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發菩提心

紫空居士

紫空居士

壹、前言:

  目前很多人學佛總以為做好事,佈施金錢,供養佛菩薩,參加法會就是學佛,上述的內容,就是修行,並以為做了善事就應該得福報,不受因果報應,保佑全家平安,事業順利,或者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當菩薩”,甚至可以成佛,受世人尊敬,人天讚歎。

  但是學佛真的就是這樣嗎?佛經上一再讚歎諸佛菩薩本願功德,自古以來高僧大德也是常勸人發菩提心,依“信”“願”而“行”,老實修行。發菩提心有那麼重要嗎?而什麼是菩提心呢?學了佛為何會發菩提心呢?為什麼有些學佛者還會發不出菩提心呢?發了菩提心又為什麼會退縮呢?如何堅定菩提心的信念呢?本文提出一些個人觀察和看法,提供學佛者參考。

  貳、什麼是菩提心?

  “菩提”原意是“覺悟”,因此“菩提心”即是“覺悟的心”,若以現代的意義可詮釋為“有智慧的慈悲心”-覺悟世間如幻的智慧,和覺悟有情世間的慈悲。在此狀態,因有智慧,而能自覺空性。因有慈悲而能入世間,隨順因緣,配合“成住壞空”的必然性,以善巧方便渡化世間有情。

  一般稱“發菩提心”,便是要發“自渡渡人”的心願。如弘揚佛法,幫助貧窮生病的人都是。因此有時“發菩提心”便稱為“發願”。“發大菩提心”即為“發大願”。發了菩提心且付諸行動時,必須兼具智慧和慈悲,不然僅有慈悲,常淪為表像的慈悲,成了欠缺智慧的濫好人,只是滿足“我要幫助人”的虛榮心罷了,無法幫到恰到好處,圓滿無礙。

  三、學佛者為何會發菩提心?

  一切皆因“慈悲”。希望自己學佛生命能圓滿,更希望他人有苦難時也能解脫。這種悲心是發菩提心的最大動力。一位具有悲心的學佛者,很自然地便會發菩提心,而欠缺慈悲心便很難發出菩提心。因此學佛者可常培養“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

  為什麼不問學佛者為何要發菩提心呢?菩提心的生起是來自慈悲、無所求的,也沒有為自己的理由。如果有理由才發心,這種發心便不是“菩提心”。所以才不以一般思考方式問“為什麼要發菩提心”。

  肆、具菩提心的特質

  如果瞭解菩提心的意義,瞭解皆因慈悲而“謹慎”並“真切”地發菩提心,應有一些特質:

  一、對自身的苦難和障礙,以及自身利益受損時,會甘之如飴不會怨天尤人。對他人質疑,譭謗和侮辱也不會動搖他的菩提心,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覺悟到“世間一切,畢竟是空”,何須計較。

  二、對幫助世間有情仍然相當熱忱,積極地投入,盡己之力來幫助他人,但不會留戀世間,在乎成就,這是因為具有“慈悲心”。

  三、對利生能力,會盡力培養,充實渡生能力;對利生事業(如公司或工廠)也會盡力去經營,並會兼顧員工和社會大眾生活;對艱钜的任務,雖然困難重重,也不會輕言氣餒和放棄,這是因為具有“無我執”,才能放下身段,利益別人。

  四、對有權有勢的物件不會去錦上添花;對他人貪嗔癡不合理的要求會適時避開;對利誘威脅時能“富貴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為他能常保“正念”和“正覺”。

  在世間行事有時候兼俱“積極”和“消極”,積極於佛法和利生,行菩薩道,消極于世間名利的獲得。其他一切儘量不再掛礙,而只注意菩提心實踐了多少。或許有人質疑“學佛”是否都會“消極”?筆者以為真的做到一切皆消極,就不會積極修行和利生,那只能說是逃避現實的懦夫而已,而不是有承擔氣魄的學佛大丈夫。

  伍、發菩提心的一些問題

  能自然地發菩提心是因為慈悲心。但發不出菩提心和退失菩提心的理由,卻有很多。主要是“我執”的問題,以下列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學佛者可試著問自己,“我的問題出在那裡?”

  一、為什麼發不出菩提心?

  (1)恐懼:害怕說出來但做不到;害怕要承擔的痛苦可能承受不了;害怕障礙考驗很困難;害怕失去一切所有,甚至失去生命!

  (2)掛礙貪執:對世間仍有難以割捨的留戀,像財富、名位、愛情、事業、學問。常常執著我“擁有”這一切,這一切是“屬於”我的,但仔細想想,事實上正如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罷了。

  (3)自私:不願奉獻付出。凡事只想自己獲益就好,所以修行只是為了自己能往生淨土;或者自己能了生脫死;或修得神通力。最好佛菩薩能幫我,讓我早日成就,但對他人之事卻不聞不問。

  (4)好安逸:目前修行一切都順心愉快,做做佈施,也有慈悲心,參加法會念念佛就好,不用修太好,免得走火入魔,有麻煩的話讓善知識去處理就好。

  (5)不明:不明世間與個人緊密相連的道理,或沒人告訴我,不知如何發菩提心,不明自己能做什麼,要做什麼,不明別人到底需要什麼?有時也會用“我不知道”來塘塞自己的心虛。

  (6)憤恨:憤恨世間對我不公;憤恨別人曾經欺騙我;憤恨別人對我身體傷害,我為什麼還要幫助別人?

  一個不願發菩提心的人可找出千百種理由,有什麼理由,正好代表他內心的障礙。正視自己的問題,才可能去除內心的障礙,發出內心的菩提心。

  二、為什麼會退失菩提心

  發菩提心不易,而在行菩提心時,遇到的問題多而難。困難程度也會越來越高,所以也可能越容易退失菩提心。十個修行九個退,要能好好堅持菩提心的確不容易。

  (1)他人的譭謗和攻擊:

  這是很多人菩提心退失的原因。一般來自他人的誤解,以致失去信任。若是可以不在乎他人的譭謗和攻擊,也能愈挫愈勇,但是來自親人的阻力(尤其是夫妻的爭執),常成為學佛最大的障礙,到時學佛都成問題,更甭說菩提心了。所以居士學佛應該先把夫妻爭執解決,以免日後歧見更大,而彼此障礙。

  (2)熱心助人卻遭失敗挫折:

  由於智慧的不足,或因緣不成熟,雖然盡全力但仍失敗,不僅失去別人信任,自己也失去信心。如此便會畏縮不前,更有甚者便形成“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消極心態。而如果能承認我們畢竟是凡夫,當然會有智慧不足之處,不必為一次失敗而完全退縮,記取教訓,進而多做一事,多救一人(再高明的醫生,也有救不活的病人)。凡事盡力就好。熱心態度仍應保持不變。如此方能不退失菩提心。

  (3)承受了超乎自己能力的痛苦:

  由於助人而承受痛苦,有時會引起“我為什麼那麼傻?”“我何苦來哉?”“我為什麼要如此犧牲?”的念頭。如果連累無辜的家人受苦,就更會有感慨和愧疚,覺得對不起家人的想法。於是心灰意冷,修行上,可能就走上自了的羅漢道,或只求往生淨土,更冷漠的便不再學佛了。

  其實人的潛能不可估量,承受痛苦畢竟是短暫的,如果能堅持到最後,不要怨天尤人也不後悔,黑夜之後總會有光明。對佛菩薩信念不忘,菩提心不忘,相信總會否極泰來。天底下不會有永遠的快樂,也不會有永遠的痛苦。

  (4)情緒的低潮:

  即使有能力助人,也獲別人的信任,但偶爾仍會有情緒的起伏,如“付出如此之多,為什麼總是有解決不完的問題”,“為什麼要接受別人心情的垃圾!”“為什麼做那麼多卻不得休息?”“為什麼眾生祈求佛菩薩加持時那麼虔誠,等滿願後卻又那麼現實?”“為什麼付出那麼多,還被誤會或不認同?怎麼做你們才滿意?”

  這些不滿的情緒,如不適當調適,最後容易導致滿腹牢騷,邊助人邊發牢騷,更甚者,發脾氣罵人。所以學習調適心情,保持開放的心胸,勿計較,就比較容易渡過情緒低潮的過渡期。

  (5)慈悲心不足:

  通常我們願意幫助所謂“善男子善女人”的善良對象。但是具有三惡道壞習氣的人我們可能就不太願意接觸,甚而逃避。這表示我們的慈悲心尚無法擴大。如果“眾人皆生淨土,唯我獨下地獄”,那更是不願。如果要發更大的慈悲心時,原來的菩提心便會退縮(因為心裡實在不願意)。

  這種“喜歡清淨”的習氣,還是要調整。因為不是對方的習性不好,而是自己的包容心不夠,不能接納他們,所以慈悲心也就無法擴及他們。這點對於發菩提心的學佛者應該懺悔自己的慈悲心不足,好好學習佛菩薩的六道皆渡的“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才是。

  (6)對佛菩薩的信心不足:

  當承擔業障受痛苦時,產生了懷疑,如“佛菩薩為什麼沒加持或護念?”“佛菩薩為什麼不靈了?”如有魔障更是害怕“佛菩薩為什麼不保護佛弟子?”如果面對自身因果,會懷疑“我真的這麼壞去害對方嗎?”“佛菩薩真的要我去做我不願意的事嗎?”如果要學習佛菩薩的大願時,會懷疑“佛菩薩的願這麼大,我做得到嗎?”

  這種懷疑是障礙學佛的大問題,可能因此退失菩提心,遠離佛菩薩,遠離善知識。而落入世間隨業力流轉,甚至譭謗佛菩薩。如何“一心淨信佛菩薩”,學佛者可得好好反省。

  陸、如何堅定菩提心,乃至不退菩提心?

  一、對一個學佛者來說,“菩提心是成佛的唯一關鍵!”

  如能堅持這個菩提心,在任何危險困難時都能堅持,他念完全不起,才能渡過生命重大關卡,才能真正不退失菩提心(因為生死已不在乎,也不畏懼,如果生命已到盡頭,就隨順因緣繼續下一生的責任。反正就是堅持這個菩提心就是了,沒有任何原因)。當菩提心不退,菩提心便成為“本願”(根本之願)所有佛菩薩皆依本願而成就。

  菩提心貴不在大小,貴在“貫徹始終”,初發心如是,自渡時亦如是,渡他時亦如是,有魔障時亦如是,有大痛苦時亦如是,生死關鍵時亦如是,成佛時亦如是。這種無怨無悔,平平淡淡,生生世世所堅持的菩提心,亦可稱為“無上菩提心”。

  二、放棄任何執著

  放棄任何執著與堅定菩提心,文字表面上似乎有矛盾,但其實所放棄的執著是世間的執著,是以“自我”為出發的我執、法執。然後才能“無我”,而如金剛般的堅定。

  有何貪執和掛礙,菩提心便會被此貪執和掛礙所擊垮,菩提心因而退失。如貪執生死,菩提心便容易因貪生怕死而退失;貪執神通,菩提心便容易因失去神通而退失;貪執親情愛情,菩提心便容易因失去所愛而退失;貪執福報,菩提心便因遭受苦難而退失。

  在筆者個人覺得,真正的學佛,放棄任何執著,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大丈夫的行為。

  三、徹底相信佛菩薩

  如能真正徹底信佛菩薩,是一股很大的力量,可以在千百萬劫仍憶念佛菩薩,能在受地獄煎熬時,仍然憶念佛菩薩,能在失去一切,甚至生命時,仍憶念佛菩薩,這種精神力量已超乎常人。人生或許有“絕望”,如果能徹底相信佛菩薩,效法佛菩薩,堅定菩提心,即使面臨危急存亡之秋,面臨生命盡頭,相信佛菩薩仍是“希望”,有此“希望”,相信在任何情況也無所畏懼,能發揮“大無畏”的精神。不僅自己無所畏,也令眾生安穩無所畏懼。在普門品內,觀世音菩薩便有此種精神,故尊稱“施無畏”。

  柒、結語

  發菩提心,不是死板條文,而是生命熱情的投入,經過生命中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淬煉,菩提心慢慢“揉成”(有如麵團經多次錐打揉捏)很單純的心念狀態,不需語言文字的裝飾,卻蘊含生命的光彩和真實面貌,如果將境遇娓娓說來,將是一幕幕生動的故事。祈盼學佛者能真心地、謹慎地、自內心瞭解菩提心,發出菩提心,並堅定菩提心,不退菩提心,生命自然會綻放光彩。

  最後以佛教一個小故事作結束。往昔觀世音菩薩發下廣渡六道眾生之弘願,並發願若起一念退轉心,便腦裂千片。在千百萬劫中示現種種神通,種種善巧方便渡化眾生。某次菩薩以天眼觀之,竟發現沉淪的眾生並未減少,忽生一念,千百萬劫來不見眾生減少,發此大願有何用哉?頓時應其誓願而腦碎裂為千片,此時阿彌陀佛自腦中升起,說汝願不可棄,棄誓為大惡,吾將助汝滿願。並拾回千片而化為千手千眼。從此觀世音菩薩頭頂阿彌陀佛為師,生生世世聞聲救苦,繼續其菩薩道。

  您喜歡這個小故事嗎?


上一篇(不分別食) 回目錄 下一篇(不一樣的歡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