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與智慧
◎智慧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它絕非用金錢可買來,或聽取、收集來的。但是我們與外在環境的過度接觸,加上自己情緒上的混亂與困惑,都會阻礙我們做自我省察的工作。
◎我們在起心動念之前,往往沒有給自己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來運用我們與生俱來的智慧觀察自己。
◎經由靜坐(東方用語),或檢視分析(西方用語),智慧是可能在每個人的內心升起的。靜坐是一種內觀的過程,它能將我們過於偏重外在的習性轉為對內在的層面下功夫。
◎除非每個人從自身做起,否則這個社會是不可能會和平、和諧,且充滿智慧和慈悲的。
◎只有真正馴服自我,而且有某種程度的自覺在我們心中生起時,我們才有能力好好與他人建立關係。
◎若想了悟每個人與生俱有的智慧,我們必須由自我的訓練開始。而若要破除無明,我們便必須破除所有形式的無明。
◎無明是一種自我的投影,它指的就是由於人類的無知、無現觀、愚癡、無明黑暗,以致從心所生起的許多外在的幻境。
◎我們必須瞭解自己的幻境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必須瞭解人類是如何以自己的心 創造出這個世界,並將它實質化的。
◎沒有智慧,慈悲是無法起用的。
◎儘管我們想相信自己可以做主,而自身的努力也確曾成就某些事,但事實證明我們和所有其他的人都是相互依存的。
◎我們人類彼此相互依存的體悟直接給了我們一種責任感,並促使我們放下對自我的執著。
◎如果我們真心看重慈悲和關懷,那麼這種善念便會賜予我們克服所有障礙的勇氣。
◎慈悲的起用就像風、太陽、或空氣一般。譬如空氣充滿整個房間,但空氣卻從不說:「我要依自己的想法決定你們呼吸的空間。」每個人都因為能呼吸到空氣而受益。
◎慈悲與智慧必須相互為用,當然還要加上善巧、寬容、和耐心。
◎智慧必須被培養與關照,而非被收集。 我們與生俱來的智慧需要被開發、被瞭解、被磨練。 每個人都應開展出無懼的本質,這樣智慧才能破除我們自身的無明。
◎我們最好的智慧是具足勇氣將它運用在自己身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如實地瞭解人類的本質,然後提供自己和他人成長及思考的機會。
◎時間不會等待任何人,每個時刻都在改變,膚淺愚癡只會傷害我們自己。 但是如果我們在一個生而為人的短暫生命中能利益他人的話,那麼這就是一種悟道者的行為。
◎當我們在學習佛法時,我們所學的是自己——我們所學的是有關自己的心性。
◎不管我們得到多少,我們永遠都不會滿足,還想要求更多、更好。這種永無止境的貪欲本身就是一種痛苦,它的本質是一種心理上的挫敗。
◎禪修並非意謂著只是培養一心不亂,坐在某個角落,什麼也不做。禪修是一種心靈保持覺醒的狀態,與昏沉恰好相反。
◎禪修是一種智慧。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都要保有明覺,對於自己所做的一切——為何做、如何做等,心裡都要完全清楚明白。
◎佛陀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當心理學家。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懂得自己的心,也都應該當自己的心理醫生。
◎每一個人都有能力瞭解自己的心。 當我們瞭解自己的心後,自然便能控制它了。
◎要想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不需要學多大的技巧,我們只要每天檢視自己的內心即可。
◎我們應對自己每日的生活保持一種了然分明的心。 明覺和智慧的本質即是寧靜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