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寺廟觀音造形之探討
以雲林縣寺廟為空間,清朝時期迄今為時間,除簡略回溯觀音信仰的沿革外,最重要的課題是觀音供像造形的探討,雲林縣是地域性風格很強烈的縣份,其觀音供像亦表露無遺,以田野調查為基礎,參以文獻資料為佐證來展現觀音造形的源流﹑分類﹑影響因素及特有特色。
第一章 緒論:依研究動機和目的﹑研究範圍和限制﹑研究程序和方法﹑前人研究的成果﹑來加以做開場說明。
第二章 雲林縣觀音寺廟的分佈:是根據民國八十四年雲林縣政府出版的雲林縣寺廟文化專輯登記的寺廟分佈為準,登記中共有572家寺廟,而供奉有觀音像的有186家,列入此論文樣本調查的有111家。
第一節以地域來作區分:1.斗六2.古坑3.北港4.西螺5.二崙6.崙背7.刺桐8.林內9.土庫10.虎尾11.大埤12.斗南13.元長14.四湖15.口湖16.水林17.褒忠18.東勢19.麥寮20.台西
第二節以宗教類別區分:一﹑佛教二﹑齋教三﹑道教四﹑一貫道教五﹑民間宗教
第三章 雲林縣觀音信仰的沿革:雲林縣境內較多的文獻記載及最早以觀音為主的寺廟是從清朝開始,所以此章以清朝為開始期,繼之以日治時期﹑光復後時期。
第一節清朝時期:一﹑宗教政策方面二﹑時代背景方面三﹑信仰儀式方面 四﹑數量方面
第二節日治時期:一﹑放任時期二﹑同化.內地延長時期三﹑皇民化時期
第三節光復後時期:一﹑中華民國憲法保障的自由時期二﹑勘亂臨時條款的戒嚴時期三﹑解嚴後的自由時期
第四章 雲林縣觀音造形的源流:在全面性的田野調查之後歸納出本章的造形源流,而造形源流正好符合雲林縣歷史的源流,因移民的主要源流為閩粵地區故第一節詳述閩粵區具代表性廟宇的觀音造地形,另外,雲林縣於日治時期受到日本佛教的影響,有一部份的觀音造形源流即是源於東瀛,故於第二節中簡述日本佛教美術史,並加以比對雲林境內源於日本的觀音造形。
第一節源於閩粵: 一﹑泉州二﹑福州三﹑漳州四﹑廣州
第二節源於東瀛:內容簡述東瀛本國的佛教美術歷程,而後和雲林境內的觀音做比對與探討
第五章 雲林縣觀音造形的分類:關於觀音造形的分類有諸多方式,依其依據的經典及宗教含義來做分類為三大系統,即顯教觀音﹑密教觀音﹑民俗觀音,其內文中除依據的經典﹑宗教含義外,亦有圖像藝術及舉實例說明。
第一節顯教觀音: 一﹑淨土系統的觀音像二﹑華嚴系統的觀音像三﹑法華系統的觀音像:(一).送子觀音(二)施無畏觀音(三)八難觀音(四)三十三身應化觀音
第二節密教觀音: 一﹑不空絹索觀音二﹑千手觀音三﹑多面觀音四﹑多臂多持物觀音
第三節民俗觀音: 一﹑鶯鳥為伴的觀音二﹑善才.龍女為伴的觀音三﹑文殊.普賢為伴的觀音四﹑樹身觀音五﹑觀音媽聯
第六章 影響雲林縣觀音造形的因素:主要探討當代的影響因素,除了大時代的外在環境外,小區域的內在環境是相當關鍵的因素,另外,為觀音造形操刀的傳統匠師更是靈魂人物。
第一節外在環境的影響: 一﹑大陸風格的影響二﹑台灣其它縣的影響三﹑經濟起飛的影響四﹑科技進步的影響
第二節內在環境的影響: 一﹑廟內本身內部的影響二﹑縣內週邊大廟的影響三﹑信眾心理的影響
第三節傳統匠師的影響: 一﹑傳統匠師的養成方式二﹑雕刻觀音神像的過程三﹑雲林縣境內傳統木雕神像匠師的調查
第七章 雲林縣寺廟觀音供像造形的特色:企圖凸顯雲林縣與其它縣市不同之處,主要以實際田野調查的統計表格為主軸來加以歸納性的說明,這足以忠實與客觀地結論出其造形特色。
第八章 結論:綜合以上各章節的重點,並歸納出所探討後的結果,即包含寺廟的分佈﹑信仰沿革﹑造形源流﹑造形分類﹑影響造形因素及特有的特色。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89/碩士/研究生:賴淑美 指導教授:陳清香
|
井上一稔《如意輪觀音像.馬頭觀音像》,(日本,至文堂,1992) |
王見川《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市,南天書局,1996) |
王宜娥《道教與藝術》,(台北市,文津出版社出版,1997年5月1刷) |
尹建中編《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十種民間技藝人材生命史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1988年8月出版) |
中國社會科學院編《中日佛教研究》,(新華書店經銷,中國社會佛學出版社出版, 1989年4月第一版) |
仇德哉《台灣廟神傳》,(斗六市,信通再版社,1981) |
伊.凡. 亞布洛柯夫著 王孝雲.王學富譯《宗教社會學》,(台北市,水年圖書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1965) |
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台北:蕃語研究會,1938) |
江燦騰《台灣佛教與現代社會》,(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3月)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雲林縣鄉土史料耆老口述歷史叢書(十八) ,(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11初版) |
李玉昆<我國的觀世音信仰與龍門石窟的觀世音造像>《龍門石窟一千五百週年國術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
李玉 《中國佛教美術論文索引》,(新竹市,覺風基金會出版,1997) |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文化出版,1998年初版) |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出版,1978年8月一版一印) |
李仲元《紋飾典故》,(遼寧省,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1990年7月第1版) |
李聖華著<觀世音菩薩之研究>王秋桂編《中國民間傳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出版,1989年9月3刷) |
邢莉《觀音信仰》,(台北市,漢揚出版社,揚智文化總經銷,1995年初版) |
邢福泉《台灣的佛教與佛寺》,(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5月) |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下冊》,(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97年10月初版) |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台北市,東大圖書發行,三民書局總經銷,1995年初版) |
杜德橋(Glen Dudbridge)著《妙善傳說─觀音菩薩緣起考》,(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90年3月) |
何和明《裝飾光背中火燄圖紋之研究》,(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1982年五月初版) |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增訂版》,(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1刷 ) |
佐和隆研《弘像圖典》,(東京,吉川弘文館,平戊7年11月增補版第4刷) |
阮昌銳《中國民間宗教之研究》,(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出版,1990年6月初版) |
花松村編纂《台灣鄉土全誌》,(台北,中一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
林言椒 主編《中國佛教之旅》,(台北,錦年出版,錦繡發行, 1999年出版) |
林明德<觀音之匾聯探索>《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台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6年12月出版) |
林美容<臺灣的巖仔與觀音信仰>《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台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6年12月出版) |
林美容《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市,自立文化出版部出版,1992年初版) |
林保堯《觀音寶相》,(台北,東華書局,1994年出版 ) |
林國平《閩台民間信仰源流》,(台北市,幼獅出版社出版,1996年12月出版) |
林國平,彭文宇《福建民間信仰》,(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12月初版) |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台北市,丹青出版社,1986年臺1版 ) |
周鐘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台北市,台灣銀行,1962) |
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88年初版) |
范瑞華《中國佛教美術之源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發行, 1996年10月初版) |
奈良國立博物館編《觀音菩薩》,(日本京都,同朋合出版,昭和57年10月再版 ) |
吳幼雄《泉州宗教文化》,(泉州,鷺江出版社出版, 1993年6初版) |
吳焯《佛教東傳與中國佛教藝術》,(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發行, 1991年6月1版) |
高田修著,高橋宣治.楊美莉(合譯)《佛像的起源 (上)( 下)》,(北京,華宇出版社,1985年12月) |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台北市,台灣銀行,1960) |
神林隆淨著,歐陽瀚存譯《密宗要旨》,(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2月再版 ) |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37種(台北市,台灣銀行,1959) |
連 橫《台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台北市,台灣銀行,1962) |
姚偽鈞《中國文化中的佛像藝術》,(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 1997年5月初版) |
姜義鎮《台灣的鄉土神明》,(台北,台原出版,吳氏總經銷,1995年第1版 ) |
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兩岸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 ,(台灣省政府文化處出版,1999年6月初版) |
黃文博《台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市,常民文化出版,吳氏總經銷,1997年初版) |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台北市,台灣銀行,1957) |
黃貞燕等合編《中國美術備忘錄》,(台北市,石頭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 |
黃懺華《佛教各宗大意》,(台北,新文豐出版,1988年10月再版 ) |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台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社無文化出版部,1992年,第一版) |
陳章合《雲林風物誌》,(雲林縣,雲林文獻委員會,1979年2月20日初版) |
張炎憲.陳美蓉.黎光中《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年9月出版) |
張勝彥等合著《台灣開發史》,(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出版,1998年8月初版五刷) |
祥雲法師《佛教常用「唄器.器物.服裝」簡述》,(台北市,普門文庫,1985年11月出版) |
後藤大用著 黃佳馨譯《觀世音菩薩本事》,(台北市,天華出版社,1994年3月四刷) |
副島弘道《十一面觀音像.千手觀音像》,(日本,至文堂,1992) |
曹厚德.楊古城合著《中國佛像藝術》,(北京,北京新華書店發行,1994年6月2刷) |
康樂.簡惠美《信仰與社會:北台灣的佛教團體》,(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5年6月出版) |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佛雕之美》,(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年12月出版 ) |
國際佛學研究中心主編《兩岸宗教現況與展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10月初版) |
董芳苑《信仰與習俗》,(台南市,人光出版社出版,1995年1月增訂版) |
萬鈞 編《觀音靈異紀》,(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元月初版) |
楊惠南.釋宏印編《臺灣佛教學術研討會》,(台北,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6年12月出版) |
雲林縣政府《雲林縣寺廟文化專輯.上.下冊》,1978 |
雲林縣政府《雲林縣發展史.上.下冊》,1997年12月 |
雲林文獻委員會《雲林縣志稿卷首大事記》,1979 |
雲林文獻委員會《雲林縣志稿卷一土地志勝蹟篇》,1980 |
雲林文獻委員會《雲林縣志稿卷二人民志宗教篇》,1978 |
雲林縣佛教支會主編《台灣省雲林縣寺廟文獻大觀》,(台南,文獻出版社,1972年9月初版) |
蔡相煇《台灣的祠祀與宗教》,(台北市,臺原出版社,1992年元月出版) |
蔡相煇《台灣社會文化史》,(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出版,1998年元月初版) |
蔡相煇《北港朝天宮志》,(雲林縣,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出版,1995年1月初版) |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的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發行,1994年4月15日發行) |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馮作民譯《台灣舊習俗信仰》,(台北市,眾文出版社出版,1981 年初版) |
廖丑《台灣與西螺七崁開括史》,(雲林,一德書局總經銷,1994年6月出版) |
漢學研究中心編輯《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文建會出版,1995年3月初版) |
鄭志明《台灣民間宗教結社》,(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6 月初版 ) |
鄭志明《台灣的宗教與秘密教派》,(台北,台原出版,吳氏總經銷,1990年初版 ) |
鄭志明《台灣民間的宗教現象》,(中和,大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1996年5月1日初版一刷 ) |
鄭志明.孔建中《北港朝天宮的神明會》,(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8年11月初版 ) |
鄭津梁<雲林縣沿革史略>《雲林文獻》創刊號1952頁35-44 |
劉文三《台灣神像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81年3月初版) |
劉良壁《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台北市,台灣銀行,1961) |
劉枝萬《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市,聯經出版社出版,1983年初版) |
賴傳鑑《佛像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1979年10月20初版 ) |
豬川和子《觀音像》,(日本,至文堂,1980) |
瞿海源.姚麗香<台灣地區宗教變遷之探討>《中央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16號 |
瞿海源.章英華主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民國1986年6月),頁655-685 |
譚旦冏《中華古瓷圖錄》,(台北市,中華古瓷研究社,1959年4月初版 ) |
釋東初《中日佛教交通史》,(台北,東初出版社出版,1985年4月再版) |
鐮田茂雄《中國佛教通史》,(高雄市,佛光出版社出版,1986年) |
參考期刊: |
于君方<觀音菩薩的經典依據及其名號和其他一些不明問題>,《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1997年7月,頁409-464 |
于君方<「偽經」與觀音信仰>,《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7月,頁97-135 |
王惠民<敦煌水月觀音像>,《藝術家》26:4=154,1988年3月,頁118-125 |
王惠民<敦煌水月觀音像>,《敦煌研究》1987.1,頁31-38 |
巴宙<觀音菩薩與亞洲佛教>,《中華佛學學報》第1期,1987年3月,頁59-79 |
古正美<從佛教思想史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因菩薩在中國造像史上轉男成女像的由來>,《 東吳大學藝術史集刊》第15期,1987.2,頁157-225 |
李玉 <張勝溫梵像卷之觀音研究>,《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15期,1987年2月,頁227-264 |
李玉 <像卷中幾尊密教觀音之我見>,《故宮文物月刊》4:6=42,1986年9月,頁125-132 |
李玉 <觀音:院藏觀音繪畫特展簡介>,《故宮文物月刊 》3:3=27,民國1985年6月,頁21-36 |
李玉昆<觀音信仰及其在泉州的傳播>,《福建佛教》1997. 3,頁31-34 |
李玉昆<觀音之稱不始於唐避李世民名諱>,《法音》11期,1988,頁31 |
李利安<觀音思想的組成、架構與主要特點>,《宗教哲學》3:1=9,民國1997年1月,頁139-153 |
何方軍<漳州佛國之由來及走向>,《東南文化》第96期,1993年.2月,頁129-134 |
沈以正<談繪畫史上的觀音像>,《佛教藝術》第 2期,1986年11月,頁7-11 |
林保堯<九世紀青銅十臂觀音菩薩立像>,《藝術家》44:5=264,1997年5月,頁252-253 |
林保堯<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像略考-二佛並坐與二觀世音的圖像構成及其成立基礎>,《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15期, 1986.6, 頁113-156 |
金榮華<韓國全南道順天郡曹溪山仙嚴寺版印觀音像跋>,《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 9,1979年2月,頁149-155 |
牧田諦亮<觀世音應驗記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2期,頁20-26 |
佛日<觀音圓通法門釋>,《法音》,1992.10,頁3-11 |
明暘<佛教的五大菩薩─觀世音菩薩>,《法音》,1991.04,頁21-28 |
胡進杉<溥心畬觀音圖上的藏文咒>,《故宮文物月刊》11:7=127,1993年10月,頁94-101 |
陳季菁<日本天平時代的觀音像>,《佛教藝術》第2期,1986年11月,頁21-23 |
陳英善<「觀音玄義」性惡問題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1992年7月,頁173-191 |
陳清香師<千手觀音像造形研究>,《空大人文學報》第2期,1993年4月,頁51-70 |
陳清香師<觀音菩薩的形像研究>,《華岡佛學學報》第3期,民國1973年5月,頁57-78 |
陳清香師<觀音造像系統述源>,《佛教藝術》第2期,1986年11月,頁24-37 |
陳清香師<台灣早期觀音像造型源流考>,《建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器物下》1992年6月,頁764-781 |
郭乃彰<印度蓮花手觀音造型>,《佛教藝術》第2期,1986年11月,頁44-49 |
郭佑孟<台灣早期的觀音造像>,《覺風季刊》第24期,1998年9月25日,頁15-25 |
郭紹林<論唐代的觀音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2. 3,頁76-83 |
莊伯和<觀音的造形美─慈悲與力>,《雄獅美術》第92期,1978年10月,頁10-20 |
張昕Kuan-yin Paintings from Tun-huang: Water-moon Kuan-yin=水月觀音圖考敦煌之觀音畫蹟,《東方文化》15:2,1977年7月,頁141-160 |
張麗明<早期佛教圖像研究的新突破>,《世界宗教文化》第19期,1999.03,頁6 |
黃崇文<我國現存最大的木雕像─承德普寧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文物天地》1981:4 1981.7,頁 41-43 |
黃崇鐵<金銅佛造像特展─以三十三觀音為中心的探討>,《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 7期,1997年12月,頁173- 188 |
黃春和<中國佛像造像藝術發展述略>,《中國文物世界》,1990年第66期,頁58-77 |
曹仕邦<觀音菩薩的性別問題與華人的觀音崇拜>,《香港佛教》第275期,1983年4月,頁3-7 |
葛婉章<無緣大悲 觀達自在─院藏「普門品」觀音畫探究>,《故宮文物月刊》10:4=112,1992年7月,頁26-47 |
彭金章<莫高窟第14窟十一面觀音經變>,《敦煌研究》1994.2,頁89-97 |
彭金章<莫高窟第76窟十一面八臂觀音考>,《敦煌研究》1994.3,頁42-48 |
孫昌武<中國漢地觀音信仰與文學中的觀音>,《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5.3,頁38-48 |
楊炎德.王澤慶<隋仁壽三年觀世音菩薩石雕>,《文物》1981:4 1981.4,頁47-48 |
楊曾文<中國佛教在日本佛教初傳時期的流傳情況>,《世界宗教研究》,1982.03,頁101-113 |
趙克堯<從觀音的變性看佛教的中國化>,《東南文化》1990.4,頁238-244 |
黎小明<廣州與古代僧人的海外往來>,《法音》,1988.08,頁31-34轉接頁13 |
黎蘭<禪僧法常的觀音﹑猿﹑鶴圖及其流傳日本的畫蹟>,《佛教藝術》第 4期,民國76.10,頁6-15 |
潘亮文<試論水月觀音圖>,《藝術學》第17期,1997年4月,頁7-50 |
潘亮文<有關觀音像流傳的研究成果和課題>,《藝術學》第18期,1997年8月,頁29-40 |
劉元春<中印佛教觀音身世信仰的主要內容與區別>,《內明》第300期,1997年3月,頁28-31 |
劉玉權<榆林窟第三窟千手經變研究>,《敦煌研究》1987.4,頁13-18 |
劉世旭.張正寧<西昌瀘山"魚籃觀音"畫像碑考略>,《四川文物》1992:3, 1992.5,頁48-49 |
劉松柏<庫車古代佛教的觀世音菩薩>,《敦煌研究》1993.3,頁35-45 |
劉裕黑.熊琳<江西高安出土的宋代瓷塑觀音>,《文物》1987:9 1987.9,頁25-26 |
鄭志明<末世預言與卯劫觀音>,《歷史月刊》第92期,1995年9月,頁65-68 |
鄭志明<臺灣觀音信仰的現象分析>,《宗教哲學》2:1=5,1996年1月,頁133-144 |
鄭僧一<青頸觀音與大悲心陀羅尼>,《內明》第90期,1979年9月 ,頁5-6 |
鄭僧一著 鄭振煌譯 <觀音─ 半個亞洲的崇拜對象>,《內明》第 94-97期,1980年01-04, 頁3-8 |
歐陽鯤 陳清香主持 郭乃彰記錄<觀音信仰的流傳與美術創作研討會>,《佛教藝術》第 2期,1986年 11月,頁76-91 |
澤田瑞穗著 前田一惠譯<魚籃觀音的傳說>,《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3:8,1980年8月,頁53-59 |
樓宇烈<東晉南北朝''''志怪小說''''中的觀世音靈驗故事雜談>,《中原文物》1985特刊,頁100-113 |
蕭明華<從兩尊觀因造像看唐宋南詔大理國的佛教>,《四川文物》1993.3,頁46-49 |
龍騰<蒲江關子門縣的唐代觀音變造像>,《四川文物》1992:3, 1992.5,頁41-44 |
藍吉富<台灣佛教的發展概況>,《世界宗教資料》,1990.03,頁10-13 |
顏娟英<武則天與唐長安七寶台石雕佛相>,《藝術學》第1期, 1987.3,頁40-89 |
顏章炮<晚唐至宋福建地區的造神高潮>,《世界宗教研究》第73期,1998.03,頁135-144 |
蘇瑩輝<院藏隋代佛畫重研:絹本觀音立像暨釋迦佛坐像>,《故宮文物月刊》3:3=27,1985年6月 ,頁13-20 |
蘇瑩輝<隋成陀羅造觀世音菩薩像軸>,《故宮文物月刊 》2:7 1984.10,頁10 |
蘇瑩輝<隋成陀羅造觀世音菩薩像軸>,《故宮文物月刊》9:4 1991.7,頁66 |
釋悟因 總編,《香光莊嚴》多面觀音 中國的觀音信仰(上),第59期,1999年9月,頁6-72 |
釋悟因 總編,《香光莊嚴》大悲觀音 中國的觀音信仰(中),第60期,1999年12月,頁6-34 |
釋悟因 總編,《香光莊嚴》女性觀音 中國的觀音信仰(下),第61期,1999年 3月,頁6-96 |
羅華慶<敦煌藝術中的觀音普門品變和觀音經變>,《敦煌研究》1987年3 月,頁49-61 |
參考經文: |
(唐)不空譯<大悲心陀羅尼修行念誦略儀>《大正藏》第20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
(唐)不空譯<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經>《大正藏》第20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
(唐)不空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大正藏》第20冊, (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
(唐)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正藏》第20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
(唐)金剛智譯<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大正藏》第20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
(唐)法藏述<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第35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
(北周)耶舍崛多譯<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大正藏》第20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
(唐)菩提流志譯<不空絹索神變真言經>《大正藏》第20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
(唐)善無畏譯<千手觀音造次第法儀軌>《大正藏》第20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
(宋)僵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第12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25品>《大正藏》第9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2>,<入法界品39之9>,《大正藏》第10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
(宋)曇無竭譯<觀世音菩薩授經記>《大正藏》第12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
(北涼)曇無讖譯<悲華經>《大正藏》第35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
(東晉)難提譯<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大正藏》第20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
(唐)難提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大正藏》第20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 |
參考論文: |
王健旺《台灣土地信仰及其造像藝術》,(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
涂大為《台灣寺廟中的關公造形之探討》,(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
高禎霙《魚籃觀音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
唐曉蘭《台灣寺廟繪畫藝術》,(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
張玉珍《臺灣寺廟石雕藝術》,(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
莊芳榮《台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
郭佑孟《臺南法華寺的佛教藝術及其源流考》,(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
張惠玲《臺北市佛寺中的觀音造像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
張琇玲《新竹市佛教寺廟藝術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
蔡相煇《台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
鄭志明《明代羅祖五部六冊宗教寶卷思想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4年4月) |
劉珮瑛《宋代西方淨土變相之研究─以大足寶頂山為例》,(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
延伸閱讀:【
數位佛學院】【
利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