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頂骨舍利承傳南京
  

玄奘是世界聞名的佛學家、翻譯家和旅行家,他于唐代貞觀三年從西安(時名長安)出發西往印度求取佛經,歷盡艱難險阻,16年後學成並攜帶經書回歸長安,對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
  【編者按】玄奘是世界聞名的佛學家、翻譯家和旅行家,他于唐代貞觀三年(西元629年)從西安(時名長安)出發
  西往印度求取佛經,歷盡艱難險阻,16年後學成並攜帶經書回歸長安,在大慈恩寺等處翻譯佛經達19年,對中外文
  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元664年),玄奘圓寂于長安玉華寺,享年65歲。此後,關於他的頂骨舍利
  珍藏何處便成為眾說紛紜之謎。本文作者曾走訪海峽兩岸的神州各地及日本的本州,尋訪玄奘法師頂骨舍利的下落,
  從而解開了這個謎。
  玄奘頂骨幾經輾轉奉安金陵
  人們知道玄奘法師,多半源自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那個動不動給愛恨分明的孫悟空上緊箍咒的、老是分不清是非的唐僧。雖然同屬於藝術形象,孫悟空是作家想像的神話英雄,而唐僧卻是個非虛構的歷史人物,只是真正的玄奘法師遠比吳承恩筆下的唐僧偉大得多。
  筆者曾尋訪過河南洛陽的“玄奘故里”。玄奘出生于隋文帝開皇二十年(西元600年)洛州緱氏陳河村,即今偃師縣緱氏鎮境內。他的原名陳韋,法名三藏,唐僧是他的俗稱。玄奘高祖陳湛,北魏清河太守;曾祖陳欽,北魏上党太守、征東將軍,爵封南陽郡開國公;祖父陳康,北齊國子博士,又任禮部侍郎,食邑河南,始定居於洛州緱氏。父陳惠,曾任江陵縣令,母宋氏,隋洛州長史宋欽之女。陳惠夫婦生有四子一女,玄奘在諸子中排行第四。玄奘5歲亡母,10歲喪父,11歲隨二哥長捷到淨土寺念佛,13歲在大理寺破格剃度為沙彌僧,從此矢志不渝,弘揚佛法。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元年(西元627年),28歲的玄奘開始“西天取經”的壯舉。他以十年艱辛九死一生,跋涉五萬公里,終於到達印度最有聲望的那爛陀寺求學。五印度各邦國的盟主戒日王閱讀了玄奘用梵文寫的論文《制惡見論》1600頁,實為折服,特意為玄奘在曲女城舉辦全印度佛學辯論大會,與會者中王公貴族和各派高僧主講佛法,都是博古通經的各派學術精英。玄奘不過是個中國留學僧,卻獨踞高壇主講《大乘論》18天,雄辯滔滔,始終沒人敢出場和他辯論。
  西元642年6月,玄奘謝絕戒日王的再三挽留,東行回國。玄奘取經之初,唐王朝剛剛立國不久,西北突厥強大,邊關封鎖極嚴,玄奘在涼州曾遭到官府的通緝。而15年後唐王朝的“貞觀之治”,使國力日強。唐太宗李世民收到玄奘回國的表文後欣喜異常,當即派人到於闐迎接慰勞。3年後,玄奘帶著675部經卷回到長安,他還帶來金檀佛像7尊、佛舍利(即佛骨)150粒,長安萬人空巷熱烈歡迎,在全國引起巨大轟動。
  當玄奘赴洛陽謁唐太宗于洛陽宮儀鸞殿后,給唐太宗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太宗思賢若渴,勸玄奘還俗輔政,可以委重任。玄奘不願做官,表示將餘生致力於佛經翻譯,望朝廷給予資助。唐太宗一口答應,請玄奘棲居長安弘福寺譯經。此後,玄奘埋頭譯經19年,譯出經論75部、1355卷。他把《老子》這部中國哲學名著譯成梵文傳給印度,並把印度失傳的佛典《大乘起信論》從中文還譯成梵文,保存了印度古代佛教典籍。玄奘翻譯的經文達1300多萬字,數量與品質都前無古人。
  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652年),玄奘為貯藏“西天取經”帶回的佛經和佛像,免遭風雨侵蝕及火災等意外,經朝廷批准,在長安慈恩寺西院建造佛塔。此塔五層全用磚石造成,高180尺,建塔時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這就是聞名至今的西安大雁塔。
  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元664年)2月5日夜半,玄奘圓寂于長安玉華寺,一臉安詳,神態自若,享年65歲。唐高宗聞訊悲痛萬分,長歎曰:“朕失國寶矣!”高宗下令為玄奘舉行國葬。有數十萬人參加了隆重的葬禮。玄奘先被安葬在長安東南白鹿原,次年又遷葬于樊川北原,建塔安奉,後由唐肅宗題塔額“興教”,即今興教寺。
  玄奘遺骨在戰亂中幾經輾轉,遷藏至終南山紫閣寺。330多年後,宋太祖端拱元年,紫閣寺毀於戰火。一位來自金陵(即南京)天禧寺的住持可政法師來此朝拜終南山,眼見寺頹塔傾,不免傷感,但在危塔內發現玄奘頂骨,頓時喜出望外。他不遠千里,將其背迎至金陵天禧寺,于宋天聖五年(西元1027年)建塔奉安。
  戰火中頂骨失蹤,百年後重現世間,遭到日軍覬覦
  從此,玄奘頂骨與南京便結了緣。明洪武十九年(西元1386年),由守仁和尚遷藏于天禧寺之南崗三藏塔。明成祖永樂六年(西元1408年),天禧寺遭遇火災,明成祖在原址修建了大報恩寺,在寺內繼續供奉玄奘頂骨。清代末年,太平天國起義軍在南京與清軍激戰,大報恩寺毀於戰火,自此玄奘頂骨在南京“失蹤”。南京博物院將大報恩寺拱門碎片拼接復原,足以想見當年的輝煌規模。
  約過了100年,1943年2月,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施工,興建“神社”,意外地發掘出玄奘頂骨舍利的石函,還有眾多佛像、佛器和珠寶。負責施工的日軍部隊長高森隆介喜出望外,當即意識到發現了佛寶,便封鎖現場,趕走施工的中國勞工,讓日軍士兵進行了地毯式的梳理,收穫頗豐。高森向上級彙報,引起了日方高層垂涎。
  基於佛教在日本地位崇高,日方想把挖出的玄奘頂骨舍利及出土文物掠為己有,秘密運回日本。消息傳出,舉世皆驚,輿論大嘩。迫於中國各界人士的抗議之聲,汪偽政府“外交部長”兼“文物保管委員會”主任褚民誼不得不硬著頭皮,和日本外相重光葵數度交涉,說明這件事影響重大,日方終於改變了獨吞頂骨舍利和文物的初衷,決定將玄奘大師頂骨舍利分成六份,分別置於日本和中國的南京、廣州、天津、成都、北京。
  1943年2月23日,試圖樹立“輿論形象”的日本方面,在原發掘的現場,由日軍高森部隊長將出土遺物移交汪偽政府,偽“外交部長”褚民誼作為代表接收。移交文物包括約二十寸寬四寸長的頂骨舍利、納骨小龕、金質佛像以及銀錫制箱、石龕、黃銅佛器、瓷器、玉飾珠寶、古錢等,分裝在10個盒子裏。汪偽政府將其陳列在博物館內二樓,並由汪偽文物保管委員會作出一份“發掘的研究報告”。
  玄奘法師名揚中外,日偽當然深知其頂骨舍利的無價之尊,經過緊張籌畫,遂決定將玄奘頂骨舍利及石函重新安葬,以此撈取資本,為士氣低落的汪偽政權造聲勢。南京安葬地點初定于南門外的普德寺,後改為玄武湖畔的九華山,即古時的覆舟山上。在山頂,仿西安興教寺玄奘塔的格局,建造了五層青磚的閣樓式磚塔。日本軍國主義分子重光葵與大漢奸褚民誼聯名募捐,招搖惑眾,在社會上鬧得沸沸揚揚。
  侵華日軍運回國內的另一部分玄奘頂骨舍利,則供奉於日本琦玉縣慈恩寺,後分靈於奈良市藥師寺。日本佛教與中國佛教有不可分割的淵源,慈恩寺和藥師寺因為供奉玄奘頂骨舍利,稀世佛寶使之增光添彩,也就成為日本佛教界的聖地,引來無數信徒頂禮膜拜。
  在日本琦玉縣慈恩寺,建有供奉玄奘頂骨舍利的玄奘塔,塔旁豎有玄奘取經的銅像,四周長滿綠色植被,一片鬱鬱蔥蔥。聽說我們來自南京,慈恩寺的住持法師大島的感情顯然是複雜的。但玄奘頂骨舍利來自南京,畢竟是不爭的事實,他還是同意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話題是圍繞玄奘頂骨與慈恩寺的關係展開的。大島法師說:“昭和七年(即西元1942年)的時候,在南京城外偶然地發現了唐僧的頂骨,然後,當時因為是戰爭時代,把唐僧的頂骨送到東京。昭和九年(即西元1944年),正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間,東京遭到空襲,為了保護頂骨,就從東京挪到相對偏遠的鄉下的慈恩寺來。”
  沒有理由讓慈恩寺法師承擔過去的罪責,大島作為日本佛教徒以玄奘法師頂骨為榮,也可以理解。我面對侃侃而談的大島法師,想到玄奘在日本受到的尊敬和愛戴,也想到另一種可能,如果這份頂骨舍利不是被日軍強行取去而是在和平時期由中國贈送給日本的話,玄奘有知當更加欣慰了。
  兩岸同胞血濃於水,靈穀寺部分靈骨渡過海峽,奉安玄奘大學
  至於留在南京的玄奘頂骨部分,又被分成兩份。除一部分藏於玄武湖畔的九華山頂端的三藏塔,另一部分先供奉于毗盧寺,後移放棲霞寺,1968年“文化大革命”時,玄奘舍利由市文管會代為保存,直到南京靈谷寺重新整修後,於1973年移至靈穀寺,供奉在玄奘紀念堂。
  此外的玄奘頂骨分靈舍利,結局各不相同。天津大悲院的一份,於1955年由中國政府送給印度政府,供奉在玄奘留學過的那爛陀寺。北京廣濟寺的一份和廣州六榕寺的一份,毀于“文革”動亂之中。成都文殊院的一份,在特殊年代受到特殊對待,幸而躲過了劫難。
  風光秀麗的日月潭,宏偉的玄奘寺,為什麼也供奉著一份玄奘頂骨分靈舍利?
  原來,早在抗戰勝利後,中國佛教界就希望日本返還玄奘頂骨舍利。1955年11月,在臺灣省佛教界的強烈要求之下,日本將保存的玄奘頂骨舍利分出小部分歸還,成為臺灣佛教界的盛事。
  1955年11月25日,當臺灣僧人將玄奘頂骨舍利從日本迎回臺灣時,出現臺北萬人夾道歡迎的盛況。臺灣的佛門源于祖國大陸,自佛門高僧白聖法師時,菩提的根便由祖國大陸而來。尊崇和弘揚玄奘法師的道德風範,是兩岸佛門同出一家的自然抉擇,也是臺灣民眾的殷切嚮往。
  然而,迎回的玄奘頂骨舍利安放何處,卻頗有爭議,費了些周折。出於對玄奘的敬重,也出於借此揚名的考慮,臺灣各地掀起了一場“舍利爭奪戰”,爭相要求供奉。據說最後還是經蔣介石親自拍板,在日月潭邊建寺奉安。
  在日月潭畔供奉玄奘頂骨舍利的玄奘寺門前有一組巨型壁畫,是一幅以祖國山河為背景的西遊大地圖,圖中的玄奘法師登麻鞋,著短衣,風塵僕僕地穿行在千里取經途中。壁畫兩邊有一副醒目對聯,上聯是“萬古仰完人大唐聲威揚異域”,下聯是“千秋傳絕學豐盛文物震全球”。巨幅壁畫左右兩側,還各有一隻巨大的白色石象,這是當年印度諸王贈給玄奘馱經回歸祖國的白象造型。
  主體大殿為二層樓建築。殿堂內居中供奉的玄奘雕像,神清氣定,目光前視。塑像上方有一匾,大書“國之瑰寶”。
  時隔40多年之後,創立於1997年的臺灣新竹玄奘大學,想從南京迎回一份玄奘頂骨舍利來校供奉,作為立校之本,激勵師生秉承玄奘大師捨身求法的治學精神。
  身為臺灣玄奘大學董事長的了中長老著手此事,由於海峽兩岸佛門密不可分,而佛門弟子崇敬的玄奘頂骨舍利的主體部分又在大陸,祖國大陸佛教界滿足了玄奘大學的願望,決定將南京靈穀寺供奉的玄奘頂骨舍利佛寶分靈到臺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玄奘法師的毅力和學識,是兩岸共有的財富。
  1998年9月29日,在隆重紀念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之時,龐大的臺灣佛教界迎請團來到南京靈穀寺,恭迎玄奘頂骨分靈舍利。迎請團名譽團長是德高望重的悟明長老,團長是了中長老,有200位僧人參加。銘山長老、真慈法師等高僧出面歡迎。悟明長老、了中長老等臺灣高僧都出自祖國大陸,他們恭迎玄奘頂骨分靈舍利赴台供奉也是回故鄉迎親。
  海峽兩岸高僧相聚,舉行了隆重的恭迎舍利大法會。新竹玄奘大學董事長了中長老代表臺灣佛教界人士發言。他激動地說:“這一份佛教的同道的友誼,這一份中華民族的感情,像山高,像水長,永久不斷!”
  1998年10月2日,南京分靈的玄奘頂骨舍利乘專機飛越海峽,抵達臺北桃園機場。為保證佛寶一路平安,祖國大陸佛教界組成幾十人的護送團護送到臺灣,也為佛寶送行。兩岸佛門高僧弟子彙集,護送隊伍十分壯觀。
  玄奘頂骨分靈舍利的供奉,給新竹玄奘大學的師生樹立了人生的榜樣。玄奘大學校長向福田教授說:“這個學校精神的目標,不可否認的,是朝向玄奘大師那種堅忍不拔的意志。我們也有這樣的信心,因為我們的精神領導是玄奘大師,他堅忍不拔,才完成一般人所不能完成的使命。”
  從此,臺灣有了兩份同是佛教至寶的玄奘頂骨舍利,一份來自日本,一份來自祖國大陸,但它們都出自南京。宋代可政和尚把玄奘頂骨舍利背回金陵,支撐他的是對玄奘的敬重;而在近千年之後,臺灣僧眾來南京迎請玄奘頂骨分靈舍利,是出於對玄奘的摯愛,也是出於對祖國大陸的永遠割不斷的感情。

 


上一篇(玄奘遺骸考證葬紫閣寺) 回目錄 下一篇(玉華寺與玄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