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6 23:39:12
尊貴益西彭措堪布
學習次第 : 進階

慈航路途 修行篇 第二章 三殊勝

益西彭措

益西彭措法師講

發菩提心分二:一、旁述三殊勝二、發心分類 我們任行一善都要具足三殊勝,才會成為成佛的資糧。

一、旁述三殊勝

由於三殊勝極其重要,故在此旁述相關的法理。所謂三殊勝,就是行善的三種殊勝方法。知不知方法、能不能運用,在行善上會導致截然不同的效果。若能精通方法並付諸實踐,則以方法的竅訣力,任修一善都能達到極佳的效果。相反,若未掌握方法,雖然大量行善,也不一定殊勝。譬如釀酒,若掌握了秘方,釀造的酒就會非常醇美甘甜,若沒有竅訣,再怎麼釀也釀不出同樣的品質,所以方法 極其重要。

傳承上師將行善之法歸納為三殊勝傳授給後人,若想事事都成為大乘殊勝的善法,這一竅訣必不可少,故應恒時修 習。

同樣是聽聞三殊勝之法,由於學人根性各異,有人能夠實行,有人則不能;有人聽後只做三天,有人則長期奉行;有人只得少許利益,有人獲利無邊;有人只當作知識,有人則將三殊勝貫徹于一切時處,使每一善都成為殊勝。所以, 由於求法的心態千差萬別,結果也迥然不同。

三殊勝即加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和結行回向殊勝。任何善法都有加行、正行、結行三個環節,若能在每一 環節上把握要點,就能成為功德無量的善法。

何為殊勝呢?就因來說,依此法能使善根遠勝一般的善根;從果而言,依此要點實行,即使微小的善法,也能獲得超勝一般善業的果報。因此,此三殊勝有則成為殊勝,無則成為平庸、下劣。譬如普通的木炭、硫磺、硝酸鹽等按一定比例混合之後,就能製成威力強大的炸彈。若不按正確的比例配製,則不具強大的爆炸能力。同樣,行善是否以三殊勝 攝持,效力相差懸殊。

所謂加行殊勝,就是行善前要妥善準備。為使善行成為殊勝,應當努力積聚成功的因素。正行殊勝,淺說即行善時專心致志,深言即安住於無緣,不著一切相而行諸善法。《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行一切善法。結行殊勝,就是攝集所作的善根,通過回向令善根廣大無盡。

三殊勝是一大竅訣,無論修行何種善法,只要運用她,就能起到點鐵成金的效果,即使微塵許的善法也能轉為成佛的資糧。

行善時有無三殊勝攝持有何差別呢?例如,在川藏公路上時常可以見到藏人磕大頭前往拉薩,朝拜大昭寺的覺沃像。他們風雨無阻,千里迢迢地禮拜朝聖,一般人都認為這是極大的善行。從身體的行為來衡量,世上確實很少有比它更殊勝的善行。但是,目睹這樣的苦行情景,心中往往會疑問:這些朝聖者們,是不是以強烈的發心,來行持大禮拜呢?如果沒有以三殊勝攝持,也不算是極殊勝的善法。因為善之大小唯隨心而安立,若朝聖者發心廣大,當然是好上加好,倘若發心不大,雖然苦行有大的善根,但終究不屬於極 殊勝的善行。

又比如:僅在佛前供一杯水,這種善法誰都能行,一般視其為小善,然而,只要供養者具備加行、正行、結行三種 殊勝,緣起絲毫不爽,必定轉為極殊勝的善行。

因此,看似巨大的善行未必巨大。譬如:出鉅款供僧、建廟、扶貧、放生,若有三殊勝攝持,當然好上加好,若無 三殊勝攝持,則功德未必大。

善之大小並非以外相判定,因為萬法唯心,不是唯形相。經雲: “諸法依緣起,住于意樂上。”形相微小的善,以善心廣大,善根即成廣大;形相巨大的善,以善心微少,善根也就微小。因此,行善是否以三殊勝攝持,在結果上具 有這樣大的差別。

以下具體講述加行殊勝的意義。

加行即行善前的準備,做任何事都有加行。譬如炒菜,洗菜、切菜等是加行,這些準備好了,就能順利進入炒菜的正行。其實正行殊不殊勝、是否得力等,都依賴於前面的加 行準備。

這裡所說的加行是哪一種呢?是指心上的加行,例如在佛前供花,買花、倒水等也是加行,但最重要的加行是調整意樂,應當盡可能把供佛的心調整到賢善、廣大、清淨。如果意樂不正,只是以一種散亂、狹小、夾雜貪嗔的心態供 佛,不僅不會有大的功德,還可能造下罪業。

有些人行善時往往狀若瘋人,心中毫無準備地起身就做,這是不具加行。我們做任何善行都應安心穩重,首先須提起善心,否則心若不善何來善行呢?所以,最初比其它更重要的就是內心做好準備。

二、發心分類 分三:一、不善心二、無記心三、善心,發心有善、不善、無記三種。

一、不善心

若行善的動機是追求此生圓滿,則屬於不善。譬如供僧,若心中只求保佑家裡平安、生意興隆等,則屬於不善 心。

有人懷疑:為什麼行善還有不善心呢?

答:安立它為不善,有這樣密意:

一、善業果報極小,故以微小稱為不善。

一切善唯隨內心的意樂,並不隨外在的形相,善的大小 也取決於意樂的大小。

譬如,以三萬元供僧,心中只想著保佑某筆生意成功。我們觀察他的心量:從物件上看,只為我一人求福,而排除了“我”之外的所有眾生;從時間上看,只想到這筆生意成功為止的極短時間,比如,生意從始到終是一個月,心中便只求這一個月的利益,此外沒有想過更遠的未來;從所求上看,只求這筆生意能成辦,此外後世的增上生、解脫、成佛、度眾生或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一概未加考慮。心如工畫師,如何描畫即如何顯現,既然心量狹小得只緣一個“我”、只緣今世今年的一個月、只求一筆生意成功,那麼,以這種心量所現的果報自然不可能廣大。

因此,雖然以數萬元供僧,僧眾也如法回向了,但是發心如此狹小,怎麼會成熟其它果報呢?緣起絲毫不爽,譬如,只在東山播種不可能在西山發芽。心中只求現世的些許小利,其它一切都被排除在外,所以也只能成熟微小的善果。

二、只求現世圓滿,容易在獲得之後造集惡趣因緣,故 稱“不善”。

譬如為遣壽障而請人打卦,並依言請僧眾如法念誦了儀軌結果,也對本人起了延壽的作用。但是延壽一定是好事嗎?暫時來說,也有些意義,但長遠來看,吉凶難定。因為若在延壽十年期間,造了許多殺盜淫妄、譭謗正法等罪業,這樣的延壽有害無利,不如十年前死去為好。所以,只為今 生著想而行善,從長遠觀察,往往成了墮惡趣的因。

那麼,是由於念誦長壽儀軌而使他墮惡趣嗎?念誦長壽儀軌的動機是求延壽,而依靠殊勝儀軌及僧眾的加持,的確是成熟了善果,並不是種下惡趣的因。然而延壽之後,煩惱現前造集罪業,正是以此因緣而導致墮落的。當然,也有可能出現好的結果,比如,十年中斷惡行善,這也有意義。

然而,對一般凡夫而言,若只追求今生健康、長壽等,往往容易變成造惡業、墮惡趣的因緣。比如,只為今生發財而念財神儀軌和心咒,如果自己沒有福報,未必能實現。縱然如願以償,但由於積財時或獲財後多造罪業,往往導致後時墮落。因此,從長遠的結果觀察,為求現世圓滿而行善過 患極多,因此說是不善。

有人想:生存在世間,難免希求此生健康、長壽、富貴或者諸事平安順利,如果不以善來尋求,又應當如何求呢?希求長壽、財富等,固然需祈禱三寶、行持善法,此處並非遮止這種做法,而是質疑僅求現世下劣的發心。其實,若能發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大心,則一切盡在其中,此外不必再求什麼,因為僅此發心便已具足現前健康、長壽等的功 能。

如果只追求今生,則無論再如何精勤,也只是小善。就像開水籠頭,開得大水流則大,開得小水流則小。同樣,做一件善行,發心廣大則善根廣大,發心狹小則善也狹小。譬如,只為今生或一年家中平安而行善,這種善做得再多,也只是微小的善根。智者明瞭轉變善根的方法之後,應當善巧 運用,行善至少應以後世為目標。

二、無記心

既不屬善心,也不屬噁心的,就是無記心。即行善時心無目的,既不求今生健康長壽,也不為後世離苦得樂,而只是湊熱鬧、隨波逐流,僅以身口行善,這是以無記心行持的善法。

譬如,邊吃糌粑邊說話邊轉轉經輪,雖有功德,但若以無記心攝持,確實善根不大。因此,調整發心實為首要之事。 (當然,平時念咒,左手拿念珠,右手轉經輪,還是儘量做。)

在家凡夫大多沒有常行善法的福報,即使做了一些,也不外兩種,或者只求現世八法,或者敷衍了事。本來善行就已不多,發心再狹小,只求今生,或者無記而行,則更是可憐!所以,應儘量把不善心、無記心轉為善心。 造業的善惡狀況都隨決心定,如果心中沒有作意,處在 無記中行善,則成不了大善,但也不是全無功德。 一般人行善常處於無記狀態,或者敷衍應付,或者散亂 馬虎而行。然而,造惡時發心卻異常猛利,輕易就造下深重 的罪業。因此,平時必須特別注意。

三、善心 分三:一、下品善心二、中品善心三、上品善心如同十指粗細不等,善心也有上中下三品之別。一、下品善心

所謂下品善心,即追求後世圓滿而行善的發心。若以來世不墮惡趣、往生人天為目的,不論行何種善、做多少善,都只是行持下品的善法。

一方面由於因果絲毫不爽,以下品善法也會成熟善趣的果報,但因為其目的僅僅是為了往生人天,並無一念希求解脫、成佛,心既為下等,果報當無殊勝可言。雖然到了中陰時,難免急求人天的生處,很難不希求,但現在存活時,若也只求人天的果位,發心未免太過狹小。因此從長遠來說,只求人天小果只是一種短淺的做法。我們思惟:若只為求得善趣而行善,即使以大善業,報得一百次人身,如果能行持一般善法,也算可以,但倘若只是造惡,比如做屠夫,一日殺害上百生命,或者平日不行善法,心無慈悲,只是損害眾生,為一己之利不顧他人利益,像這樣不調柔的人身,得到也毫無意義。

若得到百次人身之後,輪回就此結束,則也不用擔憂。然而,輪回不會無故中止,一百世中不行善而純粹造惡,則在百世善果窮盡時,不但沒有了斷輪回,反而要墮入更悲慘的地獄。

如此觀察,得百世人身有無利益呢?不如一百世轉為牛馬等食草動物,因為它們除了誤食草中的小蟲之外,也不曾殺生、譭謗三寶,而且,這也是它宿業苦報即將受盡的最後 階段,漸漸臨近脫離此苦之日。

雖然牛馬等遭到宰殺時也很痛苦,但它們一生中也未造過嚴重的罪業,臨終時,若往昔的善業成熟,就可以上升善趣。但人在一百世中造了那麼嚴重的罪業,百世福盡後,就要飽嘗慘重的苦果。所以,不得暇滿而只得一般的人身,還是很難行持殊勝的善法。

那麼,自己來世能否得到暫時的暇滿人身呢?這可以依等流果來衡量,今生歡喜做什麼,來世也就做什麼。若現在事事不考慮他人,只顧自己,以這種習氣,來世肯定得不到暇滿人身。譬如,一個人喜愛武器,嗔心重、脾氣大,來世 就會轉成虎狼之類的猛獸,斷難獲得暇滿。

業果十分微細,絲毫不爽,若今生精進行善,還可望獲得暇滿人身,但如果沒有修持殊勝善法,即便獲得人身,也 不是有益之身。

那麼,獲得天身如何呢?一般天人壽命很長,生活愉快,有很多五欲等享受,不像惡趣有深重的苦受,但是除了死亡之外,天人陶醉在五欲中時,並不覺得時間很長,而是感覺時間轉眼即逝,卻又沒有修持絲毫善法。由於沒有修積 善業資糧,天人在臨終時會有極強烈的墮落之苦。

所以從長遠來看,得人身而不行持善法,這樣的人生毫無意義。所謂轉生人天好,也只是暫時的說法,就長遠觀察,並沒有好的結局。

一般人格好的人也行善法,雖然他們不是以無記心或噁心行善,但遺憾的是大多數所做的也只是下品善法,所以我們應當改正自己的發心。若最初不能了知什麼是廣大、殊勝的善法,則行善時,往往流於這種狀態。即使行善多年,也不曾做過真正殊勝、清淨、廣大的善法。往往自以為善的,卻未必是善,自以為行善殊勝、廣大,卻未必殊勝、廣大, 這都是由於不明行善方法所致。

所以,將來行善時,不能僅以外在的形相來衡量善的大小,須知,善之大小主要觀待發心廣狹而安立,即便微善若由發心廣大也能立即轉成大善,看似大善若發心狹小也只能 成為小善。

因此,不論自己行善,還是超度亡人等,都不應只想到來世獲得人天善趣,不能這樣狹隘地發心、行善和回向。行善時,心中要有遠大的目標,要讓所行的善法成為大善,依 此努力實行,非常重要。

二、中品善心

若想:我行善僅僅追求現世的圓滿,或者落於無記,都無大益。如果後世獲得人天善趣的圓滿,也只是一二生中得到少許安樂,從長遠來看,仍然不離生老病死等苦。因此,輪回當中並沒有自性是安樂的法,我應當從結生相續中解脫,徹底遠離生死諸苦。這樣思惟而行善的心,稱為中等善 心。若能認識輪回是苦性,就能發起這樣的善心。

有人問:像這樣不求今生來世,一心只求解脫,應當屬 于上品善心,為什麼判為中品呢?

因為這種善心只是為自己求解脫的想法,而沒有考慮到自己今生的父母親友,更沒有想過要幫助三界眾生成辦解 脫,所以發心並不廣大,只是中品。

有人想:無論如何,他能希求從曠劫生死中解脫,已經 難能可貴了。

以下通過的比喻說明:

譬如饑荒時,在全家人饑餓不堪,接近死亡時,男主人被人請去吃飯,而且滿足所有飲食的希求。但他只顧自己吃飽喝足,壓根沒有想到家中父母妻兒快要餓死,正遭受饑苦的折磨,他連為家人帶一碗飯的善心都沒有,這種作法不但 親人不會原諒,世人也不會認同。

“父母妻兒饑餓受苦”,比喻三惡趣眾生正飽受痛苦的折磨,沒有絲毫安樂。 “到了能滿足一切所欲的人家”,比喻獲得暇滿人身寶,不論暫時、究竟的利他,都有條件成辦。 “到那家時,不念父母妻兒,只顧自己享受”,比喻沒 有利他心,只有我要解脫生死的小乘心。

此喻充分說明了“不顧眾生而只求自己解脫的善心”並 不高尚。

那麼,以這種心來行善,毫無結果嗎?並非如此。以只求自己解脫的發心來修持,也能獲得一己解脫的阿羅漢果。 然而,單是發心而不精進,也未必能證得聖果。

在上述想法中,有些應當捨棄,有些則須調整,轉為更高尚的發心。

所以,我們做加行的準備時,不是以身口的加行為主,主要應審查自己當下的發心,是為了現世,還是為了後世,或者只求自己解脫而行善。一旦發覺自己的發心非常狹小, 就應及時調整為廣大的發心。

或者應當這樣想:自己能力有限,只能在佛前供一盞燈、磕幾個頭,倘若再不把發心調整為廣大,則恐怕今生無法成就大善根。做任何微小的善行時,都應這樣策勵自己, 殷重發起廣大之心。

三、上品善心

有人問:上述想法中有些應當捨棄,有些則須調整,那 麼,真正應發起的善心究竟是哪一種呢?

必須作意而發起的善心,應具以下特徵:此心一旦發起或者涉及,都決定成為廣大、殊勝的善根,真正觸及了成辦殊勝二利功德的要點。不論發起者的性別、外表、地位如何,就業的本質而言,實際已是修持不可思議的善法。粗略地看,廣大的二利發心似乎並不複雜,然而針對其善根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其實並不簡單。對一般尚未系統實修發心的初學者而言,如果最初難以由衷地發起真實的上 品善心,暫時發起相似的上品善心也可以。

上品發心的真實體相究竟如何呢?一種真正具相的發心,必須具備兩個支分。

一、上品發心體相的第一分

任何善法下至供一盞燈,既可以成為大善也可成為小 善。

譬如:騎馬的人會去往何方,往往取決於他牽引韁繩的方向。韁繩牽向左方,馬就向左跑;韁繩牽向右邊,馬便向 右跑;左右都不牽,馬則不改變方向。

同理,不論持咒還是禮拜,心中或者只希求現世或來世的人天福報,或者只求自己解脫,或者為了利他希求佛果,總之,是何種想法,就會成熟何種果報。譬如:發心只求自己病好,確實也能實現;或者,一心為了利益眾生,則就成為成佛的資糧。因此,一件善行不能一概決定它屬於上、 中、下哪種品類,而要根據善心的意樂來判定。

所以,上品善心的第一相是:這一善行純粹是為了利益無量眾生。

因此,從根本上說,主要不是以禮拜的數量、供器的品質等外相來判定善法大小。不必想:以金器供佛,是種下成佛的善根;以銀器供佛,是種下成阿羅漢的善根;以土器供 佛,只能得到人天安樂。不能如此一概而定。

因為:若發心狹小,即使以百年不滅的油燈供養,也只能成為暫時獲得善趣安樂的因緣;而發心廣大,即使以不值錢的土器供燈,也會成為超勝小乘、成辦二利的殊勝善根。 那麼,以金器供佛和土器供佛是否毫無差別呢?

在廣大發心的攝持下,以金器供佛則好上加好,這時比以銀器或土器供燈,功德更大。當然,佛不會執著供器的優劣,但凡夫會分別金器殊勝、土器下劣,因此供養的意樂、物品等眾緣聚合時,隨因緣的勝劣差別,果報就有相應的差別。應知,此處強調的是發心須清淨、殊勝、廣大,而不是 說不必以金器供養。

因此,下至以一盞燈供養,心中也要有利益一切眾生的想法,必須具備發心體相的第一分,而不應狹隘地想:只為我自己、只為我的親友或者只為本地的人們。應當心包法 界,遍緣眾生,如此才能產生無量福德。

有人想:我不能利益傷害我的人,我無法利益一切眾 生。

不能這樣作意。修法中不能雜有世間的是非恩怨,否則根本無法成辦清淨、廣大的善根。修行人沒有必要把平等作過自己母親的有情,分成親怨兩類。發心的時候涉及最廣大地成辦一切有情的利樂,是真正想利益一切有情的關鍵時 刻。所以,不應讓偏執的心障礙平等廣大的善心。

二、上品善心體相的第二分

所謂利益有情,是不是給予他們衣、食、住、行的利益呢?其實,這些利益旁生也能做到,因此成辦這類的利益並不困難,也不必我們幫助,有情只要憑自身努力就能獲得。那麼,哪些利益是有情不知道、不行持、以自力無法成辦,而需要我們説明的呢?就是從長劫生死中徹底解脫的利益。不必說昆蟲鳥獸,就連人中公認的智者仁人也無法想像的利益,就是一切眾生成佛的利益。我們應當發心成辦這種 利益。

或者有人會想:像我這樣業障深重的凡夫,肯定無法成 就佛果。

不必這樣想。譬如:一個人上午扮演魔鬼時,形像是個魔,但到下午換成天人的服飾,前面的魔又變成天人。同理,今生雖然成了下劣的凡夫身,但是數十年後必定會死亡,需要捨棄此身,所以身份是可以轉變,關鍵是要樹立起大志向,確信可以成佛。因此,下一世不一定又是下劣身,善心發得越殊勝,越能成為殊勝的身份。須知,一般的凡夫也能成就如釋迦佛那樣斷證圓滿的果位。釋迦佛也曾是凡夫,甚至做過低劣的地獄眾生,既然佛能由凡夫成辦佛果, 我為何不能?

因此,行善時應想:一定要讓眾生和我同時成佛。經中說這是如船夫般的發心,以現在的話來說,是如司機般的發心。譬如一位司機,開車載十個人前往目的地,他們同乘一車、同時出發,最後也同時到達終點。同理,我們不求先于眾生成佛,而是所作諸善都唯求自他一切眾生同成佛道,以這一目的我們行持此善。

籠統地說,這樣發心也沒有太大困難,但深入仔細觀察,要由衷地發起廣大平等的善心,才是真正的加行發心殊 勝。

有人懷疑:以這種發心能夠成熟哪種果報呢?說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結果自他都未得利益,兩頭落空,不如只做 利己之事更保險。

其實,自利的發心並不正確。比如:為三人行善,大於為一人行善的功德;為十人行善,是為五人行善功德的兩倍;為二十人行善,是為五人行善功德的四倍。依此類推,發心越廣大、目標越高遠,善法的功德也越大,絕不會成為 兩頭落空。因此,最初就應發心利益天邊無際的眾生。

我們無始以來自私自利的習氣非常嚴重,起心動念都是緣著自利想,做任何事先把“自己”考慮在內才放心,生怕少了“自己”就會落空。其實為利有情願成佛的發心才是最保險的,不雜自利的發心才是最殊勝的。

對此不必懷疑,因為這是遍知佛陀親自體證的。佛從初發菩提心直至成佛之間,始終沒有想過“我如何來獲得自己的利益”,佛只是想“哪怕下地獄也要利益眾生’’,一顆心 只考慮如何能讓所有的眾生獲得真實的利益。

例如,釋迦佛在因地轉生地獄時,與同伴嘎瑪熱巴一起拉馬車,二人因力氣小拉不動,被獄卒用熾燃的兵器捶打, 感受了極大的痛苦。

那時他想:與其一起受苦,不如讓我獨自承受,也好讓嘎瑪熱巴稍得安樂。於是便對獄卒說: “請把我同伴的繩子拴在我的脖子上,由我一人來拉馬車。”

獄卒憤怒地說: “眾生的業報都是自己承受,誰能有辦法改變。’’說完便用鐵錘擊打他的頭,結果以剛才善心的力量,頓時從地獄中解脫,生到天界。經中說這是世尊利他的開端。

世尊從那時起,就沒有動過刹那的自利心,而我們從懂事到現在,全是為了一己的利益,沒有發起利他的善心,甚至坐車也要搶佔座位,購物排隊也是擠到最前面,做任何事都要問“給我多少好處”,全是這樣自私的念頭。這樣一心為己,至今又成就了何種功德呢?真的讓自己得到了究竟的利益嗎?事實上,不僅沒有使自己成就出世間解脫的功德, 連來世不墮地獄、轉生人天的利益也沒有成辦。

以佛陀這樣最可靠的對境對照自己,佛陀因地一心利他,結果早已現前了大安樂的佛果,而我們一心為了自利,至今仍是這樣苦惱。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 “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所以,不要 認為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會有更好的結果。

因此,發心有兩個支分的體相:

一、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行此善;

二、為了使自他無有先後地成佛,我行此善。

以下再說一種更殊勝的發心。

把自己置之度外,自己成佛也好下地獄也好全然不顧,一心只考慮如何讓眾生成佛,這是至高無上的發心。由此,不僅不會墮惡趣,反而會最快速地成就佛道。如果不能這樣 發心,也應按上述如伺發心來行持。

以這樣的發心攝持,即使僅供一盞燈、磕一個頭等,也 會因助伴發心極其廣大,而轉成極殊勝的善根。

以老母供燈為例,老母生活貧窮,她見阿閣世王燃燈供佛,從宮門外一直點到祗園精舍,心裡非常感動,很想供養佛,就以自己乞討所得僅有的兩文錢,到油店買油供燈。油店老闆說:你自己的生活都難以維持,為什麼不買點糧食呢?她說:佛福田難遇,我要為後世種福。

她去佛前點燈時,考慮到油少,點不到半個晚上。就發誓: “若我未來世能(為了一切眾生)成就像釋迦佛般的果位,這盞油燈應當通宵不滅。”發完誓後,老母磕頭離去。當晚,阿閣世王供養的油燈,有些已油盡而滅,而老母的供燈比其它燈都要明亮,而且油也燃不盡,燈光通宵不 滅。

次日清晨,目犍連尊者遵佛吩咐,次第熄滅油燈。其它油燈都被熄滅了,只有老母的供燈,連熄三次都不滅。目犍連又舉袈裟來扇油燈,燈光反而更加明亮。他又以神通引來隨嵐風,欲吹滅油燈,燈光更加熾盛,光明上照梵天,照亮 了整個三千大幹世界,處處都見這盞燈的光明。

為什麼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使盡渾身本領,也熄不了一盞小油燈呢?在藏文大藏經中,佛說其中的原因是:聲聞是自私自利的心,不如老母發心廣大,所以熄滅不了這盞油 燈。

一般人會想:比起國王那麼廣大地供燈,老母只供一盞燈,不似上品供養吧!單從外境的物質上觀察,老母的供物確實很少,但老母發心是為了一切有情,此發心的功德千千萬萬倍超過了前者。所以不是在口頭,而應從內心深處生起無偽廣大的善心來行善。如果實在做不到,就以相似造作的 方式來發心,這非常重要。

什麼是從內心深處發心和相似造作發心呢?比如一個人長途跋涉,正饑腸轆轆時,有人請他吃飯,這時他發自內心地渴求飲食,行為也是由衷而主動,這是從內心深處發心的比喻。又有一人飯食已飽,某家請他吃飯,他也隨順,但他吃得很勉強,並不是從內心深處喜歡,這是相似造作發心的 比喻。

和比喻對應,發心也有兩種:一、從內心深處猛利地發心:

一、因為聽說發心的利益很大,心想: “既然功德那麼大,我也發一下吧!”下至相似發起這樣的心也有很大的利益。以相似造作發心的力量,來世會產生無偽的發心,而且以此發心將具有大能力,即相當於能令南贍部洲的眾生都往生極樂、乃至將彼等安置於佛果的大能力。

所以,相似造作發心並不難懂,只要稍稍作意就可以發起,而且發起後也有大意義。

善法成為大還是小,關鍵依靠發心。比如,一串一百顆珠子的念珠,以一串為單位,算是一;以十顆為單位,算是十;以一顆為單位,算是一百。同樣,供一盞燈、磕一個頭,發心狹小,只是微小的善根;發心中等,就是中等的善 根;發心廣大,就是廣大的善根。

因為,乃至供養一盞燈等,若是為了今生和來世,就成了成辦今生和來世利益的因;若為了自己解脫生死而超越輪回,就成了自己解脫的因;如果發心廣大、殊勝、圓滿,也成為不僅幫助六道眾生,甚至可以幫助聲緣阿羅漢成佛的大 善根。

能不能盡心盡力按上品善心的要求,下至以相似造作的方式真正串習,極其重要。對上品善心的修習,諸多佛菩薩、祖師大德都造了觀修的次第,一般人沒有實修菩提心次 第之前,按照上述這樣的發心修習也可以。

有基礎的修行者應從以下修法中選擇一種實修:一、《普賢上師言教》中修菩提心的方法;二、 《廣論》中七支因果修法;三、 《廣論》中自他相換修法。這叫修習“加行 發心殊勝”。

雖然身、語、外境上的行為也是加行,但並不是最重要 的加行,關鍵是自己的發心。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