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棒喝教學及其現代意義

禪宗的施教方式,生動活潑,了無定跡可循,隨緣自在,任運萬物諸象以彰其道。在禪門諸多的施教方式中,特別是「棒喝」的教導最令人驚心動魄,何以禪師會以棒喝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禪宗祖師在接引學人時,會以棒打或口喝的方式觀機逗教,甚至不惜「殺生」或是傷害對方的身體。動手揍人究竟是一種粗暴的行為,何以禪門宗師會使用這種「粗暴」方式來開導弟子?甚至,是否為了使學人開悟,禪師也寧犯殺戒?禪師的教學手段是否過於冷峻無情?是否與佛家的慈悲精神背道而馳?因之,本論文以禪宗棒喝的教學特色為主軸而開展,並且特別聚焦於禪門棒喝的「不合理性」。再者,從禪門棒喝的角度,重新審視普通教育體罰之合宜性;筆者希望能夠以更多元視角思考現代教育的問題,企圖帶入宗教倫理學與教育心理學之對話。


論文之首章為緒論,略述筆者撰作動機、問題意識以及概述此前學者對於禪宗教育之研究成果。第貳章為溯源階段,主述禪宗棒喝教學的歷史背景,並且以「棒喝」為主軸,就佛門歷史上之發展與流變作一番追索。第参章則深入剖析禪宗棒喝的教學特色,如:教學所需的條件及原則;再者,以宗教倫理學的觀點審視棒喝。第肆章為禪宗棒喝教學的現代意義,可謂棒喝教學與現代教育之對話。第伍章則為結論,陳述禪宗棒喝對現代教育之啟發;最末,探討禪宗棒喝之弊及其教學限制。

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7/碩士/研究生:蔡秋月  指導教授:王開府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一、 古典文獻
﹝一﹞佛教經論
《大正藏》﹝台北:新文豐﹞,大藏經刊行會編,1995年6月修訂版1版2刷。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01, no. 1。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01, no. 26。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02, no. 99。
失譯人名:《菩薩本行經》,《大正藏》03, no. 155。
後秦•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藏》08, no. 235。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10, no. 279。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大正藏》11, no. 310。
宋•施護譯:《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大正藏》12, no. 346。
唐•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正藏》13, no. 412。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藏》14, no. 475。
清•劉道開纂述:《楞嚴經貫攝》,《卍續藏》15, no. 303。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正藏》16, no. 670。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藏》19, no. 945。
唐•慧然集:《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大正藏》47, no. 1985。
元•天如則:《淨土或問》,《大正藏》47, no. 1972。
明•語風圓信、郭凝之編:《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大正藏》47, no. 1990。
宋•惠全集:《黃龍慧南禪師語錄》,《大正藏》47, no. 1993。
宋•惟蓋竺編:《明覺禪師語錄》,《大正藏》47, no. 1996。
宋•崇岳、了悟等編:《密菴和尚語錄》,《大正藏》47, no. 1999。
宋•妙源編:《虛堂和尚語錄》,《大正藏》47, no. 2000。
宋•重顯頌古 克勤評唱:《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大正藏》48, no. 2003。
宋•智昭集:《人天眼目》,《大正藏》48, no. 2006。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48, no. 2008。
唐•宗密撰:《禪源諸詮集都序》,《大正藏》48, no. 2015。
梁•釋慧皎撰:《高僧傳》,《大正藏》50, no. 2059。
唐•釋道宣撰:《續高僧傳》,《大正藏》50, no. 2060。
宋•道原纂:《景德傳燈錄》,《大正藏》51, no. 2076。
《卍續藏》﹝台灣影印版,台北:白馬精舍印經會發行,1989年後印行,年不詳﹞,以《大日本續藏》及《大日本校訂》為底本。
明•德清筆記《觀楞伽經記》,《卍續藏》17, no. 326。
清•性統編:《五家宗旨纂要》,《卍續藏》65, no. 1282。
宋•賾藏主集:《古尊宿語錄》,《卍續藏》68, no. 1315。
《馬祖道一禪師廣錄(四家語錄卷一)》,《卍續藏》69, no. 1321。
子文編:《佛果克勤禪師心要》,《卍續藏》69, no. 1357。
﹝參學門人﹞編:《高峰原妙禪師語錄》,《卍續藏》70, no. 1400。
道盛集:《晦臺元鏡禪師語錄》,《卍續藏》72, no. 1433。
福善 日錄、通炯 編輯:《憨山老人夢遊集》,《卍續藏》73, no. 1456。
宋•宗鑑集:《釋門正統》,《卍續藏》75, no. 1513。
宋•李遵勗編:《天聖廣燈錄》卷,《卍續藏》78, no. 1553。
宋•紹曇記:《五家正宗贊》,《卍續藏》78, no. 1554。
宋•普濟集:《五燈會元》,《卍續藏》80, no. 1565。
明•淨柱輯:《五燈會元續略》,《卍續藏》80, no. 1566。
明•瞿汝稷集:《指月錄》,《卍續藏》83, no. 1578。
清•紀蔭編纂:《宗統編年》,《卍續藏》86, no. 1600。
明•袾宏輯:《緇門崇行錄》,《卍續藏》87, no. 1627。
明•智旭造論:《金剛經破空論》卷1,《卍續藏》25, no. 479。
 
﹝二﹞其他古籍
《十三經經文•尚書•虞書•舜典》。
《十三經經文•禮記•學記》。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高思謙譯:《尼各馬科倫理學》﹝台北:台灣商務,2006年1月二版1刷﹞。
《史記•書卷二十五•律書第三》。
《呂氏春秋•孟秋紀•蕩兵》。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北市:洪業文化,1999年11月增修一版一刷﹞。
圓仁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 年12月第1版﹞。
蘇軾:〈文集卷•評草書〉《蘇軾全集》下﹝上海市:上海古籍,2000年5月第1版﹞,卷六十九。
雲棲袾宏:《竹窗隨筆》(臺北:法爾,1996年12月2版)。
〈黃蘗無念禪師傳〉,《中華大藏經》(臺北:修訂中華藏經會,1968年春),第2輯第40冊,《黃蘗無念禪師復問》,卷5。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下,四部叢刊正編第79冊,﹝北市:台灣商務,1979年11月臺一版﹞。
清•崔學古:《幼訓》,《叢書集成續編》,第61冊社會科學類,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二、 現代著作
﹝一﹞ 專書
星雲:《無聲息的歌唱》﹝高雄市:佛光,1953年5月新排五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冊﹝台北:台灣商務,1962年台版景印﹞。
南懷瑾:《禪與道概論》﹝台北:真善美出版社,1968年11月初版﹞。
庫斯南第﹝即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 ﹞:《教育與人生﹝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台北:牧童,1976年﹞。
吳經熊:《禪學的黃金時代》﹝北市:台灣商務,1982年8月11版﹞。
(英)湯因比﹝Toynbee, Arnold Joseph﹞, (日)池田大作著; 荀春生, 朱繼征, 陳國樑譯:《展望二十一世紀: 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北京:國際文化,1985年11月第一版﹞。
鈴木大拙:《鈴木大拙禪論集:歷史發展》﹝台北:志文,1986年﹞。
印順:《中國禪宗史》﹝台北:正聞,1987年四版﹞。
南懷瑾:《禪海蠡測》﹝台北:老古文化,1988年10月台灣十二版﹞。
阿部肇一著; 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 南宗禪成立以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北市:東大,1988年﹞。
淨空法師講述:《無量壽經玄義》第四集,1989年11月於新加坡。
Richard E. Mayer,林清山譯:《教育心理學》﹝台北:遠流,1990年﹞。
星雲:《從六祖壇經說到禪宗教學的特質》﹝高雄:佛光,1991年﹞
Janice T. Gibson, Louis A. Chandler,廖鳳池等譯:《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1991年8月﹞。
南懷瑾:〈附錄: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台北:老古,1992年2月四版﹞。
鈴木大拙:《禪者的思索》﹝台北:大鴻,1992年﹞。
釋真華:《參學瑣談》﹝北市:富春文化,1992年3月第六版》。
孫邦正:《教育概論》﹝台北:台灣商務,1993年5月臺增訂版﹞。
Jacques Maritain,魯燕萍譯:《面臨抉擇的教育》﹝台北:桂冠,1994年﹞。
顧偉康:《禪宗六變》﹝台北市:東大,1994年12月初版﹞。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江蘇古籍,1995年2月第1版第2刷﹞。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1995年4月初版﹞。
鄭石岩:《覺•教導的智慧》﹝台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2月二版九刷﹞。
達賴喇嘛﹝Dalai Lama﹞:《藏傳佛教世界》﹝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7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1997年﹞。
顧偉康:《拈花微笑》﹝昆明市:雲南人民,1997年6月第1版﹞。
來果禪師:《來果禪師開示錄》﹝北市:天華,1998年7月二版一刷﹞。
吳立民主編:《禪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8月第1版﹞。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1998年﹞。
汝畢堅烏:《吉祥喜金剛苦行歌者──密勒日巴傳》﹝台北:眾生,1998年6月初版﹞。
《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1998年8月第1版﹞。
劉詠聰:《中國古代育兒》﹝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9月初版一刷﹞。
蔡日新:《禪門悟道公案選析》﹝新店市:圓明,1998年5月第1版第1刷﹞。
楊惠南:《禪思與禪詩──吟詠在禪詩的密林裡》﹝台北:東大,1999年1月初版﹞。
楊曾文:《唐五代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5月第1版﹞。
周裕鍇:《禪宗語言》﹝杭州:浙江人民,1999年12月第1版﹞。
星雲大師:《大機大用》﹝北縣三重市:佛光,1999年11月初版﹞。
聖嚴法師,《明末佛教研究》﹝北市:法鼓文化,2000年8月二版﹞。
黃夏年主編:《禪宗三百題》﹝上海:上海古籍,2000年12年第1版﹞。
李澤厚:《美的歷程﹝插圖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0年12月2版﹞。
Shildon B. kopp:《生命的導師:If you meet the Buddha on the road, kill Him.》﹝台北:新雨,2001年﹞。
蔡日新:《禪之藝術》﹝台北:文津,2002年1月初版一刷﹞。
龔隽:《禪學發微──以問題為中心的禪思想史研究》﹝台北:新文豐,2002年5月臺一版﹞。
謝文全:《學校行政》﹝台北:五南,2002年八版﹞。
許進雄編撰:《簡明中國文字學》修訂版﹝北縣深坑鄉:學海,2002年8月2版﹞。
日•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3》﹝北縣:大千,2003年﹞。
黎志添:《宗教研究與詮釋學──宗教學建立的思考》﹝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
達賴喇嘛﹝Dalai Lama﹞:《大圓滿》﹝台北:心靈工坊,2003年﹞。
釋能融:《律制、清規及其現代意義之探究》﹝北市:法鼓文化,2003年3月初版》。
道證法師講述:《毛毛蟲變蝴蝶之二:考古變今用﹝廣欽老和尚•修行考題﹞》﹝台南市:和裕,2003年5月﹞。
孫仲霞講釋:《楞嚴經直解》﹝台北:大乘精舍印經會,2003年7月﹞。
林朝成、郭朝順:《佛學概論》﹝台北:三民,2003年11月初版二刷﹞。
Paul A. Alberto,陳世豪譯:《應用行為分析──行為改變技術實務》﹝台北:心理,2004年﹞。
釋悟因等:〈戒律研究室〉《戒在法在•法在佛在》﹝嘉義市:香光書香,2004年2月初版﹞。
元音老人:《略論明心見性》﹝北京:宗教文化,2004年10月第1版﹞。
林逢祺:《教育規準論》﹝台北:五南,2004年﹞。
法•弗朗索瓦•于連:《聖人無意──或哲學的他者》﹝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再版﹞。
祥雲法師:《佛教常用唄器、器物、服裝簡述》﹝北縣:香光淨宗學會,2004年4月﹞。
蔡日新:《臨濟禪法述略》﹝高雄市:妙林雜誌,2005年1月初版﹞。
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越南﹞:《見佛殺佛:一行禪師的禪法心要》﹝台北:橡樹林,2005年12月初版一刷﹞。
徐永誠:《懲罰與教育:以洛克的觀點為例》﹝台北:師大書苑,2006年﹞,又,該文原為作者博論:台師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李開濟:《禪宗的思想變革》﹝台北:文津,2007年6月初版一刷﹞。
董群:《禪與創新》﹝台北:東大,2007年6月初版一刷﹞。
美•Ira shor、Paulo Freire,林邦文譯:《解放教育學:轉化教育對話錄》﹝台北:巨流,2008年﹞。
美•希諾考爾、布朗:《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中國文明史》﹝北京:群言,2008年﹞。
雷夫•艾斯奎(Rafe Esquith) 卞娜娜, 陳怡君, 凱恩譯:《第56號教室的奇蹟: 讓達賴喇嘛、美國總統、歐普拉都感動推薦的老師》﹝台北:高寶國際,2008年4月初版﹞。
馮學成:《心的世界》﹝廣州:南方日報,2008年8月第1版﹞。
竹慶本樂仁波切﹝Dzogchen Ponlop Rinpoche﹞:《狂野的覺醒》﹝北市:探索•三部曲,2008年12月初版﹞。
蔡穎卿:《在愛裡相遇》﹝台北市:時報,2009年3月初版第一刷﹞。
黛安娜.J.木克坡(Diana J. Mukpo)、卡洛琳.蘿絲.吉米安(Carolyn Rose Gimian),吳茵茵譯:《作為上師的妻子》﹝台北:橡樹林文化,2009年4月初版一刷﹞。
 
﹝二﹞碩博士論文
蔡金濤:《禪宗的教育思想與實施》,中國文化學院﹝中國文化大學﹞哲研所碩論,1966年6月。
蔡榮婷:《景德傳燈錄之研究──以禪師啟悟弟子之方法為中心》,政大中文所碩論,1984年6月。又名:《禪師啟悟法──以景德傳燈錄為中心》﹝台北:文殊雜誌社,1986年5月﹞。
賴建成:《晚唐暨五代禪宗的發展──以與會昌有關的僧侶和禪門五宗為重心》,文大史學研究所博論,1994年6月。
蕭玫:《臨濟義玄禪學研究》,師大國文研究所碩論,1996年5月。
楊素英:《〈阿含經〉中有關佛陀教學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侯文地:《〈長阿含經〉中佛陀教學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林竺陵:《禪宗淨觀覺行之心靈教育思想與實踐》,師大教育所碩論,2001年6月。
呂有祥:《臨濟義玄哲學思想述評》﹝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初版﹞,中國佛教學術論典25。案:此文原為武漢大學哲學系碩論,1978年。
高慈穗:《惠能的教育思想》,東海哲研所碩論,2003年6月。
楊謦綺(釋大愚):《禪宗教育思想及其實踐之哲學研究》,南華哲研所碩論,2003年5月。
潘志賢:《國小教師對體罰行為的態度及體罰法令認知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論,2005年3月。
黃志忠:《禪宗五家七宗之形成及其教育風格》,台南大學社教所碩論,2005年。
王宜鵬:《禪宗教育思想及其現代意蘊》,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碩論,2007年8月。
吳元珘:《論立法禁止體罰》,東海法律所碩論,2008年1月。
周怡君:《臺北市國民中學零體罰教育政策執行之研究》,師大教育所碩論,2008年2月。
林俶敏:《人本教育基金會管教論述之探究》,師大教育所碩論,2008年7月。
 
﹝三﹞單篇論文
任繼愈:〈禪宗哲學思想論述〉《漢唐佛教思想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楊新瑛:〈由古代的禪宗教育談現代的禪宗教育〉《普門》,V42,1983年。
李志夫:〈中國禪宗理事觀〉,華岡佛學學報第07期,臺北: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1984年。
曹仕邦:〈禪宗棒喝教化方式形式的歷史背景〉,《大陸雜誌》第69卷,第一期,1984年7月。
熊琬:〈論儒佛教育特質及其時代意義〉《華梵佛學年刊第五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專輯》,1986年,華梵佛學研究所。
鄭學禮著,黎燈鑫譯:〈心理學、本體論與禪的解脫〉《哲學與文化月刊社》,第二期,第17卷,1990年。
高柏園:〈佛教教育中的終極關懷與現實關懷〉《中國佛教月刊,第35卷,第9期,1991年》。
露絲佐佐木:〈禪的靈悟方法〉《禪》﹝台南市:大孚,1991年﹞。
林義正:〈禪宗的教育方法〉《法光》第三十期第三版專題,1992年,3月。
王震武、林文瑛:〈打罵教育探源〉《教育的困境與改革的困境》﹝台北:桂冠,1994年﹞。
東初:〈叢林制度與禪宗教育〉《一九七六年佛學研究論文集》﹝高縣:佛光,1995年﹞。
馬克瑞﹝McRae﹞:〈審視傳承──陳述禪宗的另一種方式〉《中華佛學學報》,n.13,2000年5月。
方立天:〈如來禪與祖師禪〉《哲學與文化》,v.28 n.8,2001.08。
毛文芳:〈晚明狂禪探論〉《漢學研究》第19 卷第2 期(2001 年12 月)。
鍾秋玉:〈靈性權威﹝Spiritual Authority﹞與修行〉《台灣新興宗教研討會(新興宗教現象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2年3月。
楊維中:〈禪悟與佛教教育〉《戒幢佛學》,長沙:岳麓書社,戒幢佛學研究所編,第一卷,2002年4月第一版第一刷。
檀傳寶:〈論懲罰的教育意義及其實現〉《中國教育學刊》,北京:師範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2期,頁20-23。亦可參考:《道德教育研究》,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主編,2003年第5期。
陳平坤:〈臨濟義玄與洞山良价的禪法通義〉,《新世紀宗教研究──對話與轉變》﹝台北:宗博,2006年6月﹞。
杜松柏:〈禪宗的從緣悟達〉《知止齋古稀學術論文自選集》﹝台北:學生,2006年11月﹞。
金容彪:〈從禪宗立場、法門及成果探討其教育的人間性〉《禪宗與人間佛教》佛學研究論文集﹝台北: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6年
邱環:〈馬祖時期教導方式的轉變〉《普門學報》第 33 期 ,2006 年 5 月。
陳平坤:〈雪竇重顯的「宗」「教」觀〉,《佛門推敲──禪•三論•天台哲學論著集》﹝台北:文津,2007年4月初版一刷﹞。
鐘沈榮、張應斌:〈禪宗棒喝及其教育旨趣〉《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n2。
 
﹝四﹞外文資料
1. 日文
秋月龍珉:《禪の語錄10:臨濟錄》﹝東京:筑摩書房,1972年初版﹞。
櫻井 秀雄:〈禪における教育論〉《講座佛教思想》﹝東京:理想社刊,1976年2月﹞,中村元等編,第3卷:倫理學•教育學。
2. 英文
WU, CHAO-TI : CHINESE CH’AN (ZEN) BUDDHIST MONASTICISM AND ITS TEACHING(ZEN BUDDHISM) ,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 ,PHD,1996。
 
三、學術網頁、資料庫
香光資訊網:http://www.gaya.org.tw/library/。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Digital Library & Museum of Buddhist Studies):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copyright2.htm。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dbo.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中華佛學電子協會:http://w3.cbeta.org/
《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35)
《卍新纂續藏經》《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X: Xuzangjing 卍新纂續藏。東京:國書刊行會。1975-1989)、《卍大日本續藏經》(Z: Zokuzokyo 卍續藏。京都:藏經書院。1905-1912)、《卍續藏經.新文豐影印本。 1975 》(R: Reprint。台北:新文豐)三種版本並列。
以上為漢文電子佛典,CBETA(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所採用的版本,中華佛學電子協會,台北:2007年。


上一篇(中印佛教藝術思想之研究) 回目錄 下一篇(兩個世界:慈濟印尼賑災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