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0/25 01:44:14
疾斷煩惱 對治煩惱的竅決
朗日塘巴造頌 索達吉堪布傳釋
第三頌 疾斷煩惱
一舉一動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
危害自與他人時,願疾呵斥令消除。
——朗日塘巴(《修心八頌》)
【索達吉堪布傳釋】
在娑婆世界裡,眾生皆有煩惱。其根本來源,顯密宗都有各自的說法。顯宗認為,煩惱的根本是心所煩惱和無明;密續中說:彼心起二取之緣,即是微細業風或微細精血氣能作三現遷移習氣。因此,顯密二宗在對治煩惱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顯教是將因轉為道用;密宗是將果轉為道用。但在這裡不作廣述。
顯教中,阿底峽尊者承無著菩薩的意趣,而朗日塘巴尊者又繼承了阿底峽尊者的宗風。
阿底峽尊者說:“求法若不對治煩惱,修行則成圖勞無益。”因此,我們求法修行的目的是對治煩惱。那麼,我們應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對治呢?這裡,朗日塘巴尊者的竅決是:于一舉一動等四種威儀中觀察自心。這個心是善?是惡?還是無記?如果是惡,則屬於五毒煩惱裡的哪一個?有來去?有形狀?有顏色?有本體嗎?……這樣反反復複、仔仔細細地觀察自己每一刹那的心相續,有智慧的人就能以正知正念來對治煩惱。若生起煩惱、惡念立即捨棄,並痛加懺悔。而沒有智慧的人卻正好相反,辨不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甚至將善惡顛倒,更談不上去對治煩惱了。
煩惱由心起,如果心不起煩惱,縱然遇到某些違緣,比如身體不適生病,也不會對自己產生什麼危害。現代醫學、生理學也認為,痛苦與快樂主要由精神所支配。如果精神快樂,身體感受痛苦的程度就會減少,如果心裡痛苦,那麼身體感受痛苦的程度就更增強了。
佛法認為,煩惱是自心習氣的顯現,通過對治可以完全消除。比如我們漢族四眾弟子中,有的剛到學院時,個性剛強,煩惱粗重。通過一段時間的聞思修後,他們的人格逐漸變得善良,智慧逐漸增長,煩惱也隨之減輕了。但在他們放鬆對治的時候,往昔的煩惱習氣就又漸漸抬起頭來了。他們再加以對治,這樣久而久之,精進不懈,心就會逐漸調柔,也就將粗重的煩惱轉為道用,這是每個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所現量體驗到的。
“正當煩惱初萌生”一句,是講當我們心裡剛剛生起嗔恨時,必須立即覺察,並立即捨棄。如《佛子行三十七頌》雲:“煩惱串習則難治,念知士持對治劍,貪等煩惱初生時,剷除其是佛子行。”在煩惱剛剛生起之時,若不及時剷除,就會危及自己和他人。比如初遇怨敵之時,應該觀想眾生皆有佛性,而這個人也有,所以應該平等對待。如果初接觸時不這樣思維觀想,等到雙方爭吵起來,正在火頭上時,就根本無法以正知正念來對治了。法王如意寶也說:“如果在煩惱剛生時沒有對治。當它達到一定程度時,想對治就很困難了。”雖然在無上大圓滿中講“將煩惱轉為道用……煩惱的本性即是菩提……一切都是清淨等性。”但作為凡夫的我們,所看見的不清淨顯現,仍然是不清淨的緣故。自己只能在心裡願能儘快得到將煩惱轉為道用、證得等性的境界。而在行為上,仍然要從顯宗的因位現行角度出發,來摧毀貪嗔癡慢嫉五毒煩惱。不然的話,刹那的嗔心就可以毀掉自己往昔所積累的福報,自害害他。一時的貪心可使自己破戒,同時又毀了他人。
所以,應時常觀察自心,時常呵斥自己的噁心。以前,噶當派的大德們生起惡念時,就不吃不喝,責駡自己,痛打自己,以此來對治煩惱。
這個竅決看來簡單,其實極其甚深。每一個修學大乘的人都應該依靠這個竅決,時時刻刻從身口意三方面努力精進修學。
這裡需特別強調的是,我們要注意觀察自己的語言,不要講他人的過失。《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說:“以惑宣說佛子過,以彼減弱自功德,故入大乘士之過,不宣說是佛子行。”如果說他人過失,就違反了菩薩戒。我們這裡大部分的人都受過菩薩戒,是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修道者,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可能是菩薩渡化眾生的善巧方便,所以,不能輕易妄加評論,說他們的過失。世尊曾說:“除佛以外,很少有人能知眾生根器。”如果自己是佛,可以直接去說別人的過失,但現在請大家問一下自己,我是否已成佛了?
也許有人會這樣反問:“堪布,您要我們不要說他人過失,為什麼您天天在課堂上講我們的過失?”這裡有個開許處。以前,堪布門塞的根本上師,華智仁波切的再傳弟子——哦西阿瓊堪布在講經中,如果不高興,就會將經夾、杯子等打在弟子身上,常打得弟子流血不止,這種行為對金剛上師來說是開許的。而我每一天在講你們過失的時候,一方面怕你們生煩惱,所以儘量少講,或用比較委婉的方式來提醒你們;而另一方面又怕你們不能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不得不講。這與你們說他人過失不同。十多年來,我從來沒有因位在課堂上講你們的過失而使師徒間產生任何矛盾。相反,使很多人認識到了自己的過失,調伏了自己的心相續。
而你們在下面說別人過失,既損了自己的善根,又使自己對他人的成見越來越深,障礙自己的修行,影響僧團的和合,于己於他都無利益。所以,在修心時,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必須要觀察,逐漸調伏剛強的性格,使心相續逐漸柔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