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法藏「新十玄」論台灣教育之重建  指導教授:林玉体

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完整且健全的人格,因此強調自我之自主性啟蒙、人與自然環境及人與社會關係之和諧性。

由此,教育亦應於此發揮功能才是;不過,隨著社會變遷與科技發達,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卻出現教育功能無法發揮的問題:在自主性啟蒙方面,缺乏學術自由、教學自由、學習自由;個體缺乏批判性思考能力;在人與自然環境關係方面,包括自然生態之破壞、工具理性之宰制;就人與社會關係來說,台灣長期淪為威權統治、教育成為政治之奴僕。諸如此類,皆凸顯出教育在根本上的病態;本研究之所以採取法藏「新十玄」的觀點,主要是因為宗教著重在人生終極意義上提出整全性、根本性的關懷,由法藏「新十玄」中「事事無礙」境界的提出有助於泯除偏執,給予當前的教育實施另外一種思考方式。職此,本研究乃由法藏「新十玄」論教育之重建,主要目的在由教育自主性、人與自然環境關係、人與社會關係等三大問題探討當前的台灣教育;並由法藏「新十玄」衍申出上述三大面向之蘊義,並對此提出重建性的教育主張。茲就蘊義暨教育重建分述結論如下:


在教育自主性之重建上,「新十玄」蘊含破執之自由觀;巨觀方面,強調藉由回歸教育本質、重視鄉土教育、研究台灣教育主體性,鋪陳教育主體性之建立,使師生發揮自覺精神,避免受到意識型態的宰制;微觀方面,述及教師專業自主性之發展,使教師能享有專業自由、參與組織決策、免除外力干預、規畫本身的專業成長;同時,著重學生批判性思考能力之培養,以提昇其自我能力、涵育個人思考模式的合理性。於教育中人與自然環境關係而言,「新十玄」宇宙圓融之科學觀,意在由建立人與自然環境之和諧關係、兼重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重視科學方法與培養科學精神三方面論述教育重建,超越主客二元的世界觀,在知識、科學進步的同時,也能反躬自省人的本質、教育目的之所在,破除片面的認識與了解,獲得真正的解脫與自由。就教育中人與社會關係來說,「新十玄」含蘊有平等與慈悲之宗教觀,強調眾生平等之民主觀與慈悲利他之宗教愛;從而,著重人與社會關係之民主重建,依據每一個體的根性、因緣加以彰顯、提昇;校園民主之奠立,能夠觀照一切,不為成見所礙,深切體認自己的定位;教育愛之發揚,把學生當作目的的存在,誘發受教者向上精進。最後,本研究由法藏「新十玄」的義理引申出自由、科學、民主、愛作為重建教育問題之基石。

關鍵詞:法藏「新十玄」、教育重建、自由、科學、民主、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87/碩士/研究生:謝時瑩  指導教授:林玉体    考試委員林玉体先生

 

參 考 書 目
一、 佛典: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五十卷),載於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二卷(阿含部下), 頁1-373。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七卷),載於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九卷(華嚴部上),頁 1-62。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載於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九卷(華嚴部 上),頁395-788。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百卷),載於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二五卷(釋 經論部上),頁57-756。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隋˙杜順說,唐˙智儼撰。華嚴一乘十玄門(一卷),載於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五卷(諸 宗部二),頁514-518。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唐˙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載於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五卷(經疏部三),頁 107-491。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唐˙澄觀述。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載於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六卷(經 疏部四),頁1-700。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唐˙澄觀述。大華嚴經略策(一卷),載於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三六卷(經疏部四),頁 701-708。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唐˙法藏撰、宋淨源述。金師子章雲間類解(一卷),載於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五卷(諸 宗部二),頁663-666。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唐˙法藏述。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四卷),載於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四五卷(諸宗部二) ,頁477-508。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唐˙法藏集。華嚴經傳記(五卷),載於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五一卷(史傳部三),頁 153-172。 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宋‧閻朝隱撰。《大唐大薦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師之碑》(一卷),載於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五0卷(史傳部二),頁280。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新羅‧崔致遠撰。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大德法藏和尚傳(一卷),載於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 第五0卷(史傳部二),頁280-289。台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
清‧續法撰。《法界宗五祖略記》(一卷)。載於白馬精舍印經會恭印:新纂大藏卍續藏經,第七七冊(史傳 部),頁619-625。台北:白馬精舍印經會。
二、工具書: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民74)。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慈怡主編(民84)。佛光大辭典(共八冊)。高雄:佛光出版社。
三、中文部分:
方立天(民80)。法藏。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方立天(民86)。華嚴金師子章。台北:佛光出版社。
方東美(民82)。華嚴宗哲學(上)(下)。台北:黎明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仲堯(民85)。華嚴宗三祖─法藏大師傳。台北:佛光出版社。
印順法師(民81)。學佛三要。台北:正聞出版社。
田養民著,楊白衣譯(民70)。大乘起信論樞要。台北:彌勒出版社。
史明(民77)。台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自由時代週刊社。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4)。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二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改會。
李日章(民74)。中國哲學現代觀。高雄:復文出版社。
李世傑(民68)。天台宗要義,載於張曼濤主編,天台學概論,頁45-58。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李筱峰(民87)。蔣介石與二二八事件,載於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頁 455-469。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沈清松(民72)。科技對文化的影響與中國哲學的展望。哲學與文化,10〈5〉,頁2-20。
沈姍姍(民84)。教師專業與教師權力關係之探討,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與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邁向 二十一世紀的師範教育,頁173-185。台北:師大書苑。
吳汝鈞(民81)。佛教的概念與方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吳清基(民78)。校園民主化的理念與實施,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民主法治與教育,頁371-389。台北: 台灣書店。
吳慶年(民84)。莫讓特權蹂躪我國美麗的環境-序《台灣生命的心聲》,載於鄭先祐編,台灣生命的心聲, 頁5-7。台北:前衛出版社。
林玉体(民73)。教育概論。台北:東華書局。
林玉体(民75)。教育價值論。台北:文景出版社。
林玉体(民83)。談開放教育與教育開放。北縣教育雙月刊,2期,頁19-20。
林玉体(民84)。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玉体(民87)。台灣教育與國家定位。台北:師大書苑。
林志忠(民87)。科技素養教育的哲學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侯秋東(民80)。真智慧之門。高雄:佛光出版社。
胡夢鯨(民77)。科層體制理論及其對現代教育的意義。東方雜誌,復刊21(10),頁43-50。
海雲繼夢法師(民87)。心靈方程式。台北:圓明出版社。
殷海光(民70)。思想與方法。台北:大林出版社。
徐南號(民85)。台灣教育史。台北:師大書苑。
黃天中編著(民81)。自由學習。台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黃丘隆等譯(民78)。馬克斯‧韋伯。台北:結構群出版社。
黃玉冠(民83)。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黃政傑(民80)。教育理念革新。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政傑(民84)。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民85)。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黃俊威(民82)。華嚴「法界緣起觀」的思想探源-以杜順、法藏的法界觀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懺華(民73)。佛教各宗大意。台北:文津出版社。
陳孔立主編(民85)。台灣歷史綱要。台北:人間出版社。
陳伯璋(民76)。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民77)。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沛然(民82)。佛家哲理通析。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奎熹、高強華、張鐸嚴編著(民86)。教育社會學。台北:空中大學。
陳玲蓉(民81)。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陳迺臣(民86)。教育哲學導論-人文、民主與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Martin Buber著、陳維剛譯(民80)。教育的目的。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陳萬益(民82)。鄉土文學。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莊萬壽(民84)。台灣本土文化之理論建構,載於尤清主編,台北縣教育改革經驗,頁239-258。台北:復文 圖書出版社。
郭為藩(民84)。教育改革的省思。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湯用彤(民72)。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
溫明麗(民84)。自律與現代化關係及其對台灣教育之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
溫明麗(民86)。批判性思考教學-哲學之旅。台北:師大書苑。
張秀雄(民82)。民主法治與教育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張曼濤(民68)。思想、宗教、信仰。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張國龍(民83)。連第三世界國家都不如的台灣能源政策,載於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編著,核電夢魘,頁 188-192。台中:晨星出版社。
張博宇主編(民76)。慶祝台灣光復四十週年台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上)。新竹:台灣省新竹社會教育 館。
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民82)。教育學方法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馮朝霖、薛化元(民86)。「主體性與教育權」,載於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頁69-122。台北: 業強出版社。
Huston Smith著、劉安雲譯(民87)。人的宗教:人類偉大的智慧傳統。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
楊中芳(民85)。如何研究中國人。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楊慶豐(民82)。佛學與哲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廖明春(民83)。荀子新探。台北:文津出版社。
鄧克銘(民86)。華嚴思想之心與法界。台北:文津出版社。
諸葛陽編著(民78)。生態平衡與自然保護。台北:淑馨出版社。
霍韜晦(民75)。絕對與圓融-佛教思想論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羅光(民84)。中國哲學認識論。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
黛維尼爾著、楊懿麗譯(民80)。佛教的基本教義。台北:法爾出版社。
釋聖嚴(民82)。佛教入門。台北:東初出版社。
釋睿理(民79)。佛學概論。台北:大雄淨舍。
四、西文部分:
Dewey, J. (196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N.Y.: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Douglas Kirp, D.L. and Yudot M.G. (1974).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he Law : Cases and Materials, McCutchan, BerKeley, Ca.
Habermas, J. ( 1971).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Boston:Beacon Press.
Habermas, J. ( 1979).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 Boston:Beacon Press.
Habermas, J. ( 1984).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Boston:Beacon Press.
Habermas, Lenhardt & Nicholsen(trans.), (1993). Jus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Cambridge,Mass.:MIT Press.
Hook, S. (1970). Academic Freedom and Academic Anarchy. N.Y.: Cowles Book Company, Inc.
Weber, M. (1958).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Weber, M. Roth G. and Wittich C. ed. (1978). Economy and societ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上一篇(入菩薩行論- 第一品 ) 回目錄 下一篇(八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