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5/09/27 09:50:44
慈愛‧智慧‧和平
全球和平
學習次第 : 進階

佛教和平傳統及其現代價值

       魏道儒教授

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民族和宗教的衝突仍然不斷發生。特別是霸權主義的強權政治、宗教極端主義和民族分裂勢力,都是引發戰爭的因素。因此,我們宣導的和諧世界建設還面臨著重重阻力和困難。在這種形勢下,發揮宗教在維護世界和平,構建和諧世界方面的作用,不僅是十分重要和緊迫的,而且也將是前景不可限量的。

 

作為一個世界性的宗教,佛教的和平主義傳統最悠久、維護和平的思想和實踐最豐富。佛教的悠久歷史,就是維護和平的歷史,是溝通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友好文化交往的歷史。從世界宗教傳播歷史的範圍來考察,佛教稱得上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典範,反對戰爭的楷模,保持和平發展的標誌。佛教的和平主義傳統表現在許多方面,本文擬從佛教傳播方面談五點。

 

首先,佛教始終把傳教弘法與反對戰爭、維護和平聯繫起來,與溝通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的友好文化交往聯繫起來,與穩定社會、協調人際關係聯繫起來。

 

佛教無條件地反對戰爭,宣導和平。它的和平主義精神紮根在穩定的基礎教義中,並且表現在各個方面。佛教把“殺生”列為一切戒律之首,認為殺生是萬惡之源。在中國歷史上,利用佛教基本教義反對殺戮,成為著名傳教高僧的自覺行動。例如,根據中國佛教史書《高僧傳》卷九《佛圖澄傳》記載,東晉十六國時期,戰事頻仍,在後趙傳教的佛圖澄(231—348)大力宣導佛教慈悲、戒殺的教義,並且以此規勸嗜殺成性的後趙統治者。當石虎問什麼是“佛法”時,他回答“佛法不殺。”他曾對石虎說,作為“帝王之奉佛”,主要體現在“不為暴虐,不害無辜”方面。儘管帝王不能做到絕對不殺生,但是如果“暴虐恣意,殺害非罪”,就是把全部財產都拿出來供養佛法,也免不了“殃禍”。佛圖澄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後趙統治者的信任,把傳播佛教與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生產,協調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係緊密結合起來。

 

第二,始終不依靠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威脅和強迫他人信仰佛教,而是主要憑藉經典教義中蘊涵的慈悲品質、純潔情操、精深哲理、高遠境界、博大胸懷去感染人,勸導人。

 

弘教傳法往往與宗教對話相聯繫,成為宗教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釋伽牟尼開始,就通過與其他宗教信仰者的對話,為其提供精神的需要,通過不附帶任何政治、經濟條件的純教義勸導、感化,使其歸依佛教。這些記載在佛教經典中比比皆是。在佛教的對外傳播中,從來沒有因弘法而發生所謂的宗教戰爭。更為重要的事實是,許多國家和民族信奉佛教,沒有受到各種非宗教因素的強迫,而是信徒純粹出於信仰的原因,主動到佛教中心地區學習佛學,把佛教傳播到自己的祖國。佛教從印度向中國傳播,從中國向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傳播,都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在中國佛教史上,為佛教文化流傳做出貢獻的,大多是在佛教典籍翻譯方面有成就的義學僧人。如果沒有這些義學僧人的文化建設工作,中國古代哲學、文學和藝術等,完全會是另一個面貌。佛教的和平傳播,不但成為這些國家和民族間友好交往的橋樑和紐帶,也成為豐富和發展它們自己文化的強大動力。

 

第三,傳教弘法與政治幹預、經濟掠奪和文化殖民等沒有任何聯繫。

 

無論是古代印度佛教向中國以及其它亞洲國家和地區傳播,還是近代向西方國家和地區傳播,沒有伴隨著起點地區政治觀念的輸出,經濟方面的索取。佛教傳播的文化色彩最濃厚,是以佛教典籍為主要載體的,與特定宗教信仰相聯繫的文化傳播。佛教也沒有在流傳的地區建立非宗教性的組織機構,或者採取某些方式改變流傳地區的社會結構。例如,印度佛教大規模傳入中國,並且中國在唐代就開始取代古印度而成為世界佛教的中心,其結果佛教只帶來了典籍、教義以及古印度的文化,並沒有帶來古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以及某個王朝的政治統治和經濟掠奪。沒有政治幹預、經濟掠奪和文化殖民色彩,是佛教傳播的顯著特徵。

 

第四,佛教傳播主要依靠信仰者個人的自發行為或分散的地方僧團推動,而不是依靠全國性的機構組織或政府行為推動,

 

兩漢之際,來自古印度以及中亞各地有佛教信仰的商人、使者、旅行者以及移民後裔,自發地把佛教傳入中國內地。他們之間沒有強大的組織作後盾,傳教弘法完全是個人的自發行為,而不是政府行為。在以後的歷史過程中,有影響的傳教者,絕大多數以其佛學精湛,道德高尚,善於勸導和感化著稱。一些傳教者也善於利用醫術、方術和其他技藝輔助傳教。儘管傳教方法多種多樣,但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不是在故土強大組織的支援下傳教。從中國的僧傳中可以看到,許多來中國傳教的古印度僧人,有的出身王室,有的是儲君,有的是奉國王之命而來。但是,這些看似有“政治背景”者,並沒有肩負任何政治使命,而是純粹以傳播佛法為己任。

 

第五,佛教的圓融思想有利於消除宗派間的排斥、仇視和爭鬥,促進不同宗教、不同派別的融合發展。這是對佛教固有的和平理念的豐富和發展。

 

佛教在不同地區和民族中發展演進了兩千餘年,吸納和融合了多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形成了適應性強,涵蓋面廣,內容豐富的精神文化寶庫。同時,佛教每傳播到一個地區,總是與當地的思想文化相融合,在融合中產生有創造性的新思想。中國華嚴宗首先提出的圓融思想,正是這樣產生的,並且成為大乘佛教的共識。華嚴宗認為,從表面上看,一切事物都是有差別的,彼此獨立的,但是從本質上觀察,一切事物又是可以相互融通、相互等同的,從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和諧狀態。華嚴宗把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和諧相處、協調共存作為理想境界,致力於消除現實中存在著的各種矛盾、對抗和隔閡。千餘年的歷史證明,這種理論和實踐,對於化解乃至消除宗教間的仇視、怨恨和爭鬥,樹立宗教和平共處的理念,是有重要意義的。

 

佛教的和平思想、精神與實踐,曾在歷史上發揮了積極作用。佛教在和平傳教方面表現出的這些特點,為我們認識當今世界宗教的傳播方式、發展趨勢以及宗教間應該建立的關係,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從世界宗教範圍來看,還存在著這樣的現象:某些宗教團體憑藉組織力量、經濟勢力甚至政治背景去矇騙、脅迫人們信教,或進行不對等的所謂宗教對話,或從事非宗教性的活動。從表面上看,這種宗教傳播也是以和平方式進行,但是與佛教的和平傳播有著本質不同。可以說,這種傳教活動不具有佛教那種穩定社會、協調人際關係、加強民族團結的積極社會作用,只會加劇社會矛盾,擴大國家和民族之間的隔閡。

 

有人認為,未來世界將從以往的政治、軍事衝突和對抗轉向文明的衝突和對抗,其中也包括宗教的衝突和對抗。按照這種邏輯推理,東西方宗教關係發展的前景,只能是你死我活的無休止爭鬥。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越來越看清楚了這種論調的荒謬和別有用心。

 

回顧佛教和平傳播的歷史,可以清楚看到,佛教有增進不同信仰群體之間溝通、交流和理解,消除彼此矛盾和仇視,避免衝突和對抗的社會作用。這些當然不是佛教獨有的,在其它宗教中也能發掘出來。因此,開發宗教中宣導和平共處的思想資源和實踐經驗,針對不斷變化的世界局勢開展宗教對話,對於實現宗教界影響世界向和平方面發展,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總之,佛教宣導和平、維護和平的豐富理論和實踐,對於人們認識當今世界範圍內的宗教對話,處理現代宗教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無疑有著不可替代的現實價值。這不僅有利於和諧世界的構建,同時也有利於佛教自身的健康發展。我們堅信,佛教積極、豐富的和平理念如果成為當今世界各宗教的理論共識和自覺行動,宗教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將不可限量。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