點及十白業、十黑業及業力輕重與先後報之教法,我們自然會對因果業力之教法生出敬信,並懂得何者應舍,何者應作等。

  至於輪回之苦,應由六道共通之苦及六道各別之苦這兩方面去禪參。

  在禪參六道共通之苦時,我們應細心思惟輪回中之不定的苦、六道眾生永不能得到滿足之苦、屢屢受生之苦、屢屢受死之苦、不斷在六道中浮沈之苦及無人能對自己施助之苦(注:此為'六苦')。

  在禪思三惡道之苦時,要對地獄道之刑苦、寒冷及酷熱之苦等、餓鬼道之饑渴痛苦及畜牲道眾生之受勞役、惶恐終日、遭人宰殺及相互敢食之種種痛苦感同身受,否則並不會對修持出離心有效用。

  在禪思人間痛苦時,要逐一對生苦、死苦、老苦、病苦、求不得苦等等作深入禪參。

  在禪思修羅道苦時,應細想其被妒忌心煎熬之苦、與天界眾生打仗時之恐懼及在戰爭中被重創之痛苦。

  在禪思天界之苦時,分為思惟郤界天苦及色與無色界天之苦。欲界天的眾生雖然福報極大,但在福報盡時,他們能預知死亡及下生去處,所以感到極大的恐懼。由於生於天界的眾生大多盡情享受,從不作絲毫善業,福報又因受盡享樂而耗盡了,所以多會在死後生于三惡道中。我們在臨終時不知將會生於善道或惡道,尚且恐懼不安,何況預知自己將墮惡道的天界眾生呢?所以他們臨終之苦是十分大的。此外,他們又有與修羅道打仗時受傷之苦及被更有福報之天界眾生欺壓之苦等等。色界與無色界天並沒有以上的這些痛苦,但仍受著'行苦'的影響。在福報盡時,這些天中的眾生便會墮入三惡道中,而且由於其於多劫中思考分別之心識活動中斷了,于未來多生中亦多會愚癡,難以遇上或攝受佛法。

  我們透過禪參六道之共苦及各別之苦處,便會明白到六道之中上至有頂,下至地獄最深之處皆無究竟安樂可言。只要一天還有個身體,就必定仍在受苦。

生起了出離心之準則
  要判斷是否成就了真正的出離心,我們要依宗喀巴大師所說之準則去觀察。宗喀巴大師所說的準則是以下的四句:

  修己於輪回盛事不生刹那之希望
  晝夜唯求解脫心起時是出離心生

  這四句是說:'如果你在如以上述地好好禪參後,即使對六道中最大福報的享受,你也完全不生希求之心,日夜心中所要得到唯有能解脫自在之境,這就可說是成就了出離心!'。這也即是說,我們不但對惡道庂苦要厭離,對最大福報的諸天界之享樂亦一樣要捨棄,甚至整個宇宙變成黃金,我們亦不屑一顧,只一心地要成就解脫自在,這樣才能說是有了真正的出離心。如果未達到這個標準,就未能說是有了出離心。偈中提及'晝夜'二字,有些人會感到疑問:'在日間有解脫心尚且可能,如何可能在夜間睡時亦有這樣的心呢?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依一代宗師柏繃喀大師之開示,這是指尤如心中有極大憂慮的人,即使在夢中亦夢到同一件事,在夜間乍醒時亦馬上想思及同一件事,此為偈中的''晝夜唯求解脫數位之意思。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對這一方面之準則有另一種描述。在該論中,提及一個典故:有一個小孩喜歡食青稞。在饑荒時,其母沒有青稞供小孩食用,便給他一些生蘿蔔,小孩堅拒不食,嚷著要吃青稞,母親便又用炒蘿蔔給他吃,小孩仍不肯吃,母親又再改試煮蘿蔔、炸蘿蔔、煎蘿蔔和蘿蔔面餵食,小孩仍堅決不肯吃,還說:'媽媽把食物換來換去,但騙不了我,不論你怎麼烹飪,我是怎也不會吃蘿蔔的了!'。同樣地,行者對六道之樂苦,上至最高之享受,下至最慘之痛苦,都一律不感絲毫愛戀,而知其本質無非為苦,就像是小孩面對不同煮法之蘿蔔一樣,這就是生出了出離心的描述。  大家對以上所說的內容,必須真正地禪參,以令生起覺受。單單明白它們並不足夠,必須生起覺受才有效用。有關八有暇、十圓滿、死無常、八苦、六苦及因果等,或許大家十年前早已明白,但你有這樣的覺受與證悟嗎?你的出離心能達到以上四句所說的準則嗎?由此可見,單單懂得其意思,甚至能對他人演說其內義,是不是夠的。如果你不去禪參其內容至生起證悟與覺受,縱管你能演說三藏十二部佛法,到頭來亦只是一事無成,成就還比不上一個痛念生死無常而勤念佛號的文盲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