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慧法師

2005年四祖寺第三屆禪七開示:有人心就有禪宗
  (2005年12月05日)
  各位大德:
  迷與悟之間雖然只有一點點的隔閡,一點點的障礙,說明了就好像反掌之易。說難,許多人參一輩子也轉不過身來,也悟不了。真正要明白這件事,真正要從迷惑中走出來,不吃一番苦頭,不下大決心,不大死一番,想要大活過來,那是不可能的。
  對古人來說,千千萬萬開了悟的人,各種因緣都有,難的也有,易的也有。有的甚至一聞千悟,當下就解決了。但從總的看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釋迦牟尼佛也是經過六年苦行,最後在菩提樹下經過七天刻苦的參究,才有一個根本的突破,才有一個翻天覆地、驚天動地的大飛躍,覺悟了,成佛了。如果從一個修行人的過程來說,他也就是這麼簡單。但是六年的苦行所打下的基礎,克服了種種煩惱與困惑,最後得到徹底的解決。
  古代的許多祖師,大部份是經過千難萬苦才能夠得到一個轉身時。在明朝的末年有一位叫作海明的祖師,曾經在我們四祖山,住過三年的時間。從他的書上記載來看,好像他到這裡來就是仰慕四祖的遺風,然後看到這裡有好泉石,就在此結茅而居,三年的時間苦苦地參究。有一天,他覺得還是沒有一個根本的突破,於是他走上懸崖,就在石上立定,並發誓:悟與不悟,性命就在今日了。他從辰時立起,立到未時,眼前見到的一片平坦的大地。他在舉步經行之際不覺跌落崖下,將足跌傷。至夜晚翻身覺腿痛,忽然開悟。然後這位海明禪師要離開四祖山的時候就改名破山。他是鼎鼎大名的一位大善知識。四祖山、雙峰山又名破額山、破頭山,簡稱破山。在破額山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這裡開悟成道。
  我們今天有此因緣,又在破頭山下結七參禪,真是莫大的因緣。我相信各位都是慕四祖的遺風而來,都是相信禪宗這一法能夠當下解決我們每個人的迷惑,解決我們每個人的困惑,使我們真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沒有這個信心,大家不會到這個地方來吃三七二十一天的辛苦。
  常住對這次禪七非常的重視,也一直在考慮怎麼樣把四祖建設成為一個禪宗的專修道場。如果說在四祖寺,在禪宗的根本道場都不能落實禪宗專修這樣一個根本任務,那就辜負了本煥老和尚的一片苦心,也辜負了歷代祖師傳承宗風的一番苦心。同時我們也正在籌畫,把老祖山也建設成為一個禪宗的專修道場。四祖山本來是以有好泉石著稱,四祖當年卓錫於此,也是因為看到這裡有好泉石,所以就在此定居安禪,建立了禪宗的第一座道場。但是昔日風光都不見,看不到幾個石頭,聽不到潺潺流水之聲,幸好山上還有一點樹木。但是老祖寺在萬山之中,依然還是青山綠水。像那樣一個道場,如果將來真正能夠建設好、經營好,把禪宗昔日的輝煌再現于老祖山,再現于四祖山,再現于黃梅,我想還是有希望的。
  八十三年前太虛大師來到黃梅來,寫了五首詩,作了兩篇講演。特別是在五祖寺的一篇講演說到:“挽劫運於今時,全賴黃梅僧俗諸公發無上菩提心,重整五祖之規模,大揚五祖之宗旨。”太虛大師當年也到老祖寺吃過一餐飯,喝過一碗茶,寫過一首140個字的詩,非常讚歎那個地方,非常喜歡那個地方,也非常感慨昔日清淨佛地,當時已是宗風掃地。所以他老人家感慨良多,寫了那首詩。太虛大師在五祖寺住了一個晚上,也有無限的感慨,他對四祖寺有什麼感想,他沒有寫詩,也沒有明顯的說四祖寺宗風如何。我想他老人家連這個地方都沒有提,那就說明當時的四祖寺已經衰落至極,不值得一提。因為那是民國十二年(1923年)的事情,比我的年齡多十年,所以正好八十三年。
  這一代大師能夠到黃梅來一趟,能夠對黃梅的佛教發表一些意見,發表一些看法,指出方向。對我們八十三年以後在黃梅的佛弟子來說,還是有重大的啟示意義。太虛大師關於老祖寺的一首詩,我看了以後,更加堅定了自己要來牽頭恢復老祖寺的信心,雖然我已經七十三歲,殘年老病,但是在這件事上似乎我又壯心不已。為什麼呢?因為一代祖師寶掌和尚,在中外佛教史上,從年齡來說僅此一人而已,誰能活到1072歲啊?不就是一個寶掌和尚嗎!所以恢復這座道場具有深遠的意義。我希望我們參加打禪七的人,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本地的也好,外地的也好,不要你們做別的事情,就幫著鼓吹鼓吹:“啊!黃梅老祖寺有位寶掌和尚,活了1072歲!萬山叢中有一個非常好的地方,黃梅四祖寺的人準備恢復那個地方。”幫著說這一句話就可以了。為什麼呢?一萬個佛教徒就有9999個人不知道還有個老祖寺!雖然老祖寺在我們黃梅很有名,出了黃梅誰還知道有個老祖寺呢?所以你們一定要幫著宣傳宣傳,讓大家知道有這麼一個地方,大家出不出錢不要緊,加持護念、同情支持,比出錢還重要。因為有人心就有事業,有人心就有佛教,有人心就有禪宗。


上一篇(因果法則) 回目錄 下一篇(遍空自解传承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