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正藏典籍: |
1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凡七卷,或八卷。略稱法華、 妙法華經。大正藏第九冊。 |
2 後秦.鳩摩羅什譯,龍樹菩薩造,《十住毘婆沙論》卷五易行品,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
3 後秦鳩摩羅什譯,龍樹菩薩著,《大智度論》,凡一百卷,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
4 後秦鳩摩羅什譯,龍樹菩薩造,青目(梵 Pivgala)釋,《中論》,凡四卷,大正藏第三十冊。 |
5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品般若經》,凡二十七卷(或三十、四十),九十品,又稱二萬五千頌般若,大正藏第八冊。 |
6 唐.實叉難陀譯。又稱新華嚴、唐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四,大正藏第十冊。 |
7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凡四十卷。。又作大涅槃經、涅槃經、大經。大正藏第十二冊。 |
8 姚秦.竺佛念《菩薩瓔珞本業經》,凡二卷,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
9 隋.智者著,《法華玄義》,大正藏第三十三冊。 |
10 隋.智者著,《法華文句》,大正藏第三十四冊。 |
11 隋.智者著,《摩訶止觀》,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
12 隋.智者著,《維摩詰經玄疏》,大正藏第三十八冊。 |
13 隋.智者著,《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
14 隋.智者著,《稱觀無量壽經疏》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七冊。 |
15 隋.智者著, 《法界次第初門》卷下之上,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
16 隋.智者著,《四念處》卷二、四,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
17 隋.智者著,《四教義》,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
18 隋.灌頂著,《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大正藏第五十冊。 |
20 隋.灌頂著,《天台八教大意》,大正第四十六冊。 |
21 唐.湛然,《十不二門》,全一卷。大正藏第三十三冊;另有抄錄自釋籤之單行本普遍流通,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
22 唐.湛然著,《止觀義例》,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
23 唐.湛然著,《止觀大意》,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
24 唐.湛然著,《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一之四,大正46 |
25 唐.湛然著,《維摩詰經略疏》,大正藏第三十八冊。 |
26 唐.湛然著,《法華玄義釋籤》,大正藏第三十三冊。 |
27 元.諦觀著,《天台四教儀》,大正第四十六冊。 |
28 明.智旭,《教觀鋼宗》,大正第四十六冊。 |
29 宋.從義,《四教儀集解》三卷,卍續藏第一百零二冊。 |
30 元.元粹,《四教儀備釋》二卷,卍續藏第一百零二冊。 |
31 元.蒙潤,《四教儀集註科》二卷,卍續藏第一百零二冊。 |
32 清.靈耀,《四教儀集註節義》一卷,卍續藏第一百零二冊。 |
33 清.性權,《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二十卷,卍續藏第一百零二冊。 |
34 梁.慧皎《梁高僧傳》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冊。 |
35 隋.吉藏撰,《大品經遊意》,大正藏第三十三冊。 |
36 唐.法藏撰,《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五冊。 |
37 唐.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序-、卷上,大正藏第四十四冊。 |
38 唐.法藏撰,《華嚴五教章》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五冊。 |
39 唐.玄奘譯,窺基註解,天親菩薩造,《大乘百法明門論解》卷上,大正藏第四十四冊。 |
40 唐.法藏撰,《華嚴經疏》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五冊。 |
41 日僧空海著,《辨顯密二教論》卷上,大正藏第七十七冊。 |
42 日僧空海著,《祕藏寶鑰》三卷,略稱寶鑰、略論,大正藏第七十七冊。 |
43 日僧空海著,《十住心論》十卷,全稱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大正藏第七十七冊。 |
44 宋.睦庵善卿編,《祖庭事苑》卷八,卍續藏第一一三冊 |
45 南宋.晦翁悟明撰,《聯燈會要》卷一,卍續第一三六冊 |
46 唐.道宣撰,《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上一、卷中三、四,大正藏第四十冊。 |
47 梁.慧皎著,《梁高僧傳》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冊。 |
48 宋.志槃著《佛祖統紀》卷第二十九,大正藏第四十九冊。 |
49 宋.知禮著,《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卷第二,大正藏第三十七冊。 |
50 朝鮮新羅.元曉著,《法華宗要》,大正藏第三十四冊。 |
51 元.諦觀錄,《四教頌》,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
二、參考書目: |
1 陳英善著,《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東初出版社,民國84年3月初版 |
2 鎌田茂雄著,《八宗鋼要》,佛光出版社,民國82年8月初版 |
3 張曼濤編著,《天台宗之教判與發展》,大乘文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6,1979 |
4 釋靜權著,《天台宗鋼要》,佛教出版社,民國68年6月初版 |
5 釋慧嶽著,《天台教學史》,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印行,民國73年3月 |
初版 |
6 王志遠著,《宋初天台佛學窺豹》,佛光出版社,民國81年8月初版 |
7 吳汝鈞著,《法華玄義的哲學與鋼領》,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1月 |
8 藕益智旭著、釋靜修科釋,《教觀鋼宗科釋》,佛陀教育基金會,民國90年6月 |
9 聖嚴法師著,《天台心論-教觀鋼宗貫註》,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 |
10 尤惠貞著,《天台宗性具圓教之研究》,鵝湖學術叢刊22,文津出版社印行,民國82年5月初版 |
11 黃懺華著,《佛教各宗大意》,佛駝傲育基金會,民國89年12月 |
12 平川彰、椲山雄一、高崎直道編輯,林久椎釋,《法華思想》,文殊出版社,民國76年11月 |
13 王亭之主編,《妙法連華經導讀》,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1994年1月14 法華玄義釋譯,蘇榮焜著,慧炬出版社,民91初版 |
15 張曼濤編著,《天台思想論集》,大乘文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7,1979年5月初版 |
16 張曼濤編著,《天台典籍研究》,大乘文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8,1979年6月初版 |
17 呂澂著,《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社,1982年7月 |
18 黃懺華等合著,《中國佛教總論(一)佛教史略與宗派》,木鐸出版社,民國77年9月 |
19 張曼濤編著, 《中國佛教的特質與宗派》,大乘文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31,1978年5月初版 |
20 陳英善著,《天台性具思想》,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6年6月 |
21 安藤俊雄著,《天台性具思想論》,天華出版社,1989年9月 |
25 中村.元等著,《中國佛教發展史》,天華出版社,1988年9月 |
26 湯用彤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駱駝出版社,1988年9月 |
27 釋聖嚴著,《中國佛教史略》,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7月 |
28 田村芳朗、梅原猛著,《天台思想》,世界佛學名著譯叢60,華宇出版社,佛曆2531年9月 |
29 鎌田茂雄著,《簡明中國佛教史》,谷風出版社,1987年7月 |
30 釋諦閑選梓,《天台教觀選錄》,佛陀教育基金會,1998年11月 |
31 曉雲法師著,《天台宗論集(一)》,原泉出版社,76年 |
32 方東美著,《中國大乘佛學》,黎明文化公司,1984年7月 |
33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灣學生書局,1968年2月 |
34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三》,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3月 |
35 牟宗三著,《佛性與般若》,黎明文化公司,1980年6月 |
36 張曼濤編著,《天台思想概論》,大乘文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
37 劉果宗著,《中國佛教各宗史略》,文津出版社 |
38 吳汝鈞著,《如來藏思想》,世界佛學名著譯叢,華宇出版社 |
39 吳汝鈞著,《天台智者的心靈哲學》,台灣商務館,1999年4月 |
40 藍日昌著,《六朝判教教論的發展與演變》,文津出版社,2003年4月 |
41 慈惠法師著,《佛教史年表》,佛光出版社,1987年6月 |
42 印順法師,《以佛法研究佛法》,正聞出版社 |
43吳汝鈞著,《佛學研究方法論》,學生書局,1983年3月 |
三、學術論文期刊: |
1 陳英善,<從「開權顯實」論法華之妙>,中華佛學學報第十四期,2001.09,頁293-308 |
2 陳英善,<就《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思想之演變>,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 1995.07 出版,頁373~396 |
3 陳英善,<從湛然<十不二門>論天台思想之發展演變>,中華佛學學報第九期(1996.07出版),頁261~290 |
4 陳英善,<湛然理具思想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六期, 1993.07 出版,頁 279-301 |
5 陳英善,<天台圓頓止觀之修證-就十乘觀法而論>,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五期2002.07),頁305-333 |
6 釋聖嚴,<《教觀綱宗》緒論>,中華佛學學報第十四期(2001.09),頁353-359 |
7 張瑞良,<天台智者的「一念三千」說之研究>,臺大哲學論評(第十一期),1988 年 1 月 |
8 莊崑木,<從天台判教的立場試論--法藏《五教章中對法華的批判》>,法光學壇 第二期,1998年,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頁93-103 |
9 傅偉勳,<從中觀的二諦中道到後中觀的台賢二宗思想對立--兼論中國天台的特質與思維限制>,中華佛學學報第十期,1997. 7月出版,頁383~395 |
10 傅新毅,<從觀心法門看天台心性學前後期之嬗變>,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
11 釋大常,<智者大師立「三藏教」依據之探究>,中華佛學研究,第六期,2002.03,頁205-233 |
12 李志夫,<智者之圓教義及其形成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12期, 1999.7月出版,頁353~363 |
13 楊惠南,<智顗的二諦思想> ,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四期,1999年七月出版,頁43-68 |
14 楊惠南,<智顗對秦譯《法華經》的判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二期,1997.07出版,頁1-24 |
15 林志欽,<天台智顗教觀思想體系>,中華佛學研究第5期,2001.03,頁205-232 |
16 李世傑,<天臺哲學的原理>,華岡佛學學報第4期,頁167~186 |
17 廖明活,<地論師、攝論師的判教學說>,香港大學中文系講師,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 1994.07 出版,頁122-147 |
18 郭朝順 ,<從《法華玄義》所引重要經論看智顗的思想結構>,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論文研討會,2001 04 29 |
19 郭朝順,<智者的圓頓思想>,中華佛學學報第五期,1992.07 出版,頁121-148 |
20 高振農,<《法華經》在中國的流傳概述>,香港佛教月刊473~476期,2000年1月出版 |
21 永本,<法華經的思想>,普門雜誌251期8月 |
22 鄧克銘,<智者天台教觀中之心的涵義>,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三期,1998年,頁187-215 |
23 釋懷進,<次第與圓頓止觀法門初探>, 2001年兩岸禪學研討會論文集 |
24 吳汝鈞,<天台三大部所反映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中華佛學學報第十期,1997年7月出版 |
25 郭朝順,<智者與法藏教相判釋略論>(上)(下),鵝湖月刊十六、頁10-15;十七卷,頁50-55 |
四、博碩士論文: |
(一) 國內博碩士論文: |
1 郭朝順,<智者與法藏圓頓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
2 尤惠貞,<天臺宗性具圓教之義理根據及開展之獨特模式>,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
3 吳宜芳,<智者三諦圓融思想探微>,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
4 許國華,<天台圓教與佛性思想之研究>,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
5 李宗明,<天台通教之化法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
6 林志欽,<智者大師教觀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
7 陳彥戎,<從天台宗圓別二教論山家山外之爭>,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
8 林建強,<天台觀不可思議境之探討>,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
9 釋妙璋,<《摩訶止觀》十乘觀法之研究-以觀「不可思議境」為主>,南華大學佛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
10 陳相仲,<天台圓教觀心哲學之義理與實踐>,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
碩士論文,2002 |
11 趙東明,<天台智者《摩訶止觀》「一念三千」說研究>,台灣大學 |
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
12 林明莉,<智者大師之一佛乘思想與實踐>,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 |
士論文,1999 |
(二) 大陸博碩士論文: |
1 李四龍,<智者的三諦思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1996 |
2 李四龍,<智者思想與宗派佛教的興起>,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9 |
3 俞學明,<智者觀心論思想評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1994 |
4 吳忠偉,<智者佛學思想研究>,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9 |
5 郭泉,<隋唐佛學圓融思想研究>,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9 |
6 許寧,<隋唐佛教中的圓融思惟>,雲南師範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0 |
7 吳洲,<緣起論的基本問題>,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8 |
8 方光華,<試論佛學對中國本體學說的發展>,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
9 王仲堯,<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武漢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8 |
10 楊維中,<心性與佛性>,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1998 |
11 戈國龍,<摩訶止觀之圓頓義>,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1996 |
12 賴永海<中國佛性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 |
1985 |
13 恒毓,<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0 |
14 張風雷,<智者佛教哲學述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 |
,1994年 |
五、工具書: |
1 佛光大詞典 |
2 丁福保大詞典 |
3 呂澂佛學大詞典 |
4 大藏會閱,會性法師著,天華出版社 |
5 閱藏知津,蕅益智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