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手冊(三)

隆波天禪師

附錄一


  內觀所緣
  觀「名色所緣」
  
身、心、身動、心動、身病、心病
  
-無常-無我
  
名相
  
宗教、佛教
  
過失、功德
  觀「勝義諦所緣」
  
事物勝義狀態
  
--
  
---
  
煩惱-渴愛-執取-
  
戒蘊-定蘊-慧蘊
  
欲漏-有漏-無明漏
  
身惡業
  (它如何受惡報?若真有地獄將往何地獄?將在那裏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語惡業
  (它如何受惡報?若真有地獄將往何地獄?將在那裏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意惡業
  (它如何受惡報?若真有地獄將往何地獄?將在那裏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綜合身、語、意惡業
  (它如何受惡報?若真有地獄將往何地獄?將在那裏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身善業
  (它如何是受善報?若真有天堂或涅槃,將在那個層次?在那兒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語善業
  (它如何是受善報?若真有天堂或涅槃,將在那個層次?在那兒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意善業
  (它如何是受善報?若真有天堂或涅槃,將在那個層次?在那兒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綜合身、語、意善業
  (它如何是受善報?若真有天堂或涅槃,將在那個層次?在那兒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狀態(苦盡)
  附錄二
  
  佛在《葛拉瑪經》中的開示
  不可只因它是口傳已久,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奉行已久,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道聽塗說,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載諸典籍,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我見,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哲理,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順乎我思,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合我理論,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說者看來可信,就信以為真。
  不可只因它是導師所說,就信以為真。
  葛拉瑪人!
  每當你親身體驗到:
  這些是不善、有害的、為智者所斥、遵行後得到無益或痛苦的,就要棄舍這些。
  葛拉瑪人!
  每當你親身體驗到:
  這些是善的、無害的、為智者所贊、遵行後得到有益或快樂的,就要實行這些。
  附錄三
  曼谷郵報之節錄(199314)
  當你開始研究自己時,你已在研究法;

  而後每個人皆能熄滅自己的痛苦。
  那個時候,我還是在家居士。
  有一天晚上,當我練習行禪和觀照念頭時,
  突然感到身體毫無重量而且開始漂浮
  我已經完全死去

  這樣鮮明地重生

  像是站在盛開的蓮花上。

  當晚,一位不識字的農夫成為泰國非常重要的禪師之一。
  隆波田禪師後來將他的經驗以簡單、易懂的語言教導大眾,傳達這共通的訊息。
  
  研究法,基本上就是研究自己,
  也就是觀察自己的感受和念頭。
  這跟信仰、儀式沒有關係。
  你的國籍,你講什麼語言,
  穿什麼衣服都不重要。
  你有沒有出家,你是年輕或年紀老,
  或者你信仰什麼宗教也都無關。
  
  如果你開始研究自己,
  開始觀察念頭,
  你已經是走在研究法的道路上。
  而後每個人將可以熄滅痛苦。
  
  雖然不同的宗派有各種禪修和觀照的方式,但這些就像是走不同的道路而目標卻是一致的。隆波田的教導強調自覺(Sati)。有別于傳統的靜坐和經行,他提出了在動中培養覺性的方法。
  
  動時,知道在動。
  停止時,知道停止。
  
  他建議初學者以漸進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對每個身體動作保持覺知。
  
  當你舉起手時,知道你在舉手。
  當你翻掌時,知道你在翻掌。
  當向前走和向後走,左轉和右轉,
  往上看和往下看,或是你動眼皮時,
  口張開時,呼氣和吸氣時,都要覺知。
  
  清楚地覺知每一個身體的動作,
  這就是喚醒自覺的技巧。
  
  然而知道每個身體動作只是觀察心念起伏的第一個步驟。當練習動中禪時,念頭當然會生起。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因為大部分人並不瞭解心是如何運作,也不能看清自己的念頭。
  
  當一個念頭生起時,
  知道它生起並且讓它滅去,
  借著觀察每個身體的動作,
  可以讓你看見念頭。
  當念頭起時,立刻看見,
  不管想的是什麼,都能如實觀照。
  
  隆波田教導了「知道」和「看見」念頭的不同,如果只能知道在想什麼,你還是會被這些念頭困住,對它們認同,而被念頭帶著跑,不斷延續。
  但是「看見」是指在念頭外面做有距離的觀察,這能令你立刻覺知每一念頭的生起,而不使它再延續不斷。
  如果你想明瞭念頭的結構,以及貪心和欲望是如何地牽動並帶來痛苦,他建議:
  
  從自己的所有念頭中解脫,
  這需要練習不被它們困住,
  而不是嘗試著去除它們。
  
  這種分離式的觀察,每個人隨時隨地皆可練習。
  根據隆波田的教法,經過持續地練習後,你應有圓滿的覺性,而這覺性將帶領你達到單一的境界,內心超越了對戒、定、慧的執著。
  練習隆波田教導的動中禪,你不需要經過禪修的不同步驟
像是喜與舍的境界因為經由不斷地觀照念頭,你將會親證到如同隆波田所形容的,當他證悟到內心淨化時「像是站在盛開的蓮花上。」
  
  人與念頭
  念頭是自然的,而且對人的生活和內心有著重要的影響。我們在生活中隨時都有念頭,但卻很少知道它們,不瞭解它們的把戲或心念結構的運作。因為念頭速度快過閃電,像溪水不斷地流動,讓我們無法趕上。
  有兩種念頭:
  第一種是剎那生滅的妄念,
  帶來了貪、瞋、癡。
  第二種是我們作主的念頭,
  它不會引發貪、瞋、癡,
  因為是帶著正念正知去想的。
  
  痛苦與煩惱的產生源自於無法看清念頭。念頭本身並不是苦。當念頭來時,我們無法同時知道、看到和瞭解它,因而陷入其中,貪、瞋、癡隨之而來,並令人感到痛苦。
  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問題,妄念將不斷生起,不論是在吃飯、坐著、睡覺或走到任何地方。苦將會是心的對象。
  念頭和覺性是人的兩種本質,當其中之一強時,另外一個將變弱。
  假使我們能不斷地培養自覺,當念頭來時,我們立刻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心在此時會改變。「正道」從此開始,這就是涅樂(苦滅)的起點。
  動中禪
  禪修最直接的方法是知道身體的每一個動作,知道心念的起伏。
  動中可以發展覺性,如果靜坐不動,當念頭來時,很容易進入念頭中而不自知。因此我們應經常移動身體的部位,而且要知道每一個動作。當念頭來時,我們將看見並瞭解。
  隆波田禪師建議我們練習動中禪,他介紹了開啟自覺的技巧,包括來回經行和一套手部規律的動作。
  人本身即是宗教,
  而佛教是覺、定、慧。
  過失是黑暗、無明、苦。
  功德是光明、正知、不苦。
  戒 (sila)指平常心,
  超越了善與惡,是一種中性的心境。
  每當我們無法處於此境時,當下就是死了、
  沒有戒、只有苦。
  毗婆奢那 (vipassana)指內觀或是如實正觀
  (往內觀看身心的實相)
  如果有內觀智慧,心將會完全地轉化。
  聖者的境界是將心的品質從粗重轉為輕細,
  從晦暗轉到清澈,從無明轉到開悟。
  佛陀的心是清、明、靜、淨、亮、敏的心,
  這心人人都有。
  佛陀只教導如何滅苦,
  因此,佛陀的教法與儀式或神秘無關。
  苦的生起源自於未能看清念頭。
  念頭極快速,快過閃電或其他。
  念頭如同溪水般恒常地流動。
  當念頭來時,要同時知道身體的動作,
  這是滅苦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我可以向你保證。 

相關文章:
自覺手冊(四) 隆波田禪師 緣氣:(2913)
自覺手冊(二) 隆波田禪師 緣氣:(3110)
自覺手冊(一) 隆波田禪師 緣氣:(3279)

上一篇( 自覺手冊(四)) 回目錄 下一篇(自覺手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