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0/12/25 21:54:51
學習次第 : 進階

中道 佛教術語,為釋迦牟尼的核心教義之一;相對於二邊,包括有無、苦樂、生滅等,釋迦牟尼在說法時,主張應遠離二邊,至於中道

中道即般若波羅蜜為成佛之道 ,六波羅蜜三輪體空處處著,出世施波羅蜜為六波羅蜜之首,開啟慈悲與智慧之門,出世施波羅蜜為三輪體空檀波羅蜜。

世間處處著,是施名世間波羅蜜;三輪空相應,出世波羅蜜。

*能生出世般若波羅蜜

 而不能起出世間智。 但修少分功德智慧莊嚴之相。 依彼少分智慧莊嚴。 為薄未來煩惱作願。 是菩薩願波羅蜜。 願未來世諸煩惱薄。 能成精進波羅蜜。 是故我說願波羅蜜。 與毗梨耶波羅蜜為伴。
 觀世自在。 菩薩親近善知識故聽聞正法。 如實思惟而能隨順。 如實修行轉彼薄心增長善力。 於彼真如法界之中得增上力。 是菩薩力波羅蜜得內心定。 是故我說力波羅蜜。 與禪波羅蜜為伴。
 觀世自在。 菩薩依於菩薩藏故。 聞慧正觀修禪波羅蜜。 是菩薩智波羅蜜。 依智波羅蜜。 能生出世般若波羅蜜。 是故我說智波羅蜜。 與般若波羅蜜為伴。
 觀世自在菩薩白佛言。 世尊。 世尊何故說六波羅蜜如是次第。 佛言。 觀世自在。 依前後上上轉勝故。 觀世自在。 菩薩遠離受用欲心受持淨戒。 受持淨戒已能忍諸惡。 能忍諸惡已能成精進。 能成精進已能入諸禪。 能入諸禪已能得出世間智慧。 觀世自在。 是故我說六波羅蜜如是次第應知。
 觀世自在菩薩白佛言。 世尊。 世尊說諸波羅蜜各有幾種差別。 佛言。 觀世自在。 諸波羅蜜各有三種差別。 觀世自在。(聖者觀世自在菩薩問品第十之一)

*“若菩薩摩訶薩用微妙慧,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我、有情及諸靜慮、等持、等至都無所得,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三輪清淨,而修靜慮 波羅蜜多淨菩提道,是則名為出世般若。
 “若菩薩摩訶薩用微妙慧,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一切法、一切有情都無所得,為趣無上正等菩提三輪清淨,而修般若波羅蜜多淨菩提道,是則名 為出世般若。
 “是菩薩摩訶薩持如是等一切善根,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如是迴向,當知即是無上迴向、無差別迴向、無等等迴向、不思議 迴向、無對迴向、無量迴向、微妙迴向。如是名為出世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何因緣故名為世間?復何因緣名為出世間?
 “舍利子,世間者,謂彼六種波羅蜜多,是世間故,名為世間;造世間故,名為世間;由世間故,名為世間;為世間故,名為世間;因世間故, 名為世間;屬世間故,名為世間;依世間故,名為世間。
 “舍利子,出世間者,謂此六種波羅蜜多,是出世間故,名出世;拔出世間故,名出世;由世間出故,名出世;為世間出故,名出世;從世間出 故,名出世;世間之出故,名出世;依世間出故,名出世。

 (第三分善現品第三之十七)

*出世般若波羅蜜多及後所得無分別智能證

 何以故? 諸法真如,過諸文字離語言境,一切語業不能行故;離諸戲論,絕諸分別;無此無彼,離相無相;遠離尋伺,過尋伺境;無想無相 ,超過二境;遠離愚夫,過愚夫境;超諸魔事,離諸障惑;非識所了,住無所住寂靜聖智及無分別後得智境,無我、我所; 求不可得,無取無舍;無染無著,清淨離垢;最勝第一,性常不變,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 天王當知,是為法界。 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證法界,多百千種難行苦行,令諸有情皆得通達。 天王,是名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真如、實際、無分別相、不思議界,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  ”
 爾時,最勝便白佛言:“世尊,云何能證、能得如是法界?”
 佛告最勝:“天王當知,出世般若波羅蜜多及後所得無分別智能證、能得。”
 “世尊,證、得義有何異?”
 “天王當知,出世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見故名為證,後智通達故名為得。”
 爾時,最勝复白佛言:“如佛所說聞、思、修慧,豈不通達實相般若波羅蜜多,而復說有出世般若波羅蜜多及後所得無分別智能證、能得?  ”
 佛言:“不爾。所以者何?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甚深微妙,聞慧粗淺不能得見,是勝義故思不能量,出世法故修不能行。
 “天王當知,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甚深微妙,異生二乘所不能見。(第六分法界品第四之一)

**而復說有出世般若波羅蜜多及後所得無分別智能證**

 天王,是名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真如、實際、無分別相、不思議界,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  ”
 爾時,最勝便白佛言:“世尊,云何能證、能得如是法界?”
 佛告最勝:“天王當知,出世般若波羅蜜多及後所得無分別智能證、能得。”
 “世尊,證、得義有何異?”
 “天王當知,出世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見故名為證,後智通達故名為得。”
 爾時,最勝復白佛言:“如佛所說聞、思、修慧,豈不通達實相般若波羅蜜多,而復說有出世般若波羅蜜多及後所得無分別智能證、能得?  ”
 佛言:“不爾。所以者何?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甚深微妙,聞慧粗淺不能得見,是勝義故思不能量,出世法故修不能行。
 “天王當知,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甚深微妙,異生二乘所不能見。何以故?彼如生盲不見眾色,嬰兒七日不見日輪,尚不能見,況能證得?天王, 譬如夏熱,有人西行在於曠野,復有一人從西而至,問前人曰:'我今熱渴,知何處有清水、樹蔭,可見憂濟?'彼人答曰:'從此東 行當有二路,一左二右宜從右路,漸次​​前行有清泉池及涼蔭樹。 (第六分法界品第四之一)

**而復說有出世般若波羅蜜多及後所得無分別智能證**

 天王,是名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真如、實際、無分別相、不思議界,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  ”
 爾時,最勝便白佛言:“世尊,云何能證、能得如是法界?”
 佛告最勝:“天王當知,出世般若波羅蜜多及後所得無分別智能證、能得。”
 “世尊,證、得義有何異?”
 “天王當知,出世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見故名為證,後智通達故名為得。”
 爾時,最勝復白佛言:“如佛所說聞、思、修慧,豈不通達實相般若波羅蜜多,而復說有出世般若波羅蜜多及後所得無分別智能證、能得?  ”
 佛言:“不爾。所以者何?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甚深微妙,聞慧粗淺不能得見,是勝義故思不能量,出世法故修不能行。
 “天王當知,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甚深微妙,異生二乘所不能見。何以故?彼如生盲不見眾色,嬰兒七日不見日輪,尚不能見,況能證得?天王, 譬如夏熱,有人西行在於曠野,復有一人從西而至,問前人曰:'我今熱渴,知何處有清水、樹蔭,可見憂濟?'彼人答曰:'從此東 行當有二路,一左二右宜從右路,漸次​​前行有清泉池及涼蔭樹。(第六分法界品第四之一)

**云何名為出世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言:“云何世間淨戒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云何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答言:“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修行淨戒乃至般若時,有所依者著三輪故,名為世間波羅蜜多,以與世間同修行故,不能動出世間法故。若 菩薩摩訶薩修行淨戒乃至般若時,無所依者三輪淨故,名出世間波羅蜜多,不與世間同修行故,能永動出世間法故。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所修般若波羅蜜多有是世間、有是出世,云何名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云何名為出世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修布施時,依有所得而行布施,謂作是念:'我能調伏慳貪之心而行布施。'是菩薩摩訶薩依我、有情、布施 想故,雖捨一切內外所有,而不名為出世般若。
 “若菩薩摩訶薩修淨戒時,依有所得而修淨戒,謂作是念:'我能安住杜多功德,我能調伏身、語及心,我能修行十善業道。  '是菩薩摩訶薩依止我見及有情見、諸善法見,雖能修行種種淨戒,亦持施與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而於菩提謂為實有, 依諸功德自讚毀他,亦不名為出世般若。

 (第三分善現品第三之十七)

**以出世般若波羅蜜證**

 無諸戲論,無此無彼,離相無相,遠離思量過覺觀境,無想無相過二境界,過諸凡夫離凡境界,過諸魔事能離障惑,非識所知 住無處所,寂靜聖智後無分別,智慧境界無我、我所,求不可得,無取無舍無染,清淨離垢,最勝第一,性常不變,若佛出世及不出世 ,性相常住。 大王,是為法界。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修此法界百種苦行,令諸眾生皆悉通達。 大王,是名般若波羅蜜如如實際無分別相、不可思議界、真空、一切智、一切種智、不二界。  ”
 爾時,勝天王白佛言:“世尊,云何能證至此法界?”
 佛告勝天王言:“大王,以出世般若波羅蜜證,後無分別智至。”
 勝天王白佛言:“世尊,證與至有何差別?”
 佛告勝天王言:“大王,以般若波羅蜜如實見名為證,以智通達名為至。”
 勝天王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聞思修慧通達般若波羅蜜,非是出世、後無分別智。”
 佛告勝天王言:“不爾,大王。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甚深微妙,聞慧粗淺不能得見第一義故,思不能量;出世法故,修不能行。
 “大王,般若波羅蜜如是甚深,凡夫二乘所不能見。何以故?譬如生盲不見眾色,七日嬰兒不見日輪,尚不能見,況復修行?。(法界品第三)

覺悟出世般若波羅蜜

 “棄捨眾鬧極遠離, 無法比丘勿親近,
 當修蘭若佛所贊, 不著利故得涅槃。
 “是故,彌勒,菩薩於後五百歲時,欲自不損不害,而得解脫一切業障,欲得免者勿親穢鬧,應住蘭若空閒園林,離不相應諸眾生等,常 自省察莫求他過,愛樂默然當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於諸眾生起慈愍心,而為說法勿求恩報。”
 爾時,世尊復告彌勒菩薩言:“善男子,法施有二十功德,不求果報,不著利養及與名聞,而為說法。何等二十?得正憶念,得勝妙趣, 得好正意,得強志力,得多智慧,覺悟出世般若波羅蜜,當得少欲,當滅嗔恚,當滅愚癡,一切諸魔不得其便,諸佛護念,非人守護,諸天 與力,一切冤家不得其便,凡所親友無人能壞,凡所出言人必信受,得無所畏,凡有行處恆常歡喜,智者讚歎,所行法施恆為他念。彌勒 ,是為法施不求果報得二十功德,棄捨利養及與名聞、衣服、飲食,無所希望,饒益為首常行法施。
 “復次,彌勒,菩薩復有二十種功德不求果報,菩薩為他行法施時,不著利養名聞,饒益為首數行法施。何者二十?彼未生辯才則能 令生,生已不失,得陀羅尼,當得察勤,不用多力廣益群生,少用功力多所利益,於眾生邊恭敬尊重常應供養,當得身密,當得口密 ,當得意密,超越惡道及諸恐怖,於命終時心得歡欣,如法正說能伏他論,具大威德勝人敬仰,況餘凡庶!諸根成就無能及者,深心 具足得舍摩他、毘婆舍那,能行難行精進不減,守護正法速能超度不退轉地,一切行中得隨順住。

 (發覺淨心經卷上)

『從三界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叫波羅蜜多;所以波羅蜜多是『到彼岸』,也是『事成辦』的意思。如修布施,怎能成為到彼岸呢?論上說:五度如盲,般若如導;布施等所以能趣入佛道,完全是般若(慧)攝導的力量。所以布施而成波羅蜜多,一定要以無所得的般若為方便而修。說到布施,就有「三輪」,三輪是三處的意思。

一、施者,是能布施的自己;

二、受者,是受布施的人;

三、施物,是布施的那個東西。有了這三處,才能成為布施。但如對於這三處,沒有法性空慧的照見,在布施時,就著這三處為實有的。如實有能施的自我,以為我是能行布施的;實有受施的受者,以為他是受我施與的;實有所施的東西,是大是小,是勝是劣的。這樣的不能通達無自性空,就會「處處著」相,著我相,著法相。有取有著,就為我我所執所繫縛,不能出離三界而趣入佛道。這樣的著相布「施」,「名」為「世間」的施波羅蜜多。其實,這不成波羅蜜多,不過假名為波羅蜜多而已。反之,如布施時,對於施者,受者,施物──「三輪」,能與無所得的「空」慧「相應」,或是無分別智相應,深入法性空,不取我相,不取法相,那就是有方便善巧的布施,不為煩惱所繫縛,『能動能出』,名為「出世」間的施「波羅蜜」多。真實的出世波羅蜜多,是大地菩薩與無分別智相應的布施。發心住以上菩薩,能與法空慧相應,名為近(似)波羅蜜多,也能趣向佛道了。

 

布施度要三輪體空,一切修行,一切波羅蜜多,都應這樣的修習。註解:《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一六(大正)。

《大智度論》卷二九(大正)。

***

*在龍樹的《大智度論》卷12〈1 序品〉便說明:「彼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

  • 金光明最勝王經》:「善男子。譬如寶須彌山王饒益一切。此菩提心利眾生故。是名第一布施波羅蜜因。善男子。譬如大地持眾物故。是名第二持戒波羅蜜因。譬如師子有大威力。獨步無畏離驚恐故。是名第三忍辱波羅蜜因。譬如風輪那羅延力。勇壯速疾心不退故。是名第四勤策波羅蜜因。譬如七寶樓觀有四階道。清涼之風來吹四門受安隱樂。靜慮法藏求滿足故。是名第五靜慮波羅蜜因。譬如日輪光耀熾盛。此心速能破滅生死無明闇故。是名第六智慧波羅蜜因。譬如商主能令一切心願滿足。此心能度生死險道。獲功德寶故。是名第七方便勝智波羅蜜因。譬如淨月圓滿無翳。此心能於一切境界清淨具足故。是名第八願波羅蜜因。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臣隨意自在。此心善能莊嚴淨佛國土。無量功德廣利群生故。是名第九力波羅蜜因。譬如虛空及轉輪聖王。此心能於一切境界無有障礙。於一切處皆得自在至灌頂位故。是名第十智波羅蜜因。」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