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佛教簡史—尼泊爾佛教

尼泊爾,唐朝時稱為尼波羅(梵Nepala),位於中南亞,中國西藏的南方。國土十分之九為喜馬拉雅山所盤踞,東鄰西孟加拉、錫金,南接印度,首都加德滿都。

  尼泊爾與佛教的關係可以追溯到佛陀的時代。悉達多太子的出生地——迦毘羅衛國天臂城間的藍毘尼園,即在今尼泊爾西部毗鄰印度邊境一帶。據傳,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巡禮佛跡時,曾小住于此,並立塔、石柱,至今已成為尼泊爾現存最古的遺跡。《大唐西域記》卷七載,尼波羅國的人民邪正兼信,大小乘兼習,該國的國王是刹帝利栗呫婆種,篤信佛法。佛教傳入尼泊爾的時間,大約是在阿育王統治時代,至今加德滿都附近還保存一座當時所建的佛寺。在七世紀玄奘大師抵達印度時,當地僧眾約有二千多人。當佛教在印度衰微之後,尼泊爾佛教仍很興盛。

  另外,義淨的《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上,描述該國天王寺的僧侶擅長梵語、梵書,可知七世紀末葉,梵語教學盛行於尼泊爾了。

  七世紀到九世紀時,該國隸屬於西藏,因此在這個期間,不少的西藏佛教徒來到加德滿都,如:瑪爾巴大師和密勒日巴尊者是當時前來參學的兩位著名的噶舉派宗師。十三世紀初,由於印度本土的佛教受到迫害,不少印度僧侶移居尼泊爾,攜入大量經典,形成尼泊爾佛教鼎盛時期。可惜這些經典並未受到完善保存,以致蟲蠹腐壞。一直到十九世紀初葉,英國學者荷吉森( B.H. Hodgson )發現古代梵文佛典,於一八二六年公開發表,震驚學界,當時一共搜集梵語寫本三百八十一部,分別在加爾各答、牛津、倫敦、巴黎等地加以研究,法人布諾夫( E. Burnouf )因而著有《印度佛教史序說》、法譯《妙法蓮華經》等二書。十九世紀末葉,英、法、日學者分別獲得梵本寫經多本,目前大部分珍藏於英國劍橋、日本東京及京都等各大學。

  加德滿都谷地是全國人口集中地區,其佛教狀況足以代表尼泊爾的佛教現況。目前大致可分南傳佛教、西藏佛教和那哇爾佛教。南傳佛教近代開始傳入。一九二八年,摩訶般若法師在印度古希那羅(拘屍那羅)出家,是尼泊爾的第一位南傳比丘。一九四三年,第一座南傳佛寺完工,其他各寺也陸續興建。般若難陀法師是當時僧臘最高的上座比丘。那哇爾佛教可能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佛教,遠在阿育王巡禮尼泊爾以前已經存在,一直延續至今。西元八世紀,與印度教和民間信仰混合而成為密教形態。那哇爾佛教傳統與藏密不同,只傳親族而不傳外人,由此漸趨沒落,傳承漸失。

  二次大戰後,尼泊爾政府重視佛教,生機漸燃。一九五六年及一九八六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就在加德滿都召開。藍毘尼園在聯合國支援及世界各佛教國資助下,目前正複建中。現存佛教建築中,以加德滿都的斯瓦揚普那多寺最著名,佛陀那德塔廟則是尼國境內藏人最尊崇的建築物,而最美觀的則首推健額那拉央塔,這些寺塔都保存了古代的風格,因此每年吸引世界各地前來朝聖的佛教徒絡繹于途,為尼泊爾佛教的發展帶來新機運。

  一九七九年、一九八五年,星雲曾多次領眾參訪尼泊爾,並解囊捐助藍毘尼園的複建,使得佛教復興的腳步加速。其皇族顧問 Mr. Loke Donshan 也曾率團參訪臺灣高雄佛光山。

  目前,由於教育普及,許多知識份子紛紛遠赴亞、美、歐等地學習佛法,一九八八年,達摩哇帝率滿乘、法地等五位法師前往佛光山美國西來寺求受三壇大戒,重整比丘尼僧團于尼國。達摩哇帝並派遣其徒滿乘等人陸續到佛光山學習人間佛教,今已返國弘揚大乘佛法。

 


上一篇(瑪姬瑙准-西藏一位女性成) 回目錄 下一篇(噶舉上師祈請文(原名: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