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3/26 06:18:29
日期:2010/03/26 06:17:23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立禪
堪布卡塔仁波切
我們知道經典上對於坐禪與立禪都曾提到過,而覺性和智慧的概念也貫穿在這教法中。傳統的教法要我們:“當我們坐下時,知道我們正坐下;當我們走路時,知道我們在走路。”這是一種心念相續的有效修行方法。但過去在西藏,立禪並不普遍――而事實上,根本就沒有。那時盤腿坐在地板上是一種風俗習慣,而也許人們不習慣坐在舒適的椅子上正是此落後現象的好處之一吧!當大家上課聽法時,雙腿一盤隨地就可坐下,因此當真正上座以七支坐姿打坐時,他們的腿、膝蓋等便不覺得酸麻,或者什麼問題出現,所以大家也就不興教導立禪的法門了。
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佛陀的智慧似乎正被廣泛地運用,相異的東西都很重要並且適用。現代的人不習慣盤腿,坐在時間一久便覺得昏沈,並且全身酸痛不堪。但我們不要就停止或完全放棄打坐,最好的辦法就是結合坐禪與立禪的修法,這樣可以讓我們運動,舒展一下筋骨,讓心清醒一下,同時身體也可以藉此休息。不論我們是在坐或站之間,心都會變得更為清晰。
立禪之所以有益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接近下座的步驟,但卻一點也沒有離開禪修。這讓我們更易帶入禪境(或說是一種禪動感),以及每日的日常生活中。這個介於正式與非正式禪修之間的橋樑似乎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
在修立(行)禪時,經典上並沒有特別說明我們的手應該擺在哪里、我們應該怎麼走法等。但從身體的觀點來看,我們的手若放在身體兩旁任其自然擺動的話,便有可能對以後靜慮止妄造成妨害非幫助,因此,我們要將雙手放在前面,與肚臍等高,兩掌手心向上,以右上左下的方式相疊;這也是一個專注或攝心的手勢,它有一種收攏的感覺。因此,這樣的姿勢與這種法門頗為契合。
在對諸佛與阿羅漢的祈請文中,說到由於他們莊嚴神聖的形相,因此走起路來如“鶴的步姿”般。諸佛與阿羅漢處於極度寂靜中,因此氣質莊嚴沈穩――立禪正反映出這種莊嚴性。走路時,我們首先將腳後跟往上抬,繼之抬高腳底其他部位,直至只剩腳趾尖著地;然後走一步,由腳後跟先落地,再慢慢將整個腳底放下――以此方式,我們不急不徐地穩步而行。除此外,做一個轉法輪的象徵,諸佛與羅漢均采順時鐘方向而行,因此我們也將此併入其中而修似乎是件很合理恰當的事。用這種方法行走,右腳先出,以順時鐘方向繞行,可幫助我們的心更為沈穩,獲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