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經》的本質在於顯示學習通達無量法門的智慧。
指出,支謙譯本第五品題為<諸法言>,羅什題作<文殊師利問疾>,玄奘譯本則稱為<問疾>,由此可看出此經的本來性格,「問疾」只是表象,「諸法言」才是其實質內容,這是全經最重要的部份。
《維摩經》的特色是,「羅列法數、舉揚名目」,材料從阿含繼承而來,但同時以般若空的立場對其作大膽且直接的批判。所謂「不可思議法門」即是「無量的法門」,不僅是宗教知識,而且更含有實踐的意義。
古來所重視並作為《維摩經》根本命題之對象的「不可思議解脫」,就宗教實踐而言,乃是指最積極的濟世的菩薩慈悲行。認為,「不二思想」貫通整部《維摩經》,是《維摩經》立論的基礎,所謂「二」即是以「成就眾生」與「淨佛國土」為究竟之真菩薩行。
經中的「不二」有三層意義:(1)相對的二者平等無差別;(2)「四句分別」中的「俱非」,不偏取相對二者中任何一個;(3) 絕對唯一,無二也無三。這裡「絕對」並不是否定相對,而是超越相對。例如世俗的說與不說是相對,而維摩詰的「一默」則超越了此二者。就此意義來說,不二是真如、實相,是「究竟的真理」。而「不可思議解脫」則是不二原理的實踐,真正達到了超越世俗一切相對的概念。

《維摩經》是最古老的大乘經典之一,並且代表了作為龍樹中觀派基礎的初期型態。他透過六項認為是中觀派最重要的命題,論述《維摩經》也充分表達了相同的觀念,證明其為一純粹之中觀典籍。又以
〈維摩經本質關一考察一「不可思議解脫」概念《印度學佛教學
研究》7卷1號。

維摩經神秘思想,古典研究考基礎,說明經中出現「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之「清淨心」,乃是般若經系統的「無心」,「非心之心」,亦即是「空寂無生之心」。

印順法師將《維摩經》歸於「文殊師利法門」後期(約二世紀下
半葉),「數法」且長行與偈頌雜說之經典。他認為「大乘佛法的興
起,重於深義的發揚,不是敘述、分別解說的。」所以也就不需要「
數法」,這是初期「文殊法門」的面貌。「文殊法門」的特色是:(1)重第一義諦,不重世俗諦;在語言表達上,常用反詰或是否定,要促使對方反觀。超越常情的言行,充分表現出反傳統佛教的風格。並認為「文殊法門」雖然說「空」,但與「般若波羅蜜法門」僅是間接關係,不是同一系。(2) 以般若深悟為本,但著重於不思議菩薩的方便大行,般若與方便對立的情形頗為明顯。雖有他方如來與淨土,但仍讚歎釋尊的大悲方便,在穢土修行比在淨土修行更有效率;然就觀佛、見佛與淨土來說,則是偏重於阿門佛淨土。(3)對於同表「實相」的「如」、「法界」、「實際」,特別注重「法界」。各各法空,沒有別異,是「如」;但「同為一空」,則是一切皆入「法界」,即為「不二」。(4)在「般若法門」說一切不可得、平等無差別的基礎上,提出「煩惱是菩提」,強調「菩薩不斷煩惱」。(5)「彈偏斥小」:破斥蔽於名目、事相的菩薩,批判傳統的聲聞佛教;但「文殊法門」原本仍重視出家,修住阿蘭若等的頭陀行,而此出家行乃是釋尊成佛以前,沒有制定羯磨受具的出家行。(6)傾向於在家、出家平等,男女平等,故有重在家、重女人的跡象。

由上面的引述看來,各家說法頗有不一致的地方,但就其近似點
仍可歸結為:《維摩經》立於大乘「空」的立場,強調諸法平等、超
越相對的「不二」,並極力稱讚菩薩不斷煩惱濟世利他的悲願大行,
肯定在娑婆穢土修行的殊勝效用,而明顯具有反傳統聲聞佛教的傾向


摘錄 中華佛學研究 第一期

相關文章:
舍利弗在《維摩經》中的性格與角色 林昭益 緣氣:(5330)

上一篇(法稱唯識研究) 回目錄 下一篇(西藏佛教之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