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馨和尚[優波離尊者化身]—中興律祖

歷代高僧傳

 

明神宗萬曆年間(西元1573-1620年) ,溧水(今江蘇溧水縣)有一位莊稼漢,姓楊,字古心,躬耕田地,自給自足,過著清淨、恬淡的農家生活。可是,到了四十歲上,這位莊稼漢,卻突然提出要出家做和尚,皈依佛門。

    當他說出了自己的決定之後,全家人莫不大吃一驚!這之前,大家見他吃齋念佛,善心待人,也都不去管他,任由他自己去做好了。但是,實在沒想到,年已不惑的楊古心他居然不知哪根神經出了毛病,想撇棄家人,獨自去出家做和尚!家人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全都以為是自己聽錯了,更不用說點頭同意了。所以,接下來的幾天便是大家七嘴八舌、五次三番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陳之利害,希望他能打消這個不可思議的荒唐的念頭。但是,無論大家怎麼勸說,楊古心九牛也拉不轉頭,鐵定了一條心思:出家!

    就這樣僵持了許多天,大家倒底沒能把他說服。於是,這位莊稼漢子便辭謝家人,來到攝山棲霞寺,投身于素葊法師座前,開始了他的僧侶生涯。

    他皈依佛門之後,法號如馨,人們管他叫如馨和尚。

    削髮剃度之後,如馨和尚一邊跟隨師傅學習經籍,一邊自己苦心修持,加之他少小時候就一心從善,所以,佛法進境倒也迅速。在這個基礎上,他便開始拜謁其他修為高邁的佛法大師。一次,有位圓本大師告誡他說:“你雖也剃度,身在佛門,但如果不清心寡欲,勤勉修為,卻仍不能參得佛法;但即使能夠做到這一點,如不去遍訪古刹,拜謁大師,也仍然難得修習到佛法的精深境界,難以成為人人景仰的高僧。”

    如馨和尚一聽,若有所悟。從此,他不僅勤奮地研習佛法,而且經常縱游四方,拜謁大師,誠心敬意,由請求他們指點,以求終有一日,學有所得。

    有一段時間,如馨和尚秉心持正,苦苦研習《華嚴經》。當他讀到經卷中記載菩薩們的住處時,不覺心中大喜,積久熱情,一下子迸出:他決心去尋找菩薩!他堅信,憑著自己的一腔誠意,一定會感動諸天佛祖與各路菩薩,從而使自己得睹法容。

    在書中,他看見文殊菩薩經常居止在五臺山清涼寺,就決心前往五臺山。他辭別師尊和其他憎眾,不遠萬里,跋山涉水,一路迤邐,沖五臺山方向進發。山高水長,路途艱險,他全不放在眼裡;風吹雨打,日曬霜凍,一也點兒也不在乎;風餐露宿,忍饑挨餓。他也絲毫不動搖自己不屈的意志。就這樣,在長達三年的艱苦爬涉之後,一心求佛的如馨和尚終於來到五臺山附近,能夠遠遠地眺望到這座巍峨高聳的佛法勝地了。如馨和尚忘記了一切疲勞與辛苦,一個心思,提起精神,大步流星般地沖五臺山奔去!

    這時,天窮日暮,一輪夕陽將遠近山巒全都染上了一層金色,人置身這一奇異美景之中,仿佛來到了西天佛國淨土,沐浴在佛祖光芒四射的金光之下。如馨和尚完全沉浸在這一片美景與幻景之中,只知一個勁兒地向前追趕這金燦燦的夕陽,卻幾乎連自己已經身在靈山這一事實都忘卻了。

    如馨和尚來到一片樹林之中。樹林很大,樹木很多,樹也很高。但是,十分令人奇怪的是,在這參天古木、林蔭遮蔽的樹林之中,儘管時已漸昏,內面卻明如白晝!走著走著,如馨和尚突然發現眼前不知什麼時候出現了一位老奶奶,形容枯槁,白髮飄飄,跚蹣在林中小道上,手中卻抱著一件已經很破舊的袈裟。等如馨和尚來到近旁,老奶奶卻爽聲問道:“你到這裡來做什麼?”如馨和尚一聽,趕緊上前行禮,然後恭恭敬敬地回答說:“我聽說文殊菩薩經常居停在這裡,所以特地來拜求。” 老奶奶一聽,不覺大為高興,告訴他說:“看來你也是前來拜求文殊受戒的。正好,這件袈裟是我這個兒子遺在塵世上的,那就送給你好了。”

    如馨和尚一聽,不覺大為驚訝:一則,這位老奶奶卻直呼文殊菩薩之名;二則,她居然說文殊菩薩便是他的兒子!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就是他驚疑錯愕之際,老奶奶早已隱去,半點聲息也沒有。但剛才那件舊架袋卻已經分明披在自己身上!

    這時,林中不遠處,陡然又傳來幾聲十分響亮的喊聲:“比丘!比丘!文殊在此!”如馨和尚一聽,更加驚疑不止;循聲追過去,卻又什麼也沒看見。

    所有這一切,恍如夢境般撲朔迷離,幾乎令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但是,摸一摸身上的袈裟,這一切都又分明發生過!

    如馨和尚就這樣癡癡迷迷、懵懵懂懂地驚疑著、耽醉著。突然間,他又感覺到自己法思洞開,意緒泉湧,頓悟心地法門,大小乘律如胸中自在流注,毫無阻礙,心地豁亮。心中那份歡欣之情,形諸顏色,甚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欣喜若狂。

    有了這一出乎意外、卻又是存乎意中的奇遇之後,如馨和尚又爬上了高高的五臺山,參拜完古刹名師,隨即南返,決心中興當時已然衰弊的佛法戒律,弘法一代,決不鬆懈。

    就在這時,金陵(今南京)幽棲寺洪恩、雪浪二位法師謹遵神宗皇帝之命,修築長幹塔,所有的工作全都完工了,卻唯獨塔上頂層沒有修築完畢。而這寶塔頂層沒完工,也並不是他們延誤工期。他們使盡各種方法,卻就是安裝不上去。為此,二位法師無不憂戚非常。於是,他們就虔心拜求佛祖,希望佛祖明示自己何處犯了戒律,以致佛祖不懌;或者,是自己修習不深,法願不夠,所以無能為力,力不從心,那麼,就恭青佛祖慈悲,顯靈降讖,尋找合適人材前來修築寶塔之頂……

    這樣,二位法師在憂戚不安中度過了幾天時日。到了一天晚上,二人竟然做了一個相同的夢:在夢中,佛祖瑞現金身,告知二人說,佛祖自己的十大比丘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優波離馬上就要到來。他到來之後,寶塔頂層自然不費吹灰之力,就會順順暢暢地安裝上去……

    二位法師夢醒之後,互相說起夢境,竟然嚴絲合縫,不曾有絲毫出入。第二天天剛亮,他們便率領眾人四處打聽、迎接優波離尊者,卻茫無所見。

    這時,如馨和尚來了,他光著頭、赤著腳、斜穿著一件舊袈裟、手持一個缽盂,獨自一人,姍姍而來。起初,誰也沒有把眼前這位其貌不揚、年歲不小的和尚和二位法師口中所說的優波離尊者聯繫起來。直到如馨和尚進了寺廟,洪恩法師見了,心中不覺陡然一動,心想:人不可貌相,這位大和尚沒準兒就是佛祖指示的優波離尊者哩!

    洪恩、雪浪二位法師十分恭謹地款待著如馨和尚,而且命其他所有僧眾、工匠對他頂禮膜拜。如馨和尚一見,並不明白其中緣由,只是盡由著他們行禮。

    然後,二位法師就向如馨和尚說起了建塔之事,不過隱去了夢境暫且不提,請求如馨和尚不辭辛勞,救渡眾人。如馨和尚一聽,卻也爽快,就徑直隨著大家來到寶塔跟前。只聽他一聲大喝,那座似有千、萬斤重的寶塔頂便悠悠然飛升上頂,與整座塔臺合在一起,絲毫不見錯亂!大家一見,歡聲雷動!二位法師這才又當眾將前一夜的夢境惟妙惟肖地和盤托出,招惹得群情再次為之振動。如馨和尚竟然是佛祖十大比丘弟子之一的優波離尊者的化身、再世!

    從此,如馨和尚聲名大噪,前來投歸、瞻視的人絡繹不絕,門庭若市。而他設壇說法,明戒興律,更是盛況空前。他先後在棲霞寺、甘露寺、靈隱寺、天寧寺等中國古刹名寺登壇演說戒律,聽眾累萬,成為一時盛事。

    如馨和尚馬不停蹄、東遊西走,一連在全國各地開設講壇多達三十多場,處處都盛況空前,以致聲聞朝廷,上達聖聽。明神宗駕幸五臺山,特地傳聖旨召如馨和尚前來說法。開壇之日,藍天之上現出五彩祥雲,宛若一柄華蓋,懸浮空中,直到紅日中天,方始散去。神宗皇帝一見,龍心大悅,預先御筆親題戒壇為“萬壽戒壇”賜號“慧雲律師”。三壇法畢,又賞賜如馨和尚千佛珠衣。

    到了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西元l615年)十一月十四日,一代聖僧如馨和尚溘然而逝,西歸佛國。壽年七十五歲。不惑之年方始投身佛門,僧齡為三十四年。他的屍身,被門人弟子們埋葬在金陵天隆寺玉懷山。

    神宗皇帝聽說如馨和尚已然西歸,頗為哀惋,思慕他的清輝,就命燕都(今北京)湣忠寺的和尚按照記憶將如馨和尚的像貌畫成圖幅,供於皇宮大內,日夜朝參;並御筆題辭說:

        瞻其貌,知其人;
        入三昧,絕六塵;
        昔波離,今古心。

    足見皇恩優寵,欽敬有加。

    而佛門中人,則因為如馨和尚不辭辛勞,殫精竭慮,振興了自元末以來幾至荒疏的律戒,所以都敬他為“中興律祖”。

 


上一篇(妙高禪師—重振禪宗) 回目錄 下一篇(智顗—天臺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