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手冊(一)

隆波田禪師 

活在當下的實修法門念頭如溪水般恒常的流動,當念頭來時,要同時知道身體的動作,這是滅苦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我可以向你保證。   

   --- 隆波田 禪師

  隆波田禪師或稱潘.印特佩悟,191195日生於泰國東北邊境洛伊省的布宏小鎮。他是清與姍的兒子,他的父親早逝。由於小鎮上沒有學校,隆波田在童年時並沒有接受正式教育。就像其他小孩一樣,他必須幫著母親照顧耕田。
  11歲時,他在當地的寺裏成為沙彌,他的叔叔是該寺的常住。在寺裏18個月中,隆波田學習經典與不同的禪修方法,例如吸氣時默念「佛」,吐氣時默念「陀」以及數息法。在脫下僧袍後,他回到家裏。
  根據習俗,隆波田在20歲時回去受戒成為比丘,再次向叔叔學習並禪修6個月。回復在家生活之後,他22歲那年結婚,並育有3個小孩。在村裏,隆波田經常是舉辦佛教活動的負責人,受到當地人民深深景仰,並在三次不同場合被推選為村子的領導者。儘管身負重任,他還是繼續不斷地禪修。
  後來他移居到同省較大的江翰鎮,以便孩子們上學。做為一個貿易商,他駕著自己的船沿著湄公河往來于泰國與寮國間做買賣。這段時間內,他有機會接觸到一些禪修大師,也增強了他對正法(真理)探究的決心。
  此外,他發覺到多年努力的行善、做功德、練習不同的禪修方法,並沒有消除他的瞋心。最後,他決定開始尋求解決的方法。
  1957年,隆波田年近46,離開了家並下定決心若不找到真理,就不回家。他來到了農開省的摩尼光寺練習一種簡單的肢體動作,但是他不像別人在心中默念「動、停」,只是覺知身心的動作。幾天裏,也就是1957年泰國舊曆811日的早晨,他的心已完全到達了苦滅,不需要任何傳統的儀式或老師。
  後來隆波田回到家,以在家老師的身份,用2年又8個月的時間將所找到的法教給他的妻子和親戚。而後,他決定再出家使正法更弘開。剃度典禮於196023日舉行。
  隆波田的教法流傳國內外。儘管身體狀況不佳,他還是獻身於傳法。1982年診斷出他有胃癌,他不顧病情,仍然繼續積極地工作6年直至生命終止。
  1988913日下午615分于泰國東北的洛依省,隆波田安詳地離開人世,享年77歲。
  1 導論
  一
  我所說的法(真理),人人有份。它並不特別屬於某一宗教,不論佛教、婆羅門教或基督教;也不專屬任何國籍,不管是泰、中、法、英、美、日或臺灣,任何人證悟了它,就擁有它。
  悟者得之;迷者不察。人人本具,不論教派。
  悟了,你無法阻止他人修習它。
  悟了,你無法摧毀它,因為它不可摧。
  你無法阻止他人證悟它,因為行者自修自悟。
  悟了,你無法摧毀它,因為它一直如此。
  二
  人本身即是宗教。
  法在人中,人即是法。
  古人說:「天堂在心中,地獄在心中;涅槃(一切煩惱與痛苦的止息)也是如此。」
  心在那兒?
  你可曾見過心?
  若不曾見過它,你應該修行直到瞭解心是什麼為止。
  地獄是指心理上的痛苦或不快樂。當它消失時,我們便在天堂裏。每當瞋心起時,我們又回到地獄。就算現在我們在天堂,沒掉進地獄,但不知道出路,等於在世間法(世俗諦)裏,當我們無法從世間法找到出世間法的路,我們就會在世間法的漩渦中走不出來。在世間做善事是眾生的行為,稱不上是人的行為,更稱不上是聖者的行為。希望大家有這樣的瞭解。當我們已解脫苦惱,那就是出世間的行為。
  三
  佛陀的心是清、明、靜、淨、亮、敏的心。這心人人都有,毫無例外。
  水和泥不是同樣的東西。泥使水看來混濁,但水本自明淨。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如果能領會這點,便能逐步走上正道。佛陀說清、明、靜、淨的心,心淨則泥無法再使水染..心淨則泥無法再使水染;心亮則泥沉,脫底而落;心靈敏則輕,能看清萬物。
  世間法(世俗諦)與出世間法(勝義諦)同時存在。如果我們真正體悟後者,便能辨別兩者,否則便無法區分。
  四
  使悉達多太子成為佛陀的法,在他之前就已存在。它就是當下這平常的心。
  你現在聽我說法的心如何?
  它是中性的,帶著覺性的。
  你覺知這心嗎?
  假使你覺知這中性的狀態,這就是我們所謂的寧靜。你可以工作、談論或思考任何事情。這種心毫不費力。
  它很容易調教,但是,不瞭解它的人卻常把容易的變成困難的,或是簡單的複雜化。
  這中性的心自然而毫不費勁。
  人人有這種心,但我們不曾注意。它就是所謂的平等心。
  五
  人,生而思考,思此想彼,永無終止。
  念頭像溪水般的流動。
  念頭是最快的,快過閃電或其他。
  由於我們看不清念頭,所以有痛苦。念頭本身並不痛苦。當念頭生起時,我們不能同時看見、知道和瞭解它,因而生起貪、瞋、癡而帶來痛苦。
  貪、瞋、癡事實上不存在,只因為我們看不見「心的源頭」,所以它們才生起。
  六
  因此,讓我們來培養自覺。念頭生起時,知道、看見、瞭解它。這就是覺--慧。我們稱之為「自覺」。只要我們覺知,就不會被念頭拖走;若不留神,它便導演不停。
  這方法可以說是頓悟的快捷方式。
  第一篇 培養自覺
  
  第一篇 培養自覺
  自覺
  讓我們清楚的覺知身體的每一個動作,例如,在眨眼時要覺知,在呼吸時要覺知,念頭生起時要覺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覺。
  自覺無價。我們買不到,也沒有人能代替他人覺知。例如,當我握緊拳頭時,有誰知道我的感覺嗎?沒有別人。外表上,你可以看到我握緊拳頭,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感覺。同樣地,當別人握緊拳頭時,我可以看見,卻無法知道他的感覺。
  規律的動作
  做事情都有方法以達成目的。同樣地,訓練自覺以達成「覺--慧」也需要技巧。
  不要靜坐不動;要一直規律地動作。
  不要閉上眼睛。
  你可以用任何坐姿或坐在椅子上,站立或躺下。
  現在,我將建議你一個方法:(見圖文解說)
  1. 雙手掌心向下,平放大腿上。
  2. 翻右掌,停。(掌心朝左,垂直置於大腿上)要覺知,不可自語「翻右掌」,只要覺知就夠了。
  3. 舉右掌,停。(均需覺知)
  4. 貼右掌於小腹,停。(均需覺知)
  5.翻左掌,停。(掌心朝右,垂直置於大腿上均需覺知)
  6.舉左掌,停。(均需覺知)
  7.貼左掌於右掌背上,停。(均需覺知)
  8.提右掌貼胸,停。(均需覺知)
  9.外移右掌,停。(均需覺知)
  10.下移右掌垂直置於右大腿上,停。(均需覺知)
  11.覆右掌,平放右大腿上,覺,停。(均需覺知)
  12.提左掌貼胸,停。(均需覺知)
  13.外移左掌,停。(均需覺知)
  14.下移左掌垂直置於左大腿上,停。(均需覺知)
  15.覆左掌,平放左大腿上,停。(均需覺知)
  
  這是訓練自覺的實際方法。我們不一定要熟讀經典,因為那只是語言文字。熟讀經典並不能讓我們開悟。這個練習才是開悟之道。
  我們也應清楚的覺知其他姿勢,例如左側臥、右側臥、仰臥、從左側臥起身、從右側臥起身以及仰臥起身。你應該常常訓練自覺。
  往返經行
  久坐以後,可能引起酸痛,我們可以改變姿勢,來回地走。
  走久了,可以換成坐姿。這就叫做「更換姿勢」;行、住、坐、臥應該適當地調配。
  走時,不要擺動雙手。應將兩手攬抱於前胸或交手於背後。
  當往返經行時,你應覺知腳的動作。
  沒有必要自語「右腳動」、「左腳動」。
  不要走太快或太慢,自然地走。
  當你走時要覺知自己在行走。如果你沒有帶著自覺來行走,就沒有效果。
  日常生活中培養自覺
  我們必須盡己所能來培養自覺,甚至可以在轎車裏或公車上練習。
  當我們坐在公車上或轎車時,可以把手放腿上而上下翻掌,或以姆指摩擦食指指尖,或是重複地握拳放拳,慢慢地做,要覺知。
  不論何時何地,練習必須像遊戲般的輕鬆,每次只動一隻手,而非雙手一起動。動右手就別動左手;動左手就別動右手。
  有人可能會說:「我很忙,沒有時間練習。」或「我不能練習,我不夠清淨。」這些都是藉口。
  如果我們想要做件事情,便能找到時間做。不論做什麼都要覺知。假如你是一位老師,當你拿筆時,帶著覺知拿筆。寫字時也要帶著覺知。
  這就是日常生活中培養自覺,向自然學習法。
  當吃飯時,要覺知地拿湯匙。要覺知地將食物放入口中,咀嚼時,要覺知。吞咽時,要覺知。
  持續練習如環鏈
  我保證佛陀所說的法以及我所教的方法。如果你夠認真並持續不斷像環鏈或時針繞行般地練習,我向你保證我當下所說。
  「持續地練習如環鏈或時針繞行」,並不表示必須時時刻刻地做規律的手部動作或往返經行。
  所謂「時時刻刻練習」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你都要覺知每一個動作:洗衣、掃地、清理房舍、洗碗、寫字或做生意。覺性將點點滴滴的累積,像雨水落在完好的容器裏而裝滿它。
  當我們來回走動,手的進出動作都要覺知,上床時我們可以反復地握拳、放拳直到入睡為止。醒來時,應繼續練習。這就叫作「培養自覺」。
  總結重點
  如同佛陀所教導的,練習規律動作,持續如環。行住坐臥或曲或伸,時時刻刻覺知每一個動作。
  練習規律動作,翻覆手掌、提放手臂,要覺知;低頭、抬頭要覺知;左傾、右傾、眨眼、張口、氣息入出,要覺知。
  當念頭升起時,要覺知。時時刻刻覺知所有動作。不要靜坐不動。
  這就是培養自覺的方法。
  這方法練習的精要,是如同「掌中葉」的法,只是覺知身體的每一個動作,以及念頭的起伏。若你能如我所說的持續認真地練習,我擔保不出三年煩惱將斷,痛苦止息。也許只需一年,對某些人而言,也許只要一至九十天。練習的結果是,煩惱將會減少或不再對你產生干擾。
  (「掌中葉」注:佛陀和一群比丘走進樹林,他取了幾片葉子放在手裏,問他的弟子們:「這林間的葉子和我手中的葉子那樣較多?」弟子們回答:「世尊!林中的葉子較多。」佛陀接著說:「我所知道的就如同這樹林中的葉子一樣多,但我教導你們的則如我掌中的葉子一樣少,雖然少,卻是可以導向滅苦之法。」) 

相關文章:
自覺手冊(四) 隆波田禪師 緣氣:(2924)
自覺手冊(三) 隆波天禪師 緣氣:(3038)
自覺手冊(二) 隆波田禪師 緣氣:(3126)

上一篇(自覺手冊(二)) 回目錄 下一篇(在生活中禪修 請讓被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