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孤獨長者初見佛陀的故事

希爾伯列克


  我聽說是這樣子:那時,佛陀住在王舍城郊的寒林丘塚間。當時給孤獨長者有事情來到王舍城裏,住在某長者的家裏。晚上看到某長者吩咐他的妻子、僕人、工人說:“你們都起來,早點劈柴燒火、煮飯揉面,烹調各種料理,打掃、佈置客廳房舍。”給孤獨長者看了之後,心裏猜想:今天長者要做什麼呢?是要嫁女兒、娶媳婦呢?還是要宴請賓客、國王、大臣呢?心裏這麼想,就問長者:“您要做什麼?要嫁女兒、娶媳婦呢?還是要宴請賓客、國王、大臣呢?”當時那位長者回答給孤獨長者說:“我不是要嫁女兒、娶媳婦,也不是要宴請國王、大臣,只是為了迎請佛陀和比丘僧,才準備這些供養。”那時給孤獨長者聽到從未聽說過的“佛陀”名字之後,心裏非常歡喜,身上的每一個毛孔都充滿了怡悅的感受,就問那位長者說:“什麼叫做佛陀呢?”長者回答說:“有個出家人名叫瞿曇,是釋迦族人,從釋迦族中剃除鬚髮,穿上袈裟衣,確實舍離家庭,出家修習正道,得到無上真正的覺悟,因此稱為佛陀。”給孤獨長者又問:“僧伽又是什麼呢?”那位長者回答說:“如果婆羅門(祭司)階級的族人剃除鬚髮穿上袈裟衣,確實舍離家庭而追隨佛陀出家,或是刹利(貴族、武士)階級的族人;或是毗舍(平民)階級的族人;或是首陀羅(奴隸)階級的族人中的善男子等,剃除鬚髮,穿上袈裟衣,確實舍離家庭,追隨佛陀出家,就是僧伽。今天我就是要迎請佛陀和伴隨佛陀身邊的僧伽而準備各種供養的。”給孤獨長者問那位長者說:“我現在可以去看世尊嗎?”那位長者回答說:“您就住在這兒,我會迎請世尊到我家裏來的,您會在這兒見到世尊的。”

  當天晚上,給孤獨長者就在全心全意想念著佛陀之中睡著了。天還沒亮,忽然看到了天色已亮的樣子,以為已經破曉了,就走出他的房間,走向城門去。來到城門下,夜才二更,城門未開。王家的慣例,為了等待遠方的傳令使節來往,都要等到初夜結束的時候才關城門;中夜結束了,又再打開城門,好讓行人早點上路。當時,給孤獨長者看城門開了,心想:一定是夜晚已經過去了,天色破曉了,城門開了,趁著天色已亮出城去,等到出了城門之後,天亮立刻消失了,又回到黑暗裏。給孤獨長者立即心生恐怖,身上的汗毛都豎起來了,莫非是人、非人或是奸詐狡猾的人要來恐嚇我?就想要立刻轉回去。那時,城門邊有個天神住在那兒,那位天神就放出身上的光明,從那城門直到寒林丘塚間,一片光明普照。天神告訴給孤獨長者說:“你要繼續前進,將可得到殊勝的利益,千萬不要退回去!”天神那時就以韻語說道:

  “良馬百匹,黃金百斤,騾車馬車,各有百輛,種種奇珍重寶載在車上,宿生種了善根而得到這樣的福報。如果有人懷著敬重之心,向著佛陀走一步,這一步的功德就遠超過前述的福報之上了。所以長者你應當繼續前進,千萬不要退回去!”接著又再以韻語說道:

  “雪山稀有的大白象,以純金打造的金網做裝飾,龐大的身軀配著長大的象牙。如果用這樣名貴的大象來佈施給別人,這樣還是遠不及心向佛陀的福德。所以長者應當快點前進,將會得到大利益,不要退回去了。”接著又再以韻語說道:

  “一百個金菩闇國的女人,以種種妙寶、瓔珞予以妝飾,把她們佈施給別人,還是遠不及向著佛陀前進一步的功德。所以長者應當快點前進,將會得到殊勝的利益,不要退回去了。”

  當時給孤獨長者就問天神說:“賢者,您是什麼人?”天神回答說:“我是摩頭息健大摩那婆,是你以前的好朋友。我在尊者舍利弗、大目揵連那兒對三寶生起了信敬之心,由於這個功德,現在得以生為天神,負責掌管這城門一帶。因此才告訴長者應當前進,千萬不要退回去,前進得利益,不要退回去。”

  那時給孤獨長者心裏這麼想著:佛陀出現在世間,這不是小事情。能夠聽到正法,這也不是小事情。所以天神勸我前進,前往謁見世尊。於是給孤獨長者就順著天身所放出的光明,一直走到寒林丘塚間。那時,世尊正巧走出房舍,在室外經行。給孤獨長者遠遠就看到世尊,於是走到世尊面前,用世俗的禮節方式,恭敬地問候:“世尊您睡得還好嗎?”世尊以韻語回答說:“淨居於涅槃,因此常安樂,愛欲所不能染著,解脫之境不再有束縛。斷絕一切希望,調伏熾燃的心火,內心得到寂靜的止息,止息之下睡眠自然很安隱。”

  那時,世尊帶著給孤獨長者進入房舍之中,就座而坐,端身專注於心念。當時,世尊為他說法,予以開示教導,啟發鼓勵。世尊說世間諸法無常,應當力行佈施、持戒等有利於生天的福德事業。又解說欲貪的染著,欲貪的過患,以及遠離欲貪的福利。給孤獨長者聽聞正法,當下見法、得法、入法、解法,超越了疑惑,不必再藉助其他的信仰、度化,就直接進入了正法律,內心毫無畏懼猶豫。於是從座位上站起來,整理衣服,敬禮佛陀,右膝著地,雙手合掌稟告佛陀說:“世尊,我已經超越了世間的疑惑;善逝,我已經超越了一般世俗的信仰。我從今天起直到壽命終了,終生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做一個在家居士。請為我作鑒證!”這時,世尊才問給孤獨長者:“你叫什麼名字?”長者稟告佛陀:“名叫須達多。因為常常供給孤貧辛苦的人,大家都叫我給孤獨。”世尊又問:“你住在那裏?”長者稟告佛陀說:“世尊,我住在拘薩羅國境內的舍衛城裏。但願世尊能到舍衛城來,我當終生供養衣被、飲食、房舍、床臥、隨病湯藥。”佛陀問長者:“舍衛城有精舍嗎?”長者稟告佛陀:“沒有,世尊!”佛陀告訴長者:“你可在那裏建立精舍,讓比丘們往來時可以住宿。”長者稟告佛陀:“只要世尊肯到舍衛城來,我一定會建造精舍、僧房,讓比丘們來往時可以住宿。”這時,世尊默然接受他的請求,那時長者知道世尊默然接受了他的請求,就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而後離去。

  上述給孤獨長者初見佛陀的故事,大約發生在西元前510年左右。給孤獨長者後來命終生到兜率天上為天子,當他回到祇園來敬禮世尊時,仍為自己佈施園林精舍和供養三寶的行為感到非常歡喜。這份歡喜如今仍然感動著我們的身心。

  西元1930年,英國巴厘聖典協會就完成了巴厘文“五部阿含”的英譯工作,卻一直等到1985年前後,大約經過了半世紀的時間,英國的在家居士們才備妥了園林精舍,迎請南傳僧伽前往住止。

  回顧我國,早在西元435年左右,即已譯出梵文雜阿含聖典,迄今卻鮮有適合僧伽住止的園林精舍,如何能迎請聖僧前來住止?若無四雙八士常住此地,又有何人能住持佛陀的正法律呢?深願在家居士們共勉成為現代給孤獨長者,或許在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後,讓我們的國人也能在臺灣親手供養世尊的聖弟子們。願共同努力,願常憶念三寶。

 


上一篇(辨毒啟悟) 回目錄 下一篇(悟 經典故事四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