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8/10 15:25:50
普賢菩薩
學習次第 : 進階

隆蓮法師 

普賢行願頌講記 六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都是由貪嗔癡,沒有貪嗔癡不可能造諸惡業。那些隨煩惱都是從貪嗔癡來的。

 

“從身語意之所生”:我們造的惡業有三個方面。身,行動,打人、殺人,拿人家東西。語,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兩舌:向此說彼,向彼說此,教唆是非,鬥遘兩頭,翻嘴。有的人最精靈,最會翻嘴,二天眾人都不相信他,最會翻嘴,眾人都不理他。兩舌是僧團裡最不好的,處團體,團體中難免有是是非非,假使聽到這頭跟那頭說;聽到那頭跟這頭說,有些人專門愛做這個工作,他們叫做“肉電報”,沒有是非翻些是非出來。身語意:第一語業最難防。好多殺業是從語業起的,冤枉人家、載汙人家、說話陷害人家,就犯了盜戒。語業上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語業上應慎重,不要覺得說話沒來頭,有時一句話把殺盜婬都包含在裡邊。意,就是思想。當然我們要不犯戒,不造惡業,首先要把思想管著,所以戒裡頭說沒有犯戒,看到別人的東西好,雖沒有拿過來,但想這個東西我拿過來多好啊!想一下就是思想犯罪,叫防心罪,雖沒有真正犯罪。所以我們要把思想管著。“從身語意之所生”,惡業從哪裡生?就從身語意生。所以我們學戒,釋迦佛有簡單的辦法,一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說完了。後面說“自淨其意”,你要把你的思想管好,把思想管得乾乾淨淨的,就不會犯戒。“是諸佛教”。經常誦戒都要誦這個,這是頭一個,不是說耍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歲小孩都曉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曉得就只有那樣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弟子就應該那麼做。

 

怎樣才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略戒裡說:“自淨其意”各人把你的心打掃乾淨,各人心地各人掃,不亂想、不亂說話、行動不幹壞事。幹壞事說壞話,都是從壞思想來的,所以說要改造思想,佛教就喊人改造思想,思想不改,行動上就錯,意業錯,身口上就要犯錯。佛法就是這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各人自掃門前雪,各人把自己的心打掃乾淨。“是諸佛教”,一切諸佛就是教的這回事。不想其它的。“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七佛的略教戒,釋迦佛說:“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身莫作諸惡……”三業中有先說口言,一個人做事,他先要有錯誤的言論,然後他就有錯誤的行動,所以釋迦佛管弟子是管嘴巴,叫你“善護於口言,”叫你別亂說話。釋迦佛的略教戒就是這樣說的。一個人說起來很簡單,就是這三方面,所以要三業清淨。佛菩薩叫三輪清淨,我們能三業清淨,跟佛菩薩三輪相應,就叫三密相應。這就叫密法,密法就是講的清淨三業,把自己的三業跟佛菩薩的三業結合起來,叫三密相應。佛教親兒子羅睺羅,佛教他的就是過經過脈的話,就是教他善觀三業。在佛弟子中他是密行第一,羅睺羅就是第一個修密法。密法就是喊自己的三業跟本尊的三密相應,才叫密法。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過去錯了就是這三個方面。說起來很難,但也很簡單,就是這三個方面。現在要語言美、行為美、思想美(心靈美),講四美就把三業講完了。語言美是口業清淨,行為美是身業清淨,心靈美是意業清淨,符合現在的需要,我們講精神文明。有人針對我們好像說:你們佛教徒搞的大概跟精神文明不大相應的東西?”其實佛就教我們的是精神文明。佛教的特點,歸總教大家三業清淨。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懺悔業障過了是隨喜功德,懺悔業障就是懺悔自己。我們都是凡夫,我們就是要多看自己的錯誤,自己多懺悔,然後要向諸佛菩薩阿羅漢學習,學習做不到就要隨喜。你做到的,我雖然沒有做到我就歡喜。說的“十方一切諸眾生”,“一切諸眾生”包含六道中的眾生。地獄的眾生也有功德,釋迦佛最初是在地獄發的心,他在火車地獄,罪人拖火車鐵車,燃得通紅,很痛苦,跟他一起受罪的有情多得很,他那時發了菩提心,他叫那些人:“你們不拖,我幫你們拖”!他剛一發心說這個話,鬼卒說:“你可惡,我要喊他們拖,你要幫他們拖”!就把他打死了,他就脫離了地獄。這是釋迦佛最初在地獄中發心,地獄中自己受的苦都無量,他就發了同情心,他自己拖還幫別人拖,就從那出了地獄。所以“十方一切諸眾生”,地獄中的有情都有功德。釋迦佛那時在地獄中都痛苦得不得了,還幫別人拖,值得我們學習。所以十方一切諸眾生都有功德,我們都應該隨喜。地獄有情都有功德。佛經中佛往昔變了鹿子、熊、烏龜等,都在度人,都在給人家做好事,所以那些眾生的功德我們要隨喜。地獄眾生都有功德何況人道,天人呢!六道眾生都有可以學的,他都有發好心的時候。那麼聖人就更應該學了。

 

“二乘”就是聲聞跟緣覺。乘:交通工具,飛機、火車、船都叫乘,騎馬、騾子都是交通工具,就叫乘。我們要從凡夫的地位走到聖人的地位,要用什麼交通工具?教我們修行的方法,佛的道,佛教我們的聖道,依著聖道修學的人,就依所修的聖道來分等級,所以也叫乘。“乘”就是坐車的乘,有坐臥鋪、有硬座的、有站的,都在走,但是各人坐的等級不同。這裡講的乘指的聲聞緣覺。聲聞:聽到佛說法教法的聲,依教修行,然後證初果、二果、三果、成阿羅漢,能出離生死的叫聲聞乘。

 

我們現在算什麼乘?自己不敢說,能算人天乘都了不起。為什麼呢?我們聽到佛法能止惡修善不造惡業,來生還能生到人天善趣,這就算修行得到層次,得到了收穫。我們不要鄙薄這個,說:我二輩子倒不來變人,娑婆世間都傷了!變得到人還是個好事,叫善得人身,人身難得。所以西藏講修行的次第,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第一個就講人天乘,叫下士道。先把人天乘辦到再說,不要說大話。你這一輩子要幹啥?二輩子還像這輩子就算了不起了,不要說這輩子就撇了。二輩子還當得到人,還學得到佛法,甚至還當得到出家人,這個就了不起,這叫人天乘,菩提道次第叫下士道。

 

下士道不是叫你永輩子在這個生死中流轉,而是你必須要得到人天善趣的這個身才能修行,如果得不到人天善趣的身,墮在惡趣裡去了,就難辦了。所以第一步首先菩提道次第叫增上生,增上就是二輩子比這輩子還好點。不要說大話一步登天就到西方極樂世界,一下就成個聖果。你要保證二輩子比這輩子好點,就算你做生意沒有折本,賺了錢。二輩子比這輩子還不如那就惱火了。不如,是說即使你變了人遇不到佛法了,生在邪見外道家裡,就惱火了。

 

二乘,菩提道次第叫中士道,中等,自己能出離生死,或者聲聞乘修出世間道,能斷煩惱,一步一步的斷煩惱,把世間的煩惱斷盡了,最後成阿羅漢出生死,佛法就是教的這個,這個叫小乘。小乘自己斷煩惱,不流轉生死,自了漢,不去度眾生,自己出生死證了涅槃,再不流轉生死了,不跟哪個打堆,也不給哪個辦事,反正我不來了,這個苦海我不來了。這個就叫小乘,小乘就叫聲聞乘。

 

緣覺乘出於無佛之世,往昔生中遇到佛,學到十二因緣的道理,修學過,有那個種子,後來他出生帶了那個種子,雖然沒有佛出世,但是他有修行的根子,修行的功德,自然能證道證果這叫緣覺乘。

 

聲聞乘緣覺乘都是自了生死,他自己了了就對了,不度眾生,他自己入了涅槃,不再受生死了。

 

二乘要分有學無學,初果、二果、三果都叫有學。有學如我們現在上了學讀書,叫有學。無學,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就是畢業了,不學了。阿羅漢才叫無學。“二乘有學及無學”:二乘:聲聞、緣覺。聲聞中有“有學、無學”一切功德我都隨喜。

 

還有“一切如來與菩薩”,就是大乘了。一切佛的功德,一切菩薩的功德,“所有”的“功德皆隨喜”。你天天這樣念一遍你好大的功德。所有的阿羅漢,所有的緣覺聖人,所有的佛菩薩,所有的功德,我都歡喜讚歎。他們的功德,我看來像我的功德一樣,我二天要成就他們的功德。人家的功德我歡喜,,我們擁護。你就是這麼一個心劃得來得很,太大功德你都有了。所以普賢菩薩教我們的辦法,是一個最佔便宜的辦法,修隨喜。人家做好事,人家有錢修佈施,我好像讚歎。我沒有成就佛菩薩,歡喜讚歎。所以我們要隨喜功德。人家好大功德,你隨喜,功德一樣,這是佛法裡頭最討便宜的辦法。

 

講經時或者做其他佛事,都要念“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不管我們做什麼佛事之前都要皈依三寶,我們做什麼佛事就是皈依。我們相信三寶才做佛事。講經是佛事,念經是佛事,聽經是佛事。什麼佛事之前都要先皈依三寶,我們的方向才正確。如果我們把三寶都忘記了,沒有皈依三寶的心來做佛事,這個佛事做來就沒有意義了。

 

皈依有多少種,大乘的皈依要“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因為我們皈依三寶就是為了我們成佛,一直到我成佛都要皈依三寶。如果離開了三寶,那我們走的道路就不是成佛的道路,就不能“直至菩提”。菩提:就是成佛,就不能走到佛果位上,因為我們發的心學佛就是為了要成佛,所以我這個佛弟子最後的目的是自己要成佛,也要大家成佛。要成佛離開了皈依三寶,怎麼成得了佛?所以“直至菩提”都要“皈依。我現在皈依了三寶,我生生世世都要皈依三寶。不但今生盡形壽要皈依三寶,生生世世,一直到我成佛,我都要皈依三寶。所以我們每次做佛事都要發這個願——不舍離三寶的願、直至成佛的願。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裡,我們或者念經,或者學法,或者講經,或者做什麼佛事,都是為了我們成佛的資糧。所以要說“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施:就是佈施,菩薩的六度。發了心要成佛,就要修菩薩行。菩薩究竟該做些什麼?要修些什麼行?

 

菩薩的行有六個方面,就叫六度。六度就是自己度自己,不是人家來度我,自己度自己。六度,第一佈施,佈施,我拿錢財給人家,是我救人家,給人家做好事,是我度人家,咋個是度我自己呢?佈施不光度人家,主要度自己,度我們自己的慳貪。眾生無始以來就有慳貪的習氣。貪就是想把人家的東西拿來,慳就是自己的東西捨不得,慳就是貪的一種表現。我們根本的煩惱就是貪嗔癡。從根本的貪煩惱發揮出來,自己有了東西捨不得拿來做好事,慳惜不舍。貪就是貪得無厭,沒有拿到的想拿到,已拿到的自己有的捨不得拿出來奉獻,救濟人,這個就叫慳。眾生就有慳貪習氣。菩薩要想成佛,佈施就是度慳貪,頭一個度自己,因為我多生累劫這個慳貪習氣帶到現在還沒有糾正過來,這個習氣還沒有剷除掉,所以我要學佈施。菩薩的佈施還是為自己,不是為人家。當然人家需要我才佈施給他,不是佈施就完了。

 

佈施人家就是斷自己的慳貪,對自己有好處。菩薩的六度是利益別人,實際上是利益自己,所以佈施度慳貪。

 

持戒度犯戒,我們眾生有犯戒的習氣,佛說了那個做不得,我偏要去做一做,習氣發了就要去做。如果我們守戒慣了,嚴持淨戒,佛制了不能做就不做,佛說不殺就不殺;佛說不盜就不盜,持戒度犯戒。眾生有犯戒的習氣,就像小娃娃一樣,你給他說那個做不得,他偏要去搞一搞。大人就說那個事要不得,他偏要去搞,持戒才能度犯戒。

 

忍辱度嗔恚。我們眾生都嗔心重,人家惹不得我,碰都沒有碰到我,我就起火了。人家說話沒有說我,我說他在說我,就起火了,生嗔恚,所以忍辱就度嗔恚。佛五百世做忍辱仙人,難忍能忍。人家罵我這句話,太受不得,還是要受得,難忍能忍。不忍就發火,就跟人對罵。忍辱度嗔恚,你罵我,我不罵你。

 

精進度懈怠。我們眾生有懈怠的習氣,說修行,修行就要努力,很不容易。光說念佛,念念就不想念,就忘記了,這個就是懈怠。松垮垮的修行。懈就是松,不緊張。怠:推緩,修行的事擱一下,我還有比修行更重要的事,這就叫懈怠。精進就度懈怠,精進就是不間斷,我們天天上課不間斷。作為佛弟子各有各人的常課,常課不間斷就叫精進,能夠持之以恆。今天念一下明天不念,今天做一下,不明天不做,那個行修不走,要精進才能度懈怠。

 

禪定度散亂。我們眾生都是散亂心,一天心沒有裝在自己的肚子裡,東跑西跑,心到處跑,心沒有寧靜下來。

 

智慧度愚癡。這個智慧是佛法的智慧,不是世間的小聰明,這個是大智慧。大智慧是把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多生累劫帶來的無明打得破,這個才叫智慧。

 

這樣菩薩的六度首先都是度自己,還不是說度眾生。所以我們要修行六度。六度就是我們的資糧,我們要有成佛的資本,什麼都要有資本,要有本錢。成佛的本錢,首先要修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六度作為我們的資本我們才到得到那個成佛的佛國。糧:如人上路,從前社會路上沒有餐館,旅館,走到哪都靠自己帶糧食。北方老鄉一出門就帶餅,乾糧帶起,走在哪不必買飯吃。走路要有糧,叫資糧。資糧:上路的路費、糧食。你要走到成佛那個地方去,佛道很遠,沒有本錢,沒有糧食了那不行。什麼是路費?就是我們修的佈施,持戒等等,這就是我們的路費。

 

我們天天修行的功德都不是求我們自己享受,不是求佛保佑我二天大富大貴,不是那回事。我們修積了佛法是為了要成佛。所以就說“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