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比丘在斯里蘭卡
陳慈蘭 2001.8.12
【 前 言 】
佛入滅約百年後,宗教色彩漸濃,與當時婆羅門、教耆那教相似,佛弟子們由於持戒不同而立異說、由於對法義理解不同而變更戒律,兩者互為影響,加上社會背景等因素,佛教內部開始分歧,首先分為上座部與大眾部,後來分裂約有二十派之多。佛滅約230年(約西元前250年)後,印度阿育王當政,他護持僧團舉行第三次三藏大結集,並派遣傳教師到國外傳播佛法,於是阿育王的兒子摩曬陀尊者等人攜帶剛結集的三藏和一株菩提樹到斯里蘭卡(鍚蘭島)弘法。據斯里蘭卡《大史》記載:「佛陀當年為了和平,曾三次造訪斯里蘭卡,並預言他的和平教義將會在這島上弘傳發展。」
約在西元前100年,斯里蘭卡(以下簡稱斯國)僧團長老們因深切體認到世間動亂的險難,乃結合五百阿羅漢在中部Dhampula的「阿盧卡石窟(Arloka Cave)」誦出上座部的三藏和論疏,並把一向口口相傳的三藏經典寫在貝葉上保存下來。斯國《簡明史》上說:「保存印度早已失傳的巴厘文上座部經典,是斯國僧訶羅民族對人類文化遺產最偉大的貢獻。」 斯國從此成了南亞(南傳)上座部佛法的主要根據之一。十二世紀以前,斯國佛教興盛,但是十二世紀以後至十九世紀初的六、七百年間,卻屢遭葡萄牙、印度、荷蘭、英國等強國侵略和統治,佛教數次遭受摧殘和破坯,斯國不得不遣使至緬、泰把上座部佛教傳回來,重建僧團。這株阿育王時代傳來的菩提樹未受到國難的摧毀,目前還活在斯國中北部坎地(Kandy),被封為國樹。
經過二千多年佛教歷史的流變,許多別的部派佛教都已消滅,僅留下小部份不完全的經論。由於上座部佛教謹持「保守」精神,得以較完整的保留巴厘三藏經論和許多重要論著,因此引起國際學者們的重視、加以研究和翻譯;同時,在佛滅二千五百餘年後之今日,由上座部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原始比丘僧團之面貌輪廓,依然可見。
十八世紀末,英國繼荷蘭,佔領了斯里蘭卡百餘年。 英國、德國、丹麥等西方學者因此接觸了斯國佛教。這些西方學者于1880年代,在英國倫敦創立了巴厘聖典協會,進行研究、同時英譯和注釋巴厘原典,五部尼柯耶、律藏和巴厘三藏索引先後於幾十年間全部出版。原始佛教研究之門由比打開了,不僅日本學者隨後跟進,1930年代時,中國學者也恍然大悟,開始重視阿含(尼柯耶Nikaya)的價值,原始聖教終於在二千年後,于東亞(北傳)佛教國家重現光芒。
德籍的三界尊者(Ven. Nyanatiloka Mahathera)、持智尊者(Ven. Nyanadhara)、向智尊者(Ven. Nyanaponika Thera)、英籍的髻智尊者(Ven. Nanamoli Thera) 等 因接觸到西方學者翻譯的佛經、佛書,而後隻身渡船到東方去出家。
【 英籍:髻智尊者(Ven. Nanamoli Thera) 】
髻智尊者1905年出生在英國,是一位傑出、極具盛譽的學者。 1949年到斯國出家,對法義的領悟力非常明敏,可惜英年早逝,據說是身體健朗、無病遽然而終的,1960年在斯國過世,享年55歲,共出家11年,聽說在這11年中尊者僅穿過一件補了又補的僧衣。
尊者語文天份卓越,短短數年即精通巴厘文、斯里蘭卡文和緬甸文,所以對上座部佛法非常通達,他致力於將巴厘聖典以現代英文語法翻譯同時加以注釋 (1880年代英國巴厘聖典協會所英譯的語法近似中古韻文,對現代的一些英語讀者來說頗感深澀)。尊者過世前已將一部最具權威性的論書--《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翻譯和注釋成現代英文,此論書原是5世紀時斯國高僧覺音尊者(被公認是位阿羅漢長者)所著,被古今中外佛子們公認為實修的百科全書,至今已被翻譯成八種語文和導讀。
尊者過世後,被發現留下三迭厚厚的遺稿,其中大部份是《中部尼柯耶(Majjhima Nikaya)》的翻譯和注釋。 直至1976年,被Bhikkhu Khantipalo尊者選出了其中90經,加以整理後,以書名《A Treasury of the Buddha's Words》在泰國出版,共三冊。約至1992年,美籍菩提尊者(Ven. Bhikkhu Bodhi) 被咐囑將髻智尊者全部的《中部尼柯耶》遺稿整理、論義、增刪、校對(至少三次以上)後付諸印行;1995年,菩提尊者終於完成此聖任,乃委請美國波士頓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 Boston) 出版。《中部尼柯耶》共有152經,大部份是佛陀對直承比丘所說,少部份是由舍利弗、阿難、目楗連等大弟子所說,是深究法義、有關止觀修行次第、達至覺悟涅槃的一部開示結集。後代佛子們認為中部尼柯耶是對利根眾生而說的。
除了以上二部巨大經論的翻譯、注釋外,髻智尊者尚有《A Pali-English Glossary of Buddhist Technical》、《The Life of the Buddha According to the Pali Canon》等譯著。
【 德籍師生:三界智尊者 與 向智尊者 】
「德國長久以來被西方人認為是一個思想家的出產地,所以在我們這兒出現這二位有師生因緣的優秀德藉僧人--三界智尊者(Ven. Nyanatiloka Mahathera)和向智尊者(Ven.Nyanaponika Thera),並不令人驚奇。他們在這合和的僧團裏安住了五十年以上…」在向智尊者圓寂的「惜別獻詞(Nyanaponika—A Farewell Tribute)」裏,當時斯國的大長老 法獅尊者(The Most Venerable Madihe Pannasiha Maha Nayaka Thera) 如是開序。
向智尊者1901年生於德國的一個鎮上,父母是猶太人,也是虔誠的猶太教徒,所以小時候接受牧師指導研讀過猶太經典; 他除了學習拉丁文、希臘文、法文外,又選讀希伯來文。中學畢業後,因家境不允許繼續大學教育,於是在鄰鎮的一家書店工作。他酷愛讀書,在博覽西方古典文學和哲學後,於是對猶太教信念產生懷疑,卻被明晰智性的佛法所吸引,而啟發了要達到解脫、覺悟的崇高理想。
22歲時,他在柏林加入一佛學社,並結識了一位日後影響他極為深遠的德藉僧人 三界智尊者(Ven. Nyanatiloka Mahathera)。三界智尊者於1903年在緬甸出家,1911年在斯國南部的一處海邊建立一個「禪修島(Island Hermitage)」,供西方僧人修行,他翻譯甚多的巴厘佛典和著作,這些明晰真確的譯著深刻感動著這位傾心佛法的青年人,同時柏林佛學社的一位學員已前去隱居島和緬甸出家,梢來的信函使這青年者響往之心更具體化。
青年人當時巳萌出家心願,唯是家中獨子,父親身患宿疾,31歲(1932年)父親病逝後,又不忍留下寡母;直至1933年,希特勒開始迫害猶太人,納粹發動的仇恨、暴力風潮逐漸蔓延之際,他即時攜帶母親離開德國,前去維也納投靠親戚;母子脫離納粹迫害的魔掌後,他於是向母親表露內心渴望多年---前往東方出家的意向;同時,寫信給三界尊者允許他來出家。斯國長老尊者同意他的請求,於是在1936年1月中旬隻身搭上前往亞洲的船;約三周後抵達可倫坡Colombo港口,此時三界尊者正乘著一艘氣艇前來迎接這位學生。三界智尊者賜予這卓越學生之僧名為 向智比丘。
向智尊者在「禪修島(Island hermitage)」接受老師給予的正規佛學和巴厘課程,自已兼學英文。1938年底,因納粹入侵奧地利,尊者就安排了母親和親戚前來斯國。在這期間,尊者有時會將托缽得來的食物分給母親,就如同佛陀允許的:比丘在必要時可以將乞得的食物分給父母。1939年他與蘇摩(Ven. Soma)和克明達(Ven. Kheminda)二位尊者遷居到氣候較溫和的內陸Gampola鄉村外的茅篷,過著簡樸、快樂的乞食修行生活,他們靜靜地禪修,同時進行譯注經典的工作;不料當年夏季,瘧疾開始流行起來,二位同修尊者已遭到嚴重感染,他們被迫遷往他處居住,但尊者每隔四至六周會回去探望母親,並為母親解說佛法,母親深受感動而皈依了三寶,並受持五戒,布薩日則持守八關齋戒。
18世紀末,斯國成為英國殖民地的鍚蘭。1939年間,英國與德國開戰,所以鍚蘭境內的所有德藉男子,包括三界智尊者與向智尊者都被拘留。到了1940年,日本佔領新加坡後,鍚蘭被視為戰區,所有拘留者都被遷往北印度北邊喜瑪拉雅山附近的拘留所,前後被拘留了約七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艱辛與烽火並末妨礙他們的修行和研究,在拘捕期間,向智尊者悄悄地將經集譯為德文,並加注釋,將《阿毗達磨藏》首部的《法聚論》譯成德文,和譯出注釋《殊勝義論》,並寫下他對阿毗達磨研究的觀感及詮譯,這些成為戰後他以英文寫成《阿毗達磨研究》一書的核心內容,此外,他也用德文撰寫《四念處禪觀經集》。1946年9月戰爭結束後,他們才被釋放出來。
1952年,這兩位德藉師生,前往緬甸仰光,參加「第六次經典大結集」的籌備會議,以及將巴厘經典翻譯成現代英文語法的計畫,並與緬甸總理尼祿討論相關事宜。向智尊者停留緬甸較長時間,以接受著名禪觀大師 馬哈西尊者的禪修指導,這禪修經驗促使他寫了一本四念處內觀禪修的書---《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並將當年被拘留時所撰寫的《四念處禪觀經集》併入此書內;此書已被譯成十種語文,經過四十多年不斷地印行,被一致認為是英文著作中,對四念處禪修法的最佳的論著。後來他又編纂馬哈西尊者的《內觀法要(Practical Insight Meditation)》。
1957年,三界智尊者圓寂,因感念師父,為完成師父生前的咐囑,向智尊者志力編輯全套德文版的增支部五冊,自已打字和編寫四十頁索引。 1958年開始創立斯里蘭卡「佛教出版社」(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Sri Lanka;下文簡稱BPS),尊者除了負責編輯、著作、撰寫*輪(The Wheel)叢書的文章外,還親自審稿,力求文章忠實地傳達上座部佛教精神,並忠實地將佛陀的原始教義,以及老尊者們的修行論著等翻譯、編纂、搜集出版,傳送到八十個國家去。 此外,尊者的重要著作尚有: Great Disciples of the Buddha(佛陀的偉大聖弟子),The Life of Sariputta(舍利佛的一生,已由香光寺譯成中文),The Vision of Dhamma(法見,香光寺將中譯) 等等。
1967年,向智尊者榮膺世界藝術科學研究院會員;1978年,德國東方學會表彰他將客觀的學術與宗教實踐合而為一;1987年,斯國佛學暨巴厘大學授予他前未有過的第一個榮譽文學博士;1990年,Peradeniya大學再頒予文學博士;1993年,Amarapura Nikaya (尊者五十六年前出家的地方)授予他「莊嚴聖教的Amarapura大法師」頭銜。
1994年10月中的一個黎明前,於大自然寂靜的森林中,尊者安祥與世絕辭,享年93歲。 尊者的骨灰安奉在他長年修行的「禪修島」上,與他崇敬的師父 三界智尊者和僧友髻智尊者(Ven. Nanamoli Thera)、蘇摩尊者(Ven. Soma Thera《念住之道,The Way of Mindfulness》等英文作者)放在一起。 整個佛教界,尤其是上座部佛教之英文和德文讀者,將永遠感念這二位一生無私地將佛陀的智慧、法義散播給眾生的德籍師生。
向智尊者的遺文,被發現在他最後的手稿(Dispositions)裏。 他這樣寫:
我內心的感激---
給所有幫助我、鼓勵我、成就我出家的支持者和朋友們;祈祝他們生命快樂、所願達成、獲得究竟涅槃。
給「佛教出版社(BPS)」的奉獻者,祈祝他們致力於把法的禮物傳送到世界各地的功德,回饋他們永久快樂、助引他們趨向清淨之道、獲得解脫。
祈祝「佛教出版社」的法務持續而成長,將珍貴的法的禮物贈予斯里蘭卡和世界各地。
祈願 純淨的佛法教義,能在平靜、美好的斯里蘭卡被完整的保存下來;
祈願 佛法的內在力量在這國土茁壯增長,這是我所深切感激的。
慈心為懷(With thoughts of metta) , 向智 遺言
有位尊者在「惜別獻詞」裏如是讚歎: 向智尊者確是佛的真正弟子啊。
【 美籍:菩提比丘尊者 (Ven. Bhikkhu Bodhi) 】
菩提比丘尊者1944年生於紐約西南柏倫克林(Brooklyn, New York) 的一個中等猶太家庭。 1966年畢業于柏倫克林大學西方哲學系,1972年取得克萊雷曼研究所(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 之西方哲學博士學位。
尊者在大學時開始對佛法產生興趣,所以與一位同校的越南籍僧人相交甚篤,不久即在一越南寺廟剃度為沙彌。幾年後,尊者遇到一位從斯里蘭卡來的僧人,於是決定到斯國去研讀和修習佛法,所以在取得博士學位後的當年,即離美赴斯國去出家。
尊者在當時斯國最卓越的學者僧人 慈難大長老(Ven. Balangoda Ananda Maitreya Mahanayaka There)座下受沙彌戒,慈難大長老于1998年圓寂,享年102歲。
五年後 (這5年間曾到印度參學),1977年,尊者返美,大部時間住在「華盛頓寺(Washington Buddhist Vihara)」。五年後,1982年,回斯國,在坎地鎮(Kandy)的「森林禪修苑(Forest Hermitage)」與向智尊者同住。 1984年開始擔任向智尊者的侍者,直至1994年10月老尊者圓寂,侍候老尊者約10年半載。
「我不僅失去了一生中最親近的僧友,同時失去了最親近的老師和心靈指引者。這十年多,我獨得榮寵與老尊者同住,並隨侍照顧他,在這生死輪回中,這確是一種難得的福份。我們雖然感念他的慈心和智慧、感念他微妙的幽默和悲憫的忠言,但我們不是憂傷、哀痛著他的離去,我們是為一個偉大崇高的品德,生起一股沈靜的喜悅。這偉大崇高的品德具體表現在最有價值的人性上,同時,我們更是深摯地感激一個將最具高尚品質的生命為大眾利益和快樂所作的貢獻。祈祝尊者此生廣大奉獻的功德,得以無阻地圓成他的願望,而獲得最極至的寂靜--涅槃。」菩提比丘尊者在給向智尊者的「惜別獻詞」裏如是結語。
1984年,尊者身任老尊者侍者的同時,也接棒BPS總編輯之責,複于1988年續接社長之職。 除了侍者、編輯、社長、作者的職責外,並受囑將巴厘經論以現代英文語法
翻譯和注釋。 尊者最具重要性與歷史性貢獻的作品是:
1. The Discourse on the All-Embracing Net of Views,長部尼柯耶. 梵網經 (1978出版)
2.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攝阿毗達磨義論 (1993出版)
3. Majjhima Nikaya,中部尼柯耶,整理和付印 髻智尊者的遺稿 (1995出版)
4. Samyutta Nikaya,相應部尼柯耶 ( 2000年10月出版,約花7年時間完成)
除了上述巨大譯著外,尊者尚有The Great discourse on Causation,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Does Rebirth Make Sense 等重要著作。
目前尊者一直住錫在他所形容的 “可愛的森林禪修苑(the lovely Udawattakele forest)"。尊者每次回信給筆者,都是用看來極為古老的一部打字機打出來的字體,他在一封信尾上解釋:「你一定很驚訝於看到從打字機出來的信吧,因為此地沒有電源,我們只有太陽能源,雖然我可以接上一部電腦,但不能列印,我必需將信函儲存到磁碟片,再拿到BPS去印,所以對我而言,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使用打字機了。」
【 英籍:莫利斯先生 (Mr. Maurice Walshe) 】
約二年前,有位年青聰慧的南傳比丘幽默地鼓勵筆者說:「長部尼柯耶的內容和故事非常美麗、動人,一定要讀,如果妳不被感動的話,我付妳書錢。」上文提過上座部的五部巴厘聖典,其中的一部是《長部尼柯耶》。 此經典之現代英文翻譯和注釋者是 英籍的莫利斯先生(Mr. Maurice Walshe),於1987年出版。
莫利斯先生于1911年出生在倫敦,曾在倫敦大學、伯林大學、維也納大學等地修習德文,曾是「德國研究協會」的副總裁。 1951年開始,成為虔誠的佛教徒,曾任「英國佛教協會」的副會長 和「英國佛教僧團協會」會長。他研讀巴厘文和翻譯注釋巴厘聖典至少有35年以上了,他也曾短期出家過。 因莫利斯先生的自傳資料缺乏,同時筆者考慮到主題的包含性,所以僅能做簡短介紹。。
【 結 語 】
「二千多年的歷史舞臺上,演出了人類生命的無常戲碼,羅馬帝國興起又衰落,古希臘的光輝成了遙遠的記憶,新興宗教常以血和火在多變的大地上寫下他們的名字,然而最後,也只是與底比斯和巴比倫的傳說融在一起………..,在佛法弘揚的地方,佛陀的教義和修行方法,以及聖者的生活事蹟、記憶,一代代地傳頌下來,先是口口相傳,然後記載在世上最浩瀚、最詳細的宗教典籍裏--佛教的三藏中。」(摘錄自《舍利弗的一生》之前言/ 向智尊者著/ 香光書香編譯組中譯。)
深切祈願 佛陀樸實、真確的法義和修行方法,「不要因世俗生活之積習和觀念的衝擊以及世俗生活之思想模式的導向,而演變成各種不同的新理論」; 深切祈願佛弟子們正向、直向地追求佛陀所教導的樸實、真確的端正法。
◆ 引用和參考資料:
1. 攝阿毗達磨義論 葉鈞居士 譯
2. 舍利弗的一生 (The Life of Sariputta, by Ven. Nyanaponika Thera) 香光書香編譯組 譯
3. Nyanaponika-A Farewell Tribute, edited by Ven. Bhikkhu Bodhi
4. Newsletter No.28 of BPS
5. Majjhima Nikaya,by Ven. Nanamoli and Ven. Bhikkhu Bodhi
6. 印度佛學思想概論 呂澂先生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