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是否善妙、行為是否有利益區分墮罪的四個類型,是否適合小乘別解脫戒的人?
生西法師
我們閱讀法本、思維法義的時間越長,對法義的理解就會越深。同樣的道理,我們修法的時候,如果打座觀修的時間次數很多,念誦的心咒也很多,那麼我們與佛法的相應就會和以前完全不一樣,必然是一分付出一分收穫。完全不付出就想收穫是不可能的事情。
道友提問:頂禮法師!請問以動機是否善妙及行為是否有利益兩點區分墮罪的四個類型,是否適合小乘別解脫戒的人呢?
生西法師:以上兩點是在講大乘菩薩戒的標準。小乘破不破戒要按照小乘的別解脫戒標準進行衡量。大乘的標準不適於全部用在小乘戒律上面,小乘的標準也不能完全用在大乘戒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