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1/26 09:34:21
新聞單位 :
學習次第 : 進階
『2011年3月14日晚上』 (一) 問:我是遼寧北方一所普通高校的學生,學的是馬克思主義原理專業。今天想問您一個問題:在多元價值觀衝突的現代社會中,人們怎樣才能保持一種祥和平靜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答:現在這個時代,確實是多元文化互相衝突,若想獲得一種祥和平靜的心態,我始終認為學習佛教最好。 因為佛教提倡放棄自我、幫助他人,以這樣的精神與人相處、面對生活,必定是和諧的、快樂的。對此許多學者也很贊同,說全世界要想實現最大的和平、最好的和諧,應該從大乘佛教自他交換的精神入手。 (二) 問:我是南京大學商學院2010級的博士,學的是會計系。請問,在汶川地震的時候,王菲曾唱過一首歌叫《心經》,這首歌的要義是什麼?唱出來的話,對眾生有怎樣的利益? 答:王菲唱的《心經》我也聽過,並建議大家大力推廣。《心經》主要講了眼耳鼻舌色身、色聲香味觸等一切皆空。我們這個社會有非常多的痛苦、掙扎,萬法也有各種各樣的不同形象,但這些追究到本源,其實完全是空性。所以,《心經》的主要精神,就是讓我們對萬法斷除執著,這是一種至高無上、不可思議的境界。釋迦牟尼佛在第二轉法輪中,就講了這種般若空性,而般若空性法中最根本的一部經,即是《心經》,這種智慧就像人的心臟一樣。 在座的老師和同學,平時若能念《心經》、唱《心經》的歌,內心的各種分別念就會減少。我認識一位元老師,她說自己心裡特別煩時,念一遍《心經》,心就能安靜下來,然後再坐一會兒,原來的痛苦便全部消失了。 問:您剛才給日本災難回向的時候,用到了“嗡瑪呢叭美吽”。有些大師說“嗡瑪呢叭美吽”代表一種無上的智慧,到底這幾個字代表什麼意思? 答:“嗡瑪呢叭美吽”的功德特別大,這在有關論典中都有描述。如果給死去的亡人念“嗡瑪呢叭美吽”,原來他即使要遭受痛苦,通過這種聲音的無上力量,馬上也能獲得快樂。尤其是現在災難頻頻發生,我們若能祈禱觀世音菩薩,念他的咒語,以這種力量就能最大程度地化解災難。這方面有許許多多的教理可以說明。 總而言之,它不僅是一種無上的智慧,還是非常強大的無形力量。 (三) 問:我是中文系的博士,不信仰佛教也不信仰基督,屬於那種沒有信仰的人。我相信像我這樣的人應該是大多數。但拿佛教和基督的弘揚來說,我是來自鄉下的,如今在鄉村裡,我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基督教堂,很多人特別是鄉下婦女,每到週末的時候,就很早很早去虔誠地做禮拜。那麼,您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會不會遇到這樣的困惑,也就是說,怎樣才能讓廣大的沒有信仰的人相信佛祖呢? 答:這位無信仰的博士,提的問題非常好!我不管到哪裡去,都希望交流的對境不僅僅是佛教徒,因為人們的思想、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不一定非要千篇一律。 現在不信仰宗教的人確實非常多,尤其像中國、前蘇聯,信奉無神論的比比皆是;而在美國,95%的人都信仰基督,美國總統去清華演講時也是這樣說的,這跟一個國家的主流文化有關。在中國的清朝以前,像唐、宋、元、明等朝代,相當多的人都信仰佛教,但由於眾生的共業、歷史的變遷,現今信佛的人越來越少了。 其實你也說得對,如今基督教的弘揚非常廣,不僅在農村,而且在城市中,甚至許多高等大學裡,都有他們很多專職人員,通過各種方法來招信眾,甚至也有強迫性的——剛才就有人給我打電話,說他們非要強迫她入教,她不知道該怎麼辦。 而佛教並不強迫一個人必須信佛,一切都是隨緣的,讓大家信佛也是希望你懂得人有前世後世,除了物質的執著以外,還應該追求精神上的快樂。鑒於此,我們在機緣成熟時,會給世間人、尤其是無信仰的人,傳達一些佛教的教理。 作為佛教徒,我們在弘法的過程中,若想像基督教一樣把佛陀的思想弘揚於世間,應該需要組織性、年輕化、統一的管理、不同的途徑,否則,恐怕很難讓更多人接受。尤其在一些大學,建立佛教研究機構、禪學社很有必要。像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都有佛教的研究中心,包括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也設有禪學社,裡面有些學生對佛法不僅有一種信心,而且有相當高深的見解。所以,通過這種方式來弘揚佛法,是將來非常有必要的一件大事,望大家務必記住! 然後,對於無信仰的世間人,因緣成熟的時候,我們應該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學佛並行持善法。但若實在沒有這種緣分,那也沒必要勉強。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所居住的城市中不信佛的人就占大多數,這也是眾生的業力所致。因此,讓別人學佛不能強迫,弘揚佛教是有因緣時抓住機遇,應機施教。 (四) 問:我是商學院的博士,對佛學也不瞭解。請問,從佛學的角度來看,有沒有提過集體目標和個體目標?我們如何更快樂地實現個體目標? 答:講起目標的話,佛陀在《阿含經》、《毗奈耶經》中都提到過。個體目標分為暫時的目標、長遠的目標,最長遠的目標並不是這一生一世,而是無數世以後所獲得的果位,這個好多人想都不敢想。而集體目標,則是僧眾的利益、居士們共同行持善法等等。所以,在佛教當中,集體目標和個體目標早有提及。 那一個人如何更快樂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呢?首先要懂得“隨緣”。禪宗中常會提到這個詞,也就是說,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應該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只要你努力了就沒有遺憾了,即使途中的道路太曲折,一直跨不過去,也沒有必要非常痛苦,而要學會隨遇而安。有了這種心態,自己就會特別快樂。 此外,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有明確的規劃。如果漫無目的,一步步沒有具體安排,則不可能實現最終的目標。 總之,在工作中、生活中無論你遇到什麼違緣,都不要特別去執著它。如果越執著,事情的成功率就越低;看得越淡,成功反而會不期而至。 (五) 問:佛教中講因果報應,我們起一個善念會有善報,起一個惡念會有惡報。那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到底是一種信仰,還是一個真理?如果是一個真理,能不能用邏輯或實驗的方式證明它? 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實際上是一種客觀真理。這句話不但在佛經中隨處可見,包括中國的陳毅元帥,也曾說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 如果你想用實驗來證明它,應該也可以。比如你今生做一個善人,這對你只有幫助,不會有危害;來世雖然現在看不到,但當你感受果報時,定會絲毫不爽。想驗證因果報應的話,也只有通過這種方式了。 而用邏輯證明的話,首先要建立佛陀是量士夫,然後確信他說的話真實不虛。如佛陀在《百業經》中講過:“眾生所造業,百劫不毀滅,因緣聚會時,彼果定成熟。”因此,你所造的善惡之業,最終會感召快樂和痛苦,這就像你播下妙藥的種子,定會產生妙藥的果;播下毒藥的種子,產生的也是毒藥的果。 (六) 問:我是南大中文系2010級的博士,之前學的是國學專業。我有很多同學是學藏傳佛教的,去年暑假,我還跟他們去了塔爾寺、夏瓊寺、拉蔔楞寺,看到很多藏傳佛教的大師。我想問一下:現在藏傳佛教和漢地佛教的交流是怎樣一個狀況?是互相學習,還是會發生一定程度的爭論? 答:現在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之間,可以說是彼此學習、彼此瞭解。在漢傳佛教中,有許多值得藏傳佛教學習的地方。比如自梁武帝以來,漢地出家人就一直吃素,這對保護眾生的生命直接有利;還有,漢傳佛教的禪宗有很多絕妙的教言、公案,淨土宗也有專心致志念佛的精神;此外,我還經常跟漢地的高僧大德接觸,學習他們弘揚佛法的精神等等。 而漢傳佛教的很多大德,也經常到藏地,系統學習藏傳佛教的因明辯論、中觀修法,乃至密法的儀軌和竅訣等。如今就有不少漢地的出家人、在家人,歷經千辛萬苦去往藏地,在許多具傳統修行經驗的寺院中求學、禪修,而且歷史上也很多這方面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我覺得漢藏之間這樣交流非常好,至今沒有發現互相排斥、互相衝突、互相侮辱的現象。就算極個別人之間有一些思想爭執,但從大的趨勢來看,應該不會有這種擔憂。 問:您日常是怎麼修行的?能不能介紹一下。 答:我本人對修行十分有信心。以前剛出家時,不管是背書、辯論,還是自己講課,在十來年中還是很精進,心中除了學習佛法以外,什麼都沒有,修行上也一直保持夜不倒單。 但後來修行就比較放鬆了,主要是因為要管理漢地來的很多修行人,需要給他們翻譯。沒有翻譯的話,他們聽不懂藏語;而要翻譯的話,對自己精進禪修還是有一定的影響。 問:您在修行的時候,會不會有過懷疑或者動搖?您是如何克服的?您有沒有開悟的體驗? 答:我自己確實是個凡夫人,但對釋迦牟尼佛有虔誠的信心,對生死輪回有不可退轉的定解。如果別人說前世後世不存在,我絕對不相信,並且有千百個理由可以破斥他;如果別人說佛教不好,那怎麼說是他的自由,但我不會有絲毫動搖,因為我從骨髓裡對佛的誠摯信,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變的。這並不是一種簡單的信任,而是通過二十多年聞思修佛法,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最後變成了一種“固體”。在我的血液裡,這樣的信心“固體”不可能輕易融化。 不過,作為一個凡夫人,我看到很多好吃的東西,肚子餓了的話,心還是會動搖。這時候也覺得很慚愧,口口聲聲給別人講空性,自己卻做不到言行一致。 所以,說證悟的話,我不算什麼證悟,更沒有開悟,只不過對佛教有一顆堅定的信心而已。 (七) 問:我是文學院的。大師,我覺得您非常有智慧,您平時喜歡讀詩歌嗎?國外的詩歌也讀嗎? 答:我的詩歌寫得不太好,但是喜歡讀。尤其是國外的一些,譬如泰戈爾的詩、莎士比亞的詩,我還是覺得蠻好。 (八) 問:我是文學院的,想問一下您的休息時間。因為看您好像五點半就起來了,晚上也挺遲才睡。按照中醫的說法,休息時間要有一定規律,但有些高僧大德甚至不睡覺。我很隨喜,但根本做不到。請問,我們到底要不要遵循中醫的規律? 答:以前我在學院裡,早上起來、晚上睡覺各方面作息都很有規律,但後來事情比較多了,有時候白天一直在忙,到晚上功課還沒念完,拖的時間就比較長,有時候也睡得晚一點。 但我可能身體跟別人不一樣吧,從小就睡眠比較少。在讀師範學校的時候,全校都很羡慕我,因為我是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一個。他們全部都睡了,我還在看書;他們還沒有醒來時,我已經在鍛煉身體、看書了,以至於同寢室的人常懷疑我到底睡了沒有。所以,我的身體對睡眠不是特別貪執,以前睡四個小時就可以,現在隨著年齡增長,儘量讓自己睡五六個小時。 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講,最好是按照中醫的要求,尤其是《黃帝內經》裡講的那樣,晚上11點到3點之間保證睡眠,這主要是身體造血、排毒的時間。而我們佛教中,《毗奈耶經》也講了修行人應在前夜、後夜行持善法,中夜的時候入眠。我覺得這樣很好。 只不過有些人的習慣,可能略有不同。像巴爾扎克,他每天只睡4小時,即晚上8點到12點,12點鐘起來喝點咖啡,利用夜深人靜的機會奮力寫作,以至於他一生中寫出了九十多部膾炙人口的作品。對他來說,晚上是最快樂的工作時間,所以這也要因人而異。 問:對我們來說,在沒有成佛之前,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同等重要,所以世間法也要學好,出世間法也要學好。但暇滿人身這麼難得,我們的時間實在有限,到底該把精力投入哪個方面呢? 答:作為在家人,在沒有成就之前,一定要平衡好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關係。不能剛開始學佛特別精進,把世間法統統放棄;到了最後,生活遇到了各種挫折,又把世間法重新撿起來,把佛法全部放棄,這樣的行為有點極端。佛陀在《優婆塞戒經》等經典中也講了,在家人應該過正常的在家生活,但儘量將散亂的因素排除,擠出一些時間來修行。 其實,在家人學佛並不是沒有時間,只不過他們把大量的時間胡花在散亂、睡眠、閒聊上了。假如你把這些時間利用起來,至少每個禮拜抽出一天半天,如此堅持學佛很有必要。 我在學院的時候,散亂的事儘管比較多,但每天下午都會把手機等全部關掉,儘量空出三四個小時,靜下心來看看書,強制性給自己一些修行時間。你們作為在家人,這樣做恐怕不現實,但早上起得早一點,晚上睡得晚一點,或者一個禮拜空出半天、一兩個小時來修行,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那麼修行也不會耽誤,自己該做的事也可以成辦。 (九) 問:我是南京師範大學的碩士。放假回家時,媽媽給我殺雞殺魚。她雖然在殺生,但我知道她發心是好的,這樣她也會造很大的惡業嗎? 答:雖然一般來講“心善地道善,心惡地道惡”,只要你發心好,造的業就會是善的。但像殺生這樣的行為,直接威脅到眾生的生命,那麼這個時候,戒律中說心態不重要,物質重要。物質是什麼呢?就是你真正斷除了眾生的生命。 所以,就算她對你的心很好,但由於斷了其它眾生的命,此舉不但沒有功德,反而肯定會有極大的危害。就如同你好心好意往別人的肚子捅一刀,別人死了的話,那麼法律肯定會懲罰你的。 (十) 問:我是文學院2010級的博士,今天聽了您的演講很有收穫。您主要講了轉世輪回、前世今生的問題,我想請教一下:您在修行的過程中,有沒有接近過自己的前世?如果有的話,能不能透露一下? 答:我知不知道自己的前世呢?的確不知道。但是有一件事情,我之前沒有跟任何人講過:藏傳佛教中有位一千多年前的修行人,他的名字我暫時不說,每次我在史書中一看到他的事蹟,說他在什麼山洞裡,當時是怎麼死的,我就一直流淚,已經好多次了。我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是不是以前曾當過他身邊的一隻蟲,或是什麼?除此之外,就像剛才講的一樣,我也不知道什麼前世。 但通過多年的學習經歷,我深信前世肯定存在,而且我前世應該是修學佛法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從小一看到佛經、佛像、出家人,就非常非常的歡喜,對殺蟲、造惡業等卻深惡痛絕。我當時住在非常偏僻的牧區,條件十分艱苦,為了維持生活,家人和鄰居都要殺些小羊、小牛。這時候如果被我發現了,我會死命護住被殺的動物,懇求他們不要殺。我從小就有這樣的“基因”,估計前世可能是個出家人,或者行持佛法的人,這方面的習氣比較重一點。 問:我們身為普通人,有沒有辦法接近自己的前世?比如用催眠等等。 答:現在西方流行很多催眠術,其實這裡面也有一些假的成分。以前中國就出了不少這方面的書,但有些內容也存在不實之處。 我們佛教中也有一些禪修,類似於西方的催眠術。比如喬美仁波切在修行記錄中,就記載過一種方法,說是能讓人進入一種睡眠狀態,在這種潛意識的狀態中,可以回憶起自己的前世。這種現象雖然比較多,但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回憶自己的前世。 問:既然有轉世輪回,那我們靈魂最深處的本我,是不是延綿不絕的?我前世的性格會不會有一個繼承? 答:在轉世輪回的過程中,我們的靈魂是不斷延續的,前世的性格也會有一個繼承。這方面,佛經中有相當豐富的理論和依據。 現在有些人行持善法、開發智慧非常非常容易,而有些人,尤其是前世做過牛馬的,思維分析就特別愚鈍。這些差異的根源,生理學中認為是“基因”,而在佛教中,則歸於阿賴耶上的善惡習氣。 當然,這些習氣也是可以不斷昇華的,通過一世二世乃至無數世的努力,最終能淨化一切惡習,獲得佛菩薩的果位。我們每個眾生都有這樣的提升機緣。 (十一) 問:我是南大天文系的。我知道佛學很注重邏輯性,但它更強調一種非邏輯、最高層次的證悟。我想問一下,這種非邏輯的方法是怎麼樣的? 答:我們佛教確實講邏輯,而且這種邏輯極其嚴密。佛教的邏輯有兩種,一是推理,一是教理。推理的話,主要是因明中的三相推理,這相當於西方哲學通過大前提、小前提來推出結論。 教理的話,是首先成立釋迦牟尼佛是實語者,而且他的教言2500多年來任何科學家也沒推翻過,由於很多甚深奧秘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揭示的,故肯定真實不虛。依靠這種方法,對比較隱藏的未知現象,我們完全可以證明。 你覺得佛教有一些非邏輯,其實不一定是非邏輯,用邏輯也能成立。要麼用現量的證據,要麼用比量的推理,以這兩種方式都可以成立。 問:我還想問一下,關於這個世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問題。比如在日本大地震中,如果我是那裡的人,當天突然起一念想去海邊玩,結果就被卷到海裡了;但也可能我沒產生這個想法,而是留在家中,因此躲過了一劫。那麼,這件事情的發生是偶然的嗎? 答:一個人在日本地震中被海水卷走,表面上看是偶然的現象,但實際上存在一種必然的規律。 就像你如果殺了人,惡因已經造下了,之後偶然在飯館裡吃飯,或者你不去飯館,而是去了海邊,或呆在家裡,這時就有員警來抓你。表面上看,員警在某某地方抓到你,似乎是一種偶然,但其實不管你在哪裡,因為已經犯了法,員警肯定會出現在你面前。那麼同樣,眾生一旦造了惡業,就勢必要招致惡果。雖然你跟海浪沒有結過惡緣,但今天被海浪卷走了,究其根源,則跟自己前世或今生造的惡業有密切關係。 所以,從對境的角度來講,也許是有偶然性;但從自身的角度來講,這是一種必然規律。 (十二) 問:我是南京金陵科技學院剛畢業的學生,去年有機緣去學院聽過您講課,如今在學習《入菩薩行論》。在此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上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為了利益眾生。我想請教上師,我們如何才能有這樣的廣大發心,去利益有情、斷除我執? 答:你說我一言一行都在利益眾生,其實也沒有。剛才我喝水就是為了自己,不是利益眾生,呵呵! 我們無論是什麼身份的人,多多少少產生一點一滴的利他心,這個很重要。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爾虞我詐,好多人所作所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故很需要大家發出一種利他的光。若能如此,不管你是公務員、老師、知識份子,對社會的貢獻都遠遠超過物質價值。 現在很多城市裡的人,只希求一些金錢財物,其實這並沒有多大意義,只有擁有一顆幫助別人的善心,而且這個心持續不退的話,利益才是最大的,即使你今生沒有因緣幫助別人,它的價值也會永遠散發光芒。 問:您剛才講現在每天只休息五六個小時,那怎麼會有那麼大的精力去看那麼多書,翻譯那麼多論典,還要講經說法、弘揚佛法? 答:我也沒有故意去減少睡眠,只不過這個身體本來就不太貪睡。平時我很喜歡看書,如果看到一些特別好的論典,漢地又沒有的話,就很想讓更多人懂得這個道理,這樣他們可能會得到一點點利益,於是就會著手翻譯。有些是平時給大家講課後整理出來的講記,收錄在《智悲寶庫》裡,這也不算是我的翻譯。 至於其他的,跟往昔大德或現在做慈善的人比起來,簡直不到滄海一滴,也沒什麼可提的。以後會有什麼樣的因緣,我自己也很難固定,反正慢慢來吧! (十三) 問:我是文學院的博士。想問個最簡單的問題: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答:這個問題可從兩方面來回答:一是從個人角度來觀察,符合自己心態的叫對,不符合心態的叫錯。 若從客觀角度進行分析,那麼符合真理、不可推翻、經得起論證的叫對,猶如火的本體是熱性,水的本體是濕性;而相反的,就叫錯。 問:您說會在空餘時間讀泰戈爾、莎士比亞的詩,那您會讀倉央嘉措的詩嗎?您對他的詩怎麼看待? 答:我很喜歡倉央嘉措的詩,在讀的過程中有兩種感受:第一種,倉央嘉措是非常偉大的一位詩人,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以人們特別執著的感情為切入點,逐漸將我們引入看破、放下、自在的境界。 還有一種,從倉央嘉措的密傳或傳記來看,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在那樣的生活環境中,他仍灑脫地面對現實。當飽受各種挫折時,不但沒有怨天尤人,被痛苦打敗,反而還能寫出那樣的詩歌,描寫心裡最微妙的境界,如此高尚的情操非常值得讚歎。 倉央嘉措的情歌,實際上有外、內、密三層意思。世間人大多只懂外層的意思,覺得這適合在家男女的心意,卻不知它裡面還有更深的修行教言。 (十四) 問:我是河海大學通信系的一位老師,今天特意到這裡來聽您開示。我有個困惑很久的問題:現在國家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生活水準越來越高,但包括我自己也感覺到,好像人們內心卻越來越痛苦,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這不僅僅是一兩個國家的問題,而且也是個全球問題。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幸福指數卻越來越低,包括2010年美國幸福指數的統計顯示,跟十年前比起來,現在美國人的痛苦指數增加了兩倍。所以,當人們把金錢或物質視為成功的象徵時,道德觀念定會越來越下滑,自己的欲望日益熾盛,內心也會越來越痛苦。 所以,我很喜歡藏地的生活,雖然有些地方比較偏僻,物質生活水準也非常低,但人們內心卻自由自在、特別悠閒。而剛才在演講開頭我也說了,這裡的建築雖然越來越高,跟十年前相比,有截然不同的發展和變化,但人們內心的道德不知有沒有提升?這也是在間接暗示,跟十年前比起來,有些人現在可能很痛苦。 人們之所以如此痛苦,關鍵是因為缺乏道德教育和信仰教育。有了這兩者的話,在物質發展的同時,大家就有種滿足感、知足心,到了一定的時候,會適可而止、隨緣而轉,而不會一直去拼命貪求。所以,若想消除當前人們的內心困惑,我個人覺得,儒教做人的道德和佛教提升智慧的信仰,都是不可缺少的! (十五) 問:我是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的博士。請問,佛法有一個“空性”的概念,但現代與古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那麼在這樣的時代中,空性觀怎麼很好地培養起來呢? 答:其實不管是哪一個時代,佛教的空性觀都不受影響。 如果你真想培養佛教的空性觀,我建議最好學習一下龍猛菩薩的《中觀根本慧論》、月稱菩薩的《入中論》、聖天論師的《四百論》。這三部論典學了之後,你對萬法皆空會有一定的認識,在這種見解的前提下,面對現實生活是很有幫助的。 我經常在想,現在人們忙忙碌碌,如果對佛教的空性觀能有所認識,那不管遇到什麼挫折,也不會如此痛苦掙扎。所以,很希望大家在面對生活的同時,也學習一些加持非常大的空性教理。 (十六) 問:我是南京大學哲學系的博士。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問題時,通常是以包容別人而收場的,但對方往往不理解,反而認為我很傻,這樣我就很鬱悶。怎樣才能在我包容別人與我不鬱悶之間達到一種平衡呢? 答:這種現象在當今比較常見。包括有些人學儒教思想,懂禮貌的話,有些老師和學生就常欺負他。現在這個社會,大多數人對善良都帶有蔑視態度,所以,極個別人行持善法、包容他人,不一定會受到認可。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拋棄自己的善良、包容。 藏地曾有一位偉大的佛學家,叫麥彭仁波切,他就說過:“縱然整個大地遍滿惡人行持惡法,我也不會改變自己高尚的行為,要如淤泥中的蓮花一樣清淨。”在這個過程中,即使別人認為你很傻、很蠢,你也會覺得問心無愧。只有這樣,不管你自己還是這個社會,將來才有一點希望。 (十七) 問:我是金陵科技學院的學生。佛陀當年根據眾生的不同根基宣說佛法,可我們一般人沒法單獨見到上師,跟隨在上師身邊學習,只能聽上師給很多眾生宣說佛法,那怎樣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修法呢? 答:最主要的是看你對哪個法有信心、有興趣。如果你對《金剛經》、《妙法蓮華經》或者禪宗有極大信心,則說明你跟此法有殊勝的緣分,可以選擇這樣的法門來學習。 問:有時候上師講的教言,我自己去做時,感覺力不從心,那該如何對待呢? 答:在學佛的過程中,常會有人感到力不從心,所以,我們提前要有思想準備,明白學佛修法的道路非常艱難。 同時,要經常祈禱上師三寶。一個人的修行要想圓滿,其實也需要一定的福報。沒有福報的人,不論是弘法利生,還是自己修行圓滿,都會障礙重重,甚至有可能半途而廢。所以,一旦發生這種情況,一定要祈禱諸佛菩薩加持。 還有,必須要有堅定的誓言,無論遇到什麼違緣和挫折,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有了這樣強大的心力,違緣魔眾才無法摧毀你,也不會有可乘之機。所以,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每個人應當發廣大的誓願,以一種堅定不移的心來攝持,這一點極為重要!主持人結語:感謝仁波切慈悲和智慧的流露!同學們也很踴躍地問了很多問題。 今天在這樣一個眾緣和合的晚上,我們有幸聆聽了古老的智慧“佛法的生命科學觀”,仁波切還以親身經歷和體驗來啟迪大家,相信各位內心都得到了佛法甘露的滋潤。從長遠來看,這對我們身心的和諧、生命的提升有很大裨益。同時,由個人身心的和諧而到家庭、社會的和諧,由此也可以有益於和諧社會的建造和世界人類的和平。所以,讓我們再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仁波切,並期待在不久的將來仁波切再次到來! 同時,也感謝今天在座的各位南京大學的老師和同學,以及來自其他學校的老師、同學和有心人士!因為大家善妙的眾緣和合,圓滿成就了這樣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夜晚。希望今天這樣一個夜晚,可以開啟我們今後人生的佛法之旅、智慧之旅、慈悲之旅、究竟安樂之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