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淨土的信仰,在佛法中,為一極重要的法門。他在佛法中的意義與價值,學 佛人是應該知道的。一般人聽說淨土,就想到西方的極樂淨土,阿彌陀佛,念佛往生。然佛教的淨土與念佛,不單是西方淨土,也不單是稱念佛名。特重彌陀淨 土,持名念佛,是中國佛教,是承西域傳來而發展完成的。現在,從全體佛法的 觀點,通泛的加以條理的說明。
先說淨土的意義。土,梵語Ks!etra,或略譯為剎。剎土,即世界或地方。 淨土,即清淨的地方。淨,是無染污、無垢穢的,有消極與積極二義。佛法說淨 ,每是對治雜染的,如無垢、無漏、空,都重於否定。然沒有染污,即應有清淨 的:如沒有煩惱而有智慧;沒有瞋恚而有慈悲;沒有雜染過失而有清淨功德。這 樣、淨的內容,是含有積極性的。所以淨是一塵不染的無染污,也就是功德莊嚴 。
西洋學者,說「真」、「美」、「善」;或約宗教的意義而加一「聖」。真 ,佛法是非常重視的,如說實相、真如、勝義。善,是道德的行為,即佛法所修 的種種功德行。美,在佛法中,似乎不重要。如美妙的顏色、音聲,每被指責為 五欲境界而予以呵斥的。其實、佛法的清淨,實含攝得美妙與聖潔的意義。西洋 [P3] 學者,以為聖是真美善的統一,而有超越性的。佛法中,離錯誤的認識即真;離 罪惡的行為即善;離染污的清淨即美。而此「淨」,也即能表達真美善的統一, 又是超越世俗一般的。宗教的宏揚在世間,要求(認識的)真,要求(意志的) 善,更要有含攝得合理化的藝術性的(情感性的)美滿生活。在過去,佛教的音 樂、圖畫、譬喻文學、佛像雕刻、塔廟建築等,在佛教的發展中,都是非常重要 的。佛教的流行人間,必須理智與情意並重,適合眾生的要求,才能得合理的發 展。偏於理智,冷冰冰的生活,每不免枯寂;偏於情感,熱烘烘的生活,又易於 放逸,失卻人生的正軌。唯有智情融合而統一,生活才有意義,才能淨化人性而 成賢成聖。佛法的莊嚴或嚴淨,實有非常的意義。佛學的研究者,特別是阿毘達 磨論師,每忽略了這一意義。如從譬喻者、大乘學者,佛法流行世間來說,即能 肯定嚴淨的偉大意義。
淨土,即清淨的地方,或莊嚴淨妙的世界。佛法實可總結他的精義為「淨」 ,淨是佛法的核心。淨有二方面:一、眾生的清淨;二、世界的清淨。阿含中說 :「心清淨故,眾生清淨」;大乘更說:「心淨則土淨」。所以我曾說:「心淨 眾生淨,心淨國土淨,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為本」。聲聞乘所重的,是眾生的身 心清淨,重在離煩惱,而顯發自心的無漏清淨。大乘,不但求眾生清淨,還要剎 土清淨。有眾生就有環境,如鳥有鳥的世界,蜂有蜂的世界;有情都有他的活動 場所。眾生為正報,世界為依報,依即依止而活動的地方。如學佛而專重自身的 清淨,即與聲聞乘同。從自身清淨,而更求剎土的清淨,(這就含攝了利益眾生 的成熟眾生),才顯出大乘佛法的特色。所以、學大乘法,要從兩方面學,即修 福德與智慧。約偏勝說,福德能感成世界清淨,智慧能做到身心清淨。離福而修 慧,離慧而修福,是不像大乘根器的。有不修福的阿羅漢,不會有不修福德的佛 菩薩。大乘學者,從這二方面去修學,如得了無生法忍,菩薩所要做的利他工作 ,也就是:一、「成就眾生」;二、「莊嚴淨土」。使有五乘善根的眾生,都能 成就善法,或得清淨解脫;並使所依的世間,也轉化為清淨:這是菩薩為他的二 大任務。修福修慧,也是依此淨化眾生與世界為目的的。這樣、到了成佛,就得 二圓滿:一、法身圓滿。二、淨土圓滿。眾生有依報,佛也有依報,一切達到理 想的圓滿,才是真正成佛。了解此,就知淨土思想與大乘佛教,實有不可分離的 關係。淨土的信仰,不可誹撥;離淨土就無大乘,淨土是契合乎大乘思想的。淨土與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