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道與護持

蔡日新居士

佛門修行,無論修持哪個宗門,恐怕都離不了開悟見道,否則,盲修瞎煉,將終無了期。

 

所謂“開悟”,其實是“開示悟入”一語之省,它指的是開悟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與入佛知見.《法華經·方便品》說:“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從這一目的出發來看佛門的修持,“開悟”便成了學佛升堂入室的必經之津梁。

 

而今佛門中行人,許多隻注重於外表形式的修學,而忽視了對內心佛性的反省,古德所謂的“嗟見而今學道流,千千萬萬認門頭”,切中了這一偏執的肯綮。確實,如今佛門的修持也有少數偏頗現象出現:修念佛法門的便口念佛號而心馳利養,修禪教的卻妄執迷情以為正見,修止觀的系心於調息以延年,修密教的口念財神咒而心念妙齡少女以成大圓滿……這些邪見偏執,非但妨礙修成正果,倒反有墮入阿鼻的岌岌危殆。事實上, 離開了正修,便不能生正見; 若不能生正見,便無法開悟。 因而,修淨土的行人,應念一聲佛號便頓息三毒之火;參禪之人應反躬自省,立斷我。法二執;修止觀的人應止息外緣,攝心內觀則徹見心源;持密咒者應做到身、 口、意三業皆淨,方能成就圓滿。如此正修,久而久之,便能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也就達到了佛門所說的“開悟”的境界。

 

誠然佛門中的“開悟”,並非是易然之事,古德所謂的“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是一點兒也不錯的。再看禪門中那些開了悟的禪師所述的偈頌,更能說明這一點:‘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而今更不疑。’(靈雲禪師開悟偈)“鎮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卻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宋代無名尼開悟偈)這些偈子生動而又深刻地反映了禪者修行的開悟,必須走完一條十分艱辛的路。 因為,人生無始曠劫以來的無明業障及今世與生俱來的所知障,並非是一朝一夕可以立即斷除的.而不斷除人生的煩惱,所知二障,則又無法見到正法,也更無從談得上開悟了。而佛門中的修行,又貴在身體力行。比如修念佛的人,並

不是無事而去念佛,更不是念佛而求妻財子祿,而應當以一聲佛號,如四宇宏鐘,斬斷貪愛緣,澆滅無明火,遇上三毒心起時,一句佛號,止息三毒于萌芽之際,不使轉為現行而成業果。果能如此念佛,則功不唐捐,久而久之,無明惑業斷除, 自然會開悟見性的.同理,參禪,修觀、持咒等各宗行人, 皆須有一個切實而又艱難的修持過程,方能斷除二執,悟得真如。

 

學佛的目的應該在成佛,而要成佛必須先見佛(開悟見道)。 自古至今,沒經開悟而能成就正果者,在佛教史上可以說是絕不會有的。這就足可見出:開悟是修成正果的必經之路。

 

那麼,在佛門的修持中,是否只要開了悟就成了正果呢?這倒是一個十分值得引起注意的問題。如果開悟就等於成佛的話,修念佛者便可躺在佛號上睡覺,等待佛德加被而開悟成佛;參禪者悟後也無須向上一路;修觀者再也犯不著止息妄緣,精進不已了……其實, 皆不儘然, 自古至今的不少發大心修行者,也未必全無一時開悟見道之時,然而,他們未見得人人修成了正果。這其間的原因,不得不令修行者深思警省,它已明白地指示了修行人:在開悟後仍須精進不懈,方能不退轉而得阿羅漢道。若單憑一時慧根靈氣:見性便棄修,則非獨不能成正果,倒反有墮落之危。

對於悟後的再修,在禪門中則更為強調,尤其是在南宗的禪師們咐囑開了悟的弟子時,往往語重心長地說:‘善自護持”.所謂‘護持’,就是要求其弟子珍惜已悟的佛之知見,精進修持,永不退轉,而證正果。在禪宗的燈錄等文獻中,這類記載真是比比皆然.例如靈雲志勘禪師在溈山因見桃花而悟道,因作開悟偈(詳上文),溈山禪師勘驗其悟與之符契後,便咐囑地說:“從緣悟達,善自護持。”(見《溈山靈祐語錄》)再說,溈山當年在百丈禪師那裡因撥火而得悟後,百丈也是如此咐囑的: “汝今既爾,善自護持”(見《五燈會元》卷九)。諸如此類的咐囑,在南嶽系禪師的語錄中,為數還不少。且非獨南嶽系禪師如此,青原系禪師亦然,相傳藥山惟儼當年在希遷處參禪未悟而于馬祖那裡契悟,馬祖便咐囑他:“汝既如是,善自護持.”(見《景德傳燈錄》卷十四)再說藥山的法孫洞山參學於雲岩處得悟後,曇晟語重心長地咐囑他說: “價闊黎承當個事大須審細”(見《洞山良價語錄》)。

 

歷代禪師對已開悟的徒弟均作如此咐囑,便足以見出禪家修持不但注重于開示弟子悟道,而且還注重于咐囑弟子精進護持已證的佛之知見。可見,個別學者曲解甚至誹謗甫禪放棄漸修而不可能頓悟,乃至依天臺止觀與華嚴經教作為禪宗楷式,可謂非但沒有參過禪而且也真沒有讀懂禪門語錄。今以南禪的修學觀之,首先教誨學人頓悟佛道,故能明瞭修行之旨趣;然後囑其善自護持,乃在於鼓勵其精進不已,以成就聖道.事實上,若不證得‘本來無一物’,又何以達到“何處惹塵埃”的境地呢?從這一角度上講,見道後的護持,乃是獲得正見後的精進修持;相反,未見道的漸修,儘管他‘時時勤拂拭”達三大阿僧祗劫之久,也恐只是長處娑婆而不得短暫時間的解脫。

 

在這方面,溈山靈佑禪師開示學人頓悟後的護持,頗具卓見,且至今對於修學仍有指導意義,故謹錄如下。時有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師(溈山)雲:“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刁氣木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自心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見《溈山靈祐語錄》)

 

“頓悟”可使學人一念見性,明瞭修持的方向;而“護持”則可將那些未能頓淨的無始曠劫以來的習氣除去,使那些未能頓淨的現業流識得以淨盡.這便將“頓悟”與“護持”之間的關係,講述得了然分明,使修行人能得一個正確的入門之徑。非得禪家如此,無論修持哪個宗門,若不開悟,焉知修行方向?石頭希遷禪師在《參同契》中所說的“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十),早就指明了“開悟”在修行中的重要地位。固然,歷代禪師對其徒弟的“善自護持”的囑託,無疑也是開悟後精進成道的不可缺少的環節。佛門修億舍此二者,終將無成,是以筆者書此謹白同參。

相關文章:
見道與護持 蔡日新居士 緣氣:(3549)

上一篇(什麼是見道?) 回目錄 下一篇(見道與護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