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開示
講於第三屆生活禪夏令營
淨慧法師
今天舉行一次結緣皈依。
結緣皈依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在場的所有的營員,大部分是發起了要皈依三寶的信心,但可能也有一部分還有一些猶豫,還沒有完全決定自己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幫助你們來進行選擇,所以就舉行一個結緣皈依。這種儀式,對於真正發起皈依三寶信心的營員,同樣可以真正領受皈依;對於那些還沒有完全發起信心、還在猶豫的營員,也可以獲得一個增上緣,能夠幫助你們在今後因緣成熟的時候,再來真正地發皈依三寶的心。
今天舉行的只不過是一個儀式,實際上我們參加的這些活動,每天都有皈依三寶的內容。比如早上做早課有三皈依;晚上的晚課同樣有三皈依;我們講座開始前唱的《三寶歌》也有皈依的意思,因為歌中唱道:“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我們如果真正能夠口誦心維,那麼我們每天至少有四次皈依的機會。佛教非常強調皈依的意義,因為一個人如何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處所,選擇什麼樣的皈依處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佛教在一切活動當中都以皈依三寶作為一種普遍奉行的儀式。特別是在南傳佛教國家,他們的一切活動、一切集會,首先就是皈依三寶、受持五戒,那麼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可以說有無數次地履行三皈五戒的機會。在我們中國,因為沒有把受持三皈五戒這種儀規形成一種風氣,所以大家感覺到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是一種很陌生的事情。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只有經常反復地來履行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的這種儀式,才能夠使我們的信根、善根不斷地增長、鞏固和提高。因為在最古老的修持法門當中有一個五念法門或者六念法門,首先就是說要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五念,如果再加一念,就是念天。因為受持三皈五戒能夠感得人天的果報,所以要念天。這個五念法門要時時刻刻反復地進行,才能夠起到淨化身心、淡化煩惱、開發智慧的作用,才能夠使我們這個散漫的心經常可以收攝住。
什麼叫做皈依呢?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家,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們心裏想起的總是我們的那個家,不管你的家是多麼的富有,還是多麼的貧窮。富有的家我們固然會想,貧窮的家我們也是只要有機會就想回去看一看。因為我們的人生總是缺乏一種安全感,只有到了自己的家,才感覺到非常的親切、非常的安全,我們的身心才能夠真正地放下。這是指我們每一個人世俗的家。那麼回到家裏以後依靠什麼人呢?在孩提時代,我們依靠自己的父母,好像對媽媽特別地親切,有了痛苦的時候,不管是在天涯海角,不管媽媽平日對我們的感情是深是淺,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媽媽。因為媽媽代表了人間的至愛,代表了人類的真情,所以我們從還小的時候一直到媽媽還健在,我們都是以父母作為依靠。當我們成了家以後,這種彼此的依賴性就更加的明顯。實際上,從世俗的觀念來講,這也是一種皈,也是一種依,時時刻刻都有個歸家的要求,時時刻刻不能離開自己所依賴的人。我想,這種歸屬感和依賴感固然是非常的重要,但它畢竟不能夠長久地成為我們回歸的物件和依賴的物件,因為世間的家、世間的父母畢竟有時候會離散、會分手。我們每個人要真正使我們的心靈寧靜下來,使我們的身命安頓下來,使我們沒有一種失落感,那必須要找到我們真正的家,真正的皈依處。
真正的家、真正的皈依處是什麼呢?從根本上講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自心。我們每個人能夠找到我們的自心,能夠明白我們的自心,那我們就有了真正的家、真正的皈依處。我們要怎樣才能夠找到自己的家,怎樣才能夠明白我們的心呢?那必須要有一個導師來指導我們,有一種方法來指導我們,有一些朋友、有一些善知識來幫助我們。這就是說在真正皈依自性三寶的之前,首先必須要皈依外在的三寶。外在三寶就是佛教講的住持三寶,也可以說是一種形象的東西,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好比說我們要皈依的外在的佛,那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因為他在2500多年以前,修行證果,得道成佛,創立了佛教,為我們人類指明了找到自心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佛的言教,那就是我們所要皈依的法。釋迦牟尼佛已經圓寂涅槃了,他的法雖然還存在於世間,如果沒有人來弘揚解說,佛法同樣不會被世人所瞭解,那就要由住持佛法的僧人來弘揚,來引導大家進入佛法之門,進入尋找我們自心之門,這就是皈依僧。如果說不透過外在的皈依,要想找到自己的自性三寶,那是不可能的。
佛教非常強調皈依的傳承,因為三皈依是從佛陀在世的時候就建立起來的儀規,然後經過佛陀的弟子,一代一代世世相傳。這種傳承本身就具備了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和功能,如果我們能夠從某一個僧人那裏接受這種皈依,那麼我們同樣可以獲得從佛陀開始一直傳遞下來的那種功德和功能。這種功德和功能對於我們每個人的修行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雖然我們每個人自己具備了無邊的功德和無上的功能,但是不透過外在的誘發,沒有找到一種開發自己智慧的方法,那麼我們本身的潛能——潛在的功德和能量,也不可能發揮出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皈依是十分重要的。
今天雖然是一個結緣皈依,但是我也希望各位能夠透過這個儀式,真正發起回歸自己精神家園的信念,使自己在人生剛剛開始的時候,就能夠有一個正確的抉擇、正確的皈依處,這對於我們每個人今後的學習、工作和事業都有莫大的好處。
可能也有不少同學有這樣那樣的顧慮,比如說,我的生活比較散漫,皈依後能不能按照佛教的要求去生活?如果我們真正有這麼一種考慮的話,我說這種考慮非常好,為什麼呢?至少他不是草率從事,而是考慮到既然皈依了,我們就要按照佛教的一些基本精神來安排我們的生活。我想佛教的戒律,以及佛教的一些生活習慣,並沒有什麼特別不通人情的地方,特別是作為在家居士,我們在生活當中如果能夠接受一定信條的約束,對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來講是十分必要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應該有一個尺度,儘管有的人擔心皈依以後不能夠遵守佛教的清規戒律,但是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還是有一個尺度的。佛教的生活尺度和世俗人的生活尺度,特別是對在家教徒來講,僅僅是在你原有的生活要求上稍微提升一點。把你的生活方向稍微糾正一下,你就可以獲得佛法的受用。
比如說,我們平常說話比較隨便,那麼皈依以後,說話的時候可以檢點一下,實際上這樣做對於我們每個人來塑造自己的形象,來完善個人的修養,對於今後在社會上立身處事,都是非常必要的。還比如說有的人嗜好喝酒,如果我們能夠接受佛教信條的約束,從今以後就把它戒掉,不但對你的身體健康有益處,退一步來講也可以減輕你的經濟負擔。諸如此類的一些問題,只要我們真正有決心,有信心,都是很容易做到的。
作為年輕人來講,可能比較關心感情生活方面的問題。我想佛教是一個非常通情達理的宗教,對於在家信徒它只要求感情專一。這非常好,對於我們的人生、家庭、事業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有一個同學就一再地問我這個問題:他是不是陷入到感情生活裏去了?我說這不要緊,應該說是正當的。因為在家居士的五戒僅僅是戒不正當的感情生活,正當的感情生活對於在家教徒來說是允許的。那麼我們能夠把感情專一了,能夠過一種正當的感情生活,這本身是一種淨化。因為彼此信任,互相尊重,彼此都承擔義務,這種感情生活應該說是符合佛教的五戒精神的。既然符合佛教的五戒精神,那就是一種淨化的感情生活。
還有關於吃葷吃素的問題。在佛教的五戒當中講不殺生,並沒有明確地說不殺生就是吃素。同時一些南傳佛教國家從僧人到居士都是吃三淨肉。所謂三淨肉就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為己殺。那麼我們信了佛以後,假設要遵守五戒,因為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工作環境的制約,我們還不能吃素,即使我們自己有這個想法一時也難以做到,那就不妨等一等,等條件具備了,等真正有這個信心了,再來吃素也是可以的。佛教五戒的戒殺,主要是教我們不要故意去傷害人命,並且愛護一切動物的生命,這就是殺戒的根本精神。
從以上這些精神來看,受持三皈五戒,應該說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大家思想上不要有顧慮,不要怕受了三皈依以後對自己的生活約束太多。受了三皈依,不管受不受五戒,我都希望各位按照五戒的精神去生活。我們能夠守一條就守一條;能守兩條就守兩條;能夠完全守五條當然更好。其中不飲酒戒實際上包括一切麻醉品,酒僅僅是其中的一種,這條戒應該包括吸毒在內。如果我們能夠遵守這條戒的話,對於我們事業的成功、家庭的美滿、人生的幸福至關重要。
下面我們就正式舉行三皈依的儀式。首先我們要懺悔,懺悔的意義,我們來打個比喻。我們的身體好像是一個茶杯,原來裝了一些不乾淨的飲料,現在我們要重新裝上乾淨的飲料,那麼我們必須把原來不乾淨的東西全部倒出來,再把這個茶杯仔細地清洗一遍。懺悔就是清洗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身心清淨了,就能夠納受三皈依。所以我們每個人在懺悔的時候,都要發起至誠心、殷重心。懺悔完了以後,大家都要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這樣我們就能夠真正達到懺悔的目的。
(懺悔儀式略)
三皈依要重複三遍。每人在聽和自己說這三皈依的時候,要從內心發起一種觀想,想到十方三寶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三寶的功德又能夠引發我們自身具足的無量功德。我們在說第一遍的時候,就想到十方三寶的功德全部都發動起來,在虛空中,在自己的頭頂上,如雲如蓋在加持我們每一個人。說第二遍的時候,就想到十方三寶的功德都聚集到自己的頭頂上。說第三遍的時候,就想到這種功德從自己的頂門貫穿全身,自己的生命與三寶的功德融為一體。我們能夠如是觀想,就一定能夠得到三皈依的受用。希望大家認真地觀想,把一切妄想雜念都放下,就好像自己此刻是入定一樣。把這三皈依受完了,你們再很好地體會一下,看看有些什麼感覺。
(三皈儀式略)
關於“不皈依外道典籍”,這裏要給大家作一點說明。所謂外道典籍,是指佛教以外的指導生命的學說。這些書可以看,但是不能皈依,好比道教的書、儒家的書,我們還是可以看,但是不皈依,就是不以它們作為我們生命的座標、生命的依止,作為參考可以。假設我們要把它們作為生命的座標、生命的依止,那麼我們皈依三寶的這種功德就會失去,所以希望大家能夠比較正確地來處理這個問題。
關於四弘誓願,我們每一天做晚課的時候都要念到,只有在我們的生命目標上樹立了這四種弘誓大願,那我們才能夠有真正的動力來推動我們的學習、工作和事業,也才能夠使我們的生活具有目標和方向。不但是在今天接受皈依的時候要發這個願,每一天都要發這個願。四弘誓願是每一個菩薩行者修行的起點,修行的最終目的,也是我們修行的整個過程,所以希望大家要非常認真地來發這個願,使我們的整個心識和四弘誓願密切地結合起來。這樣我們在今後修行過程中,就會有一種功能來支持我們不斷地精進,不斷地向上,不斷地取得進步。
三皈依儀式結束了,還有幾句話跟各位說一下。我們不管是今天發起了信心受三皈依的也好,還是在這裏結緣受三皈依的也好,只要是這一次來這裏參加了夏令營,那麼我們就是和佛、和佛教結了緣。我們真正有信心受三皈依的,就是真正的三寶弟子,是三寶弟子就要時時刻刻以自己的言行來光顯三寶。
這幾天講法的時候,有不少同學提出了很多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說世人總是把佛教看成是消極的、迷信的,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好像沒什麼用處。實際上這是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我作為一個僧人首先從自己檢查,我們佛教界本身,一個是宣傳做得不夠,一個是我們用自己的言行來光顯三寶的功德做得不夠,所以造成世人的種種誤解。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我們國家從佛教傳入以後,就有時候明顯、有時候不那麼明顯地存在反佛的潮流。如果沒有這種反佛的潮流的話,歷史上的“三武一宗”四大法難就不會出現。佛教的思想和儒道的思想有融合的一面,也有相互衝突的一面,所以就造成了這種反佛的潮流。到了現在這種形勢更是有所發展,對於佛教有種種的歪曲,有時候甚至是誣衊,在社會中造成了種種的誤導,所以很多人覺得佛教是沒用處的。
今天我們與佛有緣,與佛結了緣,那麼我們就要盡自己的能力,以自己作為一個三寶弟子也好,一個與佛有緣的人也好,就要以自身的行為來破除人們對佛教的種種誤解。這種誤解一方面要靠語言的說明和宣傳,更重要的是要靠我們每個人的實際行動來體現一個佛教徒的面貌。我們說佛教很積極、很偉大,佛教關心人、關心社會、關心國家,但是我們做得不怎麼樣,那你的宣傳、你的說明就不會起什麼作用。所以我們希望每一個佛弟子都要以自己的言行來光顯三寶,千萬不能夠因為自己的言行不檢點而玷污了佛教。這樣才能真正在我們佛弟子的身上看到佛教思想的光芒,看到佛教積極的作用。這樣我們就能夠真正使佛日增輝,*輪常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