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個真實的佛教徒或佛法修持者嗎?

《一知全解》灌頂開示—

桑傑年巴仁波切]

以身、語、意修持菩提心

在領受灌頂後,行者應該每天嘗試生起菩提心。不單只是當你見到朋友,而是當你也見到敵人。當你見到敵人時,你應該和他們握手。“我已領受了觀音菩薩的灌頂,現在你是我的朋友。我不介意你恨我,但謝謝你幫助我培養菩提心。”你不單只是嘴裡說說,但也必須打從心裡說。如果你嘴裡說得好聽,但心裡感到煩躁,那是不好的。你應該以身、語、意來進行。

 

憤怒的顯現象徵大悲心

 

為什麼有寂靜和憤怒本尊?有時我們也許認為憤怒表示帶有更多怒氣,這是因為我們缺乏知識,並且有很多概念。我們必須有清楚的資訊。憤怒的顯現表示擁有更多悲心。在一個家庭裡,有時孩子很頑皮。媽媽很仁慈,老是好言好語,說盡好話。但如果孩子不聽,有時媽媽得打孩子。但這種打不是出自憎恨,而是因為有更多的悲心。那是媽媽唯一的選擇。

 

相同的,“憤怒相”是大悲,而非怒氣的象徵。如果我們沒有適當的說明,金剛乘是很敏感、風險和危險的。因此當你提到寂靜尊和憤怒尊時得非常注意。如果你對此有所瞭解,你將清楚地知道為何有寂靜和憤怒的顯現。

 

不同外觀,相同本質

 

寂靜相的觀音菩薩和憤怒相的金剛手菩薩在外觀上不同,但本質上是相同的。不要以為他們是分開的,有不同的顏色、形態等等。不要如此執著,因為那將成為你修持上的一大障礙。由於眾生不同的根器,佛陀別無選擇。目的是為了讓我們轉化,讓我們實現更多。雖然我們看到不同的外觀,他們的本質是相同的。這樣的認知是很重要的。否則無論我們付出多少努力,要得到覺悟仍然是困難的。

 

你是一個真實的佛教徒或佛法修持者嗎?

 

你說:“我是佛教徒,是佛法修持者。我相信佛、法、僧。”但你真的認為你是一個真實的佛法修持者嗎?你是以哪一點相信自己?這是很重要的。你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佛法修持者嗎?你沒如此考慮就只說你是佛教徒。雖然你以“佛教”作為你的身份,但你遺失了“佛教”的含義,卻又宣稱你是一個真實的佛法修持者。這是說不過去的。

 

皈依並不只是一個剪髮儀式

 

有時我們相信通過剪髮儀式,我們就成為了佛教徒。今天你到一位上師面前說:“我能通過你皈依佛、法、僧嗎?”上師說:“好,沒問題。可以。”這是很容易的,只需要幾分鐘,但是卻沒有考慮到要成為佛教徒的意義,對那位上師或要成為佛教徒的弟子都是如此。過後,你覺得修法中有很多缺點,你也許會認為:“我之前並沒有足夠的理解。我沒有信心。我為什麼成為佛教徒?”在你修持時,你犯下很多錯誤。因此在你經歷剪髮儀式之前——所謂的皈依戒——你應該先準備好。你必須有決心,並以正確的方向朝向佛教。

 

很久以前,在西藏和印度過去美好的日子,有著真實的系統來允許進行這一類的儀式。在你皈依前,上師會給予關於四聖諦的簡單教授。上師會讓你思維輪回是什麼、為什麼你要成為佛教徒、什麼是佛教、皈依的好處、皈依的目的、皈依後要修什麼、皈依前應該知道些什麼等等。過了一段時間,上師會檢查你,問到:“你準備好了嗎?”你也許會說:“好了。”或者你會說:“還沒有。我已經考慮了很多,但我還沒準備好。”這樣是可以的,至少是好的,你是真正地在成熟你的心識。你是合格的。

 

我去到所有國家都會提到這點。父母們帶他們的嬰孩到上師面前受皈依。可憐的嬰孩,完全不知情!嬰孩看到了剪刀就感到很害怕,但同時他們又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後來父母親說:“你在1520年前受了皈依。”孩子心想,“真的嗎?實在笨耶。什麼開示?剪頭髮?意義在哪兒?”沒有理解,就沒有意義。所以父母若如此做,當然是為了和佛、法、僧建立聯繫,但對成為佛教徒來說,並不是很有意義的。

 

如果你真的要成為一個真實的佛教修持者,你應該理解誰是佛,佛教是什麼,而不只是一個想法,以為佛就像後面那三尊佛像。你以為“這是佛。”那並不是佛,它只是佛的一個象徵。至於法,你的概念是它就只是幾部課本。而僧呢,你以為就只是幾位靈修導師。所以你必須建立起你對佛、法、僧的認識。

 

佛與眾生對比

 

佛是誰?他是一個完全覺醒者。我們還未覺醒。我們還流浪於輪回夢境中,到處漫遊,並沒有完全覺醒。佛是完全覺醒的。他引導我們朝向正確的方向。在品質方面,佛和眾生是一樣的,不同的是佛是覺悟的,意思是他已經實現了他的品質。我們還未實現我們的品質,所以我們是眾生。但是每一個眾生的內在都擁有這與生俱來的品質。這些品質時時刻刻都在那兒。這是你能如何分辨佛和眾生。

 

眾生因為缺乏精進而還未覺醒。我們懶惰,我們有太多的享受和太多的遊蕩,所以我們還在輪回。佛有較少的享受及遊蕩,因此他真實的覺醒。通過他的精進和苦幹,他開展了他的智慧。因此佛在上面,而我們還在下面,這是不同之處。這不代表我們沒有與生俱來的品質。我們有的。這些品質是與生俱來的。但因為我們缺乏精進,我們還未開展智慧,所以我們還在輪回中流浪。這是我們的不同。這是很簡單的,我們還在睡覺。我們需要醒過來,不要睡得太久。

 

尊敬佛陀

 

就如印度大師月乘菩薩所說,尊敬佛並不是彎身鞠躬或念些祈請文。尊敬佛的意思是在你內心深處,你擁有對佛的認知。你必須擁有斷除輪回的信心或知識,如何以正確的方向對待法,同時你圓滿地活在你內在的與生俱來的品質中。如果你對這些有所覺知,那你是一個真實的佛法修持者。

 

我們大家每天念誦經文,看著佛像,購買和收藏佛像,把它們掛在視窗上,或掛在飯廳和廚房的牆上等等。為了什麼?這不是佛陀博物院。有時它就只是裝飾品。這實在是不好的。我們應該只是有一尊小佛像,那就夠了,並不一定要一個龐大的。佛像大小並沒什麼不同。我們必須要有知識和智慧,這是佛教最重要的一點。

 

如何有意義的做禮拜?

 

每當你進入寺院,你看到唐卡和佛像並禮拜三次。這時,你必須覺知到佛已怔得佛果位。“你是多麼的美好,向我們指示正確的方向。你是完全覺醒的。你啟發了智慧。你鼓勵我們開啟我們的智慧,成為和你一樣。”如此,你的禮拜將是很有意義的。而不是如此要求加持:“我沒錢。股票市場下跌了。請保佑我的地、產業、房子。。。”佛也是會困惑的。“什麼是股票市場?”佛陀聰明,但他並不知道股票市場是什麼,這會令他困惑。

 

所以如果你做禮拜,“請給予我加持,以開啟我的智慧,讓我實現心的本性,讓我幫助所有眾生。就如你為我們所做的,我也會照做。你犧牲你的生命,為我們經歷困難,付起責任,我將跟隨你。”如果你如此思維,那也沒有做禮拜的必要。單只是這麼想,佛陀也會對你微笑,你也會得到加持。沒有必要每天在房間裡關上門祈禱。佛陀連靠近你也不會有興趣,因為他不喜歡這些玩意兒。

 

當我們想起佛陀時,我們必須有正確的觀念,那我們才能得到傳承、本尊、護法和一切的加持。

 

不同顯現,諸多方法

 

如果諸本尊的本質都是相同的,為什麼有些是白色?有些是藍色?這不是他們的問題,是我們的問題。因為我們有太多妄想,單單一種方法行不通。所以佛陀很善巧地顯現了不同顏色(藍、黃)和不同形態(半憤怒、憤怒、寂靜)來相對地幫助我們。

 

相對的來說,這個本尊對醫病是很特別的,尤其是癱瘓,及對付在西藏某些有害的眾生。然而,別認為這個本尊是位“癱瘓專家”,這是個很大的錯誤。他是憤怒蓮師的憤怒顯現,為的是要醫治不同的疾病。

 

我們多數認為如果要長壽,就找長壽佛;要淨除障礙,就找普巴金剛或馬哈噶拉。我們認為如果要長壽,我們不應該修馬哈噶拉,而是得修長壽佛。這種想法是因為我們有太多妄念和煩惱情緒。這是件嚴重的事。我們應該除去這一切。

 

討論佛法的重要性

 

如密勒日巴所說:“如果一位行者心中感到不自在,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討論佛法來除去這種感受。”密勒日巴說通過討論,我們能夠去除疑惑和不清楚的地方。無論是什麼讓你不自在,拿不定主意,你可以通過討論來減低這些想法。因此討論佛法是很重要的。

 

佛法的真實意義

 

佛陀是一位完全覺醒者。藏文是“桑傑”。身為佛法修持者,這表示我們現在在跟隨他的指示,也就是法,梵文是“達爾瑪”。

 

法指的是佛陀的教義和指導。要成為一位圓滿的修行者-一個在修持的人-我們必須應用佛陀的話/指導/勸導。“法”不單只是在佛桌上擺幾本法本,每天向法本禮拜,用絲巾蓋著,並點燃濃烈的香,想著:“我花了那麼多錢把這些書從店裡買回來。”這是說不過去的。法是必須加以應用的,也就是說把法帶入你的生活,去品嘗、體驗、及熟悉它。這才是修持佛法。

 

“卻”()在藏文裡一般上是指“改正”。你必須自我改正——身、語和意。如果我們的身體進行負面的事,我們嘗試以正面行為來改正。如果我們的語進行負面的話,我們應該以正面的語來自我改正。至於負面思想,我們應該把它們轉化為正思維。這是“卻”。

 

“卻”的意思是改正,也就是我們必須去做。沒有人能強迫改正你。法律和條規能逼你做一些事,但是並不能改變你。佛陀對此非常瞭解,所以他給我們勸告。我們應該自我檢驗、思維、品嘗、實驗和改正我們自己,接著轉變才能發生。這就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