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3/26 08:30:43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3/26 08:26:51   編輯部 報導

圓滿之道

 

堪布卡塔仁波切

 

每個人都可以達到圓滿之境界。達到這種境界的必經途徑就是開始靜坐修持。只要能不斷地修持,你將一步一步邁向圓滿的道路。


  如果我們花一點時間靜下來反省自己,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在追求圓滿、快樂及幸福,同時更希望免於所有痛苦、憂傷、挫折及傷害。我們也知道人生就是不斷地追求,也相信我們的動機、態度及行動都是朝著這些目標而進行的。然而我們卻都沒有完成這些目標。雖然我們經年努力想要完成這些目標,但是仍一直無法獲得我們所追求的。好一點的,只能說一切還算過得去;糟一點的,可能終其一生都面臨著痛苦、煩惱及憂傷。當我們反省結果為什麼會是這樣?為什麼總是事與願違呢?這才發現原來我們的行為及態度都太自我中心了,心的欲求太多而又太功利了。


  現在我們可以用一種新的方法來靜坐,透過純粹的靜坐沈思,開始冷靜地反省一下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會發現每天的生活當中充滿了矛盾的情緒、壓力及種種莫衷一是的想法。我們的心飄忽不定、忽前忽後、忽上忽下。我們的思緒雜亂無章,從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事,因此我們需要去體驗一種穩定的心境。這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我們的心靈可能已經迷失已久。然而無論時間多長,無論必須花費多大的努力與精力,我們都必須去做。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體驗到心靈的寧靜與平安。


  打坐可讓我們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自適。當我們能愉快地靜坐,完全放鬆,我們就能夠以一種明確的態度來審視過去的行為。我們會察覺過去的自己毫無自覺、也不合理,也不能夠以自己的智慧或常識去瞭解自己,但從打坐或禪定中,我們可獲得新的觀念、心靈的寧靜、於是也開始能夠發揮我們的潛能。


  當我們開始體會到心漸趨寧靜與穩定,便更能看清自己的時候,我們不只對自己及自己的欲望更有自覺,同時也更能體諒他人的需要及渴望。我們很希望遠離痛苦、煩惱與彷徨,別人也是一樣的。於是我們更能站在同是人類的立場來對待每一個人。我們會希望別人也一樣能快樂與幸福,實現他們的夢想。


  當我們愈瞭解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我們會理所當然地希望別人也都能擁有快樂、幸福。我們如能持有這種想法,它就會變成一個願望:希望為別人的生命謀求更高的快樂與幸福。這並不是需要任何有助於他人的行動,只要看著別人快樂,我們就能形同身受。別人的喜悅變為我們的喜悅。我們單從別人的喜悅中也會獲得快樂。依佛教的觀點而言,這就是所謂的。這是非常崇高而又正確的人生態度,它將帶給人難以計數的利益。


  如能做到這一點,那麼我們不只能體會更高境界的心之喜悅,我們也會更懂得處理生活中的各種痛苦,最後必須征服種種痛苦的束縛。只要我們能夠以他人的喜悅為自己的喜悅,我們即可掙脫嫉妒與羡慕的枷鎖,得到心靈的解脫。


  嫉妒與羡慕是仁慈的最大敵人。它是從自私的心態中衍生出來的,總覺得自己比旁人優秀、自己應該獲得最好、最優惠的待遇。它使我們隨時都在傷害別人,看到別人快樂我們就不以為然。我們受著嫉妒的煎熬,它是一種有毒的情緒。一個內心充滿嫉妒的人絕對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無論他擁有多少財富,如果他一直被嫉妒心困擾著,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快樂或心靜的人。所以只要你有機會靜坐修持,而能感到內心的平靜,你就應該時常為之。用這種方法可達心定的境界,從而發展出仁慈之心


  從這種心靈的培養當中我們會獲得許多好處。我們的心會變得無比平靜而穩定,也更能體諒別人。一旦能夠體諒他人的需要,我們就可以為周遭的人帶來歡樂。生活中的嫉妒及其它種種負面的情緒也就減少許多。負面的情緒愈少,我們愈能表現出善的一面。藉著培養仁慈的心,我們逐漸會心生同情。真正的同情,也就是最難能可貴的慈悲之心了。


  在佛教的教義中,慈悲是由瞭解痛苦的本質,進而希望眾生均能免於痛苦而衍生出來的。時常思及這一層道理,人就能培養出一顆體諒、溫柔的心來對待別人。我們不希望痛苦臨頭,所以也不希望別人受苦,看到別人的痛苦,就好像自己痛苦一般。因此,一個人最高貴的心願,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免於苦難、壓迫、矛盾等困境。這才是真正的慈悲。我們都知道一件事情常會引發別一件事情,有益的行為會引出另一種有利的行為;同樣的,傷害性的行為及態度會產生另外的傷害性行為。當你彷徨於這條十字路口時,如何做下明確的抉擇是非常重要的。藉著打坐,我們的心靈能夠變得平靜而清晰,我們可以不帶任何自以為是的主觀想法來反省自己的生活。我們會明白:人與人之間都是互相依賴而生的,人與人彼此之間是多麼地相似。這種想法可以引發我們的慈心,進而希望別人也都能擁有生活的喜樂且遠離憂傷。這種想法愈強烈,我們就愈能常存希望別人好的心願,而我們自己也將從其中獲得快樂。經由這種經驗,我們便能從嫉妒及其它種種不正當的情緒的桎梏中解脫出來,而不致陷入仇恨與絕望的深淵。當我們真正能夠做到不願看到別人受傷害,我們自己也絕不要去傷害別人而且真心希望每個人都好,我們便已經在心中埋下了慈悲的種子,也能對眾生常懷慈悲。


  沒有慈悲的心,則嫉妒將引發侵犯、仇恨、憤怒、報復及其一連串不傷害;當然,對自己也造成更大的傷害。世上所有傷害及苦難都是由於我們有著太多矛盾和不正當的情緒所造成的。它們的破壞力之強,使得人們表現出來的攻擊行為足以毀減了我們的家庭、友誼,也對我們所愛的人帶來無限痛苦。嚴重者,甚至可以引發像第一或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樣的破壞事件。時間見證及佛教大師都曾告訴過我們:沒有任何事物比慈悲更偉大、更有助益;也沒有任何事物會比侵略性及嫉妒心更能造成傷害。無論一個人的敵人是多麼威猛,他也不會比自己的侵略性及嫉妒心更能傷害自己。如欲徹底瞭解這層道理、察覺自己潛藏的破壞性、並鼓勵自己發揮善良的一面,我們就必須靜坐禪修,好好反省自己,並達到徹悟的境界。


  能夠完全開悟的菩薩都發現:開悟的力量來自慈悲純潔的心靈。如能遵循這條原則必須達成開悟的心或菩提心,最後可達菩薩地或成佛。


  只有從慈悲――一種完全無私的慈悲出發――才能修成菩提心,也才能使一個人謹守菩薩戒——也就是普度眾生的願望——而且會真心地盡全力為眾生謀求最大的幸福。經由菩提心的覺醒,一切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會為慈悲所驅逐,進而對天下萬物一視同仁。


  只有在心靈覺醒與慈悲心的配合之下,一個人才能修習金剛乘,也才能不斷進步。發出菩提心是眾人皆知的方法,而且也是唯一能夠使人獲得智慧,而達到明心見性的確實方法。
  如無慈悲心就不可能有開悟的體驗。只有一顆真正的菩提心才能體會出金剛乘所含的無限真理。一個人可以在困惑與苦難中努力追求心的開悟,但是如果沒有菩提心為基礎,就不能達成開悟。就像一塊頑石,無論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清洗它,為它澆水,它永遠也不會軟化。


  相同的,一個人無論怎樣的在精神上修持自己,如果全無慈悲之心。將不會有太大的成就。反而還可能因他自身誤以為是的物質佛法而給自己及別人一種錯誤的印象。這種錯誤的方法還不如不修持。這種似是而非、令人混淆不清的修持,甚至對此自驕者是最有害而無益的。佛就曾說過:不修菩提心而想求開悟者。如同在空中撒種,永遠也不可能結果。


  金剛乘的含意是非常深奧的。如果有人說人可以獲得超世俗的智慧、大手印、大圓滿,這都是真的。但是只有在具有菩提心、具有普度眾生的慈悲心的人身上,那才是真實的。再也沒有任何事物比追求心的開悟更重要,而又更偉大的了。就像菩薩及佛陀所做的努力。時時懷想他們所留給世人的種種吧!隨著時日的俱增,也開始去品嘗對眾生慈悲所帶來的豐碩果實。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