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20/06/26 09:32:16
學習次第 : 進階

智者大師發心 有十種行人,發心修禪不同,多墮在邪僻,不入禪波羅蜜法門,何等為十?

*開啟心中的寶藏* www.lama.com.tw
(Since1999年)

在佛門,你可以做功德,修福報。

但是念佛、修禪人要注意了,你的發心將決定結果,發心不正,果報與你想要的可能完全相反。

智者大師說發心

有十種行人,發心修禪不同,多墮在邪僻,不入禪波羅蜜法門,何等為十?

一、為利養故,發心修禪,多屬發地獄心。

二、邪偽心故,為名聞稱嘆故,發心修禪,多屬發鬼神心。

三、為眷屬故,發心修禪,多屬發畜生心。

四、為嫉妒勝他故,發心修禪,多屬發修羅心。

五、為畏惡道苦報,息諸不善業故,發心修禪,多屬發人心。

六、為善心安樂故,發心修禪,多屬發六欲天心。

七、為得勢力自在故,發心修禪,多屬發魔羅心。

八、為得利智捷疾故,發心修禪,多屬發外道心。

九、為生梵天處故修禪,此屬髮色無色界心。

十、為度老病死苦疾得涅槃故,發心修禪,此屬發二乘心。

就此十種行人,善惡雖殊,縛脫有異。 既並無大悲正觀,發心邪僻,皆墮二邊。 不趣中道,若住此心,修行禪定,終不得與禪波羅蜜法門相應。

清朝慈雲灌頂大師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中說到:“若以念佛一門、攝生世出世法言之。

為五欲故、發心念佛、地獄界也

為名利故、發心念佛、餓鬼界也

 為眷屬故、發心念佛、畜生界也

 為勝他故、發心念佛、修羅界也

 畏惡道故、發心念佛、人法界也

 求天樂故、發心念佛、天法界也

 欣涅槃故、發心念佛、聲聞界也

 慕無生故、發心念佛、緣覺界也

 欲度他故、發心念佛、菩薩界也

 希成佛故、發心念佛、佛法界也。  ”

 佛在《華嚴經》中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 因為我們的行為造作出的結果和我們的發心是分不開的,很多人在遇到困難或者事情的時候會說,這事我得尋思尋思,或者考慮考慮,然後就定了方向,也 就影響了未來的命運。

我們該如何尋思,一起看看下面法師的開示,認識生命的生起。

 下文摘自淨界法師講解《攝大乘論講記 第三九卷》部分法語:

 四尋思

 我們在凡夫的時候,內心當中有很粗重的妄想執著,這個時候,我們如何往諸法實相踏出第一步呢? 要修「四尋思」。 這個「尋思」就是對事物的推求觀察,一種正確的推求觀察。 我們對於萬事萬物,應該怎麼去觀察呢? 佛菩薩告訴我們要從四個角度觀察:

 第一個是「名」,名尋思。  「名尋思」就是每一個法,它一定有它的一個名稱。 比如說這是一張桌子、這是一張椅子。 我們首先知道一切法的安立,它一定先有一個名言,名字言說是它的一個假名。

 第二個是「義尋思」:前面的「名尋思」是能詮,這「義」是所詮。 我們想到這張桌子的名言,就知道它有什麼樣的作用;想到椅子,就知道椅子的作用。 這個「義」就是它的義相,它所詮釋的一個功能。

 第三個是有它的「自性尋思」跟「差別尋思」,每一法有它的自知體性,也有不同於其他的差別體性。 這就是「名尋思、義尋思」、還有「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從這四個法當中,就構成了宇宙萬物的體性跟差別。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說我們今天內心產生一個想法:這個花很漂亮。 那這個「花」是一個名言,表示這不是張桌子,是花。 它怎麼樣呢? 它是很漂亮的,不是醜陋的。

 這個法的成立,有它的名、義、自性、差別。

 就是你一定是先有花,花跟很多的名言串連起來,它是跟漂亮串連的,由這樣的一個名言,帶動了義相,帶動了它的一個體性,帶動它的差別。 這是說明:所有萬物的生起,都是從名言開始。

 這個名言,可能我們初學者不是很了解,名言就是一個心靈的聯想。 你看到這個花,你聯想到它很漂亮,這個時候它的體性就被你決定了,它是一個漂亮的體性。

比如說,我們日常生活,有飲食、有衣服、有房子、吃穿住的日常日用品。 有些人他對飲食,產生很多美好的聯想,說:這個世間上,穿衣服怎麼穿都沒關係,吃東西最實在,吃到肚子最實在。 他對飲食產生這樣的聯想,這個人的生命自體跟差別,他的福報可能都是表現在飲食當中,他往飲食方面的造業會特別強烈,因為他剛開始產生這樣的聯想、這樣的 名言,就會產生這樣的知見,就會產生這樣的行為,就會有這樣的命運產生。

 有些人說:誒,這個飲食吃到肚子,一下子就沒有了;衣服穿在外表,可以給人一個永久的印象,這個是比較持久的。 你認為衣服是持久的聯想,那你的生命當中,一定會擁有很多的衣服。

 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自性跟差別呢? 因為你產生這樣名言的聯想。 所以這四種尋思就是說明:宇宙萬法的生起,都是我們凡夫最初的一念的聯想,然後去造作,這個生命才會出現。

並不是一切法有它真實的體性,不是的,都是我們先動一個念頭的聯想,然後從聯想當中,名言產生義相,產生我們自己的見解,這個義相就是見解,由見解帶動你 想要去追求、或者你要去否定它的行為,最後決定你命運的變化,這個就是自性執,這個就有助於我們去了解生命是怎么生起的。

 這個法的產生──其實我們的命運,就是我們最初的聯想,心中不同念頭的妄動。 因為每一個人他活動的方向不同、處所不同,所以就創造了不同的命運。

註:兩個人去做了同一件善事,但是心中的聯想不同,結果就不同,比如修淨土的人做完善事、功德,迴向極樂世界,外道的人做同樣的善事,但是心中聯想的是 趨向天堂,那麼最後兩人的歸宿就不同。

阿羅漢他心中安住在空、無相、無願,他對三界沒有任何的聯想,所以他的業力完全不能活動,就逐漸脫離三界,除非他喪失定力。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