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09/12/14  編輯部 報導

《大智度論》的道次第研究
大乘佛教運動興起之後,大乘經論中出現的種種菩薩思想,修學的方便,進階的次第等等,深深影響了中國佛教各宗派的「道次第」主張。從佛教史的流變過程可知:每個時期,每部經典或每個宗派都有所屬的「道次第」系統,而《智論》自然也不例外。但由於《智論》並非以「道次第」為主要論述重點,也沒有嚴謹的層次說明,只能從散見於各卷之中的菩薩思想,果位層次等概念,勾勒出其所主張的「道次第」思想。由於這是多面向的問題,可以有許多不同層面的思考,本文藉由《智論》有關「六波羅蜜」及「三十七品」的種種論述,整理出蘊含於「道次第」的「三種層次」-心地、思惟、演說。其中的意義,差別及範例在本文中都有詳細的說明,同時也指出道品增上的關鍵因素為何!

藉由探討「三種層次」之便,本文也以簡要的敘述方式分別說明「聲聞乘」及「菩薩乘」的道次第概念,同時界定他們的根本差異,並釐清「三乘」之間是否具有修持上的連貫性等等問題。除了分別說明之外,本文也以表解的方式並列對照他們的「果位」關係以及解脫境界。整體而言,本文主要論述的重點著重於探討「人天乘」、「二乘」、「菩薩乘」的關係;從「有漏」得證「無漏」的過程;及《智論》的菩薩道次第主張。尤其對於「易行道」、「難行道」向來普遍存在於學界的印象,本文依《智論》的根本意趣提出另一番的主張及詮釋。最後一節中,本文將「人天乘」納入討論之列,探討「人天乘」是否具有向於聖道的必然性!並藉由論證「三乘道」會歸「一乘道」而得到充分的證實。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壹、 研究動機及目的 2
一, 研究動機 2
二, 預期目標 4
貳、 研究方法與範圍 4
參、 文獻回顧 6
肆、 論文大綱 9
第二章 道次第概述 12
壹、 原始佛教的證悟次第 12
一、 等同「須陀洹」的用語:「法眼淨」、「四不壞淨」 14
二、 所謂「次第說法」 16
貳、 大乘佛教的證悟次第 18
一、 大乘佛教的成立略說 18
二、 大乘經典中的道次第 20
三、 中國佛教的道次第 21
參、小結 22
第三章 法門中的三種層次 24
壹、 法門與根性的類別 24
貳、 修持次第的最初門 25
參、 「三種層次」概述 27
一、 心地層次概念 28
(一) 心地層次的意義 28
(二) 心地層次的差別 29
(三) 心地層次的範例 30
二、 思惟層次概念 31
(一) 思惟層次的意義 31
(二) 思惟層次的差別 32
(三) 思惟層次的範例 33
(四) 相似般若與真實般若 34
三、 演說層次概念 36
(一) 演說層次的意義 36
(二) 時間因素 36
肆、 小結 37
第四章 道品增上的作用 39
壹、 三十七品的定位 39
貳、 三十七品中的「三種層次」 40
一、 四念處 41
二、 八正道 42
參、 六波羅蜜的探討 43
一、 微細善念的產生 44
二、 道品增上的關鍵 44
三、 六波羅蜜的次第關係 45
肆、 「二乘」與「大乘」觀念的釐清 47
一、 大乘佛法的基礎 47
二、 大乘與二乘的修證境界 48
三、 聲聞乘的道次第 50
伍、 小結 51
第五章 道次第之類型 53
壹、 菩薩的類型 53
一、 二分法的菩薩類型 53
二、 三分法與四分法的菩薩類型 54
三、 以聲聞「果位」對照於菩薩乘的道次第 55
四、 以菩薩「十地」對照於聲聞果位的道次第 56
五、 菩薩道次第中的「易行道」與「難行道」58
貳、 三乘道的立意 61
一、「人天乘」的立意 61
二、「三乘道」會歸「一乘道」的論證 62
參、小結 63
第六章 結論 65
一、「人天乘」、「二乘」、「菩薩乘」的關係 65
二、從「有漏」得證「無漏」的過程 66
三、《智論》的菩薩道次第主張 67
四、尚待努力的領域 68
 

參考文獻
一,主要參考資料
(一) 藏經及圖書:
《大智度論》/龍樹造;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十住毘婆沙論》/龍樹造;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釋印順述義;釋昭慧整理,台北:東宗,民82
《大智度論曇無竭品今譯》/陳柏達,臺北市:天華,民76年
《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造;法尊法師譯,台北:佛教,民78
(二)學位論文
《漢譯龍樹論典大智度論『十八空』之研究》/游祥洲撰。博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1985年6月。
《龍樹的語言概念》/萬金川撰。碩士論文。臺北縣: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83年7月。
《龍樹的中道緣起思想》/劉英孝撰。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1995年5月。
(三)圖書論文
〈大智度論的世界〉/加藤純章。《般若思想》(臺北市:法爾出版社,1989年)。
〈六道與五道〉/郭忠生。《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4月)
〈《大智度論》論證人死非斷〉/陳兵。《生與死--佛教輪迴說》(中國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
〈龍樹的詮釋學理念之哲學省察 -- 從《大智度論》三個論題的思維進路,探討龍樹學「三乘共賞」的詮釋學蘊涵〉/游祥洲。《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新竹縣:正聞,2000年4月)
〈龍樹的語言的概念--以《大智度論》為中心的一個研究〉/萬金川著。《龍樹的語言概念》(臺北市:正觀出版社)。
(四)期刊論文
〈龍樹菩薩之生平與著作述要〉/K. V. Ramanan著;曇昕譯。《諦觀》50期(1987年7月)
〈釋慧遠<大智度論抄序>註〉/Robinson, Richard H.著;大容譯。《諦觀》22期(1985年2月)
〈印度早期中觀學派(三)〉/Robinson, Richard H.著;曇昕譯。《諦觀》19期(1984年11月)
〈《大智度論》之作者及其翻譯〉/Lamotte著;郭忠生譯。《諦觀》62期
〈《大智度論》所收偈頌と中論頌〉/三枝充直。《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5卷1期=29期(1966年12月25日)
〈大智度論に說かれた六ハラミツについて〉/三枝充直。《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卷2期=4期(1954年3月30日)
〈大智度論に說かれた菩薩について〉/三枝充直。《印度學佛教學研究》2卷1期=3期(1953年9月30日)
〈《大智度論》の引用文獻とその價值〉/加藤純章。《佛教學》第5號
〈《大智度論》的世界〉/加藤純章;宏音譯。《諦觀》52期
〈論《大智度論》的作者〉/千潟龍祥著;賴顯邦譯。《諦觀》68期(1992年1)〈《大智度論》略譯初探〉/周伯勘。《中華佛學學報》13. 1期(2000年5月)
〈試論《大智度》論中的『對話者』〉/郭忠生。《正觀雜誌》2期(1997年9月25日)
〈《大智度論》之本文相互索引〉/釋厚觀,郭忠生合編。《正觀雜誌》6期(1998年9月25日)
〈《法光》36期(1992年9月)「《大智度論》的尸羅波羅蜜」/釋厚觀。《香光莊嚴》57期(1999年3月)
〈《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釋厚觀。《諦觀》65期(1991年4月)
〈《大智度論》中的十善道〉/釋厚觀。《護僧》6期(1997年1月15日)
〈《大智度論》的戒學思想〉/釋厚觀。《諦觀》65期(80年4月)
〈『八不』說緣起〉/萬金川。《香光莊嚴》51期
〈緣起性空的中道哲學〉/萬金川。《香光莊嚴》52期
二,藏經資料:大正新脩大藏經(依冊號排序)
《中阿含經》/瞿曇僧伽提婆譯,大正藏第一冊
《雜阿含經》/求那跋陀羅譯,大正藏第二冊
《佛本行集經》/闍那崛多譯,大正藏第三冊
《法華經》/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九冊
《六十華嚴》/佛馱跋陀羅譯,大正藏第九冊
《八十華嚴》/實叉難陀譯,大正藏第十冊
《十住經》/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十冊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十四冊
《佛說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嚴佛調譯,大正藏第十七冊
《大佛頂首楞嚴經》/般剌蜜帝譯,大正藏第十九冊
《菩薩瓔珞本業經》/竺佛念譯,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十地經》/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譯,大正藏第二十六冊
《大毘婆沙論》/玄奘譯,大正藏第二十七冊
《俱舍論》/世親菩薩著;真諦譯,大正藏第二十九冊
《成唯識論》/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成實論》/鳩摩羅什譯,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俱舍論疏》/法寶撰,大正藏第四十一冊
《中觀論疏》/吉藏著,大正藏第四十二冊
《十二門論疏》/吉藏撰,大正藏第四十二冊
《成唯識論了義燈》/慧沼撰,大正藏第四十三冊
《三論玄義》/吉藏撰,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天台四教儀》/諦觀撰,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三,中文圖書資料
《成佛之道》/釋印順著,台北:正聞出版社,民83
《學佛三要》/釋印順著,台北:正聞出版社,民83
《空之探究》/釋印順著,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9
《般若經講記》/釋印順著,台北:正聞出版社,民81
《佛法概論》/釋印順著,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9
《教制教典與教學》/釋印順著,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9
《中觀論頌講記》/釋印順著,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7
《印度之佛教》/釋印順著,台北:正聞,民80
《印度佛教思想史》/釋印順著,台北:正聞,民82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釋印順著,台北:正聞,民79
《印順思想:印順導師九秩晉五壽慶論文集》/游祥洲等著,台北:正聞,民89
《原始佛教四諦思想》/聶秀藻著,高雄:佛光,民76
《中觀思想講錄》/萬金川著,嘉義:香光書鄉,民87
《龍樹與中觀哲學》/楊惠南著,台北:東大,民77
四,日文資料及翻譯作品
《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 Ⅰ》/平川彰,東京:春秋社,1990
《初期佛教の修行道論》/田中教照,東京:山喜房,1996
《八宗綱要》/平川彰,東京:大藏,1995
《空の論理》/中村元,東京:春秋社,1994
《大乘佛教思想論》/木村泰賢著;釋演培譯,天華,民78
《大乘佛教思想》/上田義文著;陳一標譯,台北:東大,民91
《大乘起信論新釋》/湯次了容著;豐子愷譯,台北:天華,民90
《印度佛教史》/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台北:商周,2000
《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二》/水野弘元著;釋惠敏譯,台北:法鼓文化,民89
《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Early Madhyamika in India and China》/
Richard H. Robinson著;郭忠生譯,南投:正觀,民85
《龍樹與中後期中觀學》/尾山雄一著;吳汝鈞譯,台北:文津,民89
《中觀與空義》/瓜生津隆真等著;許洋主等譯,台北:華宇,民78
五,研究法參考書目及工具書
《宗教學入門》/瓦鄧布葛著;根瑟‧馬庫斯譯,台北:東大,民92
《佛學研究方法論》/吳汝鈞著,台北:學生書局,民71
《佛學研究方法》/呂澂等著;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41),台北:大乘文化,民67
《以佛法研究佛法》/釋印順著,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9
《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傅偉勳著,臺北:東大,民79
《理則學》/鄔昆如等著,臺北:黎明文化:民72
《佛光大辭典》/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編,高雄縣:佛光出版,1988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藍吉富主編,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著,台北:天華,民76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碩士班/93/碩士 研究生:歐陽志宏  指導教授:熊琬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相關文章:
般若波羅蜜初探-以《大智度論》為主- 釋安慧 緣氣:(4347)
《大智度論》中四無量心的地位及修持 釋海實 緣氣:(4065)

上一篇(藏傳佛教舞蹈寧瑪派金剛舞) 回目錄 下一篇(淨土思想中「念佛」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