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一九九五年十月黃東龍夫婦及林耿如三位居士為主的法友團,在達隆沙拉旅館,依其所請,講授修心七義、修心八偈和心經等法。
林耿如居士發心,把當時錄下的錄音帶整理成書,並把初稿寄來請我修正;我和倆位翻譯一起研究,原稿完整清楚,只需做微小修改,內心無比歡喜。依照林居士的心願出版是很好的,但是我本身缺乏經驗,知識淺薄,遣詞不美。可是西藏有句俗語:「對傷有益,狗油也吃。」因此我以利他之心去幫林居士完成此心願。
此次聽法者多數為初學,但是虔誠和求法心切,我就以簡單比喻適切地表達意思,並以自己所領略之義,加上相應的方法教導,若有前後內容重覆、混雜,不合本義等錯誤,尚請見諒!
我講法時,因要直接翻成中文,所引論詞句,當場不易釋,並以寂天菩薩所造的『入行論』當做主要依據,若想研究可跟『入行論』配合。雖然有多種修心七義的注釋,但是我是以『修心日光』為主,再加上其他相關經論使其圓滿。
以前雖然有一些修心七義注釋,但是我認為這本書是以釋義為主,為最廣泛的。現在對佛教總體,特別是對道次第和修心等的修學者日益增多。尤願在華語社會中能有更多上述的修心者,寄望此書能在漢地推廣,並利益無邊眾生;如同本中文版的,也期望藏文版在修正後出版。總之,期望此書能迅速出版,我非常隨喜和感謝!

法相教理學院院長比丘洛桑嘉措於達隆沙拉


禮讚
無量恩德無等師 世代冶煉修心海 復溢近傳阿逸多 妙音心藏融合江
不退持傳金洲足 阿底峽與迦當兄 至尊宗喀等諸師 三門恭敬意常供
此等無餘諸心藏 復藏修心七義法 廣釋為廣利他人 願成具緣安樂依

洛桑嘉措 造


修心七義教授  第一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四日
切卡瓦 造  洛桑嘉措 講授

今天講授修心七義這是你們這次請的法。修心七義是濃縮涵蓋了一般大乘佛法,以及菩提心的修持,共分為七個部分:一、加行。二、正修菩提心。三、違緣轉成菩提道用。四、明一生之修法。五、明修心之量。六、明修心三昧耶。七、明修心學處。所以名為修心七義。
修心七義是因阿底峽尊者請法而傳,阿底峽尊者傳仲登巴,仲登巴傳博多瓦,一直到切卡瓦都是秘密口傳,只對修持到某一程度的人才傳授,一直到切卡瓦止。切卡瓦認為這法門能利益很多人,所以才造頌正式對大眾宣說。說真的,聽這法門的人,是大乘修學者,要有決心對菩提心的修持,並對大乘教法有相當基礎的人。如果不具有這些條件,可能會很難容納於胸懷,而且太深了。我以前在西藏時聽伶仁波切教授,當時我覺得光是說說而已,根本辦不到的,所以不太注重,也就不管它。到了印度之後,又聽法王講授,後來有位拿修心七義來問我,當時我解釋時,內心思惟法要,仔細去體會,認為是可以做到。從此之後,我重視修心七義。第一次講授是在香港對廣論班同學,這是第二次講授,可能比第一次好,但修行就不一定了,不過說的一定比第一次好。

第一、加行
加行部分有很多種,每日如何修持中,有一種六加行修法。六加行是每日都應用的:
(一)安置佛像。清掃住處並安置身語意三種所依。先要安置佛像,如果自己有佛堂最好,佛像佛龕要整理清潔。這方面雖然不用說,你們都會比我乾淨,但還是要說。一般外表整理乾淨,佈置莊嚴,都是為客人,意樂不同。佛龕整潔是為諸佛菩薩歡喜,對修心也有幫助,應該整潔。當你除去塵埃時,心裏想我在除心中的煩惱,供水倒水時觀想我的功德一直增長。不管在打掃整潔時,都是為斷一切煩惱,斷一切罪障。身體本來不淨的,無法清除的。改變我們以前的意樂,整潔是為令三世諸佛歡喜。佛龕上不要放置神像或父母像,我們是佛教徒,要安置教主釋尊像,以及諸菩薩像,如有位置可放置傳承上師像,有佛像讓人見到起虔誠心。我是你們上師,照片可以放,但社會上許多人不同觀點,引起毀謗,也因此使他人對三寶生起輕慢之心,減低對三寶的尊重,引起譭謗,也會讓我造惡業,所以不要放置,最主要是內心虔誠。佛龕上佛像按經典規定排列整齊,諸佛不會計較整潔不整潔,諸佛菩薩之像,就是他們的代表和象徵。主要是表示尊敬心,也是積聚資糧。環境整潔,對我們修定心中不會混濁,智慧也會清新,有如此緣由。
(二)供品。佈置正直供品並使其莊嚴。供品要來源清淨,不以詐騙、竊取得來。意樂不動,不是為親友或他人稱讚而供,是為增長自己福德資糧,把自己最珍貴的物品供養,盡自己能力而為,排列整齊。供品不可摻雜慳吝的意樂,也不要存有比較心,好像同他人比賽,必須具純淨心的意樂。物清淨、心清淨、田清淨,積集功德是無量的。特別是供水的功德無量,萬物均依靠水生長,清淨的水具足八種功德,甜、涼、軟、輕、清淨、不臭、不損喉、不傷腹,智慧也具八種功德。供品如果目前沒有能力,心想以後一定要做。
(三)正明皈依境。於安適座上身具毗盧遮那佛七法,並從特殊的善心中行皈依發心等。端正身體,結跏趺座,皈依及發菩提心。坐姿端正,注意出入息,令心平靜。第一步觀想面前釋迦世尊及諸佛菩薩獨覺聲聞,放光照耀自己,觀想細時,除了佛菩薩外,並觀傳承上師等。如果時間不足或無法細觀,就觀真的佛菩薩在面前,放光照耀自己。如果無法觀想諸佛在自己面前。例如無法觀想法王在你面前,則觀想法王住在達隆沙拉,自己向他祈禱,靠各自的心力。
正明皈依境有三種:第一種是正明諸佛菩薩住于各自境界。第二是正明諸佛菩薩集聚於面前虛空。第三是正明諸佛菩薩都聚合在世尊一體上,就如萬聚寶盆,攝其它一切寶。以大乘不共而言,一切如來為主的佛寶,智慧波羅蜜多道果為主的法,登地佛子為主的僧寶,觀想這一切佛和菩薩都住于各自自性境界。或觀想諸佛菩薩來到面前虛空中,如同天空聚星般,然後觀想這一切佛菩薩都歡喜地看著自己,自己也坐在諸佛菩薩面前以後皈依。如此是按入行論般行持。這麼觀想也是諸大乘經論的密意故。觀想之後再行不共皈依、發心。若具有清明定力,可如同道次第資糧田中所顯般觀想後,對道次第傳承上師次第引發淨信心也可以,但不能如此地無缺陷之過。第二步皈依。思惟我無始以來輪迴受苦,無法找到真正的皈依處,因此一直生死輪轉,無法脫離苦海。今因善知識指引,我已找到真正的皈依處,無錯謬的皈依處,我有任何災難,他均能救護,我今祈求三世諸佛,一定不要放棄我,善巧攝受我。我找到真正依怙,我要歸投依靠他。我知道何者為善,何者為惡,何者該斷,何者該取。今天我一定要立刻皈依他,我為一切眾生,我要皈依。心念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斷欲殊勝涅槃法,皈依殊勝眾聖僧伽。邊念邊觀想。我已經至誠皈依三寶,生生世世永不離,遵奉三寶教法實行。然後可以一直唸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同時也可以觀想三寶功德,思惟今生已造惡業,可能墮入三途,祈求加持救護,並求善根增長,聽聞正法,祈求淨修正法。觀想若模糊,可以看看佛像,再行觀想,只要好好做,三寶一定會歡喜。
一般受現代科學影響的人,認為看不到的就不存在的謬論,要對他們說有三寶,很難令他們相信的;以前只要父母說有前後世,深信不疑。我到西藏三大寺學習一段時間之後,佛教安立有前後世之理做了對比分析後,對有前後世更加深信不疑。後來到印度,聽到現代科學性的解說,又產生了很大的懷疑,但是再進一步取各自解說細心對比分析之後,對有前後世有很多的正理,因此對前後世生起更深信心。由此因緣,本人前後寫了兩本安立前後世的書,而且後一本比前一本更加深奧。釋迦世尊已無血肉之軀,身體是禪定而顯現,如果有善根的話,可以見到佛彩虹之身,我們沒有善根,要見到也只有凡夫身相。比如我們在夢中,到那裏並無阻礙。同樣的,佛身由禪定產生,亦無粗色阻礙。所以我們只要虔誠心,就會顯現,佛不須從遠方跑來。譬如月亮一出來,就可以顯現在湖水中,月亮同樣距離我們很遠。因此我在那裏,佛菩薩都跟著我,如果我做壞事,佛菩薩立刻知道。如果沒有三皈依,不管做任何善行都不算佛事。早晨起床若能生起很強烈的皈依,發菩提心,整天有強烈的所緣境在心上,壞事也不敢作,行善功德也很大。所以早晨起床立刻到佛堂,端坐觀想皈依,如果沒有辦法,坐在床上也可以。如果不修皈依就修密法,可能會走火入魔,皈依對修密教特別重要。
(四)正明資糧田。正明資糧田的方法與正明皈依境相同,上面是為了要皈依,此處是正明為七支等供養。當皈依後要觀想上師等,資糧田即是積聚資糧的地方,福德所植的田。通常時間足夠時觀上師、傳承上師均在面前。可以觀諸佛是我的上師,他們顯現不同而已。
(五)攝淨積之要供七支及曼陀羅。1、禮拜。2、供養。3、懺悔。4、隨喜。5、請轉法輪。6、請佛住世。7、迴向。使所修之法入要,應具足七支供養。正如人須雙手雙腳,才能成辦事業。1、禮拜。身禮,生起虔誠心,以身鞠躬頂禮,通常有大禮拜、蹲禮,若有能力,觀想自己化無數身,向十方無數佛禮拜是最殊勝。觀想自己化無數身,向十方無數佛禮拜。意禮,觀想每一塵中有無數佛。思惟十方三世諸佛的功德生起淨信心,也是意禮。能觀想十方三世諸佛功德有多大,我們的功德也很大,觀想諸佛要真的顯現出來。語禮,讚頌諸佛功德,化無量身,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聲稱讚。2、供養。觀想花香傘蓋供養十方諸佛。鬘,如寶石做的一串念珠。樂,就是法器發出的聲音以供養佛菩薩。塗香,就是香水塗在佛身上,但不是世間太濃的香水。傘蓋,遮雨及太陽。燈燭,是去除黑暗,不一定酥油燈,電燈也可以。燒香,香木燒出的香味即可。以觀想一切物積聚如須彌山高供養諸佛。這是有上供,不是最圓滿的。供品供養,不是為了給佛吃,不供佛也不會餓,這是依世間法做。好比請人幫助,先送禮品,我們請求救護,所以先以供品供養。無上供,最主要的是依教奉行,只要教對眾生有益的法,都是無上供。煩惱要靠自己斷,佛不能把所証移到我們身上,如果自己依法修持,佛陀一定很高興。他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我們自己能夠脫離惡道,或超脫生死,這是佛陀最歡喜的,這是無上供。教法是一切眾生快樂的根源,能夠護持教法,使教法久住,也是無上供。對一切眾生發慈悲心,也是無上供。佛陀所愛惜的只有眾生而已,我們能夠對眾生做些有益的事,佛陀一定歡喜。3、懺悔。禮拜、供養了,現在要懺悔無始所造墮業,求佛加持消除。如果不懺悔,積福比較難。我們造業是由貪瞋痴,主要由身語意三門惡業。身惡業是傷害眾生事,語惡業是譭謗等,意惡業是邪見,不好的希求心。如出家眾不研讀經論,夢想坐高位講經說法,令人景仰,希望得到很多人供養。心不趣向研究經論,而希求意外名利。所以造了很多惡業,都是由貪而來。
貪心重連做夢都不忘記。有個人偷了錢,害怕人知道,藏在牆壁縫中,夢中也惦念藏錢地方,結果說夢話被人聽到。別人聽到就去取出來,偷的人醒來發現錢不見了。因為意識中縈繞著惡念,就不可能有善行。
瞋心一直想害人,就是害人之心,對自己不喜歡的人,想他何時該受苦,當他人有不幸時,幸災樂禍,心想該受這種果報,口中卻說可憐可憐。以前有位蒙古出家人,受西藏一位老婆婆供養,她的女兒一直阻止供養。當她女兒死了,口裏說可憐可憐,心裏郤高興。後來他買點東西去慰問老婆婆,老婆婆說我女兒死了,因他心裏很高興,脫口而出:「正好!正好!」兩人就很尷尬。
一個人有比較心,隨時隨地都要想比他人強,比較心大的對於自己相等的人才會產生,差距太大就不容易起這種心。因此,人與人團體與團體之間,嫉妒心就產生了,紛爭就多了。有了比較心,善心很難提起,修定也無法安住,比較心是害人心的一部分。比較心及害人心生時,應多思惟他的害處。有的人心中起伏不平,是因為有比較心、害人心或邪見所致。今年八月我到以色列,稱讚他們住的環境好,交通發達。他們覺得雖然如此,可是心中很苦悶,因為有比較心。以色列人喜歡達隆沙拉,他們覺得此地人沒有憂愁。因為西藏人不想發大財,野心也不大,所以他們活得很好,因為沒有比較心。他們相信因果,以及法王常常教導,所以很知足。
邪見是否定因果、三寶,對一切善行認為無用。有些人以為沒有來世,今生可能活得比較好,這種想法的人,這輩子不一定活得好,而且困難常會降臨他們身上。這種人都是法律約朿他,當警察在面前,可能表現很好,警察不在就胡作非為,因為他們沒有因果觀念。一層一層上去都一樣,最高到總統,仍須有人監督,所以他們利用權勢,不讓人民抗議。如果相信因果,即使無人看守,也不會胡作妄為。對三寶有信心的人,不管對安定社會,對自己的修持都很有幫助。自己有皈依心,想到三寶能救護,活得也比較快樂。同樣的相信因果不爽,臨終心想今生做了許多善事,未造重大惡業,也能平靜安祥,更不會為貪著財產,為財產而牽掛。如果不信因果的人,臨終放不下世間的一切,焦急不安。
如果沒有邪見,善業則易積集,一旦邪見生起,則所積集福德,好比炎熱夏天的沙土,澆下水馬上消失了。十業都是身口意造作,實際上很細微的業,是無法表明出來。所以修心先要守護十善業,就像得一個器皿,所修一切功德都會儲在其中;七支供養的懺悔,努力去行,就很快成為盛法的器皿。「往昔所造諸惡業」。不但自己造作,也包括教作、隨喜。「一切我今皆懺悔。」就是由身口意三業去利益一切眾生。五力中的白善種子力,就是集資淨罪。4、隨喜。隨喜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功德,及二乘獨覺阿羅漢或有學功德,凡夫有功德也要隨喜。對佛菩薩隨喜不難,對仇人就很難,所以要對仇人功德隨喜。隨喜他人功德,自己功德隨著增長,障礙也會減少。對不喜歡的人的功德生隨喜心,這樣最好。宗喀巴大師說:「我們只付一點,可以得到很多,就是隨喜。」要了解對自己功德隨喜,也是很珍貴的。5、請轉法輪。諸佛都在轉法輪,沒人說法,我們就無法修行,但是對我們沒有直接轉法輪,所以要請轉法輪。許多福報不足的地方,不知請求轉法輪,因而感受痛苦。6、請佛住世。祈禱諸佛常在世間說法。諸佛菩薩對生死是自主的,但是祈求不要在我們的現分示現涅槃,如此對自主住世利益有情的諸聖者,有常久住世之緣起。7、迴向。上面所做功德,迴向無上菩提,是成佛之因。功德迴向諸佛菩薩,好比錢存入銀行,非常安全。如不寄存,當我們生起貪瞋痴就沒有了。當你迴向時,如同一滴水倒入大海中,在大海未乾之前,那滴水永遠存在,因此要把功德迴向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無限的,功德永遠存在。有兩個人出門旅行,各帶糌巴粉,一個人帶黑色糌巴粉,數量較少,一個人帶白色的糌巴粉比較多。那個帶較少的就建議放在一起。走了幾天,那個帶較多的人說:「你的糌巴粉可能吃完了。」帶黑色糌巴粉的人說:「你看裏面還有我的。」他很聰明,就能一起吃。














修心七義教授  第二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六日
無論聽法或上師講法,本身都要具足:「我當度脫一切有情,令成佛道。」的這種意樂,所以我要聽法或傳法。今天我聽聞修心七義,是為消除無明煩惱,所以意樂非常堅固,我的內心本像生牛皮一樣,不可折服,經上師傳此甘露法,滴入心頭,使我軟化,堪為法器。這殊勝法消除我的業障,尤其一切煩惱。佛陀說法是為消除眾生煩惱,而不是令人成為佛法專家,名聲遠播。學佛法是為斷煩惱,利益眾生,這才符合佛陀本懷,如果只是為名聞利養,那就有違佛陀本意。當然,不是聽了一次法或一個法門,無明煩惱就立刻消除,是由於聽法的緣起,我們的煩惱就能消除,要有這樣的希求。
修心七義的論文有很多種,我所講的是按"修心日光",宗大師的大弟子持律虛空祥(南木長悲)的論文,這本未譯為漢文,我用來解釋本頌,同你們的中文譯本的次第有些出入。

敬禮於大悲
「大悲」,一般大悲是指觀世音菩薩和悲心,這裏是指大悲心的意義。猶如入中論云:「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復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讚大悲心。」月稱菩薩不先讚諸佛菩薩,而先讚大悲心,是有特殊意義。証菩提心者即菩薩,大寶積經說:「迦葉!譬如初月,眾人愛敬踰於滿月。如是迦葉!信我語者,愛敬菩薩過於如來,所以者何?由菩薩生如來故。」因為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修大悲心,佛陀會非常高興,勝過上好供品供養。因此,要先敬禮於大悲。尤其是學修心七義,就是要修持大悲心、菩提心。

甘露藏教授 金洲之所傳
修心七義如同甘露,這教授最初由金洲大師所傳的。修心七義的內涵,都是經典中可以讀到的,金洲大師把它濃縮起來,作為修心教授。金洲大師是位國王,也是比丘,他對菩提心有特別修持。阿底峽尊者的上師阿瓦博帝及羅候掬多,可以使他一瞬間見到本尊壇城,這兩位上師對他有不共的密宗修法,明了杜梋是指導尊者中觀正見的上師,他共有一百零五位上師,但殊勝的菩提心是從金洲大師得來的,金洲大師是持唯識見,在見上比尊者還淺一點,尊者仍認為金洲大師為最殊勝,因為對菩提心有不共的修持。

如金剛日樹
修心七義就像金剛、太陽、大王樹一樣。金剛是帝釋天王所持,能保護自己,亦能消滅一切非人的干擾。修持修心七義,能使我們脫離輪迴苦海。我們無始以來最大的敵人是我愛執,但是我們都把它當做摯友,其實是最壞的仇人,仇人中之王,如果要消滅仇王----我愛執,必須圓滿修心七義的修持,以它的內涵像金剛,能摧毀仇敵。不只像金剛,也像太陽;太陽能消除黑暗,光明照耀,萬物賴以生長。同樣的修心七義可消除身口意三種惡業,善業不斷增長。有了修心七義使我們了解不共道次第,因此像太陽。也像大藥王樹,枝葉茂盛,可以遮蔭,不會遭到炎熱的痛苦,同樣的有修心七義的修持,可以滿足我們的願望,我們的心地會越來越廣大,同時消除一切痛苦。

五濁厚重時 轉成菩提道
尤其是在五濁惡世時,一切痛苦咸集,修心七義的修持更為重要。通常讀菩提道次第廣論兩遍,上根人就知道如何修持,但有些根基較差的,不管讀多少遍,不知到底如何修。這時若能好好聞思修心七義,就能很容易體會菩提道次第廣論到底說些什麼。不但對廣論的修持很容易了解,更進一步了解佛陀說一切法的內涵是什麼,也就是說自己有個圓滿修心方法,不管修那一法門,都會覺得簡單的。智慧較差,我愛執又重的人,直接聽修心七義,就會覺得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上師要傳這法門時,必須說出許多理由及譬喻等。五濁大家都知道,不用解釋了。

(六)祈禱。祈禱如同教授定與傳承融合之理。加行法今天再補充,昨天講授六加行,只講授五個,缺了一個祈禱。祈禱文不必拘泥,不一定依照經典字句。例如我今聽聞教法,願我消除一切煩惱,及自己思惟所需要的願,不必學人家一樣;這是自己的願望,功德更大。我們祈禱是希望實現願望。祈禱最殊勝的,是隨時隨地可行。
再談皈依。皈依是很重要的,皈依要按照皈依學處去實行;皈依學處有多種,你們都學過廣論,應該很清楚。最主要的教授是斷除損害眾生之心,依止善知識的心。依止善知識的次第有多種,如果修具量密法,傳給灌頂的是最主要的上師,那麼要觀想他是金剛持。顯教來說,善知識要具圓滿的十種功德,最起碼也要具五種功德,不一定觀想他是佛,觀他是佛的代表如同佛陀,因為我們無法親見佛陀,但有因緣遇到善知識;見佛是聽聞佛說法,善知識也是說法,同樣對我們有益,從這點說並無差別。好比一位大使,代表他的國家辦事,而不需要國家元首直接來,他不是這國元首,但他有權利執行他們國家的任務。駐在國的官員尊重這位大使,就是表示尊重那個國家,那個國家的人民不喜歡而抗議,就是抗議他的國家。因此對善知識的禮敬,佛陀也會高興,輕視善知識,等於輕視佛菩薩。
佛菩薩為了救度眾生,無法顯出法身或化身,因為我們福報不夠,連菩薩也見不到,但他必須示現一個相,同我們差不多的相來教導我們,或者加持一位善知識來教導我們,所以要觀想善知識是佛陀的代表如同佛陀,這是很重要的。如果代表不能盡責,做錯了某些事情,並不是佛陀的錯,更不是佛陀教法有問題。同樣的大使做錯事,並不表示他的國家元首錯,這只是個人問題。思惟直接指導我們的是善知識,他的恩確實很大。這樣反覆思惟,產生不共信心,就是思惟依止;以虔誠心供養讚歎善知識,就是身語意加行依止。
仲登巴是修心七義的傳承上師,下面是他依止善知識的經過。仲登巴出生在拉薩西部牧人家庭,在他十二歲時母親去世,父親不久娶了繼母,這位繼母不喜歡他,要趕他出去。因此,他無法再呆在家中,就到寺廟去學法。過些時,他想應該學更深更廣的佛法,於是就去拉薩,正好遇到從印度回來的色尊巴上師,他請求色尊巴帶他一起走。色尊巴住在康地,他對仲登巴說:「我帶你走,人家會以為我拐你,你最好在這裏再留一年,然後到康地找我。」翌年他去康地找色尊巴上師;色尊巴本身富有,學問淵博,平時只對他講一點法,卻讓他做很多家務雜事,清早叫他去放牧牛羊。他在放牧時,勤讀帶去的經典。色尊巴又叫他推磨子,因為天天推,手上結的繭很厚。但他一邊推磨時,仍把經典放置面前閱讀,有時因為太累,就打瞌睡,額頭碰撞磨子,他非常辛勤學習。這種生活過了三四年,那時附近有座寺院,邀請各方佛學專家,共同研討佛法,他也去參加。他們討論法要時,沒人比得上他,與會另有二位也很有名,他們三人成為西藏最有名望的。當時與會的人請色尊巴不要讓他做雜務,他將是位精通法要的人物。有人請他講佛法,他也答應,但他不以此為足,他很想到印度去學法。
當時印度有班智達米地甲那來康地,他跟他學甚深勝義和梵文,班智達很歡喜他,不管教什麼都能很快體會。他問印度有那些大善知識,如果到印度能否見到他們。班智達說:「有神通廣大者,現在可能都圓寂了,比較年青的有阿底峽尊者,他是位最好的上師。」仲登巴與阿底峽尊者有多生因緣,一聽尊者名字,就產生無比的信心,他一直想:「我該去見他!我該去見他!」後來聽說菩提光國王迎請阿底峽尊者,巳經到達後藏,他也打聽証實了這消息。於是他向色尊巴上師請求去後藏見阿底峽尊者,色尊巴就送他一匹馬和食物費用,讓他去見尊者。
仲登巴是在家人,穿著毛大衣,看起來像乞丐,他經過一個地方叫熱振切,有位喇嘛正在講經,喇嘛雖對佛法有研究,但是我慢心很重,仲登巴請喇嘛傳法,他要仲登巴像狐狸般快的動作禮拜,仲登巴就向他拜了三拜,然後坐下來。喇嘛坐在高座,仲登巴像是他的弟子。他開始講法,斜著大腦說些歪理,仲登巴在底下發出竊笑的聲音,他發現仲登巴在笑,有點不滿意,就問仲登巴些問題;仲登巴本來精通佛法,後來他沒有問題可問,他就有點懷疑地問:「有位色尊巴的弟子叫仲登巴,你是不是他?」仲登巴答:「人家叫我仲登巴。」他臉紅的馬上跳下來,向仲登巴拜了三拜說:「我這裏的一切供養你,請收下。」以前的人很直接,當我慢消失了,立刻懺悔。現代人不一樣,假使他無法回答你的問題,會老羞成怒大罵一頓,然後把你趕走。他能知道自己不對,立刻懺悔,這是很好的。後來他對仲登巴說:「我希望跟隨你。」仲登巴給他三個條件,一、此地兩村落時常打架,你應該去擺平。二、造寺院設有宣揚佛法辯經等。三、有喇嘛來應該供養。他答應二及三都可以做到,但無法平息他們的械鬥,請仲登巴幫忙。仲登巴請了兩村的人,開示一些道理,他們和解了。後來仲登巴造寺院,都是這位喇嘛贊助。由此因緣,後來阿底峽尊者不共的道場"熱振寺"就在此地建成。
仲登巴匆忙趕去後藏,路上遇到很多困難。阿底峽尊者曾經在金剛座繞塔時度母受記:到西藏後有位在家弟子,會協助他弘揚佛法。如此受記多次。尊者入藏後,度母也常說有位大弟子會來,尊者常到樓上探望他的大弟子有沒有來。那時尊者想要回印度,仍未發現大弟子,他有點擔心,就常念:「度母不會對我說謊吧!」有一天一位富有人家請尊者去,尊者以神通力知道仲登巴今天會來。尊者到大富人家,午飯時對他們說我的在家弟子會來,請他們多準備一份。仲登巴晚上才抵達,僕人請他等一下,他急著說:「我要見大善知識,希望盡快,我要見尊者。」仲登巴找尊者時,尊者正在休息,所以就遇到了。仲登巴馬上對尊者大禮拜,尊者把手放在他的頭上,為他傳法,富人家也把那份午餐給他。飯盒中有塊酥油,他用那塊酥油點燈供養尊者,直到仲登巴圓寂之前,天天點燈供養,從未間斷。尊者傳灌頂給仲登巴,那時他問尊者:「我修學的佛法中,那一法成了真正入要?以後不管去那裏,我要一直跟隨你。」尊者答說:「你學的佛法都不是真正的佛法,但是依止色尊巴的心態很殊勝,至於你要跟隨,要看你的心力夠不夠。」
仲登巴請求尊者不必傳灌頂法,只要有益於藏人的法。尊者很讚歎他,不為個人為全藏人請法。菩提光亦是如此,請尊者傳些業果法,很容易被藏人接受。因為菩提光的請求,所以尊者造菩提道炬論。從最後一頌可以了知:「上座燃燈吉祥見,經等法中所說教,經由菩提光啟請,已略說明菩提道。」第一頌亦明:「賢徒菩提光啟請,當善闡明覺道燈。」
阿底峽尊者離印度時,答應三年為期。仲登巴想盡辦法留下尊者,所以請求到衛地去弘法利生。尊者有意留在西藏,因為拿錯譯師曾經發誓,三年後一定要帶尊者回印度,所以催促尊者回去。於是尊者問拿錯說:「當時我不想來,你一定要我來,現在你一定要我回去,是為什麼?」拿錯說:「我不想下地獄。」尊者等就回到尼泊爾邊界,正好邊界兩國戰爭,弟子勸尊者,前面危險,不要回印度。尊者決定去衛藏,拿錯擔心違背誓言。尊者說:「你沒有能力辦到,並不違背誓言。若是如此,請一齊去後藏,這也是我的心願。」
尊者派了二位侍者回印度,報告因為戰爭無法回去,帶去所造的道炬論,阿闍黎看了之後,非常讚歎說:「如果阿底峽不到西藏,就沒有緣起造這部論。」他想尊者在西藏一定會利益眾生,就留在西藏。並對侍者說希望尊者解釋這部論,他就把這部論高掛在幢幡上頂禮供養。因此,道炬論不但利益西藏,也利益了印度。
我們學修心七義之前,加行要保持意樂:一切眾生都是我的母親。即使是一隻小蟲,也要觀想他當過我無量世母親,給我無量恩惠,我應該報恩。因而生起報恩之心。那時要對一切眾生產生不共的愛心,如母親愛獨生子一般。我們內心要達這種量,學修心七義才有意義。我們要思惟:一切如母有情對我有無量恩,只是今生示現的身份不同,所以要愛一切有情如獨生子。首先要這樣加行,然後進入正行。

第二、正行
正行就是修菩提心,菩提心有世俗及勝義兩種。有的先修勝義菩提心,次修世俗菩提心;有的先修世俗菩提心,次修勝義菩提心。頗朋喀大師主張把勝義菩提心放在最後的,是認為比較難,一般初學沒有修持經驗的人,最好按次第學習。過去因為修心者水準很高,所以先修勝義菩提心。如果程度較高者,先學勝義菩提心,次學世俗菩提心,會比較好些。

應觀無生性 視諸法如夢 對治自然解 道體住賴耶 中間如幻士
「應觀無生性,視諸法如夢。」經過觀想思惟,知母、念恩、報恩、慈心之後,應觀諸法無自主生。一切法是緣起,唯名言安立,不是自性生。若是自主能生,那應不依因緣而生,故應恆常有生;若是自主的生存,那就應恆常生存,故應無生無滅;同樣若是自主滅,那就應恆常滅,故亦無生之機會。先觀心在那裏?是如何生起?如何存在呢?當我們產生一種強烈心態時,如果是自性而產生,從身體的某一部份,是依手、肝、腎等,從安立名言處去尋找後要能找得到,但是找不到的,那末我們心在那裡?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我們尋找不可得,不尋找又似乎存在,但是尋找又有消失的現象,就是觀這種心。比如一個人生起強烈瞋心時,可能臉紅,身體發抖。但是要找瞋心又找不到。我們能想:很奇怪要找的時候不見了,不找又似乎存在,好像他是依某種緣起而顯現,而不是自性而產生的。那時以正念緣這點,盡量不讓正念消失。
既然找不到,但他又是有的,以正念緣這點,不讓正念消失,以智慧這樣觀想修持,就是觀空性。同樣當我們產生一種強烈無法忍受的感受時,也可以找那種感受到底在那裡,當然是無法找到的,這時感受力量就慢慢減弱,再從小小部份的感受尋找,也是找不到,這時力量越來越小。同樣的,生起貪瞋痴三毒時,我們以正知見找它到底在那裡,在過去、未來、現在呢?如果現在的話,在身體那一部份?找不到故,再如此思惟的話,三毒的力量慢慢減弱而消失了。找不到它的自性時,發現都是虛幻的,了知一切法都是虛幻的。
假設有人問:貪瞋痴是虛幻的,菩提心也是虛幻的,那為何要修慈悲心、菩提心呢?雖然對境所顯的相是虛幻的,能顯的量也是虛幻的,這二者功能也是虛幻的。菩提心與三毒的自性虛幻毫無差別,但菩提心是依正作意和正理而產生,三毒則不如是,雖然虛幻相,不但會傷害對方,同時對方也會還報,這是害人又害己,令他人痛苦,自己也痛苦,所以我們一直在痛苦中輪轉。當你生菩提心時,對他人有益,對自己又不會恐懼,更會產生許多功德。所以緣起顯現的名言仍是有的,因果不爽,而實質上是虛幻,是無自性的,就是勝義諦。
同樣,色受想行識五蘊也是虛幻的,依蘊而安立的我,又依我而安立蘊,本質也是虛幻的。修持修心七義的我,這個我從安立名處"五蘊處"尋找,不管在過去未來現在,安立名言處是找不到的。如果他是有自性的話,至少要依五蘊才可以找到,本身有自性也應該找得到。但依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上,也找不到,所以不是自性有的。這樣反覆思惟,觀想空性是法無我。「我」在五蘊中找不到,就是無我;以人來觀稱為人無我。我不在色受想行識五蘊中存在,這是觀粗的人無我;我不是自性存在的,若有自性應該可以找得到,但是找不到,這是觀細的人無我。當你觀想找不到自性我,你的煩惱慢慢減少,或力量減弱,是有很大益處。因為一切的煩惱,是執著自性我的無明而產生的,如果觀無自性我的空正見,煩惱慢慢從根消失了。觀無我就是斷掉煩惱的緣,一切法是相依而有,煩惱所依的緣斷掉,煩惱自然無法現起。
因此在經典中一再宣說人無我法無我。煩惱因無明而產生,無明由自性我執而來,所以最究竟的辦法,先應斷人我執與法我執。因此觀無自性我時,以正念緣這點安住在心中,不令消失。以這種正念積集資糧是不共的殊勝。依止上師指導修持,知道自性到底有無的變異疑問,即可消除許多煩惱。如果對空正見有變異疑惑,心裡就會動搖,因為觀空性時,會覺得都是虛幻。
世間人對於快樂執著是真實的,就會往這方向追求,但所謂的快樂在那裡?真正找時是找不到的。譬如出外露營,看到一切景色,會覺得不錯,不久就會消失了,接著想到這兒幹嗎?真正的快樂在那裡,是幻想的產物。以露營來說,化錢又浪費時間,精疲力竭,甚至因其因緣引起一場病。仔細思惟得到真正快樂嗎?在山下的人很熱,就覺得山上涼爽,到了山上又感覺太冷,趕快下山。冬天冷時想夏天好,夏天熱時又想冬天好,不會熱,到底有無真正的好壞?因此,觀空正見以正念正知思惟,世間一切都是虛幻的,因為相待的比較,沒有真正獨立的。是快樂是痛苦,都是由於自己貪著,分別那是好或壞,好與壞是互相觀待的,快樂與痛苦也是相同,本質上都是虛幻的,那裡有自性的。所以說世間的欲念,都是一切罪惡之緣;欲念像毒湖,誰飲用此水會使他生病或死亡。如火炭上蓋了一層灰,雖然看不見火,摸時燙傷比看得見的火,傷的更嚴重。所以必須修無我的正見對治。心經上也說色等一切無自性,龍樹菩薩也如是宣說,就是斷除自性我執。因此,以利他的意樂觀無自性,那就是修勝義菩提心。一般修止觀佛像,觀成就可以積集很多資糧,但是無法對治煩惱。觀空性開始時很難認定所修及很難容納于胸懷,當你反覆思惟會慢慢越來越容易。世俗菩提心,開始時覺得容易,但慢慢累積經驗後,難以容納于胸懷,故會變得難修,此時要特別推廣對此修持。
這個比較重要再解說。「應觀無生性。」當我們觀察一切是無自性生的,那到底一切法是有是無呢?有,只是名言安立的有,而本質是虛幻的。一切法如夢,如同電視銀幕所顯示,看到悲哀時想哭,看到滑稽想笑;電視中人物找不到,那末銀幕情節是在電視機中?或在電視機外顯示鏡上有呢?是無法找到的。奇怪的是為何會為影子而哭、笑。雖然本質上只是影子,明知是虛幻的,卻把它當真實;那只是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巳,我們都為這些虛幻所迷惑,造業輪迴生死苦海。世間的一切只能滿足暫時的慾望,不能令我們達到究竟。我們認為這是親人,那是仇人,這好比銀幕上的影子一樣虛幻不實,由貪瞋而影響我們產生不同的心態。貪心瞋心比較心都是虛幻的,但是我們都被這虛幻誘惑,變成它們的僕使,因而發生許多不如意事情。雖然觀慈悲心、菩提心,也是虛幻的。境雖虛幻,但能觀一切為親友,也能圓滿自他利益。如果沒有空性概念的人,以為一切都是沒有的,修心七義教授都是講空,觀這些空有何用呢?因此緣起空性法是非常深奧的,不能自以為對此有修持而任意宣說。從前印度有位神通師叫拉欽郭瓦巴,在死象骨架內修行,他的國家有位上師圓寂了,國王想找位善知識替代,於是召集大臣商量,有人就建議他。國王迎請他為人民說法。他對人民說:「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像虛空一樣。」國王想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那因果呢?因果是真實的,如夢幻泡影,種因就沒有果,這樣會使民眾失去對因果的信心,應該把他殺掉,結果派人殺了他。他因為說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虛空而死掉,因為空正見修持不錯,所以講空性,可是國王不懂空性而殺了他。
觀空性時一切有為法都是虛幻的,虛幻是依能取和所取互依止而安立它,就如夢和夢識。觀一切法都是虛幻的,主要是斷我們把一切法的相,看成真實的。見到快樂的境相,認為真的快樂,痛苦的、好的、壞的、美的、醜的,都認為真實存在,那是因為我們不加思惟觀察,見到悅意相,就執著以為好的;因為執著產生了貪心,因貪心而不擇手段取得,或許因此犯法受苦。見到不悅意相,亦以為真實,執著而起瞋心,因瞋心而害他害己,不幸事情發生了。我們認為悅意不悅意的相,並不一定是好是壞。
觀想一切法並無真實的相,所顯現的相都是虛幻的,等同觀想無我。當我們觀依識所生的境,到底有無自性,或者真實不真實,經過仔細觀察,是找不到的,所顯現存在的,是互依的、緣起的唯名言,但不是自性有的。因為一切法都是緣起,它依能取和所取的關連而產生的,緣起的境是悅意的,我們就認定是好的;緣起的境是不悅意的,我們就認定是壞的,如此而已。
當一個人拿一粒藥丸,告訴你可以治膽病,你不會立刻相信,當你服過以後,才能體會到真能治病。同樣的,當我們直接見到某種境,很難說是好或壞,必須視所生的果好壞,才能推出那個因是好或壞,因此因果也是相互依止而立。佛法最究竟的見解,是緣起性空。你們要成佛學專家,必須研究緣起性空,對緣起性空有透徹的研究,即使你不懂英文及印度文,但的確是佛學專家。我們相信緣起性空,並不容易辨別緣起性空。當我們了解一切法是無自性的,本質是虛幻的。如此修的對治力,也能從自性執中自力解脫。就是第三句的「對治自然解。」
「應觀無生性,視諸法如夢。」這兩句對調過來觀也可以。因為一切法無自性,所以如夢幻泡影。也可以反過來,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因為無自性。「道體住賴耶。」我們觀空正見以後,把正見安住在阿賴耶識中。通常有二種解釋,造論者是金洲上師故,以他的唯識見解,道體觀二取空的智慧,安住或浸沉在阿賴耶中。以應成派見解,道體觀無自性的智慧,安住于無破立及認定的心性光明能觸及無自性之中,對心性無自性取名為阿賴耶。出如此定之後的中間修,對一切所緣,也顯出無自性相,故應觀修持者也如幻士夫,此就是「中間如幻士」之意。依唯識派也可以解釋,觀空正見安住在阿賴耶中。也有這樣解釋,觀一切法無自性,因為無自性所以產生一切虛幻的法,把無自性正念安住在阿賴耶中,續觀一切法如虛空般。這是如何觀勝義菩提的大意。












修心七義教授 第三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七日

昨天講的勝義菩提心修持,因提出多種疑問,故今天複習一次。大家反覆思惟:「應觀無生性,視諸法如夢。」這兩句。先靜坐調心,及觀吸氣及呼氣,這是修持之前,先把心靜下的好辦法。觀數息之後,進一步思惟修持修心七義的心態到底在那裡?緩緩思惟:心若是有自性,一定能找到的。所謂有自性,是指未經造作而有,若如此則應恆常存在;但是從安立名言處的各角度都找不到,那不是有自性的,所謂「有」只是三輪相互依止而有。當對著境是惡的,心識也是惡的相;境是不善不惡的,心識也是不善不惡的相;境是善的,心識也是善的相;同樣的,境是修心七義的內涵,那就是修持修心七義的心。當我們心識對著境是修心七義的次第,那個心就是在修持修心七義。因此心識之名要依境而安立,境之名又要依緣境之心而安立,認定二取也是如此。
我們所見一切顯現的相,都是認為自性有的,若是自性有不須依他而存在的話,我們何必利用修心七義來改善心呢!假使心識與境不是互依的,境雖然是好的,心識也無從改變,那將如何修持修心七義呢!因為是緣起的,是相依相待而顯現的,所以才能使我們內心改變。我們了解心識和境是互依的,應該可以改變的。所以觀空性時,先把心識安住在性空上,出定後再把心識安住在一切法都是虛幻上,最主要的是,不要忘掉一切法都是性空的。「中間如幻士。」就是出定後觀。
隨時隨地思惟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雖然知道電視上的相,不是自性有,但往往為所現的相,生起貪瞋痴。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薰習,以為所見都是真實的,若能仔細觀察,面對的一切法,無不是幻有的,能見的人也是虛幻的。有兩個人生相同的病,甲認為很嚴重,但乙則不以為然,不覺得很痛苦;因為病引起的痛苦,同人的心態密切關係。譬如喝奶茶,有的覺得很好,有的覺得不好,有的喝了甚至生病。如認為這一切都是心造的一種相,與任何無關,也是不對的;並不是一切唯心存在的,心和境是互依的;心和境有密切關係,所以喝茶有不同的反應;這茶對你好,對他不好,都是依緣起產生的現象。
例如一個人瞋心很大時,你怎麼打他,他不覺得痛,瞋心反而越來越強;當他心平氣和時,如果打他就會覺得很痛。菩薩為了消眾生業,打人或殺人,也因此而墮地獄,雖然在炎熱地獄,因為意樂不同,不覺得痛苦。所以,意念和境因為緣起關係,同樣的境,感受不同,對有些人是好,對有些人是壞的;有的是快樂,有的是痛苦。我們一想到熱地獄,定會覺得痛苦,因為認為是自性有的。佛陀在世時,有一個人想陷害他,在地上挖一火坑,上面蓋草地。陷阱設好,邀請佛陀到家供養,佛陀答應邀請。他想佛陀沒有神通,我設陷阱,他都不知道。但當佛陀經過時,看不到陷阱,顯出蓮花池,對佛陀不起作用。這時此人後悔,請佛陀不要用食物,但佛陀仍叫他拿來食用。這些都是無自性的,倘若火坑毒藥是自性有,對一切人傷害應是一致的。因此見到認為真實的,但實際不是自性有,都是依心識而存在的。無明是輪迴的根本,是執著自性有,見到的是真實的。如果一個人不如此執著,了知凡所有相皆虛妄,就不會種下輪迴的因。我們要以正念正知思惟,見到的不是真實存在,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是假相的,要這樣思惟,就是「中間如幻士。」

取捨間雜修,彼二乘風修。
這是修世俗菩提心,主要是講自他相換修法。取捨是先修捨再修取,是取捨間雜修;彼二乘風修是以吸氣及呼氣觀想修持。
先入座,慢慢靜下來調息,注意呼氣吸氣,觀想呼吸,把我的一切快樂的善業,呼出給一切眾生,叫做捨;吸氣時吸入一切眾生的痛苦,讓自己承受,叫做取。我們一向為追求自己的快樂,不會努力為眾生離苦,自己有一點痛苦,趕快希望消除。小動物也一樣為自己。光為自己快樂而努力,就輕視忽略他人的快樂。雖然為了離苦得樂,經過無量劫的努力,仍然未得到真正的快樂。想為自己離苦得樂心態越強的人,所得的痛苦越多,因為都是都是強大我愛執引起。相反的,許多對苦樂處之泰然的人,不會覺得痛苦。許多乞丐不計較食物,反而不生病,也不看醫生;講求衛生,反而甚麼病都來。我們一直怕苦,事與願違。世間人求樂離苦,結果是離樂得苦。我們無始以來都為自己離苦得樂,已經努力無量劫,結果還是痛苦,未曾得到究竟的快樂。
佛陀及觀世音菩薩等,原來同我們無異,也是為離苦得樂而努力,他們已經得到究竟的快樂,他們把努力的目標,放在他人身上。我們也應該效法佛陀及觀世音菩薩,改正錯誤的努力方向,為他人利益設想。現在我們念這四句偈,緣一切眾生身上。「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願一切眾生離愛憎住等捨。」要邊念邊緣。
我們思惟:無始以來為求自己離苦得樂,放棄了無量親戚朋友,如今仍得不到快樂;追求自己快樂,不但無益,反而招致無量的痛苦。如今應向佛陀及諸菩薩學,為他人利益努力,能自然消除自己的痛苦。以往未能廣大利益他人,主要的是我愛執作祟,因此應該對治我愛執,令我愛執減輕,乃至消滅。
要對治我愛執,最好的是修心七義。假如手握著火把是會覺得燙手的,不會變冷的。同樣的,如果一直握緊我愛執,不會得到快樂的。因此,趕快放棄我愛執,去愛他人。佛陀說法,要我們把愛自己的心減低,增加愛他人的心。可是我們偏偏不肯照著去做。假如我們真的從內心體會佛陀說法,為斷我愛執,增加愛他人的心,那就真正了解「一切至言教授」的意義。
從另一方面思惟,我們所受的痛苦,由他人而產生的,得到快樂也如是。若以數字比例,我只有一個,而眾生無量,不成比例。既然我們的痛苦以及快樂,都是從他人而產生。那末,如今棄置他人,如何能得到快樂;他們是無量無邊的,我們追求給一切眾生快樂,以後自己也會得到無量無邊的快樂。譬如身體健康去幫助他人,有一天自己不幸生病了,他人也會來幫助;一個很吝嗇的人,生病時得不到幫助,這是世間常理。若是心中想幫助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當然也會回報。所以要離苦得樂,不去利益他人是得不到的。換句話說,大家都快樂,自己不可能不快樂;四周人都痛苦,自己也不可能快樂。
依上述理由,可以知道我們為何要利益眾生,我們修持取捨之前,先用這些理由思惟。經過反覆思惟,我們的心力會更強,就會產生無比的歡喜心修取捨。開始修取捨,觀想呼氣時把自己的善根福德,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得到快樂,他們已得到了快樂,自己心生歡喜,這時隨喜。當我們吸氣時把一切眾生的痛苦惡行,吸進來壓在我愛執上,不讓它現行。假使不了解空性,觀想吸進不好的氣,在虛空中慢慢消失了,了解空性者觀想消失在法性上。還有一種先用捨的方式修心,觀想自己的一切身善根在氣中,呼出去到一切眾生身上,他們得到氣的加持,身的惡業病痛消除;呼第二口氣時,自己語的功德溶在氣中到一切眾生口上,當他們得到氣時,一切語的惡業消除;意業也一樣。修取時,把一切眾生的痛苦惡業,吸進自己的身體,壓在我愛執上,同樣吸進眾生的語惡業,吸進壓在我愛執上,意業一樣,使我愛執慢慢消除。
我們無始以來的功德,是由愛他人之心而產生的,絕無由我愛執得到。如母親撫養兒女,都是愛兒女之心而產生的。以愛他人所得福德,還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都得到。修的時候觀想:請指導我的一切善知識及諸佛菩薩,慈悲攝受我,圓滿我的修持。一切眾生的煩惱及惡業,當我吸氣時到我身上,由我承受,這些痛苦壓在我愛執上,使它無法站起來。當我呼氣時,我的善根福德施給眾生,讓他們得到快樂及福德。可以邊觀修,邊念這些偈。以上取捨間雜修,彼二乘風修。

先從自身取
開始修取捨是觀一切眾生,現在只觀某一眾生,吸氣時取他的痛苦,吸進放在我愛執上,呼氣時把福德善根給他。先以自己最親愛境為所緣,這是最好也比較簡單的。當心穩固後,再觀親戚朋友;其次穩固後,再觀中庸的境;心更堅固,擴及仇人或其他。這樣漸次修,從最喜歡的人,至最後仇人,這是一種善巧。
最初境從仇人開始,仇人是因為有不吉祥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原因。應該觀想:我為何不喜歡他?為何要排斥他?他同我母親一樣,對我有大恩,今生只是現的相不同而己。這樣反覆思惟,對不可愛境,變成可愛境。初學對仇人無法轉境,仍以最親愛的人開始觀,由親而中庸,最後觀仇人。
平等捨知母產生起來,就不會分怨親等。修平等捨,先觀一個做過自己無量世母親,另一個也同樣做過自己無量世母親,為何不把一切眾生當自己母親?母親對我有無量恩,同樣一切眾生對我亦有無量恩。若他今生傷害我,就當為仇人,今生對我很好,說不定前世是仇人,誰是怨?誰是親?怨親只是幻相,並無實質的怨親,所以一切人都是有恩於我。假使平等捨修成,就無怨親分別。

境毒善各三
境分悅意、不悅意、中庸三種;對悅意境生貪,不悅意境生瞋,中庸境生痴。對親戚好友生貪,請他吃喝,關懷備至,如果有痛苦或不如意事,就會設法協助他,希望他儘快得到快樂;對怨家生瞋,掉頭不顧,甚至咒他一番,希望他得到災難,或最大的痛苦;對中庸境生痴,漠不關心,不起貪瞋,當他受苦時,不會幸災樂禍,但也不會想協助他。我們心對境生這三種煩惱。我們應該思惟:我為何生瞋,希望他得到痛苦呢?我為何生貪,希望他得到快樂呢?我又為何不關心他呢?我為何有這種心呢?我有何理由對仇人,隨喜他的痛苦,這是無始的習性,我覺得太不應該,我應該改變,要對他觀慈心與悲心,觀知母念恩。對親友有痛苦生不忍心,不是慈心是貪心,為什麼呢?今天好友有痛苦生不忍心,有一天反目成仇,不但不會不忍心,反而會覺得話該。因為當他是好友時生不忍心,是與自己相待的悅意相而產生的,所以是貪心非慈悲心,他所現的相是一樣,應該一樣生不忍心才對。所以我們要好好觀,對親怨中庸有情,是產生何種心態,要細細觀察,發現自己有一大堆煩惱啊!所以我們要努力對治不平衡的心態,若無法一下對治,過些時心平靜下來,再設法對治,或者大家一起討論,正對治自己心態。
我們現前無法修取捨,是因為許多煩惱障礙。所以應該思惟:不管是親、中庸、仇人,他們當中如果有一位是我仇人,其他應該也是仇人;因為不止今生,今生是仇人,那末前生也是仇人;一位是親人,應該一切人都是親人。實際一切眾生仇恩對我是一致的,不是我心中規劃誰是仇,誰是親。以世間法看,有兩位同樣的幫我愛護我,而我卻以差別心來待二人,可能引起諍論。既然了知一切怨親平等,為何要差別心對待;即使堅持目前是仇人,但有一天可能成為朋友。
我們要時常想一切眾生當過我的母親,當過我無量世的母親。這樣思惟主要是斷除煩惱,無論任何善行,都想以此善行消除貪瞋痴。三毒的對治力就是三善根,如同種子般增長善行故名善根。念一切眾生的恩並生起愛他之心。如果不修對治煩惱,而修無上密,會變成大鬼王。如果定力很強,經上師指導修無上密,如大威德金剛,可以積集更大資糧。當你不知如何對治煩惱,令煩惱減弱,冒然修無上密,只是種下魔王的因而已。有一法不令我們墮三惡道,就是佛說的法;佛陀說法都是為對治煩惱,煩惱對治了,自然不墮三惡道。
時常觀察煩惱是否生起,把法理向內用在對治煩惱,這種人才是真正的修行者。如格西本恭甲,他年紀很大才出家,他的座位排在最後,當分酸奶米時,他擔心自己會分不到,當分發的人到每位面前時,他心中想:「會不會完了。」快分到他時,他想我為什麼有這種念頭。他發覺是自己貪心引起。輪到他時,把碗倒扣,用手擋住,請他用時他就說:「我已用過!我已用過!」而未接受。因為他發現了煩惱起正對治。他說:「我所學的經論是對治煩惱的武器,我一直握著它 。」然後對煩惱說,當你生起要同你鬥,你輕鬆時我也會輕鬆對你。他不是精通辯論或經論,但他有不共的修持,因為他一直在對治煩惱,終於斷了煩惱。他觀想:我的煩惱如何生起,應如何對治,應該如何利益一切眾生,為什麼損害眾生,甚麼有利,甚麼有害。我們應以他為榜樣,努力學習,這種觀想是最好的。自己對甚麼是煩惱,以及如何對治都不知道,而觀明點氣脈,有何益處。我們學修心七義,應該觀察煩惱,如何對治。

威儀盡頌持
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願一切眾生不離無苦之樂,願一切眾生離愛憎住等捨。再加「上師供」中的偈頌,諸如此類偈常常頌持,邊念邊觀想,思惟法義。止修之後,以各種角度,中間思惟他愛執的殊勝,我愛執的過患,才能修取捨。

第三、違緣轉成菩提道用
罪滿情器間
通常心靜下來思惟法義時,會覺得有許多違緣干擾,也覺得煩惱很多。因為世間人忙碌工作,似乎內心並無干擾,當休息時,拋開工作,心靜下來,如果不是學佛的,都會想人生問題,對仇人執著,越想越深,得不到的越想得到它。大部分是善少惡多,心所緣的境都是惡的。假使有一點出離心,跑到深山去修行。過了些時,因為缺乏正確修心方法,強有力的惡習氣影響,緣的都是惡念,本來想出離要觀四諦真理,結果觀的都是今生前途,想的都是世間八法,而且很靈活。這種修行很危險,所以我們要事先防備這種逆緣。

違緣轉道用
當我們遇到逆緣時,是能夠消除的,全看你的意樂。通常違緣轉成菩提道,最主要有二種:一是加行轉。二是思惟轉。以思惟轉大致分二:一是菩提心。二是空正見。我覺得有三種轉道用的方法:一、業果。二、菩提心。三、空正見。
如以業果轉,先應深信業果是不爽的,現前所得的一切痛苦,都是以前造不善因所感的果,能深信果隨因行,所以體會現在所遭遇的障礙和煩惱,都是以往造不善因的果;如果我以往不造如是因,不可能感如是果。這種干擾的因,可能是過去障礙他人學佛法,或是變成他人學佛的障礙。例如今生有人行善,你若阻止他,來生行善就有干擾;有人需要幫助,你去阻擋,以後他人來幫你,同樣有人阻擋。善惡果報與前生造的善惡因,息息相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欲知來生果,今生造的是。」我們今生為何有許多障礙,無法得到圓滿,皆由前生不善因,現在感受果報。既是自己所造,必須樂於承受,好比欠債還債。自己造的自己承受,就少了一個果報,還了一筆債,也能提醒勿再造惡因為妙。能夠了解因果不爽,心中自然平靜,也不會有挫折,坦然承受違緣。這是以業果來把違緣轉成菩提道用,大小乘都適用。
以世俗菩提心,把違緣轉成菩提道用。以知母念恩報恩,觀一切眾生都當過自己的母親,樂意承受他人給我的痛苦。而且要成佛,必須忍受一切痛苦,把身財善根盡施眾生。思惟一切眾生對我有無量恩德,偶而有些違緣,也是應該的。一切痛苦由我愛執而來,我要放棄我愛執,我不但要承受自己的痛苦,也要承受眾生的痛苦;假如不斷我愛執,是無法成佛。我該承受逆緣,應以慈悲來承擔眾生的痛苦。現在修學修心七義,如果遇到違緣干擾而放棄,那將永遠在輪迴中受苦,這小小逆緣不能承受,如何承受更大的痛苦。如死囚犯免除死刑易為砍手,他一定樂意承受,以小痛苦挽回生命。我們未來將領受無量的痛苦,如三惡道之苦。如果今生以承受小小的逆緣,不但可以換取無邊痛苦,甚至可以獲得究竟之樂,應該高興。這是以世俗菩提心及業果,轉成菩提道用。
以空正見轉成菩提道用。我和他只是相待的,快樂與痛苦也是相依相待,不過是虛幻的,我為何為這假相而難忍呢?如看電視中的戰爭,有經驗的人會覺得畏懼,但不會感覺是真的。當你了解空性,痛苦是虛幻的,這時會覺得痛苦只是顯現的假相存在而已,本身並無自性。當我們觀察一切都是虛幻的,就能以慈心愛一切眾生,承受更大的痛苦和違緣。龍樹菩薩發願:「願我他所愛,如念自壽命,願我念眾生,萬倍勝自愛。願彼所作惡,於我果報熟,是我所行善,於彼果報熟。」 他發願承擔,事實是不會承擔的,因為他的福德資糧具足。一切痛苦由他承擔,事實上他未具足這種緣,是不會真正成熟在他身上。我們想法恰恰相反,好的希望成熟在自己身上,壞的永遠離開,甚至希望一切痛苦給他人。因此,把一切痛苦招集在自身上。
修心七義教授 第四講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八日

違緣轉道用
違緣轉為道用是很重要的,所以今天重複講授。違緣也是逆緣、障礙、甚至傷害等。學佛時生病,或親人干擾阻止等,都是障礙,雖然遇到這種違緣,不能因此而灰心,那時應該思惟:我雖有違緣,不但不能灰心,而且要更堅強承擔,繼續努力不懈,只是宿生未集聚資糧,所以今生得到這種違緣;為了斷除違緣,我要努力積集功德。世間一切眾生都會遭遇違緣,我發願那些違緣,都發生在我身上,由我承受。如果能承受這些違緣,違緣也無法傷害,反而力量漸漸減弱。
通常學佛都會遇到許多障礙,比如正在修法,突然有人找你,或電話來了,孩子哭了,令你無法專心。不過這些障礙是可以克服的,有些無法克服的,那應該承受,因為往昔所造的惡因感果,自作自受,以歡喜心承受自己的障礙,不應怨天尤人,更不能灰心。學佛是多生累劫的事,如果挫折就灰心,就會更壞而無改進。
傷害也是干擾,如非人干擾,應觀慈悲心,思惟不應怪他,以往害他造惡業,因為他不懂佛法,應以憐憫之心看待,承受傷害。假如由一般人干擾,也要這種心態,承受他們的干擾,把違緣轉成菩提道用,這是凡夫的內外違緣。
菩薩能把煩惱轉成菩提道用,我們無法控制煩惱,但當煩惱生時,應立即遮止,對一切違緣,設法轉成菩提道用。昨天已講「境毒善各三。」當面對可意、不可意、非可意非不可意的境,生貪瞋痴心時,應該了知如何正對治。善就是三善根,能對治貪瞋痴三毒,生起不貪不瞋不痴之心對治,就是三善根。

眾過歸於一
我們現前所得到一切干擾和障礙,都會歸咎於他人造成的傷害,增加許多困擾;認為這些困擾是從他人身上,加在自己身上。果真如是,那一個人不管對誰傷害,都會令對方困擾;但是對諸佛菩薩加以傷害,不但不能為害,反而把這逆緣轉成善緣,對佛菩薩是功德,即使聲聞緣覺也不覺得是傷害。
因此,他人給我們的傷害,主因不是從他人身上而來,主要是具縛凡夫,彼此互相傷害。已斷煩惱的聖者,不會被煩惱所左右,不管受到多大傷害,也不覺得是傷害。其實真正造成傷害的主因,是自己的煩惱。煩惱是自性我執而來,所以自己一切違緣與傷害,都不是由他人造成的。當我們了解一切的煩惱,是由自己無明造成,那不管遇到任何干擾或傷害,都應修忍辱。體會這點,當受到他人傷害時,不應報仇,而報仇的對象,不是他人,是自己的煩惱,因為有了煩惱,才會覺得受到傷害。世間人有了爭吵,各執一辭時,只好上法院解決,其實上法院應控告自己的煩惱,而不是對方。
我們應該常常思惟,無始以來讓自己受無量無邊的痛苦,如三惡道苦,生為人身所經歷的痛苦,均由無明煩惱造成,所以應該報仇的,是自己的無明煩惱。但是我們不了知這點。如果能認識煩惱的過患,毋須經過法律途徑,只要以正確的理由思惟,認識煩惱最主要的根源,是自性我執,還有一位輔助它的我愛執;如同敵王與敵臣,王是自性我執,臣是我愛執。以大乘行者來說,正對治是我愛執。例如國家的大臣,他非常聰明,而且詭計多端,如果把主謀的大臣殺了,那國王就無能為力,因為一切壞主意由他而來。雖然由自性我執而產生的一切邪見顛倒,但我愛執是很狡猾,讓自己欺騙自己,一切過失因它而產生,「眾過歸於一」的「一」,就是我愛執,我愛執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要了解自性我執較為困難,觀察我愛執比較容易,因為有粗細多種。無明是自性我執的一份,好比一個非常黑暗的地方,用手指指示,人家看不出手指,也看不出方向。如果是白天,一個小偷在黑暗的房屋中,有人說裏面有小偷,另一位雖看不見小偷,卻能知道在裏面。因此,要了解為何過失由我愛執造成,比較容易。而真正造成傷害自己的最主要緣是我愛執,並不是他人。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咸由自利成。」

思眾皆有恩 
一切眾生都當過我們無量的母親,不但如此,也是成就今生來世安樂之因,因此對我們有無量恩惠,我們必須依靠他人而存在的。因此,如認為他人對自己傷害,也要謝謝。一個有修持的人,即使被人打或罵,仍認為他是善知識,由於受到損惱,了知以前造了不善因,感受的果報,警惕自己惡業不可再造,未來將感受苦果,就是善知識,應該謝謝。
一切過失歸於我愛執,他人對自己都有無量恩惠,當受他人傷害時,應知造業感報,絲毫不爽。我們修任何功德,無不依靠一切有情,如布施、忍辱、持戒等,一切法是相依而存在的,有了有情才能成辦。寂天菩薩說:「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我們要依靠有情才能成佛,為何敬佛而不敬有情呢!應該思惟一切有情對我都有恩惠,感恩報答。 雖然一切有情對自已都有恩,但只要心念改變,至於行儀上,仍應依照世間常理,不用卑躬屈膝,只要認為他們有恩於我。自他是相依而有,我們不能離開他人而存在。如上師沒有弟子,就不能說法,也不能積集功德,所以弟子對上師有恩;上師對弟子有恩,弟子對上師要常存報恩之心,上師同樣的要感恩。但外表的威儀,仍要保持常態。師徒之間,保持密切關係,互觀慈心與悲心,有困難互相協助。有時眾生根器不同,仍舊需要善巧引導。恰巴確杰森給,常以慈悲對待一切眾生,他有不共的智慧。但是另外一個團體要考驗他,見到他走過來,放狗出來咬他,當狗跑過來時,他身上背著經典,他說了一句話:「一所為和一所遮,今日所為應為主,狗上經函吉祥來。我雖然對狗也觀慈悲心,但是今天非打不可。」於是就打了那隻狗。放狗的團體,本想看他是不是真的慈悲心待眾生,因為恰巴確杰森給先說了那句話,他們就沒有藉口了。所以需要智慧觀察,利害得失而處理,但內心不放棄眾生的恩惠。
一位菩薩如果從內心放棄了一個有情,就有無量的罪障。我們目前雖然無法對那些小動物,做些直接利益的事,但應該祈禱或迴向,今生無能為力,希望來生能協助它。如果一時辦不到,內心不可存有放棄的念頭。

四行勝方便

上一篇(825~羅漢、菩薩、佛陀) 回目錄 下一篇(823~值遇三界法王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