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底峽尊者傳
法尊法師譯述
目錄
阿底峽尊者傳 卷一
第一章:自身所具廣大功德
第一段 在家時代
第一節 受用圓滿
第二節 種姓圓滿
第三節 俱生功德圓滿
第二段 學法時代
第三段 留學阿蘭陀寺
第四段 出家及其菩薩行
第一節 出家
第二節 廣修菩薩之行
第一目 修習五明學處
第二目 教學傳承與依止傳承之師長
阿底峽尊者傳 卷二
第三目 尊者所證功德
第二章:宏法利生廣大事業
第一段 住大菩提寺
第二段 住止迦摩羅屍羅寺
第三段 赴藏宏法
第一節 略述藏王之系統
第二節 初次迎請
第三節 第二次迎請
阿底峽尊者傳 卷三
第四節 赴藏途中宏揚聖教
第一目 起行之前
第二目 途中降魔
第三目 說深奇法大轉*輪
阿底峽尊者傳 卷四
第四目 請赴拉薩
第五目 拉薩途中
第六目 卓錫拉薩轉大*輪
阿底峽尊者傳 卷五
第五節 尊者之圓寂
第一目 圓寂前相
第二目 涅槃勝樂
第三章:事業流傳教法增廣
附錄:阿底峽尊者的佛學思想與其對西藏佛教的影響
阿底峽尊者傳(卷一)
敬禮焚燒諸戲論,圓證深廣二種身;
事業光明流十方,末世法王然燈智。
正法有無,依於受持宏演之行者;有諸行者正法住世,無諸行者正法隱沒。俱舍雲:“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受持講說修行,亦依有傳承者為言,若不爾者,則邪正爁矣。西藏佛法,大宏於持松德尊王朝,三傳至朗達瑪王朝,大滅佛法,未久朗達瑪遭變,佛法重興。然當一切時憶度邪徒,隨自聰辯,不依師承,濫傳教法,數百年中,真偽莫辨(至今尚存余習)。俟有王名哦日(原地名)出家號曰智光,智遊綸言,聖意莫決,參訪諸師,疑情尤甚。遂集智童,遣送天竺,遍學顯密諸宗,訪迎宏法彥德,
凡經兩代(智光後有菩提光續之,下文廣述)殷勤訪學,始阿底峽尊者至藏,破邪顯正,重樹法幢。是為西藏佛法中興之時代也(阿底峽尊者所傳者,曰迦當派,宗喀巴大師,大宏此派之宗義,即今之所謂黃教派其實亦名修行派,又稱新迦當派。又依俱善寺為名,稱俱善派等)。阿底峽者,教證德圓,非以少智而能測,僅依傳記所載,隨自勝解,略錄少分,以供國內之有緣雲爾。
譯者識
第一章:自身所具廣大功德
第一段 在家時代
第一節 受用圓滿
中天竺金剛座之東方,有國曰伽□(“口”+“邦”)羅。國內大都,曰薩訶囉,有二十七億戶。城中王宮,平潔高廣,有無量金幢宜飾,故名金幢宮,受用圓滿可見一斑耳。譯者按:鐘敦仁波卿所造傳謂:東印度地名薩訶囉,都名□(“口”+“邦”)伽羅,宮名金幢。有居戶一億,遊園七百二十,浴地二萬五千,多羅樹五萬六千株,圍繞城邑,城有七重垣牆,城中有橋三百六十架,金幢二萬五千,王宮金頂凡有十三。受用富樂,可與香城比,正法熾盛,等同法上菩薩而無有異。
第二節 種姓圓滿
王曰善勝(或曰善吉祥,善德),正法代世,妃曰勝光(或吉祥光,婆羅門種),德同女寶。王有三子,長曰蓮華藏,次曰月藏,三曰勝藏(或曰吉祥藏)。長紹王位,納王妃生九子,棄素披緇,世稱為大善巧達那寶利密多羅(譯曰米勝友);勝藏出家,號精進月,善巧密法,獲得生起次第三摩地,能化現壇場,傳法灌頂(譯者按:後來藏朝尊者,時尊者已圓寂,遂往阿喀朵壠等處宏法,聖跡可考)。其月藏王子者,即尊者阿底峽是也。
第三節 俱生功德圓滿
尊者初生,天雨寶花,五色霞光密覆宮上,諸天音樂,時眾悉聞,如是瑞相,其類非一(譯者按:尊者誕于宋太宗七年,歲次壬午)。一日臥於宮殿上層寶床之上,忽聞尊者寶床所對宮頂,發大響聲,若梁崩裂。其母觀之,見有數蠍,若落螫尊者之狀。尊者全無懼色,遂即散去(譯者按:後謂此為非人欲作災害所化,尊者未懼而去也)。又一日聲響如前,其母觀之,見青蓮一束,尊者則見度母現身。自此以後,尊者凡有所疑,則設供於度母像前,祈禱所懷,
雖不現身說法,而疑能任運自解也(現身時甚多,下文可知。)。尊者凡十八月未出宮門,有八乳母,將護一切。次宮之北有聚落曰比紮摩羅。王妃臣庶,乘車五百,童女嚴飾,樂師歌贊,持無量供具,往供如來。當時尊者,雖僅年半,量似三載,相好端殊,觀者無厭。首著天冠,身衣天服,父王抱持,處寶車上,時諸觀者,鹹共贊雲:“初生之日雨天花,日照霞彩聞妙聲,常顧何時得瞻視﹖今日見矣甚稀有。”時王子問父母曰:“此諸眾生,為誰所有﹖”
父母告曰:“是汝所屬。”時王子發願雲:“願此諸人,悉皆如我,常生王家,富樂自在”云云。未幾至紮摩羅道場,王子禮三寶已,以和雅贊誦而發願雲:“我得暇滿人王身,諸根無過隨三寶,常敬頂載三寶尊,自今永為歸依處。”時諸會眾,鹹生稀有。次父母眷屬,供養已畢,發願雲:
“惟願我等生生世中,恒常供養三寶尊,
承事僧眾宣正法,除煩惱言得自在。”
王子聞已,顧其父母而發願雲:
“世世不被家法縛,處僧伽中獲法樂,
無慢供養三寶尊,悲心觀照諸有情。”
時諸眾會愈生甚奇稀有之想也。
尊者三歲,算是字書,一切學畢。至六歲時,能辨內外正邪之法。于十歲內,常時歸依佛法僧寶,守持齋戒,饋施貧乏;讀誦經論,祈禱本尊,尋求正法;恭敬父母,迎愛法侶,悲湣眷屬,護恤無怙。無量善士,一切勝行,悉能擔荷而無遺缺。
第二段 學法時代
尊者十一歲時諸余王臣,供獻童女二十一人,歡娛王子。尊者一日王命莊飾十三寶車,無量臣庶前後圍繞,幢幡寶蓋,奏諸音樂,歡遊街衢,苑囿聚落,作十五日廣大歡會。他方國來觀王子者,謂持福王女、持輞王女、持水主王女、持猛王女……等,凡有二十五王女至會。各乘寶車,七女侍從,眾寶嚴飾,奏諸美樂,一一皆與天女無別。王子見已,眼根難舍,貪念頓萌,身毛驟豎。爾時有一空行母,化作一紺色童女,以歌贊而助雲:
“莫貪莫貪善根者,如象沉溺蘆葦圍,
勇識溺此欲泯中,清淨戒衣豈不沒﹖
五百五十二生中,恒受奔勤(譯大善巧)苾芻身,
猶如鵝王游蓮池,汝於此世當出離。
城邑淨妙諸童女,是魔使女奪戒顏,
現似歡喜而誑惑,妙相王子願當知。
如月明淨印海中,身相明淨無濁垢,
具足五髻天莊嚴,殊妙奪諸有情意(此一頌是贊王子相好。)。
得此難得暇滿寶身時,當以聞思修三盡人世,
增上緣謂無盡善知識,為斷短故惟願極依止。”王子聞已,笑言答之(頌文恐繁不錄,義謂釋尊捐棄王位六萬妃女,
成等正覺轉正*輪,為天人師,稱讚供養,我今何因不舍王位增此貪染,我今已知世事如幻,欲境欺誑,謹當依教依知識修學正法)。時諸眾會,聞王子語,雖生稀有,然恐出離。彩妃聞已,急告父母,重增女樂,戀惑其情。如是漸次,將返城邑,王子與百二十騎俱作武裝飾,至一山林,見勝敵婆羅門(內道者),獨居靜處,修出離法。王子觀其德相,即騎問雲:“獨居靜處,行諸難行,以梵淨法,清淨存活,捐除欲塵,習仙人道,為得何等勝功德耶﹖”
時婆羅門,目不顧視,答曰:“我見諸行無常,無有真實,生時雖具王樂,死已為業自在,引向惡趣,見此義故,獨居靜處。又見惡劣,諸眾生等,行同畜類,死後恐生不靜垢中,故我行此難行之行,住此林藪。又於幻財,見無真實,思後世故,頂受仙法……”云云。王子聞已,為觀實否,重作是言:“諸沙門者,慢重餘人,見王至前,何為不起﹖”婆盧門答雲:“我無資財,依林安樂,身命仇敵,唯有死主,我無慢故,棄舍喧雜,汝為何王﹖複自何至﹖
我無親怨,不相識故……”云云。王子即曰:“我自金幢宮中而來,我是善勝王(又號虛空自在)之太子,今來林藪,誰敢與比﹖汝不識主,有違戒法!”婆羅門曰:”我已出人群,超越諸律則,無官亦無奴,複無所護恤,王趣後世時,無馬亦無伴,獨自徒步行,無衣亦無食,獨自趣中有,無地亦無國,遠遊無知處,王子亦非常,故我依林藪,王來不起迎!”王子聞已,急從騎下,供上三輪(三輪謂弓箭劍),恭敬合掌而作是言:
“為觀善巧勝德故,現似慢相發憍語,
我亦晝夜六時中,思生死患悉出離,
欲舍王位趣解脫,願婆羅門哀攝受!”
時婆羅門,以三寶加持,傳“發心法”。王子後將車馬,一同供獻,婆羅門為使王子資糧圓故,暫為收領,並說教言:“現世圓滿,魔鬼亦求,專行自利,鷂狼悉知,雖諸獨覺,何成無上﹖唯求飽滿,奴僕亦食,一切生中,非皆為王。惟願王子,發大精進,捨棄王位,急趣解脫……”云云。王子更請雲:“我居王宮如系牢獄!祈垂加持,不被王逼。”婆羅門曰:“種姓是三有之縛索,
王位同不淨之污泥,國王為魔王之代名詞,臣宰系魔羅之親裡人。汝今不久定遭羈逼,今莫居此,當往阿蘭陀寺,彼處有汝多生師長,名曰菩提跋陀羅,從彼請受“發心教法”,彼大善巧,能饒益汝。”說已,還其車乘供具,更告之曰:“出王宮時,重當來此,有多教授,當傳於汝”云云。
第三段 留學阿蘭陀寺
王子回宮,取金銀寶偕諸眷屬,直趣中印度阿蘭陀寺。時阿蘭陀王(護寺之國王)聞知,嚴備四兵,遠迎郊外。問雲:“大王從何來﹖欲摧何怨敵耶﹖”答曰:“我自東方薩訶而來,我為摧伏三有怨敵及死主怨敵來,非為他來也!”王贊善哉!複問:“國王安否﹖汝國境內比紮摩羅,有無量聖眾,何故至此﹖”王子曰:“我受勝敵婆羅門所記,來阿蘭陀,參菩提賢論師。”時阿蘭陀王,聞已,先迎于宮中,承事供養,次送往阿蘭陀寺菩提賢論師前。
王子見論師已,極生歡喜。論師歡喜,出諸言外,從座起立,互問訊已,論師曰:“王子請坐!何緣至此﹖”王子遂恭敬頂禮,供諸珍寶,白言:“我恐為王位所欺,陷溺生死污泥,故攜隨從,往游林藪,見勝敵婆羅門,請求慈悲攝受。彼雲:“可往阿蘭陀寺,有汝多生師長,菩提賢論師,當從請受發心之法。”我依彼命,急回宮中,持諸供物,速至師前。惟願哀湣攝受,
授我發心、教授之法……”云云。白已落坐。時菩提賢論師,住“三摩地”加持王子三業清淨授與無量發心教授。複說:“五欲欺誑,王位虛幻,後世境現,追恨何及!當發大精進,尋求佛正法。阿蘭陀北,有明瞭杜梋菩薩,具清淨戒,無礙神通,獲得中觀正見遠離八邊戲論(即生滅常斷來去一異之八),盡其生壽,住寂靜處,彼是汝無始生中師長,當往彼前,請諸深旨”云云。
王子受教,顧戀論師,含悲而去。至菩薩前,禮敬供養白雲:“我自東方薩訶羅來,我是薩伽羅王太子,初至阿蘭陀寺,菩提賢論師前,請諸教授。師雲“此北靜處,有汝無始生中師長,可依彼處,請發心法。“謹奉師命,來至尊前,惟願慈悲攝受教授,使我不為父王所逼。”爾時菩薩深生歡喜,慰問加持,授與發心教授,並講緣起性空之深義。王子得教授已,即於本座,證“加行道”獲得“勇健三摩地門”,將自所證啟白菩薩曰:“我今住定,見諸法性,
光明澄淨,無諸濁染,猶如虛空離諸雲翳。次從定起見諸法現,雖見顯現,而不執實,亦能任運憶緣有情(譯者按:悲心菩提心俱攝在此)。雖見諸法虛假,然於極微細業,獲不放逸。如是空有,豈無謬耶﹖”菩薩贊雲:“善哉王子,集聚福德,定中雖達性空,定起運大悲緣諸有情,二諦教授,是我教授中尊。今欲出離王宮苦者,可往黑山之南,彼有我師阿嚩都帝,亦是汝往昔師長,當往依彼,請“發心教授”,並求“出離教授”等法……”云云。王子聞教,
愛戀難舍,為求法故,含悲而去。時阿蘭陀王,供養無量珍財,及諸眷屬,送三踰繕那而返。如是漸次,至黑山南遙見阿嚩都帝,于一黑岩石下,著毛衣,躆皮墊,體粗腹大,目赤色青,離諸分別,半跏而坐。王子急從騎下與諸眷屬頂禮足已,坐於座旁。爾時阿嚩都帝,啟目視之,問從何來﹖王子合掌白言:“從東方□(“口”+“邦”)伽羅,金幢宮來。初至明瞭菩薩處,求歸依救護,彼教至此。惟願慈悲,哀湣攝受。”是時阿嚩都帝聞已告言:“王子!
我亦生於王家,深怖惑業,捐棄王位,如同涕唾。汝今能修阿嚩都帝行否(譯者按:阿嚩都帝,是人身中“中脈”之名,又具“取”“畏”“慚”“斷”四義,是無上瑜伽之行法。)﹖王位圓滿,猶如毒液,略飲少分,能斷命根。王位圓滿,猶如火坑,略為越度,生無量苦。汝今當還王宮,觀察家室過患,然後速來!”王子聞教,恭敬供養已,急還本國。到其國已,
一切人民,見王子歸,歡歌供養,無量欣樂。及至宮中,父母喜甚,問至何所,今歸善哉。王子恭對父母,啟白一切,願許出離。父母告雲:“汝厭生死者,應當攝受王位,供養三寶,建立伽藍,承事僧眾。于諸有情,修大悲心,惠施匱乏,安樂一切。何用他為,而必出離﹖”王子答以“王位過患,五欲虛偽,如實哀湣,願垂聽許,修諸佛法,不為宜兒作諸留難”。爾時父母聞子所說,無言可答,遂暫許之。王子既蒙父母許,持諸飲食及諸供具,與一千騎俱,
趣依阿嚩都帝,求請教授。到已,恭敬供養,合掌禮足。阿嚩都帝,乃為傳“發心等法”。教雲:“汝今應往黑山寺,親近修歡喜金剛及閻曼迦瑜伽者羅睺羅笈多,於彼座前請受發心、灌頂等一切教授,彼亦是汝往生師長……”云云。王子依教,與千勇士,趣黑山寺。爾時歡喜金剛瑜伽者,於無量瑜伽男女會中,宣演密法,遙見王子,將至其所,為顯王子勝德,
除眾會疑,生稀有心故,以大悲心,降大霹靂,擊王子上,時其霹靂不擊王子,遙擊外道黑塔山。諸大眾會,見此事已,鹹生稀有,問雲:“今此王軍,從何而至﹖”歡喜金剛瑜伽者,即告眾曰:“此人前於五百五十二生,恒為清淨苾芻,得大善巧。今生□(“口”+“邦”)伽羅,為善勝王子,于如是殊勝眷屬及以王位,毫無貪著,捐棄一切,行諸難行。阿嚩都帝教來此處,因具勝德,現此境界,為稀有否﹖”時諸大眾,同聲贊曰:“稀有!”急從座起,
遙為迎接。王子見眾來迎,與其從侍,下馬而行。到師面前,恭敬頂禮,白言:“師長存念!我雖久願棄家,茲因種姓高貴,終遭羈縛。前已親近勝敵,覺賢,明瞭杜梋,阿嚩都帝,諸得成就之師長,然至現在,猶未能脫。今阿嚩都帝師教來此,願賜大乘發心灌頂等一切教授,決定加持令得解脫!”爾時羅睺羅笈多,作觀察已,獨引王子入于密壇,為灌“歡喜金剛”頂,
密號智密金剛,晝夜相續,傳諸教授,凡十三日灌頂圓滿。十三日中,眷屬千人,悉來眠息,唯念王子何時當出也。十三日已,王子作“勝樂輪相”而去,顧諸眷屬,唱無常歌。時羅睺羅笈多,更遣成就瑜伽者八人,前後擁護返□(“口”+“邦”)伽羅,變國王心,絕其貪戀,令送與阿嚩都帝,獨修難行之勝等。王子受教已,作瑜伽者相,騎馬而返,千人圍繞,漸至王宮。
父母親屬,咸來觀見,生大畏怖,懼其出離,凡經三月,防範不舍。王子及諸同來瑜伽者,遍城遊歷,作瘋狂相,侵眷臣庶,見是事已,知王太子決不能留,各自涕泣,悲惜不已!父王泣曰:“噫唏!王子初誕之時,瑞相無量,意為能紹王位,心生歡喜。何故今者,欲依林藪,豈不令吾大失所望﹖夫複何言!”王子聞父悲語,即安慰曰:“父王!請聽兒言,倘我今者,攝持王位,雖能暫時相聚,而不舍離,暫時不能何能期﹖又非一切生中,悉成父子,何能生生相聚,
永享快樂耶﹖兒今捐舍王位,行菩提道,一切生中,定能歡聚。故願父王慈悲聽許,不作留難。”其父無言,而母哀曰:“雖甚愛顧,于事何益﹖一切眾生,業力為主,今可放舍,任樂是從,願後生生永為眷屬共相歡聚。”是時王子蒙開許已,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與同來瑜伽男女,次晨往詣阿嚩都帝,修諸難行,舉中觀論,學中觀法,聞思修三,一座並行。從十二歲至十八歲。唯依止阿嚩都帝修學,未嘗舍離(譯者按:有傳謂依止九年,或謂依止十二年者。)。
總之,尊者之修習密法,多從羅睺羅笈多(又名蓮華鎧)求得。然羅睺羅笈多初是習唯識學,其見解為一切法唯識幻義,尊者初習中觀,其見解為一切法性空義。故羅睺羅笈多師不喜語雲:“汝生於是見解,全是往業所致。”後依密修法,獲大成就時,見諸法性,同尊者所許,喜曰:諸法本性,如汝所說。尊者對於中觀之見解,系依阿嚩都帝修學獲得。雖為瑜伽中觀派(譯者按:西藏中觀派總分佛護月稱派、清辯派、靜命派,初二派許外境,後一不許,故名瑜伽。
然複不許依他圓成以勝義自性,故曰中觀。後二派若依勝義,不許自性,依世俗則許之。第一派世諦亦不許,故成三派差別。但此義深幽,非少文而能盡述),然其實許,則為月稱派之正見。尊者自雲:“我待此派義,是受喇嘛阿嚩都帝所教。然我于月稱論師派,具極大之信心”云云。尊者又依喇嘛乞食者,請求密宗智慧之灌頂、加持、教授等故,入于大海(譯者按:尊者入海三次,此為一也。)。又尊者住比迦摩屍羅聚落時,見一裸形婦人,時哭時笑,
竊念此婦人定具稀有功德,遂以意想頂禮(即觀想禮)供養,請諸教授。時彼婦人答曰:“教授我實有。”說已向東而去。尊者隨逐,見住一大屍林中,及至彼所,婦人問曰:“汝見我有功德耶﹖”尊者答曰:“我實見有功德。”曰:“知我哭笑意否﹖”答曰:“不知。”告曰:“哭者,見諸有情,未通達時,流轉生死,受種種苦,故我慟哭;若通達時,現前即佛,故我歡笑。”彼婦人作此語已即現金剛瑜伽母之本身,灌頂加持。爾時尊者見金剛瑜伽母身已,
即頂禮供養請諸教授,罄無遺餘。爾時□(“口”+“邦”)伽羅境內,外道與內道辯諍,內不抵外,是故內教道場,多失於外道。時有一上座,於意不安,心欲摧伏諸惡外道複我內教,乃遍訪堪破外道之大善巧師及瑜伽師,久而未獲,無量憂愁。尊者適住彼城,一日有一女人,見尊者身有光明,疑其殊勝功德,急詣上座,告其所見。上座聞已往觀,述其因緣,白其所請。
尊者許之。大破一切邪見外道,取回所失寺院僧侶,複將外道徒眾感化歸向,建立佛法中。上座深生歡喜,竊念如是勝士現乞丐相,甚為可惜,若出家者,定能饒益聖教。遂勸請出家,未蒙允許,請常住聚樂,亦未許之,未幾盡去。
尊者自□(“口”+“邦”)伽羅西返,途中念雲:今一切密法之加持、教授、堪能、知解,莫越於我者。一夜於睡夢中,見諸空行母,示諸未曾聞見之密典,摧伏慢意。又於一日度母現身問雲:“汝是密乘之善巧者耶﹖”尊者答曰:“是。”“若爾知某某修法否﹖”尊者曰:“彼等昔未曾見。”度母曰:“若爾則汝之慢大矣。”又雲:“汝人間如一毛端許之一切密典,多在空行母等手中。”說已不現。尊者慢意,從此永摧!
第四段 出家及其菩薩行
第一節 出家
初者,尊者依諸師長專修之時,一夜夢中,見勝樂輪,住虛空中,教曰:“善男子!僅修阿嚩都帝行,無其所至(謂不能證聖位)。汝當出家。汝出家已,汝之弟子出家多也。”又一夜夢中,見釋迦世尊與無量大苾芻僧共坐受齋,自己亦坐邊座,見釋尊顧尊者謂眾曰:“彼人有何所貪而不出家耶﹖”又尊者初欲專以阿嚩都帝行證見諦時,遇一自性瑜伽母(從父母生已即成瑜伽母,
不加新修,名自性瑜伽,猶雲俱生瑜伽者,然此多屬化現)告尊者曰:“汝莫修阿嚩都帝行,縱今生所修亦不能見諦,返起障難。今當出家,則能利益於佛陀之聖教也。”一日尊者又於夢中,見一道場,中敷大座,有一上座,坐彼座前,尊者欲入,上座告雲:“此是出家地,汝在家莫前。”(彼上座者有謂是慈氏菩薩示現)醒已念雲:“我今定須出家矣。”
尊者二十九歲時,至阿蘭陀寺問一善巧者雲:“我當於何部出家﹖”彼反詰曰:“汝之密行為舍不舍耶﹖”答曰:“不舍。”(舍則何部皆可)告雲:“若爾,須於大眾部中,佛智論師派出家(佛智派即說出世部)。”尊者受教,往證大菩提金剛座處,摩底毗訶羅寺,依說出世部證大乘位,持律上座戒鎧論師(或譯戒護),請為親教,出家正諱,名勝然燈智,入正僧教,恐怖魔軍,慰悅人天。
下明如何修心者分三,一、修習五明學處,二、教學之傳承,三、修已所證之功德。
第二節 廣修菩薩之行
第一目 修習五明學處
尊者善巧聲明因明,前文可見一斑。出家後,依其親教師住。親教師與一外道辯論,辯論未竟,親教忽病,尊者繼其事,外道墮負。問雲:“此善巧者我初未聞,其德何似耶﹖”告曰:“非善巧者(謂俱達五明之善巧者),此人僅習聲明而已矣。”外道聞已,極為畏敬。次依親教師廣習五明。後住大菩提寺,修慈悲及菩提心。金剛座處,每年內外聚會,興大辯諍,
隨其勝者,法改歸從(寺院及人,悉改為勝者之所有,是其常規。)。一次南方外道師,持十三傘(傘多者,多次勝相)謂尊者曰:“汝今是佛教之主,我是外教之主,我二人辯論,隨其勝者,改入其教,尊意雲何﹖”尊者許諾,以國王等為證者。尊者未勞少力,即折外道師,傘供尊者,頂禮出家,所有徒眾,皆改為內。次歲又一持七傘之外道師,降伏如前。又一年有一持五傘極善聲因二明之外道師,邀尊者辯論,許之。午食畢,設辯場,內外分左右兩側,
國王居中,無量有情,悉來聚會。初辯論時,一切善巧悉領解,次僅有三十餘人能領解,次僅二十,次十五,次十,次五,全極深細之時,唯彼二人而已。最後外師,恐難取勝,遂以聲明中一頌義見質,尊者未能即答,告雲稍坐,遂起入寺(辯時許便利等故,尊者亦現此方便相)。於度母前供一壇供,殷誠祈禱,承度母加持力故,忽然瞭解,出而應釋,外師墮負,
供傘出家與前無異(如是等事尚繁)。總之,尊者於二十一歲以內,內外二教之聲明因明,及六十四種藝術,觀察日光、鳥語、地界、珍寶、寶劍、馬、象、男、女等,悉得極善巧矣。
工巧明者,謂一切工藝美術如制衣畫像等。尊者能善通達龍猛菩薩所造之說因論等,及一切內教工巧諸論。又能通達大天響迦所造之摩訶羅等一切外教工巧諸論。並庶種事業邊際論、楞那迦婆羅門所造之世間軌論、桚那迦國王所造之桚那迦論等,全部善巧。後尊者來西藏時,曾雲:“西藏中無工巧論故,工巧度量決無一定,我天竺國有工巧論故,有決定量,無錯亂失。”
醫方明者,一切有情不可缺少之主要明論,為人象馬三,依此治方,有無量種。尊者善巧如來所說醫童請問住醫方益他經、觸本經、命食經,善得大師所造善得藥論,龍猛菩薩所造四支論、馬嗚八支論等,皆善通達。尊者亦自造醫明論、曰命藏。尊者臨赴藏時,念雲:“藏地無藥,此醫方明,恐當隱沒!”時度母化為翠綠鸚鵡至尊者前告曰:“汝勿憂,藥由我指示,請赴藏可也。”尊者至藏,度母示與山藥及平原藥等,尊者雲:“印度之藥,藏地皆有之,較其藥之能力,藏藥猶強也。”
內明分大小二乘。小乘四部之見行等,近護阿羅漢所造之毗婆沙藏論,三百卷中總述(此論或即中國所譯之大毗婆沙論)。尊者在具飛聚落從法鎧論師聽學,餘人須十二年方訖,尊者以精進力故,七年學竟(種敦仁波卿謂以獲得成就力故,悉是夢中所學,非實學也。七年亦是方便說耳。)。其大眾部之三藏固不在言,即上座、正量、一切有部之三藏,亦善巧而無餘。下至十八部之受食法、淨水法、緣起法、戒體之得舍等,互相差別,悉皆明達毫髮而不紊。
大乘分顯密之別。顯又分三:初之四諦門趣入者,依據三杖鬘等經、馬鳴所造之經莊嚴等論、依婆沙見而修菩提心,是從法鎧論師所傳也。二謂其餘一切經藏趣入大乘。三趣入大乘般若此又分唯識與中觀。初唯識傳響底跋論師派,次為師子賢派,次傳中觀月稱派,及文殊所傳靜天論師派,慈尊傳無著派等,則依金洲法稱論師(又號護法)及明瞭杜梋論師所得也。
密教可分七部(初)所作部。謂蘇悉地經、妙臂問經、准提佛母經、文殊根本教王經等,善達四千種。(二)行部。謂毗盧如來現證菩提經、金剛手灌頂經等,通了八千種。(三)分別部,謂度母出生經、建立三種三昧耶王經等明瞭四千種。(四)二俱部。謂幻網經、蓮花舞自在經等,共六千種,皆能明達。(五)瑜伽部,謂勝三世經、勝瑜伽經、金剛頂經等,
無量數種,一切通達。(六)大瑜伽部,謂集密經、月密經、黑色閻曼德迦,調伏不空,智金剛集等,略有一萬二千種,廣則無量。(七)無上瑜伽部,謂等虛空,勝樂輪,大幻術金刪四座等,一萬二千種,若廣分別,亦複無量。尊者善巧如是經藏,非僅白日所能盡。故尊者前起慢心之時,曾於一夜夢中,至海密寺(或曰海護),從語自在稱論師,聽聞一億零四百五十五種密經,
醒後末忘一字,其中專明究竟勝義者凡有六種。此為一例。尊者從種比跋受加持派的密傳,亦屬夢得,下文廣述。尊者雲:“較小乘律藏,經藏為多;較彼二藏,大乘經多;較前三種,大乘論多;較彼一切,密乘所作部經多;較彼等,而瑜伽部多;較彼等,其母部為多;較比一切總集,而智慧部之經尤為甚多,人間僅存少分耳。”
尊者之慢心,為本尊及空行母摧伏已,後起是念:人間所有者,我可為善巧之至也。後至藏時,住桑耶寺(蓮華生大師所造,紅教根本道場,在拉薩南)開一存庫藏,參閱梵本,前未見聞者甚富,曰此定系大師自天龍等處請來者也(意為非人間所有)。
第二目 教學傳承與依止傳承之師長
為正法不惜身命,是一切諸佛菩薩之定則,尊者為求法故,五印度諸國之法將固不在言,即海中洲島,亦三次往參一切大善知識(一、金洲,下文廣述,二、赤銅洲,三、森林洲(傳僅列名,未見詳記),又于西印度鄔僅(蓮花生大師之生處)處親近無量證得成就之大善知識(傳未詳列)。今總攝述,可分二乘傳承,與唯大乘傳承。
初謂文殊菩薩現身授與佛智足論師,次傳燃燈賢,次傳字者,次傳迦那跋,次傳智勝友論師(或譯勝智友),尊者依之承受。
大乘傳承分五:(一)密咒傳承。又分五:①一切密咒之總傳承。謂龍猛菩薩,次聖天菩薩,次摩底桚羅,次得羅瑜格,次桚底跋羅,次妙吉祥賢、薄底跋陀羅、響底跋,次傳尊者。又一派謂佛智、佛密、佛靜、大谷蘇爐、小谷蘇爐,次傳尊者。②集密之傳承。謂世尊在世時,西印度鄔僅王,號因陀羅薄底者,居十三層樓上,見有黃色形如飛鳥者,午前南去,
午後北還,問大臣勝賢為何﹖啟曰不知。次問城中市人,報曰:“非鳥也。此乃淨飯王太子,出家成佛之徒眾。諸阿羅漢,以神通力故,乞食往返也。”王聞起信,至誠祈禱,釋尊降臨,承事供養已,王白言:“大德世尊,惟願示我解脫生老病死之方便。”世尊教曰:“可舍國出家。”白言:“我不能舍國,願說不舍家國成佛之方便。”世尊現金剛持身,為王及眷屬,
灌集密頂,王及眷屬依集密經及教授,悉得大印(空性之別名)成就,鄔僅為之一空。王將經及教授,傳龍女瑜伽母,次傳薩囉訶(譯曰箭),次傳龍猛,次尊格囉底,次精進慈,次左毗跋羅達,次遊戲金剛,次蓋地足,次響底跋,次傳尊者。又一派謂龍猛傳月稱,次明杜梋(有傳作理杜梋者),次小谷蘇爐(有傳作谷薩黎者,釋曰有善,或具善),次傳尊者。又一派謂大佛智足(佛智足有前後二人,前者加大字),次傳蓮花者,次傳因陀羅薄底王,次傳王妹善孰,
次頂生王,次傳妙吉祥知識,次佛智,次剛跋羅,次遊戲金剛,次蓋地足,次響底跋,次傳尊者。集密三派,尊者皆得。③母部之傳承。謂龍地,次擋格嚩,次達日迦跋,次勝敵婆羅門,次傳尊者(此勝樂輪之傳承也)。④格瑜之傳承。謂佛智、佛靜、佛密、大谷蘇爐、小谷蘇爐,次傳尊者。⑤閻曼德迦之傳承。謂蓮華凱傳黑足,次傳尊者。尊者雲:“此諸師長皆證成就,具足無量功德,雖雲善巧密乘,非不善巧顯教也。”(諸師之功德,尊者亦自許具足而無餘)
(二)顯密傳承。分清淨見及清淨行之二派。淨見之傳承:謂龍猛菩薩、月稱論師、明杜梋論師,阿嚩都帝大者、小者,次傳尊者。尊者亦直從明杜梋承授(尊者初依響底跋||譯寂靜或清淨等多義,學唯識見。次捨棄唯識見受持中觀見時,響底跋深生不悅曰:“言弟子者,是須續持其見者也。”後響底跋為尊者講八千頌時,極力破斥中觀,成立唯織,尊者自雲:非但不能破除其見,返助起決定雲。)。此派雖但雲淨見,非簡謂無行也。
淨行之傳承:又有慈尊傳承及文殊傳承之兩派。慈尊傳承者謂慈尊、無著、世親、聖解脫軍(證地者)、大德解脫軍(加行道者)、勝軍、調伏軍,得成就具聖德之毗盧遮那跋陀羅(有雲此即與蓮華生大師同時之靜命論師是),師子賢寶、寶軍(此二師即大小二谷蘇爐也),金洲大師,次傳尊者。此派諸師,有得上品成就,有得共成就者,雖僅雲行,非無正見者也。文殊菩薩傳承者:謂菩薩傳無盡慧(即靜天菩薩||造集菩薩學論者,此師總有六號,
具顯教五種功德,密教八種功德,複具七稀有事傳),次傳藹羅達底(此師功德與前師等,次傳勇猛金剛,次傳摩訶寶利囉那菩薩,次傳金洲大師,次傳尊者。是謂修菩提心之一大學派也。
(三)共顯密之傳承者。謂龍猛、提婆、月稱、得羅瑜格、明杜梋、智菩提、妙吉祥賢、響底跋,次傳尊者。又一派謂龍猛、提婆、摩底支多、得羅瑜格、桚底跋賢、妙吉祥賢、菩提賢、響底跋,次傳尊者。此諸論師顯密俱極者也。
(四)證得成就之傳承。有二:①謂妙吉祥賢傳響底跋。②謂金剛手傳蓮華者,次因陀羅薄底王,次王妹,次智菩提,次左毗跋羅,次金剛菩提,次妙吉祥賢、響底跋以至尊者。以上諸師悉得上品成就。
(五)加持之傳承。有二:①謂金剛持加持住地菩薩慧賢(即得羅跋),次加持拏□(左“口”+右“熱”)跋(諱智成就,以十二種大苦承侍師長,為印度西藏依止善知識之模範),次加持種比跋,次傳尊者。尊者聞種比跋之勝德,欲往參未遂,唯遙作觀想供養,殷誠祈禱。一夕夢中,見一苾芻,持一人臂,漸食而來,尊者念雲:“出家者不宜食人肉也!”來者問曰:“佛亦有錯誤乎﹖”尊者含愧。又曰:“汝亦欲食耶﹖”答曰:“願食。”
遂授一無名指,食訖,獲得加持。次日早晨,任運而入無分別三摩地。尊者念雲:“此為佛菩薩之加持耶,抑種比跋之加持﹖不得了知。”後時有一持咒者,請求種比跋加持,告曰:“汝與我無緣。”問曰:“與誰有耶﹖”告曰:“毗迦摩屍羅寺中,有一王種出家苾芻號勝然燈智者,我于某時夢中現某相加持訖,汝當請彼也。”次持咒者至尊者處,廣述種比跋所記,尊者始知前夢為種比跋也。其持咒者,日日供壇供,殷求加持,一日白言,已蒙恩施足矣!
尊者問曰:“見何事耶﹖”白雲:“見勝樂圓滿壇場。”尊者謂是證見諦。次持咒者,售其衣食供養僧眾,入諸林藪,但尊者欲見立刻即至。後時尊者臨赴藏時,念雲:“今我弟子在何處耶﹖”時露形體,帶諸骨嚴,忽然至前,尊者曰:“何為耶﹖”白言:“師念我也。”②為佛護、佛智、佛靜、佛密、大谷蘇爐、小谷蘇爐,次傳尊者。此派諸師,皆具勝妙三摩地,無礙神通,此等功德尊者亦具足無減也。
又有四種傳承,謂性相之傳承(講經論之法相也),發心之傳承、宗派之傳承,種種教授之傳承。
一、性相之傳承。自法稱傳者,依法稱受。自師子賢傳者,從響底跋受。自龍猛菩薩傳者,從明杜梋受。又為聽龍德站薩之傳承者故,越大海從阿蘭若者(未知本諱)受也(此為三次入海之一)。
二、發心之傳承。有三:(初)教依無垢稱經、理依菩薩地、見依唯識而行,從金洲大師請受。傳承諸師,謂慈尊、無著、世親、堅慧、大小二谷蘇爐、金洲、尊者。(二)教依虛空藏經、理依集菩薩學論及入菩薩行論,見依經部而行,從慈瑜伽者請受。(三)教依三杖鬘經、理依馬鳴之經藏嚴論、見依婆沙而行,從法鎧論師請受也(法鎧與慈瑜伽者,修菩提心之傳記尚繁。)。
三、宗派之傳承。從文殊菩薩現身之阿嚩都帝跋,及至響底跋,共八師,傳至尊者凡為九傳(是總能分別一切內外大小宗派之義),尊者分辨宗派善巧至極。前有一通達五明者號地藏,時為內時為外,自雲內外無別,一日遇尊者,尊者為其詳辨內外差別,地藏遂起信心,請為弟子,次為詳辨內外之大善巧者。尊者至藏後聞響底跋圓寂,歎曰:“能善別內外者,
為金洲大師及響底跋二人,並我為三,加我弟子地藏為四。但印之決議及請問處,則唯我及師長響底跋二人。今師長去世,我複來藏,印度亦敗矣!”又聞法鎧大師圓寂,歎曰:“今師長去世,我複來藏,印度敗矣!”那□(左“口”+右“熱”)跋圓寂時亦曾雲:“師長已去世,我今赴藏,印度敗矣!”依此觀之,無論何派何法,尊者為重要之教主可知也。
四、種種教授傳承者。謂由龍猛、龍智、行者、毗舍佉、響底跋,而及尊者。又一派謂由龍猛、月稱、明杜梋、阿嚩都帝、金洲大師,而及尊者。又一派謂由龍猛、提婆、月稱、得羅瑜洲、摩底薩提囉、智菩提,而及尊者。諸師教授,尊者具足。諸師功德,尊者亦具足(未能列舉之師長尚多,難為盡錄。)。于此無量師長之中,常時依止者為金洲、響底跋、菩提賢、勝敵尊者等,而恩德無倫之師長,厥為大師一人也。尊者如何參依金洲大師及金洲大師傳記,略錄少分。
金洲者,非四大洲八小洲之數,另為一近贍部之寶洲(傳為今之印尼蘇門答臘)。大師降誕于王家,初誕即雲:“悉那悉那。”口稱三寶(悉那或譯三寶)。彼洲原系純粹外道,只以王子福力,無一人敢為禁止佛法者,又無一人而不許王子之學佛也。王子漸長游諸山岩,得一釋迦牟尼佛像(鑄像)持回宮中,廣興供養,其洲豐稔,七倍常時,複減饑疫病患之災,洲為吉祥之極地。以是因緣,洲人悉信佛教,共議請王子赴贍部求法。王子甚喜,遂隨商人至贍部金剛座證菩提處,
適逄供養羅義法會(未詳此法會之起源),五天竺諸國大善知識皆聚於彼。爾時已得壽命成就之大阿闍梨摩訶寶利囉那(譯大勝寶)亦來會所(特為攝受王子而來)。王子于諸余者,未起信念,于大阿闍梨,任運發起不共信解,極大敬重。隨逐七日,忽失蹤跡。時王子大呼,呼亦不應不見,亟尋覓之,亦無所見,問諸餘人亦無所知者。不得已,王子遍覓于劫毗囉國降生圍囿、泥連河側行苦行處、波羅尼斯轉*輪林等一切勝地,蹤跡仍無,況相見耶!
次王子疲極,睡夢之中,見二童子口唱歌雲:“舍自境眷(境為國土,眷為親眷)及受用,尋求一願未獲得,為遠失耶抑速失,種姓賢善然少慧。”王子醒已,急往金剛座處,一無所有,心中悲不自勝,遂欲返國。忽見前面有二童女歌雲:“于眷屬親友,境舍及大財,飲食諸受用,是應生憂惱,是應遠離法。”王子念雲:“此譏我也。”忽然不見。王子喜曰:“此定是護法母也。”遂住贍部七載,親近知識,遍學內明。次往金剛座,行供養已,
念欲與前次之護法母相遇,見一老母唱雲:“以晝夜度越,盡滅諸人壽,如導水乾地(速乾也),愚莫謂有暇。”說已不現。王子於是專念作意摩訶寶利囉那阿闍黎,一夜夢中見阿闍黎教曰:“王位下劣,非為勝善,遠離勝善,能攝持法王位否﹖”如是三問,王子三答曰:“能。”誓受已畢,忽從夢醒,見阿闍黎,實坐其前,喜不自勝。於是阿闍黎,施與加持,顯示一切諸法自相共相,授與佛經、一切教授,特講多種依菩提心法。王子亦如一器注一器,
瞭解無遺,立諱曰金剛法稱。又以慈心重故,亦曰彌勒。(時彌勒共有三:①為都史慈尊。②為教主慈氏,住止迦止羅寺。因私藏酒違寺規故,時阿底峽尊者為寺中糾察,擯出之。慈氏被擯,現神境力穿牆而去,阿底峽尊者見是事已,知是不可思議之菩薩欲悔過愆,向於度母,度母曰:“須赴藏弘法,每日印塔七七枚不可間缺,其罪可除”此是勸尊者赴藏也。尊者又問伽伽跋羅大師,告曰:“汝以護僧之好心所作無罪,然應赴藏,弘法利生。”此是後傳,
今預述訖。③為金洲彌勒也。)王子次返金洲,盡除一切外道宗派,安立如來正法燈幢,金洲法稱,名義符矣!身住金洲,德號遍覆贍部。響底跋、寶稱、智勝友及尊者,為金洲高足弟子之四傑。總之釋尊涅槃,法囑迦葉,次為阿難,如是漸次,一切教授盡傳于大谷蘇爐,慈尊傳來之教授,亦俱傳至大谷蘇爐,其密乘集密經之教授,自龍猛傳佛智,佛智傳因陀羅薄底王,
王傳尊者,故亦盡在大谷蘇爐。總之,能仁一切教授,總集于大谷蘇爐一人。完具如來功德教授,則盡傳于小谷蘇爐,小谷蘇爐盡傳于金洲大師,金洲大師則盡傳于阿底峽尊者。(小谷蘇爐與前文之寶軍、摩訶寶利囉那原是一師之異名。)
尊者見金洲大師名遍贍部,更聞為依慈悲說法要者,又是往昔多生師長,是故引生無極信心,遂決意參依,與一百二十五位高足俱,海行凡十三月之久始抵金洲。初五月時,大自在天欲為尊者作發心之留難故,化為極大摩羯陀魚,阻其去路,復興逆風,降諸霹靂。尊者住慈悲心,狂風頓息,霹靂亦停。因風擊海水,波浪狂騰,舟中諸人,驚慌戰悚,時地藏急請尊者願速降伏。尊者住紅色閻曼德迦瑜伽,摧伏大魚。時大自在急化為瘦劣童子身帶青色,
上船悔罪,聲浪俱止。爾時聖不動尊,現高大身,膝下海內,首達雲際,雙手持船,如壯士擎木而立。二十一尊度母亦現身,並告地藏曰:“具壽,汝自取此空花(霹靂異名),遙擊娑跋那他(外道聚落名),皈依發心我等負責。”謂以此擊外道聚落所有煩惱有情等,違犯皈依及菩提心之罪,我等擔負也。地藏依教,手結恐怖印,取諸霹靂,擊諸外道聚落及廟,並外道王等,諸黑品邪神,悉驚散逃散矣!次順風前進月半之後,又有逆風飆起,急祈禱三寶、空行、護法,逆風雖息,順風亦無,停半月之久,次方安達彼岸。
既升岸已,在西藏王所建(王為誰、以何緣、於何時所建,未詳)善逝金塔之前,有金洲大師之弟子,修靜慮苾芻六人住處,住十四日,請問金洲大師之傳記,心中所許之次第,根據何教,受持幾許經論,為若干教理教授之主,修行證有幾許功德及分齊等。時諸靜慮者,實言相對,不加增益損減之言,尊者起大歡喜,如登初地雲(凡訪師、依止必須先察其德行,既依止之後,則當一意作佛之想,大小顯密,依師次第,佛制皆爾。若夫初不觀察,造次依止,
歡顏半日,後返謗毀者,既違如來聖制,死後惡趣難逃,況求即身成佛乎﹖故密乘深法,雖造五逆十惡之人,皆有成就之望,然諸經師不住佛想之輩則無也,諸依師者幸早如此。)。諸靜慮者,亦于地藏等前,問尊者之傳記。地藏等亦將尊者棄舍王位出家,親近無量知識,為印度佛教之主,具諸廣大殊勝功德等等,告諸靜慮者。諸靜慮者曰:“若爾者,問雲印度住持有號勝然燈智者,豈非此善巧者乎﹖”地藏答是。諸靜慮者,急忙叩問旅途疲勞,謝不知待慢之罪,
頂禮稱讚。尊者亦還禮。次諸靜慮者,問其降臨之意,尊者告之,請彼等速代啟白。諸靜慮者急往金剛大師前,白言:“最勝師長請聽,今印度住持勝然燈智與弟子百二十五人俱已抵本洲,于大海中經十三月,降伏魔羅及外道大自在天,身語意三,悉無損減。至我等處,住十四日,議論法義,使我等身心歡喜充滿。今之正意,來參大善巧師長座前,為聽受出生三世一切佛母(指現觀莊嚴論),學習願行二菩提心。複欲晝夜,受用師長之教誨(謂願遍學一切也),
惟願大悲垂許。”大師聞已贊雲:“地主今善來,人王子善來,眾生主善來,大勇猛善來,俱眷屬善來。行大艱苦善,降黑自在善,揚美旛甚善(謂美如旛蓋,遍顯揚於十方也),無災得至善。苾芻著法衣,當迎彼勝者!”時一切苾芻,著同色三衣,悉持軍持錫杖,威儀端嚴,如諸羅漢,引生信心,五百三十五苾芻,大師前行有六十二名沙彌,共五百九十七人,自遠來迎。尊者見已,宛如世尊在世,羅漢圍繞,引起信心,歡喜至極。
爾時尊者,將諸順緣,載二大象,命四近事,持諸供具,在象前行。諸善巧三藏,洞達五明之苾芻(如大眾部所贊),俱端著紅花所染三衣,托大量鐵缽,無諸穿漏,赤銅軍持,量容升水,並持如來所贊鳴錫,端著善巧之帽,每人擎一白拂,所謂行賢、法親、善生、勇猛金剛、天慧、日密、地藏、智藏、語自在、米勝友、慧賢、月賢、普賢、密賢、無邊慧、海潮浪、須彌王、勇遊戲等諸大善巧者。複有善巧三藏苾芻(大善巧達五明,非僅內明之三藏),
智賢等一百八人。複有十三沙彌,四大苾芻,共一百二十五人隨尊者後,不疏不密,中容一人之量齊,宛如五彩霞幢。漸至金洲大師住處,有諸天散花供養。大師雖系尊者多生師長,然于今世尚未請益,並見尊者隨眾見行合和,具足戒律一切功德。尊者及諸眷屬,頂禮大師。金洲大師及五百九十七眾皆不堪尊者等百餘人之威德,一切還禮,狀如傾壁。次尊者供一寶瓶,滿中珍寶,諸餘徒眾各供純金一錢之金花為初禮也。次師徒互問安訖,同至僧園,有一長老在座說法,
尊者頂禮,長老未酬。次至金洲大師住處金頂宮殿,入座定已,彼長老亦講學完畢,來尊者前,如法酬禮,並白言:
“聞勝士至此,未迎然非慢,
思勝士所樂,為作正法過。”
尊者深生隨喜。次大師傳尊者現觀莊嚴論,十五座善釋圓滿。次往銀頂宮殿,廣以聞思修三,而度時日云云。
尊者朝金洲大師事蹟,余傳有雲:尊者初至已,問金洲法稱大師,現住何處﹖有一苾芻告曰:“師長七日前,亦曾問雲:“贍部洲大德今往何處﹖””師徒雖互相傳問,然許久未會。時金洲諸人,俱聞有贍部之大善巧者來也。後於一時,有人問曰:“尋覓金洲法稱者是汝耶﹖”答曰:“然。”告曰:“隨我來,當示之。”豈知是一名同大師之癡人耳。時尊者悶坐,意甚不快。有金洲大師之沙彌問曰:“汝是贍部人耶﹖”曰:“是。”“為求法耶抑求財耶﹖”
答曰:“求法。”遂互相談論法義,尊者請其見示,彼告曰:“師長原見一切人,今不與汝見者是觀汝之器也;然師長亦在問汝,是定有相見之時也。”尊者自是心安。然經十二月,未能相見;後於一供養會所相遇,茲因多生因緣,雖無人告,彼此一見相識,五體投地,如大樹倒。次大師手置尊者頂,誦多吉祥頌已。問曰:“能學慈悲菩提心耶﹖能空住此十二年耶﹖”尊者一切許諾。次將釋迦佛金像(幼時拾得者)授與尊者,謂是扶尊者為教主之緣起云云。
次十二年中,連枕同居,一切大乘深法盡學無餘,特學現觀莊嚴論一切教授,並集菩薩學論,入菩薩行論等諸不共教授。其以清淨增上意樂,修自他換世俗菩提心之不共教授,亦從金洲大師獲得;故謂金洲大師,為恩無等者,乃至現今迦當派之清淨修法,皆出金洲大師。如是十二年中,盡學一切教授已,結贍部商人同伴而返。後時尊者至藏時,凡稱金洲大師之名,或聞人言,必合掌頂上,以四句頌贊,後方稱名。餘人請曰:“余師之名不爾者何耶﹖師長之德有差降乎﹖”
尊者曰:“我諸師長,悉是成就之人,德無差降,然我此少分善心(指菩提心)唯依大師恩澤獲得,恩有別也。”尊者又勸勉學人雲:“汝等毫無苦難,而能獲得心要妙義,極為福大,當須至誠修行也。”(如來正法,重在師承之教授,譬如現觀莊嚴初三智、次四行、後一果,若無師傳則絕不知如何修行。真有傳承者,則尊者之道炬論,宗喀巴大師之菩提道次論,迦當派諸大善知識之道次教授等等,莫不根源于現觀莊嚴一書,餘今覺無師承之講譯,味同齧蠟。)
阿底峽尊者傳 (卷二)
第三目 尊者所證功德
修已所證功德,類攝為三:(初)殷重修持(二)本尊現身(三)證諸神通。(初)大小顯密一切修持,悉不出戒定慧三學;定慧以止觀攝納,止觀後有世出世別,密乘攝入二種次,是諸功德恐繁且止。戒為一切善法基礎,尊者自雲:別解脫戒,曾未少犯;菩提戒及密宗三昧耶,諸微小者,時或有違,然悉即日悔除,未曾與罪同宿云云。有問尊者出家以來,曾趣入人法處否(謂親近俗人,往俗人談論世法之處)﹖對曰:彼不喜我,我亦不喜彼,從未曾去。
又問親裡曾有來尊者處者否﹖曰曾來一次,我勸彼往學功德,不聽而去,餘未曾也。又問凡諸女人什物,尊者曾未手受,如是持律精嚴,故身具戒香,遙至即聞也。尊者深以慈悲潤澤身心,菩提心、增上心,清淨堅固,六度四攝,是其常法,于諸弟子,亦唯以菩提心教授而教授之,故徒眾依菩提心得成就及神通者,不可勝數。曾有弟子住止迦摩羅屍羅寺,時諸僧眾,皆受施請,唯餘彼年少苾芻在寺。有一近事,欲請彼供養,見彼苾芻於窗戶中,東觀西望,
見無餘人,遂以神足勝空,往北俱盧,取衣滿缽而回。彼居士見之,欲告尊者未果,明年又見如前,告尊者知。尊者遂問其事﹖弟子答曰:實爾。問以何力﹖答是菩提心力。尊者喜曰:實也,任比何法,唯菩提心功德最大云云。
尊者又有一弟子,任其如何修行,終不成就。尊者告曰:可修慈悲及菩提心。彼依教修,立得悉地(菩提地中說菩提心功德,悉皆同此)。又有一修明王法者,口目皆圓,成忿怒相,人若視之,被視者即死。尊者教修慈悲及菩提心,後視之不至死。尊者臨赴藏時,謂口目漸復原也。尊者至藏後,專教後學修菩提心,曰若無菩提心,雖聽聞多法,思擇修習,生次、
滿次、中觀、念誦等,悉皆無益;菩提未攝持之善行,及防害菩提心之善行,悉屬魔業;菩提未攝持之一切身語善行,多為無明緣生諸行,多屬集諦云云(此數語似稍寬泛,但若將菩提心之因果眷屬攝入其中,言亦無過。或約障礙成佛者為魔業,凡非能證無住涅槃法,皆非大乘道諦為言,亦無過失)。種敦仁波卿等諸大善知識,皆依尊者之菩提心教授修行,見多本尊,證廣大神境,獲得諸品成就。至今藏中修菩提心法,悉依尊者傳承為主也。
見本尊之功德者,尊者所見諸佛菩薩不可量計,曾依如來百字教授,見十方佛,其常現身者,則有建立三三昧耶王、聖觀自在、聖救度母、聖不動尊、勝樂輪、喜金剛之六。尊者在印度時,每念三昧耶王滿千遍時,定一現身,至藏之後,每日一現(是尊者自述)。聖觀自在及度母,隨念即現,凡有所為,悉為記莂。不動尊者亦然。其餘二尊,為尊者密部之本尊,現身亦為常事。尊者神通事蹟甚繁,傳中亦遍佈,故不特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