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生活化
福德法幢( 劉銳之)金剛上師

第一節 迷悟之別-四念住
  密法是佛教之一種。佛教徒的修為,自然與凡夫的日常生活不同。為什麼呢?依佛教教理所說,凡夫是在(迷),修行能證聖果的才是(悟),迷與悟相反。如釋迦佛指示修行的(四念住),是把思念的心,從四種念念不忘的地方停住下來,因此又稱為(四念處)。念那四處呢?
(甲一)觀身不淨
  我們的身有雙眼、雙耳、雙鼻、口及大小便處九孔,常常流出不淨的東西,而且肚腸裡面,蘊藏著便溺,那裡為淨?而凡夫卻以為淨,拼命地裝飾。
(甲二)觀受是苦
  一切的享受,不是耗費了金錢,就是消損了體力;或花了時間,耗了精神。到頭來沒有一種不是苦的。而凡夫卻以為(樂),拼命地追求。
(甲三)觀心無常
  心的一切,無論所想念的是正當的事,或者是妄念,都是剎那、剎那的生滅,無有停息,那會有(常),而凡夫卻以為(常),拼命地構想。
(甲四)觀法無我
  (我)是指一個獨立不變的個體;佛教認為一切諸法,包括所有有形的物體,或無形的事情,都要經由一個因及四種緣配合,然後才能做成。因此,當然不是(獨立的成就)。成就而後,又復剎那變易,當然不是不變,所以不論從人生方面看,或從事務方面看,都是(無我)。而凡夫卻以為有不變的(我),拼命地執著。
  從上面四點看來,凡夫的想像,甚至生活都是顛倒的,應該把它反轉過來,才是正常。
第二節 淨土宗之不離阿彌陀
  佛教徒中高超的出家,是脫離一切塵俗的生活,所謂(背塵合覺),以背捨塵俗,配合覺悟;淨土宗的修法,有如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中所說的:(行也阿彌陀,住也阿彌陀……千般百般念,不離阿彌陀),這是用(阿彌陀佛)來淨化日常的生活。
第三節 禪宗之神通妙用
  禪宗就有些不同。是把日常的生活,配合到禪堂去。如禪宗的六祖,他的開示,稱為(壇經)。在佛教中,只有釋迦佛所說的才稱(經),因此(壇經)有特別的地位。壇經上說:(佛法住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什麼是(世間覺)呢?是指:我們日常處理塵俗事的時候,有事情到臨,就用心處理,處理完了,不再存在心裡;所謂(境來心應,境去心無)就是了。後來有一禪師更說(神通正妙用,運水與搬柴),他是把運水與搬柴的生活,配合到神通上了。還有一個禪師,他的弟子追隨他很久,覺得沒有得到什麼,便向他告辭,禪師說:(這多年來,我不是有很多佛法開示你嗎?你為什麼說沒有得益?例如你跟我招呼,我便點頭答你;你跟我倒茶,我便伸手去拿,這不都是佛法嗎?)他是把一切生活,與佛法合而為一了。
第四節 密宗之上座、下座無分別
  無上密怯,為即身成佛之實踐修待法,是將每日二十四小時之生活,完全密法化。此中重要的口訣是(上座下座無分別)。釋尊在阿彌陀經中開示的是,厭這世界的不好,羨慕彼世界的好處:極樂世界,是黃金為地,七寶池,八功德水等。又佛曾偕舍利弗出遊,問舍利弗見此世界怎麼?舍利弗說是五濁惡世,佛乃用腳輕輕觸地,馬上變成極樂世界,這當然為佛之神通示現。而密法則經灌頂而後,依(一切唯心造)之理,在上座後,以上師、本尊加持之力,將自己所住之境觀成本尊剎土,再依照儀軌修去,其功德甚為殊勝。再說下座:修完儀軌,直至出定而後,所有行、住、坐、臥,時刻自成本尊;一切行動均是本尊事業;一切眾生皆觀想成本尊;所有聲音,均成為本尊咒音;所有思想,均是本尊密意。沐浴時觀想為釋尊出世時之(浴佛),睡眠時自觀本尊而修(睡眠定)。如是等等無不具備,故為徹底之密法生活化。然有志研習者,須經灌頂後,依儀軌行之。

 http://home.pchome.com.tw/boy/lmha544/生活化.html 



上一篇(止觀禪修營心得分享) 回目錄 下一篇(姜波扎珠仁波切:上師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