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嘛網 日期:2009/12/14  編輯部 報導

曹溪唐禪「心性」義涵探究~研究生:張國一 .指導教授:張永儁 ; 李志夫

論文提要
提要略分五點來說明。

(1)本文所探究的主題是唐代曹溪禪宗的「心性」義涵;「心性」,義指心、物萬法之真實本性,也稱「佛性」、「法性」、「真如」等等,與一般意義下的「心性」(如儒家的「道德心性」)並不相同。本文實際上,是對曹溪唐禪之勝義真如、法性內涵的研究。

(2)為何選擇此一主題?略分二點說明。一、主觀因素:因禪宗「心性」思想,本是中國最精深思想之一,歷代中國文、哲乃至藝術家,鮮有不受其吸引影響者(禪儒合匯,乃至形成了宋明理學,迄今未衰),本人亦深受其精玄理境所吸引,故有意做較深入之探索。二、客觀因素:現代在禪「心性」的「客觀」研究上,顯得頗為不足。一般言之,學者對禪文獻重視不足,運用有偏或有誤文獻情況時可見之(如研究溈仰等五家禪,多有偏採《人天眼目》的情況,但這是後出文獻,並不是較早較可信的早期資料。曹洞研究在文獻運用上也很有問題,詳正文第五章第二節「曹洞宗」文),這不免造成若干有偏失的研究結果。另學者對禪「心性」的詮解,不免失於淺近容易,如台港學者偏好借近儒家的(道德)「主體心」觀念以詮之,大陸學者則直借西方「主觀唯心」、「客觀唯心」思想來詮解。這樣做,是不是對禪「心性」內具精奧之「般若」義理太過輕忽了呢?整體言之,運用完整客觀文獻,做較深入的禪「心性」研究,在現代學界還是頗為不足的。本文之研究撰著,是有意在這些不足處,做一些努力補充的。
(3)為免前指偏失情況發生,第一步,在正式進行「心性」義涵探究之前,應先從事完整禪文獻的研究工作。本文擬探究之曹溪祖師共十二位(理由詳第一章第二節),歷代記錄有他們「心性」思想的相關文獻共有多少?第一章第四節做了較全面的探討,大致計共可得相關文獻八十九種。掌握住這些文獻,我們大抵得較全面地貼近祖師「心性」義涵本貌。不過,先後期出現之資料,不免有所增補演進,後出者可能雜揉有疑偽成分的。這些問題,在正文第二至五章各節,皆再有較深入的文獻研究探討(除每節有文獻研究專文外,在「心性」義涵正式研究中,也隨時對文獻資料提出探討)。在這樣的基礎下,本文得以對唐禪「心性」義涵進行較「客觀」(以文獻為基礎)、「完整」(非僅少數有偏文獻)、「少謬」(簡別出疑偽資料)的探究。
(4)正式「心性」義涵研究情況如下:
1.第二至五章:根據較完整客觀文獻,分別對十二位祖師「心性」思想進行探究。各祖師在接眾方便上各有偏重不同,如慧能重「直說」,洪州宗重運用猛烈「身心動作」,石頭宗重借「無情物」,以各種方便引人契悟──但契悟的法體則大抵內涵一致:乃破我法一切執而悟入之心、物平等的「般若自性」,此般若自性又常能生起一切「作用」。慧能直接稱之為「自性起用」,又稱作「摩訶般若波羅蜜」;荷澤和保唐仍稱作「摩訶般若波羅蜜」;石頭門下稱「理事不二」,「理」即無分別之「般若自性」,「事」即「作用」,義涵仍同;馬祖禪法被稱為「性在作用」,仍是「自性起用」的運用罷了。這項發現至少有二項重要意義:一、大乘佛法要可濃縮為「智慧」、「方便」二大內涵,《維摩詰所說經》所謂「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大正藏》十四冊,頁549)「智慧」指契悟「般若自性」,證無分別智;「方便」則從無分別「起用」,生起一切濟眾利生的有分別活動。曹溪的「自性起用」,不正是「智慧」、「方便」的合說嗎?這表示,曹溪「心性」思想,仍是一脈大乘教理的承繼,他在接眾方便上較印度大乘是更熱鬧活潑許多,但禪悟的義理實質是一貫未變的。二、現代學界多從「主體心」、「唯心」的角度詮解禪「心性」,這大抵是誤把「方便」視為「法體」了。說「心」或重「身心」動作,這是為方便接眾的,真正禪悟的目標,還要遣破「心」,而契入無分別的般若法性中──這才是「心性」的實質。此一事實的指出,是有助現代禪「心性」研究再推深一步了(這部分討論,請詳第八章第一、二節,另第二至五章各節亦一再論及)。
2.第六章:總結第二至五章研究成果,指出曹溪唐禪有一共通禪「心性」義涵,稱之為「般若作用實踐體」,這是較慧能「自性起用」內涵更為完整的說法。並以此一研究成果,略與現代學界研究成果做了一些比較。最後,關於什麼是無分別的般若?本章第二節,再做了較為深入的分析。
3.第七章:「自性」之「起用」,係根據了何種內在的原理?本章做了更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前第二至五章,可謂是對唐禪「心性」基本義涵先做確立的研究;第六章第二節與本章,則是對已確立之基本「心性」義涵,再做較深入的探討。
4.第八章:「心性」義涵之研究,大抵前七章已經完成。本章是再對唐禪之思想根源,另作探討,這個問題,向來是現代學界所重視的(這個研究方向,大抵是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所開啟的)。本章研究成果是,唐禪揉合了印度大乘三系思想於一爐,形成其獨特的禪思想體系。揉合情況大抵是:以空宗「摩訶般若波羅蜜」為禪悟目標,以如來藏心性法門為悟入方便,以唯識教理建立「起用」說和「妄心建立萬法世界」說。他這樣的作法,是近於《楞伽經》的,是故可以說,唐禪所展示的仍是達摩所傳一貫的《楞伽》如來藏禪。
5.第九章:略評估本文得失,並對未來研究預作思索計畫。
(5)本研究提要略述於上。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正文提要、研究動機與方法
第二節 為何選擇「曹溪唐禪」為研究範圍 
第三節「心性」之界說並略述現代學界之研究成果
第四節 完整禪宗文獻之理解與掌握 
第二章 惠能、神會與保唐之「心性」思想
第一節 惠 能 
第二節 荷澤神會
第三節 保唐無住
第三章 洪州宗諸師之「心性」思想
第一節 馬祖道一 
第二節 臨濟義玄 
第三節 溈山、仰山
第四章 石頭宗諸師之「心性」思想
第一節 石頭希遷 
第二節 曹山、洞山
第三節 雲門文偃 
第四節 法眼文益 
第五章 唐禪「心性」義涵之概括
第一節 唐禪「心性」義涵之概括並與學界成果作比較 
第二節「般若」內部義涵的探究 
第六章 唐禪「心性」的實踐義涵
第一節「心性」的實踐原理
第二節 與學界研究互較再探「心性」之其他實踐義涵
第七章 唐禪如何運用揉合大乘經教
第一節 以空宗「摩訶般若波羅蜜」法體為禪悟目標 
第二節 藉如來藏法門為悟入方便  
第三節 以唯識思想建構「妄心之生起與遣破原理」和「法體起用原理」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成果之評估  
第二節 未來賡續研究之省思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按筆劃順序排列)
一、禪宗原典
人天眼目 南宋智昭編 大正藏48冊
大法眼文益禪師語錄 明郭凝之、圓信編 五家語錄卷五
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 唐宗密撰 卍續藏110冊
五家正宗贊 宋紹曇編 卍續藏135冊
五家語錄 明郭凝之、圓信編 大正藏47冊
五燈全書 清霽崙超永編 卍續藏140冊
五燈會元 宋普濟編 卍續藏137∼138冊
天聖廣燈錄 北宋李遵勗編 卍續藏135冊
古尊宿語錄 宋守頤編 卍續藏118冊
四家語錄 宋編者不詳 藝文印書館 禪宗集成13冊
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明郭凝之、圓信編 五家語錄卷二
全唐文禪師傳記集 藍吉富編 禪宗全書‧史傳部一 文殊 民77年5月
佛果擊節錄 宋雪竇拈古、圜悟擊節 卍續藏117冊
佛祖歷代通載 念常撰 大正藏49冊
宋高僧傳 宋贊寧撰 大正藏50冊
宗門十規論 唐法眼文益撰 卍續藏110冊
宗門統要續集 宋宗永集、元清藏續集 明‧嘉興大藏經37冊
宗寶本壇經 明宗寶集 大正藏48冊
林間錄 宋惠洪撰 卍續藏148冊
南宗定是非論 唐神會撰 楊曾文編 神會和尚禪話錄 中華書局 1996年7月 1版1刷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法海集 大正藏48冊
南陽和尚問答雜徵義 唐神會撰 楊曾文編 神會和尚禪話錄 中華書局 1996年7月 1版1刷
南陽和尚頓教解脫直了性壇語 唐神會撰 楊曾文編 神會和尚禪話錄 中華書局 1996年7月 1版1刷
建中靖國續燈錄 北宋惟白編 卍續藏136冊
指月錄 明瞿汝稷集 卍續藏143冊
枯涯和尚漫錄 宋圓悟編 卍續藏148冊
泉州千佛新著諸祖師頌 唐省僜撰 大正藏85冊
祖堂集 五代靜、筠二僧編 高麗藏45冊
神會五更轉二首、五律一首 唐神會撰 楊曾文編 神會和尚禪話錄 中華書局 1996年7月 1版1刷
馬祖道一禪師語錄 宋守頤編 古尊宿語錄卷一
馬祖廣錄 宋編者不詳 四家語錄卷一
從容錄 宋宏智正覺頌古、元萬松行秀評唱 大正藏48冊
御選語錄 清世宗御選 卍續藏119冊
曹溪大師別傳 楊曾文編 敦煌新本六祖壇經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10月
惠昕本壇經 宋惠昕編 楊曾文編 敦煌新本六祖壇經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10月
景德傳燈錄 宋道原編 彙文堂出版社 民76.6 1版
無門關 南宋無門慧開撰 大正藏48冊
虛堂集 北宋丹霞子淳頌古、元林泉從倫評唱 卍續藏124冊
雲門文偃禪師語錄 唐守堅集 古尊宿語錄卷十五∼十八
溈山警策 唐溈山靈祐撰 卍續藏116冊 禪門諸祖偈頌卷二
溈山靈祐禪師語錄 明郭凝之、圓信編 五家語錄卷二
傳法正宗記 宋契嵩撰 大正藏51冊
圓覺經大疏抄 唐宗密撰 卍續藏14冊
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 明郭凝之、圓信編 五家語錄卷四
筠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 〔清〕日宜默玄契編 藝文印書館編 禪宗集成13冊
頓悟無生般若頌 唐神會撰 楊曾文編 神會和尚禪話錄 中華書局 1996年7月 1版1刷
嘉泰普燈錄 宋正受編 卍續藏137冊
碧巖錄 宋雪竇拈古、圜悟評唱 大正藏48冊
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 〔清〕日宜默玄契編 藝文印書館編 禪宗集成13冊
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 明郭凝之、圓信編 五家語錄卷四
曆代法寶記 唐編者不詳 大正藏51冊
禪林僧寶傳 宋惠洪編 卍續藏137冊
禪門諸祖偈頌 宋釋子昇編 卍續藏116冊
禪源諸詮集都序 唐宗密撰 大正藏48冊
聯燈會要 宋悟明編 卍續藏136冊
臨濟義玄禪師語錄 北宋圓覺宗演編 收入古尊宿語錄卷四
寶林傳 唐智炬(或靈徹?)編 宗磧砂大藏經38冊
續古尊宿語要 宋晦堂師明編 卍續藏59冊
二、其他佛經原典(含現代註譯本)
中觀論頌講記 印順講 正聞 民77年6月10版
成唯識論研習 釋普行編著 中華大典編印會 民68年4月
菩提道次第廣論 宗客巴著 法尊法師譯 圓明 民80年
華嚴經 高振農釋譯 佛光 1996年
楞伽大義今釋 南懷瑾述著 老古 民82年7月 台灣2刷
攝大乘論講記 印順講 正聞 民81年2月修訂一版
三、禪文獻叢書
中國禪宗大全 李淼編 高雄麗文 民83年
中國禪宗語錄大觀 袁賓編 百花洲文藝
禪宗全書 藍吉富編 文殊 民77年5月
禪宗集成 藝文印書館 1968年
禪門逸書初編 明復法師編 明文 1980年1月
禪學大成 中國佛教文化館 民58年8月再版
禪藏 佛光山 1994年
四、現代禪學史研究專著
中國佛學特質在禪 太虛撰 慈慧印經處 民84年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呂澂撰 中華書局 1988年2月 3刷
中國禪 鎌田茂雄撰 關世謙譯 佛光 民75年
中國禪宗史 印順撰 正聞 民81年8版
中國禪宗史 阿部肇一撰 關世謙譯 東大 民80年4月
中國禪宗思想歷程 潘桂明撰 北京今日中國 1992年
中國禪宗通史 杜繼文、魏道儒撰 江蘇古籍 1995年2月1版2刷
中國禪思想史 柳田聖山撰 吳汝鈞譯 商務 民81年9月2版
中國禪思想史 葛兆光撰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禪學 程兆熊撰 金林 民74年
中國禪學思想史 忽滑谷快天撰 朱謙之譯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5月
中國禪學思想史 洪修平撰 文津 民83年
中國禪學思想研究 何國詮撰 文津 民76年4月
唐五代禪宗史 楊曾文撰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年5月
唐五代禪宗史 楊曾文撰 北京新華 1999年5月
隋唐佛教 郭朋撰 齊魯書社 1981年4月2刷
隋唐佛教史稿 湯用彤撰 中華 1982年
漢唐佛教思想史論集 任繼愈撰 人民 1973年4月2版
禪宗六變 顧偉康撰 東大 民83年
禪宗宗派源流 吳立民編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8年8月
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洪修平撰 佛光 民80年
禪與中國 柳田聖山撰 毛丹青譯 北京三聯 1988年11月
禪學史概論 靈泉禪寺 民78年8月20日
五、現代相關研究專著
大乘大般涅槃經研究 屈大成撰 文津 民83年
大藏會閱 會性法師撰 天華 民84年5月再刷
中國佛性論 賴永海撰 上海人民 1988年4月
中國佛教史籍概論 陳垣撰 文史哲 民70年6月
中國思想史 錢穆撰 學生 民66年
中國哲學大綱 羅光撰 商務 民78年
中國哲學史 勞思光撰 三民 民70年
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撰 商務 民82年
中國哲學原論 唐君毅撰 人民 民55年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 錢穆撰 東大 1978年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藍吉富編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 1994年
月溪法師講禪宗修法 月溪講 菩提印經會 民81年6月
如來藏之研究 印順撰 正聞 民70年12月
如來藏思想 高崎直道等撰 李世傑譯 華宇 民75年12月
卍續藏經總目錄 新文豐編 民66年1月
佛光禪髓──東方哲學的圓融精神 盧升法、何青著 華夏 1995年11月
佛性思想 釋恆清撰 東大 民86年
來果禪師自行錄 來果講 天華 民70年3月
法眼文益禪師之研究 鄧克銘撰 中華佛學研究所 民79年2月2版
空之探究 印順撰 正聞 民74年7月
胡適禪學案 胡適著 柳田聖山編 正中 1975年
唐代佛教 范文瀾撰 人民 1979年4月
神會和尚禪話錄 楊曾文撰 中華 1996年7月
般若思想 梶山雄一等著 許洋主譯 法爾 民78年1月
動靜皆自在 聖嚴撰 法教 1999年
參心禮佛──中國禪宗記實 洪丕謨撰 百花洲文藝 1995年4月
唯識三十頌導讀 如覺撰 圓明 民86年10月
唯識三十頌導讀 李潤生撰 全佛 1999年
唯識三論今詮 于凌波撰 東大 民83年
唯識史觀及其哲學 法舫撰 慧日講堂 民63年再版
唯識法相及其思想演變 演培撰 天華 民79年2月
唯識思想 高崎直道等撰 李世傑譯 華宇 民74年12月
唯識要義 楊白衣撰 文津 民84年
唯識學十二講 于凌波撰 慧炬 民82年3月
唯識學的發展與傳承 張曼濤編 大乘文化 民67年
唯識學概論 韓廷傑撰 文津 民82年
唯識講義 歐陽竟無撰 佛教出版社 民67年10月10日
晚唐臨濟宗述評 杜寒風撰 佛光 民65年
曹洞宗門禪 程東撰 躍昇 民82年
曹源一滴水 陳光天撰 商務 1988年2月
曹溪禪人物志 易行廣撰 廣東人民 1994年12月
通向禪學之路 鈴木大拙撰 葛兆光譯 上海古籍 1990年5月2刷
惠能 楊惠南撰 東大 民82年
游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 吳汝鈞撰 台灣學生 民82年2月
華嚴學 龜川教信撰 印海譯 佛光 1997年
開悟第一 鈴木大拙撰 志文 1991年1月再版
隋唐佛教論文集 隋唐佛教學術討論會編 三秦 1990年2月1刷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親聞記 印順講 印海筆記 佛陀教育基金會 民85年12月
楞伽經義記 太虛撰 文殊 民76年12月
楞伽經導讀 談錫永撰 全佛 1999年
壇經研究 黃博仁撰 省教育廳 民76年
壇經校釋 郭朋撰 北京中華 1983年
壇經導讀 郭朋撰 巴蜀書社 1991年1月2刷
射藝中的禪 奧根、赫立格爾撰 顧法嚴譯 慧炬 1999年5月1日
學禪方便譚 白聖長老撰 大乘精舍印經會 民79年1月
歷史發展 鈴木大拙撰 徐進夫譯 志文 1992年8月再版
禪Ch''AN 聖嚴撰 中華佛教文化館 民68年
禪史與禪思 楊惠南撰 東大 民84年4月
禪外說禪 張中行撰 黑龍江人民 1992年2月2刷
禪如何叢書 程東、薛冬編 躍昇 民82年
禪宗:文化交融與歷史選擇 顧偉康撰 知識出版社 1993年12月2印
禪宗大意 正果撰 千華 民78年4月1版
禪宗心法 蕭天石撰 自由 民64年
禪宗史話 梁曉虹撰 江西人民 1996年4月2刷
禪宗史實考辯 張曼濤編 大乘文化 1978年
禪宗典籍研究 張曼濤編 大乘文化 民66年10月
禪宗思想與歷史 張曼濤編 大乘文化 1977年
禪宗祖師──慧能 吳平撰 江西人民 1996年4月2刷
禪宗第六祖慧能大師之研究 釋能學撰 白話佛經雜誌 民78年
禪宗與精神分析 鈴木大拙,佛洛姆,R.德馬蒂諾等撰 洪修平譯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88年6月1刷
禪宗語言和文獻 于谷撰 江西人民 1996年4月2刷
禪宗論集,華嚴學論集 宇井伯壽撰 華宇 民77年6月
禪宗論叢 心源、無礙合著 慈慧印經處 民78年1月
禪宗學與禪學 褚柏思撰 新文豐 民70年
禪宗歷史與文化 張文達、張莉編 黑龍江教育 1988年12月1刷
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 南懷瑾撰 老古 民71年5版
禪的公案探究 杜默靈等撰 徐進夫譯 德華 民65年
禪的生活 聖嚴撰 法鼓 1998年
禪的訓練 關田一月撰 徐進夫譯 天華 民69年
禪的頓悟 B.T格拉斯曼撰 歸真譯 貴州人民 1998年
禪的學術思想 白雲禪師撰 大智佛學苑 民64年8月
禪者的思索 鈴木大拙撰 未也譯 大鴻 1992年9月
禪門三柱 菲力浦‧凱普樓撰 顧法嚴譯 慧炬 民79年6月
禪門公案秘傳:隻手之聲 霍甫曼撰 徐進夫譯 志文 民74年7月
禪門修證指要 聖嚴撰 東初 民71年3月
禪門驪珠集 聖嚴撰 東初 民83年
禪海之筏 陳榮波撰 志文 民73年
禪海蠡測 南懷瑾撰 老古 民67年
禪與老莊 徐小躍撰 浙江新華 1992年11月
禪與西方思想 阿部正雄撰 王雷泉、張汝倫譯 桂冠 民81年
禪與道概論 南懷瑾撰 真善美 民57年11月
禪學入門 鈴木大拙撰 謝思煒譯 桂冠 1992年
禪學的黃金時代 吳經熊撰 台灣商務 民81年8月17刷
禪學研究 江西古籍編 1992年8月
禪學研究第二輯 江西古籍編 1994年11月
禪學真義 東初撰 中華佛教文化館 民74年
禪學與玄學 洪修平撰 楊智 1994年7月
禪學論文集 張曼濤編 大乘文化 1978年
禪學論文集二 張曼濤編 大乘文化 民65年
禪學隨筆 鈴木大拙撰 孟祥森譯 志文 1993年5月再版
禪學講話 日種山讓撰 釋芝峰譯 東大 民80年4月3版
觀念 聖嚴撰 法鼓 1998年
六、相關論文
《壇經》惠能頓悟禪教深層義蘊試探 傅偉勳撰 中國哲學史研究 1989(3)
人心、佛性與解脫──中國禪宗心性論探源 洪修平撰 南京大學學報 1989(1) 頁33-43
中國禪宗的特質 陳榮波撰 華岡佛學學報5 民70年12月
中國禪宗理事觀 李志夫撰 華岡佛學學報7 民73年9月
中國禪學文獻記要 曾普信撰 人生 12/11.12∼13/2 民49年12月∼50年2月
中國禪學考 蒙文通撰 內學 第一期 1924年12月
五位頌與曹洞禪學 杜松柏撰 慧炬 223 民72年1月
五家七宗之禪法初探 楊惠南撰 國立編譯館館刊 21:2 民81年2月
六祖慧能三無主義與影響:結束佛法來華四百年影響宋明理學六百年 馮炳奎撰 廣東文獻 13:3 民72年9月
六祖慧能禪法的特色 釋果祥撰 香港佛教 279 民72年8月
六祖壇經大意 錢穆撰 大乘文化 六祖壇經研究論集 民65年
六祖壇經之禪機大旨 朱維煥撰 興大中文學報 6 民82年1月
六祖壇經的思想 聖嚴撰 中華佛學學報 3 民79年4月
六祖壇經的哲學及其道德思想之研究 王柏壽撰 嘉義師院學報 6 民81年11月
石頭希遷禪師略探 蔡日新撰 諦觀 83 頁35∼97 民84年10月
再論禪學之真義 東初撰 中央日報 1969年7月19日
印順大師和他的《中國禪宗史》 羅偉國撰 香港佛教 393 民82年2月
如來禪與祖師禪 牟宗三撰 海潮音 76:5 民84年5月 轉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佛教各宗源流 太虛撰 大乘文化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0冊之《佛教各宗比較研究》 民68年
宋譯楞伽與達摩禪 印順撰 大乘文化 禪宗史實考辨 頁211∼223 民66年
見性成佛──六祖壇經的核心思想 陳水淵撰 慧炬 310 民79年4月
見性歷程中的意識轉換──談禪的心理學及其應用 梁翠梅撰 咨商與輔導 103、104 民83年7月∼83年8月
宗密大師的禪教一致論 蔡惠明撰 內明 209 民78年8月
宗密禪宗史觀初探──兼論馬祖道一的禪學思想 伍先林撰 諦觀 79 民83年10月
附記神會和尚的生卒年的新考證 胡適撰 柳田聖山編 胡適禪學案 頁310 正中 1975年
胡適博士與中國初期禪宗史研究 胡適撰 柳田聖山編 胡適禪學案 收在〈序言〉中 正中 1975年
胡適禪宗史研究平議 樓宇烈撰 北京大學學報 1987(3)
胡適禪學研究公案 江燦騰撰 當代 101,102 民83年9月∼83年10月
石頭希遷禪學思想略論 蔡日新撰 內明 268 民83年7月
校寫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後記 胡適著 神會和尚遺集 頁336
神會和尚語錄的第三個敦煌寫本 胡適撰 柳田聖山編 胡適禪學案 頁346 正中 1975年
神會的佛學思想 蔡惠明撰 內明 260 民82年11月
神會語錄第二殘卷,附跋 胡適著 神會和尚遺集 頁170
神會語錄第三殘卷,附跋 胡適著 神會和尚遺集 頁187
神會禪的概念與實踐 吳汝鈞撰 中國文化月刊 187 民84年5月
馬祖道一禪師和平常心是道 陳德和撰 鵝湖 226 民83年4月
從宗寶本六祖壇經論六祖惠能的生活實踐哲學 黃連忠撰 菩提樹 頁482∼483 民82年1月∼82年2月
從對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禪宗的核心思想 方立天撰 中國文化研究 1996(4)
從禪宗華嚴論心性理之哲學慧境 林繼平撰 哲學年刊 7 民78年9月
從臨濟義玄之禪思想看中國禪宗哲學之諸特性 金起賢撰 中國文化月刊 178 民83年8月
曹山對洞山禪法的繼承與發展 蔡日新撰 內明 285 民84年12月
曹洞宗的禪法上、下 吳汝鈞撰 菩提樹 504∼505 民83年11月∼83年12月
曹溪與荷澤禪學之比較研究 何國詮撰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232 民76年7月
淺談明心見性 蔡惠明撰 內明 148 民73年7月
略論禪學的禪悟與哲學的直覺 胡曉光撰 香港佛教 404 民83年1月
惠能及其後人性論之探究 楊惠南撰 哲學與文化 157 民76年6月
惠能的中心思想 演慈撰 內明 273 民83年12月
惠能頓悟佛性論的要義 胡京國撰 香港佛教 376 民80年9月
景德傳燈錄之研究──以禪師啟悟弟子之方法為中心 蔡榮婷撰 政大社會科學資料中心 民73年6月
跋頓悟無生般若頌 胡適著 神會和尚遺集 頁200
跋寶林傳殘本七卷 胡適撰 柳田聖山編 胡適禪學案 頁423 正中 1975年
新書評介中國禪宗史 道安撰 華岡佛學學報 3 民62年5月
新校定的敦煌寫本神會和尚遺著兩種 胡適撰 柳田聖山編 胡適禪學案 頁320 正中 1975年
試論黃檗禪師〈傳心法要〉的成立史及其意義 莊昆木撰 國際佛學研究 民81年12月
試論慧能所證悟的佛性與明心見性之實義上、下 黃甲淵撰 中國文化月刊 民89年9月∼89年10月
論五燈和五燈會元 陳士強撰 內明 204 民78年3月
論佛教曹洞宗與《參同契》、《易經》之關係 靜華撰 內明 259∼261 民81年10∼12月
論神會的佛學思想 樂九波撰 世界宗教研究 1988(3) 頁65∼76
論禪學之真義 東初撰 中央日報 1969年5月29日
壇經中心思想之源流 胡順萍撰 崇右學報 民80年9月
壇經中融貫各宗思想的言論 演慈撰 內明 278 民84年5月
壇經心性探義上、下 杜松柏撰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256,257 民78年7月∼78年8月
壇經考之一──跋曹溪大師別傳 胡適撰 柳田聖山編 胡適禪學案 頁67 正中 1975年
壇經考之二──記北宋本的六祖壇經 胡適撰 柳田聖山編 胡適禪學案 頁308 正中 1975年
壇經的思想特質──無 吳汝鈞撰 國際佛學研究年刊 1 民80年12月
壇經思想的源流 李昌頤撰 華岡佛學學報 6 民72年7月
壇經般若品試探 高柏林撰 中國佛教 29:10 民74年10月
壇經敦博本的學術價值和關於壇經諸本演變,禪法思想的探討 楊曾文編 敦煌新本六祖壇經‧附編二 上海古籍 1993年10月
禪心淨化過程之研究 鄭琳撰 國立中央大學學報 13 民84年8月
禪宗「見性」思想的發展與定型 冉雲華撰 中華佛學學報 8 民84年7月
禪宗五家宗旨與宗風 陳榮波撰 佛光學報 6 民70年5月
禪宗五家宗旨與宗風 陳榮波撰 佛光 1981佛學研究論文集 民84年
禪宗六祖傳法偈之分析 陳寅格撰 清華學報 7卷2期 1932年
禪宗史一個新看法 胡適撰 中央日報 1953年1月12日
禪宗的思想與流派 楊惠南撰 國文天地 7:2=74 民80年7月
禪宗的哲學思想 蔡惠明撰 香港佛教 336 民77年5月
禪宗前期後期思想比較研究 賴永海撰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 1987(5) 頁43
禪宗思想形成之階段與方法:兼論華嚴與天台哲理之會通上、下〉 林繼平撰 東方 22:4∼22:5 民77年10∼11月
禪宗指要 巴壺天撰 台灣佛教 13.5 民48年5月
禪宗述評 羅炤撰 世界宗教研究 1986年3月
禪宗精神,禪宗思想的核心、本質及特色 方立天撰 哲學研究 1995(3)
禪宗與中國文化 任繼愈撰 世界宗教研究 1988(1) 頁91
禪宗與唯識宗之關係 妙根撰 大乘文化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0冊之《佛教各宗比較研究》 頁307 民68年
禪宗與開創 杜松柏撰 創造思考教育 2 民79年6月
禪的特質 蕭武桐撰 宗教世界 34 民77年1月
禪的現代詮釋 麻天祥撰 益陽師專學報 18(1) 1997年
禪的意義 史作檉譯自Studies in Zne by D.T.Suzuki 菩提樹 87 民49年2月
禪的歷史及其語錄 馮作民譯註 禪語錄‧導論 星光 1996年12月
禪是什麼樣的哲學 阿部正雄撰 內明 181 民76年4月
禪修的歷程 聖嚴撰 入門 法鼓 頁91 1998年
禪修與信仰 聖嚴撰 禪鑰 215 法鼓 1996年8月 初版4刷
禪學古史考 胡適撰 新月 一卷6期 1928年8月
臨濟禪 吳汝鈞撰 獅子吼 33:6 民83年6月
鍛鍊心 聖嚴撰 入門 法鼓 頁79 1998年
簡論明心見性義 胡曉光撰 內明 283 民84年10月
藥山惟嚴大師禪學思想略述 蔡日新撰 內明 261 民82年12月
讀六祖壇經 馮作民譯註 禪語錄‧導論 星光 1996年12月
七、網路電子佛典
中華電子佛典線上藏經閣(CBETA)
http://ccbs.ntu.edu.tw/cbeta/

曹溪唐禪「心性」義涵探究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89/博士

 ../../images/extensearch.gif延伸查詢 ../../images/view.gif相關論文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上一篇(淨土宗念佛法門對居士求生) 回目錄 下一篇(藏傳佛教舞蹈寧瑪派金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