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13 08:48:08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2/13 08:43:45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贊戒論淺釋 --智者走向解脫之教言
托噶如意寶著 堪布索達吉譯
托噶如意寶簡介
土登曲彭仁波切即托嘎如意寶(1886-1957),寧瑪派著名的傳承上師之一。一八八六年誕生于四川省多康巴特地區一牧民家中,天生具足慈悲菩提心、無偽的出離心,自幼對三寶有不共的強烈信心。童年便前往彭措寺學習文字讀寫及共同文化知識,十九歲時於堪布雲單嘉措前受沙彌戒,二十四歲受比丘戒。在赤誠大樂寺廣泛地聞思五明、五部大論及金剛乘密續,通達無礙,並精勤修持。于諸多上師前圓滿聽受前後譯如海教法以及大圓滿竅訣等,繼承並光大了華智仁波切所傳下《大幻化網》等大圓滿教法,獲得了與上師無二無別的境界。
後於江瑪(禪定增上洲)創學院廣轉法輪,以慈悲心攝受了不計其數的有緣弟子,賜予灌頂並傳授戒律為主的顯宗法要及密宗大圓滿等殊勝竅訣,建立了擁有大批僧才的清淨道場,同時也為在家信眾舉行極樂法會、勸念蓮師心咒等,使人斷惡行善,廣利有情。一生尤為注重戒律,以身作則謹持淨戒。不積累財物,不享用信財亡財,始終追隨華智仁波切的足跡,過著普通僧人知足少欲的生活, 唯一致力於弘法利生事業。因此,人們恭稱其為"托嘎如意寶"。
一九五七年藏曆六月十九日,以吉祥獅子臥式安詳圓寂,爾時空中傳出三聲悅耳巨響。後遺體火化時,虛空中彩虹縈繞、花雨紛紛,降下無數舍利,出現許多吉兆瑞相。法王如意寶曾說:"我原以為我的至尊根本上師是二地菩薩,他老人家示現圓寂時才知曉他是真正的如來正等覺。"
仁波切精心培育出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頂果欽哲仁波切、堪布曲確、龍多嘉措、陳累嘉措為主眾多不可多得的高僧大德,為佛教作出了明彰顯著的貢獻。為後人所留下的唯一論著即是此《贊戒論淺釋·智者走向解脫之教言》,勸誡後學者嚴謹守持淨戒,令戒律的芬芳妙香撲遍整個世間。
鄔金丹增諾吾略傳
堪布索達吉撰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華智仁波切的四大弟子之一講法最絕的鄔金丹增諾吾,西元一八七一年出生於德格縣境內,降生後由蔣揚欽哲汪波認定為鄔金自生金剛之化身。從小就具足無偽的慈悲心、出離心。洋彭塔意大師將他精心撫養長大。十三歲時便棄俗出家,之後一直猶如眼目般地守護戒律。其先後共依止了二十五位上師,其中有具三恩德的十三位上師、猶如日月般的二大佛子、無與倫比的一位大菩薩、恩德無比的一位金剛持,在其前聆聽了印藏如海般的顯密教法。尤其是從十七歲至四十七歲期間依止了華智仁波切,在其座下恭聽了中觀六論、《賢愚經》、《寶篋經》、《福力傳》、《經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寶性論》、《俱舍論》、《戒律根本論》、《大幻化網》、《時輪金剛》、《三戒論》、《四心滴》、《智悲光文集》等顯密深法。尊者皆以三喜依止,謹奉師教,獲得了所有上師的密意,成為寧瑪當代極富勝名的教主。他常對弟眾說:"我修行講法中的許多問題皆是由華智仁波切予與澄清的,從功德方面而言,我的所有上師均是得地的聖者,無絲毫差別;但從恩德來講,華智仁波切至高無上,三界之中無有與之相比的。"一邊說一邊湧出淚水,又說:"我如今無論閱讀任何顯密經論,知曉全能歸納為上師瑜伽及菩提心之中,這也是華智仁波切的弘恩所致。"
尊者對於所聽聞的如海教法專致研學、深入思維,相續中生起了如烈火般的智慧。通過精進實修現見了蓮師等眾多本尊。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十二年中一心專修大圓滿本來清淨、任運自成之頂乘妙法,最後完全證悟了諸法實相,與上師的密意成為一趣。因此,對於浩如煙海、博大精深的顯密經續通達無礙。儘管其證悟已至頂峰,然而在外表行為上卻始終如一地嚴謹持戒。因其名聲遠播千里,以致弟子信眾猶如蜜蜂集於花叢中一般紛紛湧至。當時由於尊者廣弘戒律,致使比丘、沙彌遍佈各地方隅。
尊者一生尤為熱衷於講經說法,幾乎將畢生精力全部傾注於傳法利眾之事業中。每天至少五堂課,嘔心瀝血、廢寢忘食。為來自拉薩以下漢地以上的樂於聞法者傳授法要,喜歡實修者賜予竅訣,使無數有緣者均沾法益。最為絕妙的是他講法的數量,據大略統計,總共傳講《入行論》二百餘遍、《中論》二十五遍、《入中論》十九遍、《經觀莊嚴論》三十九遍、《現觀莊嚴論》十五遍、《寶性論》三十八遍、《辨中邊論》七遍、《辨法法性論》八遍、《律藏根本論》一遍、《三戒論》三十八遍、《俱舍論》五遍、《量理寶藏論》一遍、《如意寶藏論》九遍、《心性休息》十三遍、《大幻化網》二十遍、《功德藏》四十遍,此外《隨念三寶經》、《沙彌頌》、《菩薩戒二十頌》、《皈依七十頌》、《極樂願文》、《三主要道論》、《離四貪論》、《大手印五法》、《贊戒頌》、《攝般若頌》、《親友書》、《修心七法》、《普賢行願品》以及生命學、醫學、天文、曆算、文法等也傳講了多次。另外,為有緣徒眾也詳細講解《大圓滿前行》、《生圓次第》、《無生智慧》、《普作續釋》、《斷法引導》等。其弟子中獲證無上果位之人不可勝數,弘法事業宛如日光普照大地。
一覽上文的數目,不能不令人歎為觀止,真不愧為"講法最絕之人"。而在當今時代,縱然是公認的大法師所講之法也難達到其10%,何況是那些形象上的講法者呢?因此,無論如何應追循歷代高僧大德之足跡,有能力傳法之人應悉心竭力講經說法,無有能力者也應當虛心認真地聞法,總之,我們每位佛教徒都要為佛教盡心獻力,使佛法廣弘於人間。
尊者一生過著極為平凡的生活,五十八歲之前一直是自己燒茶做飯,隨身不帶任何侍者,常處卑位,不喜世間八法,平時多勸人戒殺放生,度化了無邊的苦難眾生。
尊者六十歲時,藏曆土鼠年五月十八日,他雙目直視虛空,右手契克印,左手定印向東方行進七步,口中念誦:"我是鄔金蓮花生,無生無死之佛陀,菩提心體無偏袒,沙門八果離虛名。"誦畢住立安祥圓寂,往生於銅色吉祥山刹土。
其培育了堪布根華、雲丹嘉措、洋彭塔瓦、根嘎華丹等眾多大成就者,其所著《量理寶藏論釋》、《贊戒論》等留世,為佛教作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
二000年四月一日
喇拉曲智仁波切略記(本文件缺失)
贊戒論淺釋
——智者走向解脫之教言
托噶如意寶著
堪布索達吉譯
十方刹土之中佛佛子,印藏賢哲根本傳承師,
一切本尊護法如海眾,恭敬頂禮祈禱賜吉祥。
此處當盡己慧以略語,明釋三戒律儀之要義,
如理取捨鮮明之教言。因吾劣意淺學之過失,
若有未證邪證之詞句,本尊智者師前誠懺悔。
如此先用禮贊、立誓、懺悔偈,接著今此處所講之法:即是一切諸佛之遺跡,一切善妙功德之基礎,所有二障垢染之對治,珍愛佛教及欲使閒暇人生有意義者之無上津梁——贊戒論。
此論分三:甲一、題目及造論分支——初善首義;甲二、著重讚頌二種福德與勸勉守戒——中善論義;甲三、祝願祈請造論者暫時與究竟一切所願稱心如意——尾善末義。
甲一(初善首義)分二:乙一、宣說題目;乙二、造論分支。
乙一(宣說題目)
本論雲:贊戒明辨取捨論。
釋:高度讚揚一切功德之基礎戒律如意寶,從而可使智者心目中明辨應取持戒之功德、應舍破戒之過患。這是此論所講之內容。總說命名之必要,如佛經雲:“若不取名稱,世間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諸法立異名。”分別來說也有使三種根基之人通過題目獲得不同領悟之必要。
乙二(造論分支)分四:丙一、唯有善知識方可開示斷絕暫時與究意惡行之聖道而主要贊其慈悲功德;丙二、思維利害顛倒、愚昧無知之眾生而斷除傲慢;丙三、頌揚無垢律經為本師與教法而心生歡喜;丙四、以欲學淨戒之發心宣講攝集一切善妙功德之戒律而立誓。
丙一(唯有善知識方可開示斷絕暫時與究意惡行之聖道而主要贊其慈悲功德)
本論雲:慈悲主尊一切上師知,
願速救脫非理作意途。
唉自無始熏習邪道者,
如我濁人之行心生厭。
釋:諸佛初中後一切功德之因、菩提心之根本大悲心,不是空話虛言而是從心坎深處對一切眾生猶如獨子之母,令自相續生起增上生1與決定勝2之根本的慈悲大主尊,好似善妙親友般的一切三恩德殊勝上師明知,如此我以恭敬誠信之心一緣專注祈禱。即悲心是初中後一切功德之因。如《入中論》雲:“悲性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長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如何慈悲呢?如頌雲:“猶如諸慈母,尤愛患病兒,如是諸菩薩,尤憫卑劣者。”祈禱原因何在呢?因為一切罪過的根源即是淨樂我常非理想法的真實作意3,因此祈禱願(諸佛菩薩上師)急速救護自他一切眾生擺脫顛倒劣道及欲解脫者從魔障違緣唯一之門非理作意的歧途中獲得解脫。藏文中“讓”字無實義。也就是說去除淨樂常我和祈禱獲證菩提是一種意思,如《寶性論》雲:“淨我樂常者,究竟功德果。”對於總的三有、分別的一切器世顯現,從內心深處生起厭離而發出感歎為“唉……”,如頌雲:“於凹凸器世生厭離,於諂誑有情生厭離。”如何生起厭離心呢?自己及與自己相同的眾生漂泊於以佛的慧眼也無法照見其邊際的輪回中,無始以來因無明、邪見而於層層黑暗籠罩的三有中反復薰染惡習,我和我所見的邪道者,正如略疏中所說:“惑時壽見眾生濁”,思維如我一樣的五濁惡人之行為猶如狂風暴雪般熾盛,從而自心生起厭離,所以從現在起乃至菩提果之間誠心誠意完完全全唯一依靠究竟皈依處上師。上師為殊勝福田之理如《密集續》雲:“十萬劫佛陀,當知不比師,諸劫一切佛,皆由依師成。無有上師前,成佛吾未說。”
丙二(思維利害顛倒、愚昧無知之眾生而斷除傲慢)
本論雲:具相師前已受利樂源,
如同珍寶瓔珞美飾戒,
然換如一碗豆粉驟樂,
如此嚴重愚昧誠可笑。
釋:一切經續中所宣說的具相引導者善知識的法相:別解脫中《三百論》雲:“具戒了知律儀軌,悲憫病人眷清淨,勤以法財饒益眾,如此上師當依止。”菩薩乘中《二十頌》雲:“具戒慧力上師前,應當受持菩薩戒。”密乘中《道次第論》雲:“示道具藏圓灌頂,具傳精通續事業,竅訣暖相共八種。”在這樣的堪布上師面前已受一切功德之基礎戒律的學處,之後謹慎護持則宛如精美的珍寶飾品一般。釋尊也曾說:“淨水沐浴商主子,瞻匐花鬘塗妙香,系於彼者之頭上,極其悅意倍莊嚴。如是具足淨戒者,多聞淨戒皆圓滿,具有功德諸佛子,身著袈裟更莊嚴。”《起現經》中雲:“世尊賜教言,戒為我莊嚴,塗上戒芳香,金寶之耳飾,愚者有何用?”又經中說:“如於屍頭頂,裝飾金花鬘,無戒著袈裟,見後不生信。”華哦論師也說過:“所謂離患勝莊嚴,淨戒乃為勝莊嚴,如此莊嚴無遺失,無畏無奪之莊嚴,故當護持此淨戒。”《辯答寶鬘論》中也說:“何為最勝美妙之莊嚴?即是清淨圓滿之戒律。”因此說戒律是自他一切眾生暫時利益與永久安樂的殊勝源泉。(阿羅漢)薩革拉說:“極贊財圓滿,轉生妙天界,獲等持出離,此戒果廣大。”如同珍寶瓔珞一般的精美嚴飾戒律是極為難得的,最初應恭敬受戒,得戒後本應如守護如意寶般地以正念正知不放逸護持,恭敬恒常精進守護。然而末法時期的形象僧人們卻將其(戒律)換為無有實質、容易毀滅等猶如一碗豆粉一樣具有驟時歡愉感受的境識樂觸,如此嚴重的愚昧無知者實在應感慚愧,誠實令人感到可笑。如頌雲:“某地愚牧童,無價如意寶,兌換三碗飯。”內心中對此感到十分遺憾。間接也指出如是所化對境的眾生極難調伏。樂觸無有實義之理,佛經中說:“依靠貪欲不淨行,如同羅刹食肉女,以及醜女皆能作,一切黃牛與驢馬,豕犬狐狸及駱駝,大象羊只悉亦可,智者斷除諸貪欲。依貪摧毀清淨戒,廣聞佈施苦禁行,恒時放逸增罪業,故欲解者舍女人。”又說:“貪欲無常恒受責,極其痛苦滅安樂,在家諸惡趣之因,愚者恒時依貪欲。”彌勒菩薩也說:“蓮花出淤泥,最初極悅意,後不歡喜彼,喜貪亦如是。”《四百論》雲:“犬等共同享樂行,劣慧之人何貪彼。”
丙三(頌揚無垢律經為本師與教法而心生歡喜)
本論雲:一切稀有增上定勝因,
無垢律藏之別解脫戒,
佛說此乃佛陀與佛法,
世尊悲憫此戒留人間。
釋:具有宿世善緣者在三有之中獲得一切稀有罕見的增上生人天安樂和決定勝三菩提之因戒律。佛在律藏中說:“吾之諸比丘,具清淨戒者,欲獲善趣果,如以布遮易,解脫似撩布,垂手便可得。”《教比丘經》中也說:“此戒最勝樂,此戒解脫道,此戒功德本,此戒成佛因。”又如《別解脫經》中雲:“戒為趨善趣,渡河之橋樑。趨入解脫城,戒如階梯也。”《入中論》雲:“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餘。”明確一切三有之處無有實義後,能說的無垢聖法及所說的律藏兩方面已勝過外道之別解脫戒如意寶是指明聖道的佛陀,因其為自相續所受持的學處所以它也是佛法。我們娑婆世界宛如白蓮花般的殊勝導師釋迦牟尼佛親口說此乃佛陀與佛法,如經中雲:“吾趨涅槃後,戒為汝導師,本師敬鄭重,僧眾前宣說(讚頌)。”儘管世尊的色身已趨入寂滅的法界之中,但是他悲憫一切眾生而將其事業之代表此戒律聖法延續留存於人間,乃至五千年佛法住世期圓滿之間將一直留住。導師的追隨者及欲如理如法求學戒律的補特迦羅想到如今已值教法期之時,應思維現世的一切顯現、輪回中的一切瑣事無有實義而以佛歡喜的戒律緊密護持三門,並生起如上弦月般的喜悅之情。
丙四(以欲學淨戒之發心宣講攝集一切善妙功德之戒律而立誓)
本論雲:若有欲學淨戒善緣者,
則定歡喜聞思佛教義,
以歡喜心引出妙功德,
無勤之中獲得三學德。
釋:在當今這個時代,倘若能有既不是為了在別人面前顯示莊嚴也不是希望擺脫怖畏、成辦善願,而是了知(守持淨戒)可將自己從三有的苦海度到(涅槃的)彼岸、戒如大船的道理之後,希求解脫、欲求學具有四種功德的梵淨行學處清淨戒律的善緣者,則他們一定會歡欣喜悅地聽聞、思維共同五明尤其是內明佛教因果乘教典的意義,從而可獲得遣除無明黑暗必不可缺唯一之因、三種智慧中最殊勝的聞慧以及斷除增益的思慧之明燈,以對教法強烈的歡喜心便可引發出善妙的功德,無勤之中自相續會獲得三學的功德,三學的功德前前可引出後後,後者可增上前者,三者相輔相成。其誓願越堅定歡喜心會越增上,追隨誓言如刻于石上之花紋般的高僧大德之殊勝足跡,其理如《毗奈耶經》中說:“諸比丘,若持戒則可長住禪定,若修禪定則可長住智慧,若修智慧則定會斷除貪嗔癡,自心清淨,獲得解脫。”
甲二(中善論義)分二:乙一、廣說善惡取捨之分類即讚頌一切善妙功德之基礎淨戒;乙二、勸修一切二障垢染之真實對治法。
乙一(廣說善惡取捨之分類即讚頌一切善妙功德之基礎淨戒)分三:丙一、以取捨各自分類而真實贊戒;丙二、別分持戒之方法;丙三、與之相關語結行。
丙一(以取捨各自分類而真實贊戒)分三:丁一、思維現世所生苦樂而應取捨之理;丁二、思維死時所現景象而應取捨之理;丁三、思維死後來世苦樂而應取捨之理。
丁一(思維現世所生苦樂而應取捨之理)分三:戊一、思維因難以成辦無勤而生之理;戊二、思維果集多損害而增歡喜之理;戊三、思維破戒必受世尊及眾生呵責並於追悔中死亡之理。
戊一(思維因難以成辦無勤而生之理)分二:己一、破戒者於失望之中多遭橫死之理;己二、持戒者無勤之中獲讚頌利養之理。
己一(破戒者於失望之中多遭橫死之理)
本論雲:貪著惡劣女人愚癡僕,
其心遭遇天魔求財物,
以貪漂泊大地如餓狗,
多數不成反而凍餓死。
釋:女人是極為兇惡殘暴的。(此理諸多佛經中有明說),如《月燈經》雲:“極大怖畏之繩索,乃為難忍女人索,是故諸佛皆未贊,依止貪欲及女人。此道無法證菩提,是故切莫依女子,猶如極嗔之毒蛇,一切智者捨棄彼。”《念住經》中說:“女人禍害根,毀壞現後世,若欲利已者,當舍一切女。”又經中雲:“愚者為財毀,不求解脫道,愚癡貪欲者,毀壞諸自他。”《三摩地王經》中說:“為貪諸愚者,依靠腐女身,將成劣眾生,彼墮惡趣中。”又如頌雲:“此道無法證菩提,是故切莫依女子,猶如極嗔之毒蛇,一切智者捨棄彼。”因此貪著今生來世一切禍害的唯一因惡劣女人的愚癡者已成了女人的奴隸僕人,這種低劣之人完全是由非理作意引起做出卑鄙之事,他們為了維護女人的情面、合其心意而欲求獲得財物。本來凡貪著欲妙後障礙解脫的一切違緣都屬於遭受天魔,尤其他們因心中生起謀求財物的念頭而破戒,則其心必定遭遇到欲天為主的魔王摧毀,毫無自在,因而經歷千辛萬苦、百般周折去海中取寶,以及從事放牧、墾荒、耕地、割草、伐木等在內的事務,想方沒法求得財物,心中日日夜夜分析籌畫,白天不閑、夜間不眠奔波忙碌,恒以強烈的貪心漂泊在廣闊無垠的大地上,猶如一條十分饑餓的野狗一般虛度人生。但如果無有福德,多數人不僅不能成辦財產受用及一切所願,反而自己最終在貪圖尋財中凍死、餓死。總而言之,極為多數人在慘遭惡緣、步入歧途中死亡(橫死),我們現量可見的實例不乏其數。因此盡力對諸如此類的現象生起深深的厭煩心十分重要。如頌雲:“貪緣生憂愁,貪緣生畏怖,捨棄諸貪欲,何有憂畏怖。”
己二(持戒者無勤之中獲讚頌利養之理)
本論雲:自續以法調伏持律士,
如大聖者美名遍世故,
種種財富無窮悉聚集,
未尋即獲少許不受縛。
釋:除了上面宣說的之外,具有善緣的修行者自相續的一切罪行以善法調伏,即具備駕馭、威懾之勢並且自相續如理如是受持如海三藏唯一源泉律藏的聖者高僧大德猶如明燈一般照亮了解脫道,這樣的大士雖然身居於勝解行地4,但因受持清淨戒行的加持力如同住於淨地大聖者(文殊、觀音、金剛手)三部怙主一樣,其美名聲譽必將周遍于世間或龍界、人間、天界三有一切處,調伏眾生的廣大事業充滿整個虛空界。是故,此等大士必定恒時受到天人供養、君主承侍。儘管他未希求暫時的所需用品,但以佈施及護持淨戒之功德力,大至地區、眷屬、珍寶、馬、象,小到微乎其微的用品種種財富受用應有盡有,皆無有窮乏、無有衰損、無需勤作悉聚集,輕而易舉便獲得。如《因緣品》雲:“受贊得財物,後世趨善趣,希求三安樂,智者當持戒。”又經中說:“貧者得出家,獲供脫貧窮。”華哦論師也曾說:“雖然未說亦未贊,所需受用卻漸集。又佛經雲:“縱諸在家者,指甲上耕田,吾之出家眾,生活無貧窮。”如是補特迦羅相續中不會滋生大的貪欲,因未以貪心尋求而如理如法即獲得閉關修行口糧的少許衣食,所以自相續不會受到非法之因束縛。
戊二(思維果集多損害而增歡喜之理)分二:己一、破戒不得救護、多出衰損之理;己二、持戒聖者讚歎、增上極喜之理。
己一(破戒不得救護、多出衰損之理)
本論雲:染上破戒過患無心者,
一切聖者護法亦遠離,
前有財富耗盡如水泡,
精勤無義卻日漸衰損。
釋:破戒是今生眾多衰損的根源。本來諸聖者對待一切眾生猶如慈母對兒子般慈愛悲憫、恒時垂念,但是自相續染上了破戒這一嚴重過患、不辨取捨道理、好似體內無有心的愚癡者因被嚴重破戒過患所障蔽而將於數劫中不得面見聖者尊顏,一切聖者以及繼承、護持、弘揚佛教的吉祥怙主七十尊,明辨善惡的男女相諸事業護法神亦將遠離他們,並受到遣責、不得救護。《呵責破戒經》中說:“舍利子,猶如獅子中住狐狸,轉輪王中之石女,諸天眾中之猴子,龍王中之貧窮者,具天眼者中之盲人,大鵬鳥中之水蛭5。舍利子,如是我聲聞中若住有破戒比丘,成百上千天人見後各個極不歡喜,不僅說彼魔使不可參加長淨解制之事,而且稱其為魔王唆使。彼人聽聞勝妙正等覺佛法後,若宣說于諸在家人,則會令許多對佛教無信心之鬼神、天龍、夜叉放聲大笑。並說:‘如駿馬群中住野馬,此罪孽深重、又覆又藏之比丘為何尚坐於此(僧眾的)墊上’。如此劣人以為諸眾不見不知我(之惡行),此乃自欺欺人。且看,此乃人天世間之盜匪。”《毗奈耶經》中也說:破戒有十種過患,即為導師佛陀所呵責,諸天眾稱其為盜匪等以惡名呵責,為諸持梵淨行之同參道友呵責,如理作意時也遭自己呵責,理應受依法呵責,臭名遠揚四方八隅,不能聽聞未曾聽過之法,遺忘曾聽過之法,不生地道證悟功德,於追悔莫及之中死去死後隨入惡趣。如薩革拉說:“善施為得子,與妻不淨行,比丘滾巴亦,與母猴邪淫,世尊呵責之。”又說:“男根若入于,女人三門(口、肛門、陰道)中,不可複重罪,毒蛇纏比丘。”因此,以往昔世代中所造的善業之果以前所擁有的少許財富受用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全部耗盡無餘,如同遠道客人的路糧或水泡一般瞬間便會消逝。貪求未來的受用而辛辛苦苦、百般勞作,但無論如何精勤所獲得的受用也無有實義,年復一年、月複一月,非但不會繁榮昌盛反而卻越來越貧窮,越來越饑寒交迫,日漸衰損。對此也應生起強烈厭離之心。《入中論》雲:“生物總根受用盡,其後資財不得生。”
己二(持戒聖者讚歎、增上極喜之理)
本論雲:廣聞具戒大士如寶藏,
無勤獲得世間諸眾贊,
名符其實具有善緣者,
衰老之時亦增歡喜心。
釋:廣泛聽聞深入思維、精進修持如海經藏並且相續中斷除了自性罪、佛制罪一切惡行,具有清淨戒律的殊勝大士是一切善妙功德的源泉。譬如,若打開裝滿珍品的寶藏門,則可隨心所欲擇取(珍寶)。同樣這些殊勝大士無需百般辛勤勞作便可獲得世間上以無與倫比的顯官要員、高僧大德為主諸眾的讚歎頌揚以及天人遍散鮮花稱讚供養。《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雲:“何人恒時敬信佛,彼終不會舍戒學,何者不舍戒學處,具德者贊具德者。”這種讚歎並非是表面上的無義空談吹噓,如同三界導師佛陀受到人天諸眾的讚頌一般的確名符其實。本來一般人必將要感受苦諦之根本老死痛苦,但具有廣聞博學、高深智慧、清淨戒律等賢妙功德的那些善緣者不僅不會因青春已逝、思緒紊亂、智慧淺薄而悲傷、苦惱,而且因無欺因果之緣起力到了韶華逝去、衰老年邁之時,想到即將而至的來世安樂幸福亦會更加增上歡喜之心,其歡喜心可堪比初地菩薩的歡喜。如《廣戒經》雲:“善持梵淨行,勤修聖道者,壽終得安樂,猶如脫病苦。”《別解脫經》中說:“多聞赴林中,年邁時安樂。”
戊三(思維破戒必受世尊及眾生呵責並於追悔中死亡之理)
本論雲:恒時不具淨戒年青者,
染上破戒過患佛亦責,
世間諸眾宣種種惡言,
老死之時生起大追悔。
釋:恒時被惡行所縛,不具有一切功德之本清淨戒律,自心猶如野馬般難以調伏風華正茂的年青者若沾染上破戒的過患,則一切眾生之怙主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亦了知他們已毀壞了今生與來世,並會嚴厲予以呵責,如《別解脫經》雲:“無足無法入道路,如是無戒不解脫。”又《地藏十輪經》雲:“歡喜失戒罪業者,聽聞大乘勝德後,為名利故詡大乘,如驢披著獅子皮。”經中說:“迦葉,所謂比丘者,摧毀諸煩惱,故稱真比丘;摧毀我執見、有情見、生命見、保養見、補特迦羅見、士夫見、女人見、孩童見、婦女見、故稱真比丘;以戒修身、以慧修心,無有恐懼、渡過三有河、遠離諸大種、無有壞聚見、無有怖畏、住於無畏道、故稱真比丘。迦葉,有者不具此等法,自詡為真比丘,彼等乃假相比丘,是勝解信而已,我非彼導師,彼亦非我聲聞。迦葉,多數罪孽深重比丘可毀滅我聖教,九十五種稀有見者(外道),一切邪魔不能夠毀滅我教法。又我聖教中所出現無有定解劣慧愚癡者可毀滅我教法。”又說:“我此聖教中將出現愚蠢者、貪欲者、為貪戀所縛者、非法邪見者、無有定解者、懈怠者、妄語者彼等可毀滅我教法。”又《呵責破戒經》中說:“舍利子,於身披我仙人法幢(僧衣)之破戒比丘甚至跨入經堂中一步亦不開許,何況是使用水器、坐凳等。何以故?舍利子,彼非正士乃人天世間之盜匪故;舍利子,彼非正士為世間人天諸眾應擯除之處故;舍利子,彼非正士乃世間人天諸眾之怨敵故,可稱其為罪業之友;舍利子,我開許為人天世間一切眾生傳法,舍利子,然於失戒、失行、失命、壞見之諸破戒比丘,我以手式擯除,見我亦不許,何況說於此教法中一日、一夜、一刹那共處(前來聽聞佛法)。何以故?舍利子,譬如污穢骯髒、腐爛不堪之蛇屍、狗屍、人屍臭氣熏天,天人諸眾根本不會與之共同嬉戲,且若見之便會遠離躲開。舍利子,與此相同,諸智者亦應知,若見如蛇屍般之破戒比丘,亦應遠離捨棄,不應與其一同進行吉祥長淨6、定時長淨7、解制8儀軌。何以故?如是愚蠢者長期受害、無有利益、不得安樂、恒遭痛苦,為同等者及其他人控制、墮入邪道、皆不吉祥故。彼等不恭敬具有淨戒比丘,不是沙門而自稱沙門,非持梵淨行而自稱持梵淨行,彼等可毀壞羯磨9、長淨、解制等一切事。舍利子,我此聖教中恭敬持淨戒比丘,彼等若見破戒比丘,則定遠離捨棄。何以故?舍利子,應當明知持戒比丘之缽盂、法衣等若與破戒比丘之缽盂法衣放在一處,則如摻雜毒一般。舍利子,我四種威儀(行、住、坐、臥)寧願住于佈滿蛇屍、狗屍、人屍之處。舍利子,然我與破戒比丘、失行、失命、壞見者共住一日、一夜、一刹那,甚至僅僅彈指間同住亦不歡喜。”如此世間上的諸人天眾生喜歡談論破戒的公案,散佈流言蜚語。按世俗風氣,所有的人們都會到處宣揚令敵歡喜、令親痛苦(有關破戒者)的種種惡言。如《教比丘經》雲:“不持淨戒常見者,世間一切諸眾生,內心皆不歡喜彼,且以惡語遣責之。”這些人受到種種遣責,不知不覺已到了衰老之時,他們感受劇烈老苦的同時,憶念今生所造的破戒罪過,此刻內心備受種種痛苦逼迫,最後死亡臨頭之時,一方面心中戀戀不捨財、子、妻等,但彼等也不會跟隨自己,一方面想到以所造的五種墮罪10必將墮入地獄遭受種種痛苦折磨。因此必定會生起熾燃烈火般,或如駿馬也不能趕的大追悔之心。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應精進護持淨戒。《毗奈耶經》雲:“追悔中死亡,死後墮惡趣。”此外,宣揚眾多惡語之理,如全知無垢光尊者說:“尋求寂滅解脫菩提者,最大違緣魔障狡詐女,諸眾侮辱違背聖教理,當舍禍害根源諸女人。何者雖已趨入聞思修,因遇女人從而失此法,見與未見異熟無可量,當舍禍害根源諸女人。何者雖已趨入利他行,因依女人名聲將受損,事業不成無能利有情,當舍禍害根源諸女人。雖為智者然卻遭眾譏,因失希求無法利他眾,失毀行為遭受俗人笑,當舍禍害根源諸女人。雖為肅者11然已破律儀,護法遠離眾天不歡喜,以重罪故現後受痛苦,當舍禍害根源諸女人。雖為賢者然卻增貪惑,現世迷亂任意享欲妙,惡劣影響罪垢染他人,當舍禍害根源諸女人。雖具信心出離勤修法,若遇女人今生失自在,失解脫道永漂輪回中,當舍禍害根源諸女人。雖為真實入定諸禪師,因遇女人善法皆失損,遠離神山遊蕩鬧城郊,當舍禍害根源諸女人。”
丁二(思維死時所現景象而應取捨之理)分二:戊一、持戒之功德;戊二、破戒之業感。
戊一(持戒之功德)
本論雲:無誤取捨因果持戒士,
死時勇士空行作迎接,
稱說善來趨入此善道,
往生極樂刹土增安樂。
釋:對七種或十種業因導致增上生、決定勝之果的道理斷除懷疑,生起誠信而無有謬誤、精確細緻地取捨總的分別的因果、受持淨戒的殊勝大士今生與來世都會享受安樂,當死亡來臨之時,他將出現遍滿虛空界的空行地行持明者、勇士空行眾指引道路作迎接的境界,並稱說:“善男子,善來,您所趨入的此善道是通往極樂世界或銅色吉祥山之道。”於是(具足淨戒之人)便自由自在地登上用五顏六色、絢麗多彩的優質淩羅綢緞鋪設的柔軟舒適之階梯,猶如變魔術般瞬間往生於痛苦之名亦不聞、遠離器情諸衰敗、無上善妙之極樂清淨刹土中並增上了無比安樂。不僅僅發願而在相續中盡力生起佛菩薩所讚頌的此境界至關重要。如《聖者大鼓經》中說:“帝王,汝之子猶如丟唾液般地捨棄以珍寶、耳飾、鐲釧裝飾之六萬王妃及好似仙女般婀娜多姿女子,真稀有!了知一切貪欲無有恆常,證悟好似仙女般婀娜多姿之女人猶如唾液一樣,並說:‘真稀有!一切貪欲無有恆常、穩固、持久。’後舍俗出家,於此娑婆世界成佛,佛號釋迦牟尼。大王您變成樂匝哦童子又稱世間諸眾見喜。於此世間,怙主(佛陀)顯示涅槃後佛教隱沒之時,又過八十年,您成為持慧比丘,不惜生命發掘此經。又過一百年死後往生極樂世界,爾時汝能顯示眾多廣大神變,住於八地,一身住于極樂刹土,一身化現安住於兜率天,從怙主彌勒菩薩處請問此經(《大鼓經》)。龍樹菩薩說:“我此往生極樂刹。”聖天論師也說:“去呀聖天去,光身赴淨刹。”《入行論》中說:“因昔淨善業,生居大蓮藏,芬芳極清涼,聞食妙佛語,心潤光澤生,光照白蓮啟,托出妙色身,喜成佛子前。”以及如同華雲侍者之公案那樣(因守持淨戒、發清淨心,最後直接往生佛刹)。
戊二(破戒之業感)
本論雲:未能如理取捨犯戒者,
死時恐懼猙獰獄卒說,
惡劣有情趨入此劣道,
殺叫聲中身拖鐵刺原。
釋:未能如理如法取捨並違犯一切善妙功德之本無上解脫聖道戒律之學處的這些愚昧無知、罪大惡極者到了命終死亡之時,身量相當於十三個普通人的身高,獠牙畢露、牙關緊咬、雙足發出踢踏聲等十分恐懼、面目猙獰、令人毛骨悚然的閻羅獄卒們怒衝衝、惡狠狠地說:“你和象你這樣惡劣愚癡的有情,(在人間已經)輕毀了佛陀教言、損害了佛教如意寶、不取捨因果、積累了眾多惡業,今天理應趨入如此惡劣之道中。”說完後破戒者面前即刻出現可怖的三險地12、四恐怖聲13及氣勢洶洶、煞氣騰騰“打打殺殺”的叫聲等,處於這種迷亂境界中,獄卒在其頸上套著黑索、用銅鐵手指剌入其頭中,身體被拖到遍地佈滿銅刺鐵刺的許多平原、山谷中。如此罪孽深重之人將墮入寒熱地獄中感受難以堪忍的苦痛,理應對此惡業境現生起厭離之心。《念住經》中說:“何者若以強烈貪心憶念非理女人,以邪念而邪淫,則彼死後將墮入邪道惡趣,感受無邊地獄痛苦,於彼處遭受種種危害折磨。因其以作已積集業14感召,其感受力十分強烈,即遭受以火燒身、兵器砍殺、鹽水澆燙、重病纏繞,此等所說之苦感難以想像、無法衡量、不可比喻。如是地獄有情皆由自心迷惑,乃至所造罪業未滅盡或斷盡之前,將於數十萬年中感覺燒焦之苦。從地獄中解脫後以順後受業15感召,不轉生為餓鬼傍生,而轉生於同緣份人類中。轉為人時,亦將成為貧窮者、山野者、寂靜者、畏怖者及山野者之奴僕,恒時罹患眾病。”《三摩地王經》雲:“破戒墮惡趣,多聞不能救。”《入中論》中也說:“失壞戒足諸眾生,於惡趣受佈施果。”
丁三(思維死後來世苦樂而應取捨之理)分二:戊一、總說持戒功德及破戒過患;戊二、分說黑業白業之果報。
戊一(總說持戒功德及破戒過患)分二:己一、順福德分守戒之樂果(持戒功德);己二、以貪心見女人之過患(破戒過患)。
己一(持戒功德)
本論雲:雖無出離發心所攝戒,
然以清淨善願守戒者,
將成天子圍繞諸天女,
享受圓滿五欲生極喜,
釋:本來出離心所攝的一切善根是解脫之因,菩提心所攝的一切善根是成佛之因,但是除了某些聖者高僧大德之外,未精通三藏教典、未被聖者怙主(善知識)攝受之人暫時雖然于自相續無法守持能解脫有寂二邊、徹見三有一切痛苦的出離心及願將諸眾生安置遍知佛果的發清淨菩提心所攝的善妙戒律。然而,如果以發清淨善願獲得增上生功德之心守持解脫道階梯的別解脫戒乃至僅僅現在受持齋戒16等少分戒律者,則其果報必將轉生於天界,在諸多飾品嚴飾、舒心悅意、美妙莊嚴的天宮中變成精通技藝、相貌端嚴、見而生喜、青春年少的天子,四周圍繞諸多嫵媚可愛漂亮的天女供養承侍,在自己壽量未盡之前將一直享受不可言表、安樂無比、十分圓滿的色、聲、香、味、觸五種欲妙並且生起極其喜悅之情,如《勝者智慧經》中說:“欲獲善趣當持戒。”《別解脫經》中也說:“趨入善趣者,渡河之橋樑。”又《廣戒經》雲:“雖耳未聞眼未見,持戒之人趨善趣。”但是因為這不能趨至究竟解脫之幹地,所以他們仍然需要重新入道,因此我們不應為得善趣安樂的善願守持戒律,必須以出離心、菩提心所攝持之心而受持淨戒。
己二(破戒過患)
本論雲:雖未二身接觸犯淫戒,
然以貪心眼看少女行,
恐怖閻羅用以燃燒沙,
反復塗入眼中真痛苦。
釋: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說:“你甚至不應眼看女人。”如是作了遮止,所以說雖然未以男女二個身體(二根)接觸,沒有染上(意樂等……)分支圓滿違犯淫欲根本戒的過患,然而若未以穩固的出離心緊緊護持自相續,以貪愛之心引起眼看豆蔻年華少女的身姿行為,則其異熟果報將是:面目猙獰、兇狠恐怖、行為粗暴的閻羅獄卒們氣洶洶、惡狠狠地用以火舌熾熱燃燒的銅沙鐵沙不僅僅是一次,而是在惡業眾生業力未盡之前反反復複塗入他的忍耐力極弱的眼根之中,真是痛苦難忍,以此分別的痛苦業感境現也應生起強烈的厭離心。《念住經》中說:“具戒者若以非理作意看女人,則將(以熱沙)燒其雙目。”此外布敦仁波切也說:“見女若生非理意,眼為烈焰銅水燒。”
戊二(分說黑業白業之果報)分二:己一、略示持戒、破戒之因果;己二、廣說其分類。
己一(略示持戒、破戒之因果)分二:庚一、唯以持淨戒得功德;庚二、以破戒過患墮惡趣之理。
庚一(持戒功德)
本論雲:若有何人受持清淨戒,
雖無一分聞思修功德,
死時必定往生清淨刹,
行善無欺緣起之特法。
釋:倘若有任何具有福德善緣之人自相續未被破戒罪行所染汙,如理如法地受持一切功德之本清淨戒律學處如意寶,則此人雖然無有一分其他廣聞經典、斷除增益的深思以及純熟串習法義的修行智慧等種種不同增上生、決定勝之因的功德,但是死亡降臨之時,他必定會往生極樂世界等無比清淨之刹土中。其因為:大慈大悲導師釋迦牟尼佛教法之根本即是戒律。以奉行持戒這一善法之因所生與得地菩薩同等緣份的稀有安樂之果絕對無有欺惑、無有遷變,此乃空性與緣起不相違背或無欺緣起境現之自性,是如海一切教派的無上特法,這是世尊以知處非處智力17所發出的獅吼聲。如《三摩地王經》雲:“縱然精通一切法,若以聞慢不持戒,破戒必將墮惡趣,多聞無法救護彼。”
庚二(破戒過患)
本論雲:若無淨戒守護自相續,
外表裝作廣行聞思修,
無利漂泊輪回惡趣處,
具貪愚者滿業受痛苦。
釋:若無有能夠以真實出離心所攝的清淨戒律如理如是守護自相續,斷除罪行,那麼僅僅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莊嚴,外表上裝模作樣地廣泛進行聽聞佛法、思維他過、希求詛咒降伏等觀修忿怒本尊等等增上貢高我慢、勇猛威力之事,但實際上正法與自相續已背道而馳,(如此而行)非但對成辦來世之永久之計無有任何利益反而極為有害。通常罪孽深重之人在呼吸間便會顯現今生來世各種業感的痛苦,尤其是此處所說的造大罪業者或依靠密法而造嚴重罪業的人將墮入金剛地獄或者雖未墮入金剛地獄,也會墮於惡趣深淵之中,於無數大劫中感受痛苦,最後若暫時從惡趣中獲得解脫,但因自相續無有出離心、菩提心等清淨種子,所以必將猶如水車之輪、瓶中之蜂一樣始終接連不斷地流轉於六道險地之中、漂泊於輪回惡趣之處。其因為:在他人面前進行欺詐誘騙,肆意貪執欲妙及世間八法、具有貪心、卑鄙劣行的愚癡者終生依靠正法積累嚴重罪業,他們定將以罪惡滿業18感召漂於輪回惡趣之中遭受各種各樣的痛苦。《佛藏經》中說:“舍利子,譬如閹割之人非男亦非女,破戒比丘與彼相同,非在家亦非出家,壽終後直墮地獄。”
己二(廣說其分類)分三:庚一、分說持戒往生淨土、破戒墮入地獄之理;庚二、持戒無勤得財、破戒轉生餓鬼之理;庚三、持戒天生具有芳香、破戒於不淨處轉為旁生之理。
庚一(分說持戒往生淨土、破戒墮入地獄之理)分四:辛一、總說生處;辛二、別說生處分類;辛三、生處資具等差別;辛四、以未來後世之苦樂勸生歡喜與厭離。
辛一(總說生處)分二:壬一、持戒功德;壬二、破戒過患。
壬一(持戒功德)
本論雲:具戒將生廣大蓮花中,
具足相好殊勝莊嚴身,
享用佛法無漏甘露味,
嚴飾種種珠寶真歡喜。
釋:恒時具有令佛歡喜的清淨戒律之補特迦羅,死後將往生於一由旬或聞距許具數千花瓣的廣大蓮花之中。這時受持淨戒之大士具足勝妙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極其殊勝、無比莊嚴的身體,諸人天龍等也無法堪比,如此端嚴的身相令人見而生喜。以其福德力而感享用佛語或佛法喜宴,猶如無有有漏習氣之天龍勝妙甘露美味,身上嚴飾綠玉、吠琉璃19之瓔珞、臂環等種種珠寶飾品,發出悅耳的響聲,內心中生起無漏悅意之感,真是歡喜。
壬二(破戒過患)
本論雲:嗚呼破戒燃燒大地上,
龐大柔嫩劣身倒栽行,
飲用難忍沸騰銅水液,
各種兵器砍割真痛苦。
釋:因作者對破戒者所感痛苦果報,內心中生起強烈厭離而用“嗚呼”感歎語氣詞。破戒之人將墮入地獄,倒在燃燒一肘高火焰的熊熊烈火並散發出濃濃黑煙的大地上,其身體以所積種種不善業所感,誠如《念住經》及《涅槃經》等佛經中說:“惡業眾生每一身體長達五由旬至八萬由旬。”地獄眾生每一身體此南瞻部洲也無法容納,十分龐大庸重,又極為脆弱(忍耐力極弱)。猶如即日初生的嬰兒身體一般柔嫩。投生為如此惡劣之身的有情以各自業感頭朝向下倒栽而行,如是難忍的痛苦之因是以出家人形象享用茶、稀飯等僧眾飲食。其異熟果還有:獄卒將多如海洋的滾燙鐵水銅水灌入它們口中,它們也是不由自主地飲用這些難以忍受、熾熱沸騰的鐵水銅水熔液,燃燒內臟而感受痛苦的同時也分別遭受寶劍、鋸子、短矛等各種兵器的砍割刺殺,真是痛苦不堪。以降臨頭上的此等種種痛苦業感也應生起強烈厭離之心,《俱舍大疏》雲:“誹謗淨戒者,苦行仙人者,彼等倒栽行,唯墮地獄中。”又經中說:“迦葉,有懈怠者,不持淨戒者,失壞沙門功德者,雖身著袈裟,不生恭敬之心;迦葉,有名為損害沙門色相之眾生孤獨地獄;迦葉,此孤獨地獄中,彼等身為比丘形象,衣裝燃火,頭上燃火、缽盂燃火、坐墊燃火、臥具燃火、所使用之物皆成損害,成為大火,火焰熊熊盛燃,一切沙門之色相(所見)皆成損害。何以故?如是身語意皆未清淨故,即身語意不清淨眾生便成為一切皆不清淨也。”
辛二(別說生處分類)分二:壬一、持戒功德;壬二、破戒過患。
壬一(持戒功德)
本論雲:具戒大士莊嚴無量宮,
十萬幻化天女贊供養,
與諸佛子勇士眾會中,
相互研討佛法真歡喜。
釋:具有清淨戒律的大士將往生於殊勝的清淨刹土中,于圓滿具足一切欲妙、天然珍寶組成舒心悅意的莊嚴無量宮殿中,諸佛所幻化的成千上萬天女以抑揚頓挫的各種妙音合理地讚歎他們的功德並作供養。此外,還與諸位登地佛子勇士眾會聚一堂,在集會中,不是一次而是反反復複相互研究討論深廣三乘佛法,一切地道斷證功德猶如夏季河水湧湧難抑,澎渤向上,自相續中真正地生起了無比歡喜之情。薩革拉說:“不失持戒者,恭敬於三寶,涅槃住彼前,死時將立即,轉生於天界。”
壬二(破戒過患)
本論雲:破戒童子燃燒鐵室中,
業力所現惡劣羅刹食,
恐怖獄卒猛呼打殺聲,
如此滅頭之苦有何感。
釋:無心愚昧盲目的破戒童子死後將隨業力所牽墮入號叫地獄等中,在充滿沸騰鐵水、燃燒烈火的鐵室之中,由惡業之力所感而顯現為惡劣、兇狠、殘暴的羅刹,獠牙畢露,饑不擇食地啖食吞食它們,發出匝齶聲,感受如是痛苦之同時,極為恐怖、令人畏懼的閻羅獄卒大軍兇猛地呼喊“打打、殺殺,”發出震天動地的巨大聲音,遭遇如此毀滅頭顱內臟之痛苦、恐怖,該會有何等的感受?因此我們應當思維,從今起懺悔罪業,精進修持。否則,如薩革拉所說:“若妄說神通,雖不樂受報,兵器砍頭顱。”
壬三(生處資具等差別)分二:癸一、持戒功德;癸二、破戒過患。
癸一(持戒功德)
本論雲:具戒善士如意樹園中,
僅以意念享受飲食飾,
具足受用如化樂天財,
聽聞美鳥善說悅耳歌。
釋:具有清淨戒律、堪為法器的善緣高尚大士所轉生的任何刹土都是悅意珍寶自性的環境,在金銀根、幹、枝組成並出生一切稱心如意所需之物的如意樹嚴飾、賞心悅目、見而生喜的園林中,無需以身語勤作僅僅以意識念及便可享受百味甘美飲食甘露蜜酒等,佩帶長短瓔珞等各種各樣的身體裝飾,意念後立即具足一切所欲所求的財富受用,猶如化樂自在天隨意可幻化出所需財物一般無勤中便可獲得。同時可聽聞到羽色美妙、具妙音歌喉的八哥等眾多鳥類宣說四法印等善說悅耳動聽、令人舒心悅意的歌聲。因此我們應當如尋路糧般地精勤持戒。《彌陀莊嚴刹土經》中雲:“出有壞,若我證菩提時,我佛刹住菩薩眾,遍滿金、銀、珍寶、珍珠、琉璃、海螺、碧玉、珊瑚、水晶、石精(金剛鑽石)、紅珍珠等,一切珠寶、花、香、鬘、塗香、寶沙、妙衣、寶傘、寶幢、幡、燈、歌、舞、樂音等,如其所願圓滿成辦,因造諸善根故,發心(動念)後即刻現前,若非爾,我不得現證圓滿正等菩提,不成佛。”……如此廣說了僅以憶念便可獲得一切財物資具。
癸二(破戒過患)
本論雲:破戒劣人身穿利戈上,
兇惡女人擁抱燒內臟,
烏鴉鷹鷲昆蟲食腦髓,
感受難忍苦時有何法?
釋:與上述內容相反,染上破戒過患的下劣之人將轉生於不悅意痛苦的惡趣之中,身體穿在火焰熾燃極其鋒利的三尖戈上,從肛門足掌心向上穿透,並被令人心驚膽顫、十分恐怖的兇惡女人緊緊擁抱,而且體內燃火焚燒了心肺腹等所有內臟。同時,具金剛喙的烏鴉及具銳利鐵喙的兇猛鷹鷲、昆蟲等前來食飲他們的腦髓,啄食他們的眼油,感受如此無有窮盡、難以忍受的痛苦之時有何辦法呢?思維此等痛苦應當對以前所造的罪業生起追悔之心。《念住經》雲:“邪淫轉生鐵柱山,攀爬並為女人燃。”又《智慧無量廣大珍寶經》雲:“何人行邪淫,死後墮惡趣,遭鋒利鐵刺,穿透及燒苦。”《五學處功德經》中也說:“具貪邪淫之人,現世有生之年行邪淫,死後來世墮入大號叫地獄,之後度過無灘河兩岸有八十由旬高的鐵柱山,十八指長樹枝利刺向下懸垂,十二聞距高的身上燃火,火焰向上,爬山至六十由旬,此時恒受用各種兵器相互砍殺,數千年中攀爬於樹刺上。此外,獄卒執持兵器擊打彼等,彼等一邊哭號一邊頭朝下墜落,墜落時,燃火三尖矛從其頭部穿入,從肛門穿出,感受如是痛苦,恒時哭喊號叫,並需於八十由旬鐵瓶中住一大劫,為周身佈滿餘燼之獄卒所吞食。”
辛四(以未來後世之苦樂勸生歡喜與厭離)分二:壬一、持戒功德;壬二破戒過患。
壬一(持戒功德)
本論雲:具緣淨戒大士等流果,
行善增上殊勝諸如來,
梵音讚歎右手置其頂,
授記現前成佛真歡喜。
釋:照亮解脫道、具有善緣、自相續受持清淨戒律的大士以同行等流果所感,現世也是行持善法,受持淨戒學處,其果亦越來越增上,因此具廣大威力四聖者20之主的殊勝諸佛如來也以六十種梵音讚歎賜與安慰,同時舒展由百種福德所成如象鼻般的右手置於其頭頂並予以成佛之授記:未來于某時某處現前成佛,佛號某某,所化眷屬之數等。如此獲得八地時也具足無生廣大法忍及十種自在21,真是無比歡欣喜悅,猶如獲得無上佛果一般。《一萬二千大雲經》中說:“阿難,此樂匝哦童子亦名世間諸眾見喜,於我涅槃後過四百年成為龍猛比丘廣弘我教法,最後於極淨光世界中成佛,佛號為善世出有壞圓滿正等覺慧源光如來。”
壬二(破戒過患)
本論雲:失毀戒律業重之眾生,
恒受毛骨悚然地獄苦,
人壽無法衡量解脫時,
聞到如此怖聲更憂愁。
釋:隨惡業所轉之時失毀了戒律如意寶,罪業深重之眾生,其惡業異熟果臨頭將轉生於十八地獄之中,恒時遭受令人毛骨悚然、望而生畏、嚴寒酷熱等眾多地獄之苦逼迫。獄卒們發出呼吸聲說:“以人間壽量無法衡量其解脫的時間,人間歲歲月月、朝朝夕夕、多年已逝,而未能從地獄中獲得解脫。”聽聞到諸如此類殘酷恐怖的聲音,此時地獄有情更加感到灰心絕望、極其憂愁。因此我們應當思維此理。如《入菩薩行論》中說:“然僅受彼報,苦猶不得脫,因受惡報時,複生餘多罪”。又“若遇尋常險,猶須慎防護,況墮千由旬,長劫險難處。”
己二(持戒無勤得財、破戒轉生餓鬼之理)分二:庚一、不轉餓鬼之理(持戒功德);庚二、轉生餓鬼之理(破戒過患)。
庚一(持戒功德)
本論雲:具戒大士來世生何處,
美味飲食衣飾等財物,
無勤之中自然會聚集,
瞻洲受饑苦亦不成窮。
釋:具有究竟無上安樂唯一之因清淨戒律的大士來世無論轉生於任何處境,具六種甘美妙味如神饈般香甜可口的食品以及牛奶、蜜酒、甘露等種種飲料無上的豐富飲食受用以及身上所穿、所佩的都是如美妙天衣般輕飄柔軟樂切大氅等鮮豔奪目的人天衣裳、耳飾釧鐲等輪王及報身服飾等用品之自性一切財物,在無需辛勞勤作之中自然而然便會聚集獲得。其因為:即使南瞻部洲的所有眾生遭受饑饉災荒痛苦業感,但是具有淨戒的任何人亦不會成窮因潦倒者,何況說在無有衰敗之時感受貧窮苦呢?如前所引經中說:“貧者得出家,獲供脫貧窮。”及:“縱諸在家者,指甲上耕田,吾之出家眾,生活無貧窮。”
庚二(破戒過患)
本論雲:破戒愚者恐怖餓鬼中,
身居許多兇惡閻羅眾,
具四倒識饑餓之眾生,
必受燒焦內臟無量苦。
釋:破壞決定永久大計之戒律學處的愚笨者,將轉生於令人毛骨悚然、十分恐怖恒時唯求飲食的餓鬼界中,在每一極其龐大餓鬼的身體上居住了許許多多兇狠惡毒的閻羅眾即其他眾多餓鬼,具有果樹、飲食、河水、季節、日月四種顛倒意識遭受饑餓痛苦之餓鬼眾生皆先得不到飲食,或者雖然得到也無法進入咽喉中,或者雖進入少許但到了夜晚必將感受燒焦所有內臟從口鼻之中冒出濃濃黑煙等等眾多無法衡量的痛苦,壽量長達五千年或一萬年等,因此我們從現在起嚴謹持戒至關重要。如前所引《三摩地王經》雲:“為貪諸愚者,依靠腐女身,將成劣眾生,彼墮惡趣中。”世親論師也說:“火鬘餓鬼漂雲遊,發出高高慘叫聲,有些口中燃大火,頸如針眼腹似山,恒時感受饑渴等,以致燒焦身枯萎,有些吃食嘔吐物,其餘吐物亦難得。”
庚三(持戒天生具有芳香、破戒於不淨處轉為旁生之理)分二:辛一、不轉旁生(持戒功德);辛二、轉為旁生(破戒過患)。
辛一(持戒功德)
本論雲:希求善道有緣童子者,
生生世世薰染戒妙香,
一切合成俱生之香氣,
撲鼻樂受勝過天人香。
釋:希求增上生決定勝善妙聖道,具有殊勝法緣的補特迦羅自相續中受持清淨戒律的童子者,生生世世之中身體會薰染上戒如意寶所發出的沁人心脾的妙香,由所積福德之力其果成熟於外境用品之上,一切通過配合而成的香及檀香、沉香等俱生之香氣芬芳撲鼻遍佈整個大地、四面八方,可產生的安樂感受真正已勝過天界諸天人所具有的妙香。此理如《因緣品》中所說:“花香隨風飄,根檀香亦然,戒香雖無風,芳香遍四方。”《教比丘經》雲:“不敷冰片香,當塗戒勝香。”又《般若攝頌》雲:“三界之中悅意香,不違出家戒塗香。”世親論師也說:“具無上戒香,善趣無窮盡,花鬘香不遍,塗香亦不生。”
辛二(破戒過患)分二:壬一、犯第一僧殘罪洩漏明點等破戒之真實異熟果;壬二、分說與菩薩乘相違故應斷除之理。
壬一(犯第一僧殘罪洩漏明等破戒之真實異熟果)
本論雲:失毀身精明點劣緣士,
許多世中沉溺不淨泥,
感受濃烈臭氣所逼迫,
種種昆蟲食身真痛苦。
釋:以貪心失毀庸俗身體內的精氣或精華白明點、違犯三戒學處而斷絕了善緣的劣緣士夫,不只一次而是在許許多多世代中反反復複周身完全沉溺湮沒於充滿屎尿等稠密骯髒不淨物淤泥渣滓之中,感受十分濃烈、難以忍耐的惡臭氣味薰染。一切時處為此等痛苦所逼迫折磨之同時,各種不同種類黑頭白身的成千上萬昆蟲刺食著他的身體,這種感受真是痛苦不堪。此理如《毗奈耶經》雲:“何人若於悲佛教,以輕視心稍違越,彼將為苦所束縛,如砍竹林毀芒林,此罪遭受大國王,嚴厲懲罰不可比,非理若違佛教言,轉傍生如翳樹龍。”《念住經》中說:“男人于男人行邪淫,死後墮入惡趣之眾生多轉生於地獄中受眾多痛苦,以作已積集業之力感召而生此等損害,即彼眾生墮地獄,頭髮燃火、周身燃火,為如金剛般堅硬之身所持(擁抱),似空中灑沙般將其諸支分、極支分皆粉碎,以不善業死而復活,又燃火怖畏之男人,使其生恐懼,彼見深淵墮入其內,彼住於空中,芝麻許光明亦無有,並具熾燃喙之鳥前來將其身斷為數節,解脫後又墮於地上,具熾燃嘴之狐來食之,至彼骨窮盡,複生出,解脫後諸閻羅將其置於燃火鐵罐中焚燒。乃至其作已積集之惡業未斷未盡前,於數十萬年中受焚燒、粉碎之苦。後從地獄中解脫,複以順後受業不轉生為餓鬼、傍生而轉生於同緣份人類中。若生為人,則彼以貪欲邪淫之等流果所感,毀眾妻,一妻不成,或去他人前。”又雲:“何人以邪命,稍許維生計,彼沉於糞坑,昆蟲將食之。”
壬二(分說與菩薩乘相違故應斷除之理)分二:癸一、具大悲佛子思維中有死苦而不舍明點之理;癸二、思維大密持明捷徑密道中必不可缺而應舍洩漏明點之理。
癸一(具大悲佛子思維中有死苦而不舍明點之理)
本論雲:以貪失毀身精一明點,
聚集數億弱小中陰身,
無法投生感受死亡苦,
大悲佛子為何不舍彼。
釋:若二眾生互相以強烈貪愛之心而失毀或洩漏身精一白明點,此時聚集了為苦所迫、以飲食為樂、受用貪乏、無實有身體數以億計的弱小中陰界眾生,它們為獲得身體猶如腐肉上的蒼蠅一般密佈集中於尋香胎門周圍,然而除了個別能得到身體外,其他全部無法投生而灰心絕望,以此為因,必定重新感受如死亡般的痛苦。那麼,知一切眾生為父母誠心立誓或自詡承擔眾生之苦、已發二種菩提心之士、大悲尊主諸佛之意子大菩薩以及宣講大乘經論、肩負弘法利生事業的高僧大德們為何不捨棄失毀明點彼者呢?理應捨棄。若不捨棄則如《別解脫經》中說:“損害他眾非沙門。”損害他眾,在大乘任何宗派中亦不得聞,何況得見,故應勵力精進。不損惱並饒益有情是諸菩薩之特法。洩漏失毀明點損害中陰身之理是《日月雙合續》等續部中所講內容。無垢光尊者在《勝乘寶藏論》中略說:“如網罟捕鳥一樣,父母雙運之網捕捉中陰身,成千上萬的無數中陰身猶如夏季腐肉上聚集蒼蠅一般集于父母雙運胎門口,父母感受安樂時它們不由自主地從母親陰道入胎。”有些雖未獲得實身然卻轉為其體內的寄生蟲。世親論師說:“無數極其貪著香味,微小短命之眾生貪執濃烈香味,它們死亡之時將以成熟生為寄生蟲之業轉生於寄生蟲類。”如此,多數感受死苦之外難得軀體。我們應當思維此理並謹小慎微。
癸二(思維大密持明捷徑密道中必不可缺而應舍洩漏明點之理)分七:子一、洩漏明點乃轉生金剛地獄之因故應捨棄;子二、乃證悟驗相之障礙故應捨棄;子三、思維其毀壞智慧密道蘊城即喪命之過患而捨棄;子四、頓悟方便道者需依下門助緣之理;子五、究竟解脫道不需觀待只依方便之理;子六、以意伺察雙運光明非聖道正行之理;子七、為成就者所傳之甚深耳傳故隨時隨地應保密。
子一(洩漏明點乃轉生金剛地獄之因故應捨棄)
本論雲:若有欲學捷道善緣者,
為命亦須守第五墮罪,
若毀墮入金剛地獄中,
解脫時亦絕無僅有矣。
釋:如今藏地雪域所有的男女老幼,尤其是上師僧人中無有一人未受灌頂,獲得灌頂後,灌頂之命根即是誓言,這已成了多數人的口頭禪了。此(誓言)唯一依賴于其根本明點。因此,倘若有欲求以解脫之(教言)、成熟之(灌頂)二種方式趨入並修學即生便可獲得解脫之捷道金剛乘密宗、堪為密法之法器的善緣利根者,入密乘後一切證悟驗相及悉地之根本即是明點,所以為了至關重要的無價之寶生身性命亦必須守護,絕不能失毀洩漏明點的第五條根本墮罪。《時輪金剛》雲:“ 若失明點者,犯第五墮罪。”若問未守護(此條)將如何呢?失毀誓言者必將墮入所有一般痛苦不及其百分之一的金剛地獄之中,感受炙熱之苦,壽量長達十億劫。《照明續》雲:“失毀根本罪,不勤求複者,墮金剛地獄,諸普通地獄,苦合不及彼,十萬分之一,千佛之光芒,菩薩諸事業,恒作亦無利,十億劫之中,彼不得解脫。世間若毀滅,彈指間遷餘(轉他世),故法極謹慎。”此處對下劣者(指漫長之時)用否定詞說無解脫。然而,因有為法皆無常之故最後終究有解脫之時,但亦是絕無僅有矣,思維此理後具智慧者不應犯失毀誓言之罪。
子二(乃證悟驗相之障礙故應捨棄)
本論雲:若失所依甘露月明點,
則失能依雙運智慧故,
障礙證悟產生眾罪業,
金剛持眾亦應捨棄彼。
釋:倘若失毀了雙運智慧之唯一殊勝所依甘露本體皎月明分自性的菩提心明點,則如無器之水一般,必定失毀能依現證法界雙運智慧。是故,眾多經論注疏中一致宣說洩漏明點定會障礙證悟頂乘無倒之密意,或是成為最大的魔障違緣,從而產生眾多難以堪忍的嚴重罪業。因此,已經精通此等之理並受持學處、圓滿諸功德的具三金剛上師22持明眾亦應捨棄洩漏明點而應守持彼者。此理又如《空行心滴》中說:“自然覺性之所依乃四大之身,身之所依為風脈明點,風脈者亦攝於因之明點中,因之明點乃四大之精華,亦即覺性之所依,是無別而住,四大各具功用故平等而住或增長時,身體無恙,獲諸圓滿功德,四大若以他緣紊亂則其功用不平衡,則相互影響致四大不調,而現各種疾病及違緣,失毀五大而死亡者,障礙修行,不能趨入無漏寂滅,故不失因之明點至關重要。此明點乃四大之精華,故若不失而增,則諸悉地由此而生,輪涅諸苦樂亦依其作用而現,故此不失而增乃要訣也。”
子三(思維其毀壞智慧密道蘊城即喪命之過患而捨棄)
本論雲:精進修持智慧密道時,
若失細微明點芝麻許,
則毀眾多身界空行城,
並其喪命具有極大罪。
釋:一般來說,(失毀明點)不僅與共同密乘道相違,尤其是精進修持第二秘密灌頂,第三智慧灌頂道之精華在自身方便的基礎上修持上門解脫道、下門密道之時,不用說常常反復洩漏明點等,甚至若失毀細微明點如芝麻許之量,其墮罪則摧毀了眾多自身金剛蘊城風脈明點之自性三身或身語意之性蘊界。此乃一切功德之源,即(清淨脈)勇士(清淨風)勇母等。總之,自身本為勇士空行之壇城,所以說失毀芝麻許明點,盡其數量將毀滅百萬勇士空行城,並且與其真正喪失性命一樣具有不可言說的極大罪過,甚至在夢中也不能失毀,因明點是密宗誓言之自性,所以應當捨棄(洩漏明點)。世俗之身體乃是佛之壇城,如《明界續》雲:“本基中現迷亂力,總攝四大之壇城,風脈精華無二中,如來種子字而住,五輪佛父佛母相,三脈乃為三身性,外即五蘊之身體,內即五毒煩惱性,密即五身之自性,極密乃為五智慧。外即五大種自性,內即五大佛母性,密即五部空行也,極密乃為五妙慧。外即五輪之本性,內即五種明點性,密即五種文字也,極密乃五部空行。一切脈界乃勇士,空行佛父佛母刹,此身真正佛壇城。”又《明燈論》雲:“本淨智慧力,現五大外境,攝執五大光,未解執著彼。五大精華身,相輔而生成,血肉脈明點,文字身智慧,外即五大種,內真五佛母,密即五空行。外即五輪性,內乃五明點,密即五文字,極密五空行。外即五蘊身,內即五毒惑,密即五身也,極密五智慧。故舍明點者,徹失密乘戒,十萬劫之中,感受地獄苦。”
故說自身於如來壇城中本來任運自成,諸脈界明點乃真佛勇士空行,若失芝麻百分之一許因之明點,則十萬空行將悲哀痛哭;若未失則受出世間諸聖者之相助。持明者虹藏大師的伏藏品中也說:“若失明點精華肆意行貪欲,彼乃空行勇士命根故失聲痛哭,乃為誓言之根本故失三戒,乃身之精華故容顏光澤漸衰退,乃命之精髓故每失一次其壽便減七日,是故不失明點極為重要。”因此應當小心謹慎。
子四(頓悟方便道者需依下門助緣之理)
本論雲:何時通達實相大淨等,
具足無念無漏之戒律,
五輪之風明點自在時,
尚需解開脈結之助緣。
釋:何時共同地道功德已趨於究竟,正法完全融入自相續,大密乘正見密要正行修法無有錯謬地現前,已如理如是無誤地通達了本體實相三清淨四平等無二無別的大淨等實相,一切現有諸法顯現為大樂,並且斷除了包括細微在內執著庸俗之相的一切分別念,真正具足了無分別念、明點無有洩漏甚深圓滿次第之戒律,能取所取二脈(精脈、血脈)之風全部進入中脈智慧法界中後,頂、喉、心、臍、密處五輪中一切所行之風全部變成智慧風。因為風所行之處即是明點所到之處,所以與此同時明點也獲得自在。總而言之,證悟平等之見、具足有相自身方便、風脈明點獲得自在之時,尚且需要遣除解開微細脈結之障礙,增上證悟境界,所以要依止具足法相之業手印(空行母)作助緣。依此道而修行之特法(力)所證悟的無漏明點之智慧能斷除輪回之根本、摧毀庸俗貪欲之魔、增上大樂智慧等,如是具外現功德的瑜伽士無有白髮及皺紋,身精如淨水般等已獲得如此成就及道功德者理所當然必須依止業手印。《威猛根本續》雲:“得稀有大樂,獲殊勝菩提,與女雙運外,餘處皆非有,一切幻化中,女幻最應贊。”否則,如蓮花大士曾說:“最初入道時,無論為何顛倒識所牽皆是障礙。尤其對男人而言女人為大魔,對女人而言男人為大魔,男女共同之大魔乃衣食也。”佛母(益西措嘉)請問蓮師:“業手印不是修道中不可缺少之助緣耶?”蓮師說:“真正起到助于修道作用之業手印比黃金還珍貴難得,你們女人罪孽深重,崇拜煙花浪子,注重感情(不觀淨心),積資供養煙花浪子,忍耐丈夫(不修忍辱),憐愛自子(對眾生不起悲心),對聖法生厭煩,(不修本尊)恒修貪心,以淫語勾引男人,不禮本尊而以手式約男人,不轉塔而游自樂之地,於貪境發精進,迷亂自下身洩漏,貪愛交媾,以貪心回報恩德,講諸多淫語,若可則令犬亦行不淨,無悔之永久願望便是不淨行,今令選擇成佛或一次不淨行,然女選不淨行,口是心非,口口聲聲說有敬信,極其吝嗇,爭風吃醋(嫉妒心強)無有信心,不行佈施,邪見疑心重,智慧悲心弱,虛榮慢心強,無恭敬心,精進弱小,擅長邪行,詭計多端,無清淨心,無堅定心,不守誓言,不侍上師,依其不助上進反而如鐵鉤般托向後退,不起安樂作用反成貪嗔、痛苦、厭煩之因,本想依其得解脫反成增長嫉妒煩惱之因,本想增上明點反而染上層層冒瀆晦氣23。不如理守護誓言之女人乃修法之魔緣。”我們應了知如此所說之理。
子五(究竟解脫道不需觀待只依方便之理)
本論雲:自現覺性薩垛事業者,
無貪不變法性大樂源,
清淨分別喻義光明智,
捷徑密宗善巧稀有道。
釋:此前譯(寧瑪派)(論典)中未說不依靠下門道不能圓滿密乘捷徑。其因為:證悟實相自然本智自現實諦無二無別、殊勝大法身自性之覺性智慧,是真正現見了具有穩、攝、悟三相的空樂金剛薩垛之本面。如此覺性中四種事業任運自成故,此道成了一切共同殊勝事業的唯一作者,所以不觀待種種事業之儀軌,證悟了內心所現一切之自性即是無有被貪執能取所取染汙的不變法性之本體,大樂智慧之究竟源泉,因此不需依靠業印。總之,無論修持方便道還是解脫道,清淨粗大分別念加行道的喻光明及根除細微分別念後現見赤裸法性本體的義光明,若是具足如此喻義光明智慧的善緣者,則即生便可獲得下乘道宗派未宣說的雙運身果位,這是捷徑金剛密宗具善巧方便密行稀有特法之道。然而,真正獲得此精華義者卻極其罕見。四種事業即如《火施根本續》雲:“覺性乃諸佛,一切獲自在(四事業),故當主修此(覺性)。”又《智慧明點續》中說:“息滅內外苦(息業),增上二善聚(增業),懷柔四所攝(懷業),摧毀二猛魔(誅業)。
子六(以意伺察雙運光明非聖道正行之理)
本論雲:貪執自淨雙運義光明,
非為作意聖道之正行,
解開脈結等德若無有,
空樂覺受模糊乃伺察。
釋:猶如老者看孩童行為一般貪執所現諸覺受的一切賢劣能取所取,於無基離根的本地中自然清淨,法界覺性雙運之本體勝義諦法性之密意光明離戲之實相,即顯密因果乘共稱的無上精華並非為以作意改造後獲得自詡為實相及法性的細微苦性境界,而是三聖者正道之正行。這種境界已解開了中、精、血脈中包括細微脈在內的二十一脈結,應當獲得現見不變大樂本面等上述諸道相功德之究竟實相,倘若無有此等成就則暫時的空樂覺受只是風心偶爾模模糊糊的顯現,是恍恍惚惚的狀態,不可認為是究竟之見。這種狀態乃是伺察意執著有相之自性,屬於集諦輪回分之法,所以應當完全捨棄。恩紮布德在《成智論》中說:“未見身皮筒24,與實皮火筒,彼等之差別,見性之瑜伽,能超皮火筒。”又“二根所生樂,劣士說真如,勝佛未宣說,彼為真大樂。大樂非無常,大樂乃恒常,(若彼為大樂),搔癢腋樂受,為何非大樂。”
總而言之,此論初中後所講的唯一內容即是應守護的心寶,不能犯他勝罪、僧殘罪,不能洩漏明點。本來象我這般淺薄之人不應向其他廣聞博學、清淨戒律、智慧深邃的成就者們宣說勸誡,但這是末法時期之標幟。如今也有許多全心全意依賴于我的僧人,我百般鄭重祈求你們應嚴謹護持身之威儀,不要洩漏菩提心明點。
子七(為成就者所傳之甚深耳傳故隨時隨地應保密)
本論雲:吾雖無有證悟頂乘智,
成就師前聆聽勝密法,
縱知辨法非法之密要,
洩露教言因故不欲說。
釋:上師法王(本論作者)十分謙遜地說:“吾自己雖然無有證悟頂乘阿底約嘎無誤密意、本體實相的廣大智慧,但卻於諸位大成就智者具有法相的諸上師面前聆聽了共同的無上密法,尤其是《光明心滴論》及竅訣等所有殊勝密法並且全部精通,縱然了知辨別清淨正法與具非邪法大密金剛乘的六邊25、四理26之教理以及光明大圓滿的了知、領受、證悟等分類之一切密要。然而,不可對非法器者洩露猶如空行心血般的耳傳之甚深教言原因之故,不欲公開宣說此理。《誓言照明續》雲:“密法並非有過失,為利眾生故保密,能密悉地不消失,故說種種表示法。”
癸二(勸修一切二障垢染之真實對治法,能持之方便)分二:子一、略說此濁世中揭露自過;子二、法融入心之理。
子一(略說此濁世中揭露自過)
本論雲:嗚呼我與如我濁眾生,
誠心向法少如晝星故,
不作無聊當行利他眾,
反復內觀察審極重要。
釋:作者因對末法時期唯求世間八法的形象出家人生起厭煩之心而發出“嗚呼”之感歎。當今時代我與如我一樣剛強難化的濁世劣緣眾生,由於未被諸上師攝受,往昔所積之惡緣,從心坎深處誠心誠意希求後世解脫、嚮往正法之人極為稀少,如同白晝之星一般,又因外境善於蠱惑人心,自己又智慧淺薄、無有主見,分別念很容易被誘惑,是故希望大家不要依靠種種外緣作一些無聊之事,而應當如噶當派前輩之傳記中所說的那樣,一心一意無私地行持利益他眾之事業。反反復複內觀自心,詳察細審,使正法真正融入自相續,這是極為重要的。誠如阿底峽尊者所說:“如今五濁之惡世,非為裝模作樣時,乃為策勵精進時;非為尋求高位時,乃為置於卑位時;非為攝受眷僕時,乃為依止靜處時;非為調化弟子時,乃為調伏自心時;非為隨持詞句時,乃為思維意義時;非為到處遊逛時,乃為安住一處時。”持明無畏洲大師也說:“如法行者少如白晝星,切莫廣傳空行之寶法。”
子二(勸修一切二障垢染之真實對治法廣說彼理)分七:醜一、思維希求表面名譽而過患;醜二、思維誠信無欺因果道理之功德與不信之過患而理應守持;醜三、思維堅定持戒誓言之功德;醜四、遣除違緣障礙之方便恒時恭敬上師;醜五、思維經說僅持形象之功德而守戒之理;醜六、思維未法五百年守少分戒之利益應持戒之理;醜七、思維諸眾應贊應敬之利益而持戒之理。
醜一(思維希求表面名譽之過患)
本論雲:內心唯求今生之美名,
外表雖現善妙乃希疑。
釋:濁世的這些眾生內心中唯一希求今生之美名等世間八法,為了引誘欺誑而在他人面前裝得十分莊嚴如法,他們外表雖然顯現得極為善妙,實際上乃是有依此希求名聞利養、受到讚歎,疑慮得不到名聞利養、遭到呵責等之根源或心態,所以無有任何實義。《三摩地王經》雲:“長期妄語非梵行,恒時求利墮惡趣,身著梵淨行勝幢(法衣),破戒彼者說非法,內心貪執財糧食,坐騎黃牛及馬車,無有慎持學處者,彼等為何剃發須。”世親論師也說:“雖以種種裝束行,若無戒律行苦因。”
醜二(思維誠信無欺因果道理之功德與不信之過患而理應守持)
本論雲:雖與美女朝夕共相處,
若思無欺因果不束縛,
否則外相雖裝守持戒,
然被時境外緣所轉變。
釋:雖然外表的行為下劣,與心愛的伴侶年青美麗的女人朝夕共同相處,形影不離,但是如果遇到正法則必定能捨棄。倘若反復觀察思維佛經論典注疏中所宣說的百劫不毀之無欺善惡因果甚至細微之分類亦不虛耗之道理,最後絕對不會受到女人的束縛,如同難陀的傳記一樣。否則暫時外表形相上雖然裝模作樣地守持救怖或善願的個別戒律,然而時時刻刻中不由自主地被暫時外境非法違緣所誘惑轉變,為魔所使,這是佛法未融入自心之標幟。其理如《教比丘經》中說:“譬如善妙樹,長期生樹枝,彼人長持相,恒時增罪惡,增上諸罪業。”又雲:“不住諸學處,而披佛幢者,不如破戒後,立即還俗好。”
醜三(思維堅定持戒誓言之功德)
本論雲:故當再三思維來世業,
堅定誓言不為外緣害。
釋:是故,不僅僅是空言虛談,而應當從內心深處不只一次而是再三思維成辦來世自他之永久大業,如果能夠如此堅定誓言不舍學處,則無論如何不會為惡緣、女人、惡友等暫時的外緣所損害。如《入行論》雲:“行持若如斯,縱住惡人群,抑處女人窩,勤律終不退。”
醜四(遣除違緣障礙之方便恒時恭敬上師)
本論雲:然亦會遭惡魔之危害,
恒以恭敬清淨之信心,
猛厲祈禱上師蓮花生,
決定不為違緣所轉變。
釋:本來誓言堅定、智慧廣大之人不會被魔控制,然而末法時期的眾生猶如秤桿一般極易轉變,因此亦會遭到恒時障礙修道的兇惡魔王波旬及其眷屬之危害。最殊勝的對治即是並非時緊時鬆偶爾性而是恒常以我意唯您知的至誠恭敬清淨之信心,專心致志、表裏如一地猛厲祈禱:諸佛智悲力之總集、(語金剛之寶生部)語言之本體、現為金剛阿闍黎形相之上師蓮花生大士明知。如此自己無論遇到多大違緣,決定不為違緣所轉變。如頌雲:“身語意皆依止我,蓮生不欺諸君臣。”又說:“終生修上師,彼人命終時,融入我心間。”
醜五(思維經說僅持形象之功德而守戒之理)
本論雲:若于殊勝佛法起信心,
僅剃頭發披紅黃僧衣,
果報今來善因得增長,
經說種種善聚妙功德。
釋:倘若對於引導我們趨至解脫幹地的殊勝稀有佛陀之教法,生起堅定不退的誠摯信心,由此乃至僅僅捨棄在家相剃掉頭發鬍鬚,身披紅黃色補釘在內的僧衣,其果報今生中不會遭受非人猛象等損害,因僅身披僧衣也能清淨當天所享用信財亡財的罪障及償清宿債等緣故,來世善法安樂之種子即因得以越來越增長,佛在經中宣說了種種善聚勝妙功德。如《地藏十輪經》中說:“往昔一人被國王判死刑扔于屍陀林中,諸羅刹女見其頸帶袈裟布片後敬禮道:“汝且安然無恙住,吾等不會加害汝,見汝剃發披法衣,吾等亦將隨念佛。”也有令猛象殺某人,見其身著紅法衣,大象恭敬禮其足的公案。此外,如頌雲:“猛者最畏懼,見人著袈裟,非天趨地下。”又《花鬘論》雲:“身上披著袈裟者,宛如升起璀璨日,極為殊勝倍莊嚴,三十三天如意樹,樹葉可滿一切願,脫落枯葉換新葉,如是為除諸罪業,近圓戒律亦複然。”《地藏經》雲:“身著仙人之勝幢,一切智者極讚頌,何人於彼作供養,決定解脫三有縛。”
醜六(思維未法五百年守少分戒之利益應持戒之理)
本論雲:往昔受持如海圓滿戒,
濁世一日受持一分戒,
佛說此德較前更殊勝,
欲善之人為何不勤戒。
釋:往昔在興盛圓滿前劫時眾生煩惱薄弱、諸根調柔、不放逸之時受持如海圓滿佛教之戒律學處,于鬥爭時此末法五百年五濁惡世中僅僅一日受持一分戒律。佛陀在諸(經、律)藏中宣說此功德較前者更為殊勝,欲求善妙解脫道的智者之眾人自相續為何不奮不顧身精勤受持戒律如意寶,理應受持。《三摩地王經》雲:“不可思議劫之中,供養數俱胝佛者,不如正法極衰敗,善逝聖教毀滅時,一日守戒福德勝。”
醜七(思維諸眾應贊應敬之利益而持戒之理)
本論雲:具戒之士足下踐踏塵,
梵天帝釋為供亦頂戴,
有智之士為何不應令,
美名飛幡飄揚三有界。
釋:若具有清淨戒律之士其足下所踐踏的微塵,則總的世間君主及分別之梵天帝釋等天眾為了將其作為供養之對境亦以頭頂戴,如理了知善惡取捨的有智慧之士為何不應當令具有圓滿戒律大士的美名之潔白飛幡飄揚於天上、地上、地下三有界。如此極為應理,西日訥瑪嘎(華智仁波切)說:“何人足趾所踐塵,三界吉祥誠稀有。”
丙三(與之相關語結文)分四:丁一、無有修持無垢佛法者故欲求自利之理;丁二、然而教誡善緣所化者之理;丁三、以惡劣習氣所致難以守持聖者歡喜之淨戒之理;乙四、發願生生世世中持大聖者之行為淨戒。
丁一(無有修持無垢佛法者故欲求自利之理)
本論雲:嗚呼多數如我隨魔轉,
佛法作證雖說善妙法,
不喜視敵於此生厭離,
故我歡喜獨自居靜處。
釋:因再次生起厭煩之心而發出歎息“嗚呼”,我與大多數如我相同的眾生隨著惡魔及惡友而轉。因此,我以佛所說無有謬誤垢染的正法作為證明雖然以教證理證竅訣即三周遍量27宣說了一切善妙經論清淨本性的正法,可是有些無心愚癡熾盛的人不僅不歡喜聽聞而且生起極大嗔恨之心並視若怨敵一般,於此令人痛心的情景生起厭離之心,是故我希望不與任何人交往,不需要考慮敬上護下,憂心勞身而十分歡喜獨自一人居住過的在瑣事鮮少的寂靜之處。《呵責破戒經》中說:“破戒比丘具十憂愁之苦,不享佛法美味,聽聞深法不願趣入,於深法不生勝解心,若聞無緣空性、無相、無願法門,則生恐怖、畏懼、極畏懼之心,不解如來密意,於說法比丘生嗔,不願見說法比丘。何為十過?舍利子,破戒比丘,於和合僧眾,心不喜樂,何以故?想比丘僧眾和合作長淨儀式之力可毀我之故,見已過後,常為疑惑之苦所迫並於具戒比丘亦生損惱心;舍利子,此乃破戒比 丘第一過也。……”如此共說了十種過失。
丁二(然而教誡善緣所化者之理)
本論雲:然而如心慈愛二軌友,
為守誓言勸我說破戒,
過患以及持戒之功德,
是故隨意略言寫此理。
釋:雖然希望捨棄九種事28但因不舍堪為法器的有緣弟子是菩薩之特點,所以此處用轉折詞“然而”。殊勝意子之主猶如心臟、眼目、性命般慈愛並具足世、出世二軌之圓滿正士相的道友說:“為了‘我’不偏守護一切清淨三學之誓言(請造此論)”。但他(勸者)只是為了後代所化眾生守護誓言而說此語,實際上他與往昔印藏出世的聖者高僧大德無二無別,誓言也如同刻在石上的花紋一般,所以不可能捨棄誓言。然他勸請我造論時說:“您應當造一部宣說破戒者今生來世感受痛苦不樂意等過患,以及讚歎自相續如理如是受持殊勝戒律、學處者,可將自他二利自然而成之功德的論典。”是此緣故,作者心中自然所顯現,內容雖然極廣,但卻捨棄了戲論之言詞而隨意以金剛歌形式的簡略言詞撰寫了此等道理。造論乃是聖者之行為。如頌雲:“智者不應多許諾,倘若親口應允後,則如石上刻花紋,死亦不會有轉變。”匝那貢瑪阿闍黎也說:“智者三種事業中,講辯二者不一定,是故造論不可迷。”
丁三(以惡劣習氣所致難以守持聖者歡喜之淨戒之理)
本論雲:然如我等往昔業所感,
縱未違犯圓支根本罪,
未守令聖歡喜之淨戒,
放逸貪心生世之惡習。
釋:為他人宣講教言是極為困難的,其原因如上所說。儘管不應失毀學處而必須守持,然而(這種法器極為難得),因為隱藏功德是智者的行為,所以作者以謙虛語說:“我及如我一樣的此等眾生,由於往昔所積的福德善業所感而獲得了如今的善妙人身,縱然未曾違犯過圓滿具足基、意樂、加行、究竟墮罪支分的根本墮罪,但是卻也未曾守護過令無勤中能謹護根門的聖者所歡喜之清淨戒律。未能做到其原因何在呢?不具有謹慎精勤取捨的不放逸而是放逸無度,貪著五欲外境之心放蕩不羈,這是不可勝數的生生世世之長久惡劣習氣薰染之力(串習力)所致。間接也教誡後學者:淨除往昔所積習氣至關重要。佛陀歡喜之戒如經中所說:“知佛法僧後,生起誠信心,獲聖喜戒律。”《寶性論》雲:“欲證無上菩提智者數劫中,身語意無勤作而持無垢戒。”又《俱舍論》雲:“若現見三諦,於戒法生信。”
丁四(發願生生世世中持大聖者之行為淨戒)
本論雲:嗚呼佛法珍寶善聚本,
圓滿淨戒大聖之行為,
福德者得淨戒如意寶,
發願生生世世守淨戒。
釋:末法時期的眾生不能辨別黃金與牛糞之勝劣,對於與此相同不辨輪涅之功過(功德與過患)之人生起哀傷之情而發出感慨“嗚呼”。濁世眾生之導師釋迦牟尼佛之教法與證法中,猶如價值連城的如意珍寶般的是有寂一切善妙聚集之唯一根本圓滿佛法取捨的戒律。唯有獲得見道時才能具備不染細微過患清淨無漏的戒律,也是大聖者之行為。只有許多世代中積累廣大福德者方能自然獲得任運自成一切所需、滿足一切所願之別解脫、菩薩、密乘三種清淨戒律如意寶。所以我們應當不只一次,而是反反復復發願從今起乃至未得菩提之間,生生世世中不投生於過富或過貧之家,而生於中等之家並獲得守持不染細微過患垢塵之清淨戒律具八閒暇十圓滿之人身。一切經論中皆宣說盡力發願持戒極為重要並說眾多願詞。如頌雲:“具足無垢戒,受持清淨戒,持無慢心戒,願戒度圓滿。”又“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七童女傳記經》中說:“剃發出家後,身披糞掃衣,前往寂靜處,何時如是行,唯視一木軛,手持土缽盂,無親一戶戶,何時行乞食。”
乙二(勸修對治障)分二:丙一、修禪定之諸因;丙二、觀修正行。
丙一(修禪定之諸因)分二:丁一、主要思維靜處功德而捨棄俗世;丁二、思維閒暇人身難得易滅故舍分別念。
丁一(主要思維靜處功德而捨棄俗世)分二:戊一、總說靜處功德;戊二、分說功德殊勝。
戊一(總說靜處功德)
本論雲:阿吙請聽忠誠可愛友,
上有無人寂靜之神山,
前輩祖師大德修習處,
嚮往獨自喜處常修行。
釋:因對如海學處之源泉寂靜之處生起極大歡喜心故用語氣詞“阿吙”舒發此喜悅之情。請諸位不雜器垢而諦聽,外即乃至未證菩提之間永不分離所行稱為忠誠,內即一同獲得佛果故稱可愛,密即諸佛之密意界中無有高低前後所行事業一味平等故稱道友,用以三種呼喚詞。我們應該離開難以擺脫恐怖、悲慘之輪回的大小家庭而前往上方,那裏有唯以鳥獸為伴、無有世人、外離憒鬧、內離分別念稱為寂靜之神山處,即岩洞、空谷森林等自然會令人生起厭離心之妙境,也是我等之嚮導、怙主前輩祖師佛、佛子持明上師高僧大德們居住修習之處,諸上師空行也作過加持。在此地容易生起證悟驗相功德,也迅速可得前輩傳承上師之加持,不為失戒障礙及爭論之陰霾所遮染。因此神山能加持補特迦羅相續,可撐起專心修行之勝幢、無有邊地外道之危害。如果聽到有如此善妙靜處則定會十分嚮往,並發願:拋棄追求伴侶、尋找飲食、護持親友、積守受用、建築房屋等一切巨細瑣事,唯行後世永久大計,遠離消遣欲妙之外緣對境,猶如少女的手鐲一般獨自一人悠閒自在於無有熱鬧可看的空穀中、賞心悅目的歡喜處,恒常護持自然本智無改之實相,深入思維、精進修行法義。如經中雲:“眾人成諍論,二人將閒聊,如少女手鐲,獨自住靜處。”又《月燈經》雲:“捨棄歡喜之城邑,恒時依止靜林中,猶如犀牛常獨處,不久將獲勝禪定。”
戊二(分說功德殊勝)
本論雲:此處無諸惡人之騷擾,
何況強烈貪嗔之劣境,
禪定自增勝境森林中,
發願何時能住此靜處。
釋:在此寂靜之處根本無有行為下劣進行搶劫偷盜、違法亂紀、製造噪音等事的諸惡人來來往往攀談閒聊之騷擾,更何況說怨敵、女人等惡緣強烈貪嗔之劣境呢?雖然在此處開始可能會生起諸多分別念,但無論如何也只是猶如船上烏鴉29飛起一般,因無有散亂的違緣,所以緣等持的禪定自然而然會日日增上。在這殊勝悅意的環境森林中,白天無人往來,夜晚無有怨敵的伺機損惱。我應發願:義無反顧地拋棄家庭、未來生計等。何時能夠安住於如此寂靜之處,該多好啊!如《入行論》雲:“林中鳥獸樹,不出刺耳聲,伴彼心常樂,何時共安居?”
丁二(思維閒暇人身難得易滅故舍分別念)
本論雲:雖獲暇滿難得珍寶身,
刹那無常死主來迎接,
當斷種種散亂財束縛,
何時住於悅意寂靜處。
釋:雖然已獲得了八閒暇十圓滿,思維因、喻、數都表明極為難得勝過天人的珍寶人身,又有“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此身造惡便是輪回錨”之說。但是,總的來說一切有為法之自性皆是無常,尤其是人生壽命空而無實,猶如閃電及陡坡之水流一般最終刹那也難以住留,都是無有恆常毀滅之法,所以保養身體無有任何實義。不久猛厲毀滅之緣死主閻羅王於呼吸間便前來迎接你,應當通過反反復複思維,以四種厭世修心等對治力斷除魔障惡友等種種外緣及散亂自性的財富受用等束縛之繩,發願何時能夠住於悠然自得、舒心悅意的寂靜神山、空穀岩洞處該多好啊!如是死亡之理,如《無常語》中說:“如斷源水池,無增唯減少,眾亦入死道、誰信驟然壽?”又《解憂書》雲:“地上或天間,有生然不死,此事汝豈見?豈聞或生疑?”《入行論》亦雲:“乃至未趨於,四人掮吾體,當赴靜林中。”
丙二(觀修正行)分三:丁一、生起一切解脫道之首出離心;丁二、對佛子共同之聖道菩提心生起歡喜;丁三、宣說修持捷徑果乘密道之理。
丁一(生起一切解脫道之首出離心)
本論雲:世間散漫顯現暫時樂,
黑白因果乃為無欺理,
見此三有六城皆痛苦,
何時能生無偽出離心。
釋:思維親友、房屋、經商、飲食等瑣事世間中瞬間的歡樂都是散漫放逸的顯現,幼稚無知的凡夫心前一切暫時的安樂只是刹那存在而已,若享受則如食毒一般,了知此理後不應貪執。後世所受的苦樂依靠何者產生呢?即十不善黑業、十善白業。總的、分別的因果規律乃為無欺因果之道理,甚至也包括世人共同承認的正見。所有眾生皆造惡業則定會感受痛苦,見到此三有六道城中無論生於何處皆是痛苦,但願何時能夠在自相續中生起無偽清淨的出離心。《三摩地王經》雲:“誰舍猶如火炭坑,亦棄所愛子與妻,以恐怖心而出家,不難獲得勝菩提。”又雲:“何人數俱胝劫中,承侍恒河沙數佛,不如生起出離心,真正出家更殊勝。”大持明者班瑪班紮說:“見由無明業惑所產生,三界猶如熾燃之火坑,以出離心持一解脫戒,功德之本乃第一要道。”
丁二(對佛子共同之聖道菩提心生起歡喜)分二:戊一、聯繫因果竅訣圓滿意樂加行之真實發心;戊二、
圓滿前行修心及共同修學二資學處。
戊一(聯繫因果竅訣圓滿意樂加行之真實發心)
本論雲:無始以恩養育諸有情,
皆為大慈大悲之對境,
意行圓滿珍寶菩提心,
其以恒敬生心真歡喜。
釋:遍知佛亦無法照見、無法授記之對境,無始以來不只一次而是反復以大恩養育我們、遍滿虛空界的諸有情於多生累劫中當慈母時,好的飲食先給我吃,好的衣服先給我穿,極為慈愛、備加關懷。他們皆為欲其具足安樂大慈心及願其遠離痛苦的大悲心之利樂對境。修習(四無量)未圓滿之前一直作為所緣境。發殊勝菩提心、行二利之意樂與行六度之加行圓滿的佛子是佛教之中流砥柱。總之,如理趨入願行學處的任何菩薩都是不觀待其他乘便可獲得佛的一切功德,因此稱為珍寶菩提心,其以通過不斷修學的恒常性精進及猛厲發心的恭敬性精進,則使自相續中所生起的菩提心增上,對此內心中真是歡喜不已。當捨棄劣心之理,如《聖者如幻等持經》雲:“為利諸眾生,若發菩提心,將供養具足,三十二相佛。”又“菩提心如何,佛說妙法中,無更勝供養,亦無更勝德。”
戊二(圓滿前行修心及共同修學二資學處)
本論雲:獨自安住無人寂靜處,
以無偏心供施輪涅客,
一心修持無實幻化義,
以無貪作供施真想望。
釋:若想如理修學菩提心學處,則應獨自一人安住於順緣善妙、外境無人的山谷、無有憒鬧的寂靜之處,遠離友伴、城邑,安坐于舒適的座墊上,以對親怨無有偏袒之心將執為我自己的身體、受用、善根上供諸佛、下施輪回一切眾生,以此殊勝稀有方便宴請輪回涅槃的大貴客,此為世俗有緣福德資糧。一心一意修持現有輪涅諸法本來無生之自性無實本基之實相遠離一切戲論幻化八喻所立的實相密義。以對顯現無有微塵許貪執之垢心,並護持實相赤裸之無現入定,證悟輪涅等性之心作供施,此三輪無緣(即三輪體空)之供施即是勝義無緣智慧資糧。內心中真地十分想望積累這二種資糧。修學菩薩行需迅速積二資之理,如《學集論》雲:“吾身及受用、三世諸善根,施與諸有情,護持淨增長。”又《入行論》雲:“身體及受用、三世一切善,為成眾生利,無吝作佈施。”
丁三(宣說修持捷徑果乘密道之理)分三:戊一、恭敬依止引道者上師之特法;戊二、守護捷徑密乘灌頂所獲誓言之功德;戊三、宣說即生一切有漏法解脫於法界之頂乘密義。
戊一(恭敬依止引道者上師之特法)
本論雲:恩德勝佛具相上師尊,
了知三寶總集之本體,
當以堅信潛心作祈禱,
獲得意傳證悟乃特法。
釋:末法時期的眾生無有親眼面見諸佛、親耳聆聽佛語的緣份,而上師不是為了名聞利養,而是以悲憫之心為濁世眾生傳授如百川匯於橋下般的深道頂乘極要精華竅訣,開示即生便可獲得解脫之善道。所以從恩德方面來講已勝過佛陀的具有經論中所說法相的殊勝上師尊,我們應毫無懷疑地深深了知其身為僧眾、語為聖法、意為佛陀之自性即三寶總集之本體,之後應當捨棄一切,以堅定不移的信心潛心猛厲作祈禱,使自己獲得如海持明上師的傳家之寶秘密精華意傳智慧,使上師所證悟實相的智慧融入于自相續,此乃大密金剛乘勝過其他乘之特法。密乘中唯依上師便可圓滿一切要道,般若乘不知所有加持源于上師,密乘中說佛的加持也直接通過上師獲得。如頌雲:“當知勝義俱生智,唯依積資淨障力,具證上師之加持,依止他法誠愚癡。”
戊二(守護捷徑密乘灌頂所獲誓言之功德)
本論雲:近道密宗入門即灌頂,
受持彼者之根誓言故,
縱遇命難亦應誠守護,
則生證相德芽不困難。
釋:善緣利根者要趨入如魔術般解脫之近道密宗,首先必須獲得不可缺少之入門即灌頂,通過能成熟之方便四灌頂,清淨四障,修持四道便可成熟四身。灌頂有基道果或因道果三種,乃至自相續現前雙運身之前不會虛耗受持彼者(灌頂)之命根根本及支分誓言。是故我們縱遇命難亦不能捨棄,而應深刻思維其珍貴難得,誠心誠意毫不拖延地守護誓言,其功德則必將猶如值遇因緣濕潤良田之種子一般,自相續中很快生長出證悟驗相四持明之功德苗芽並不困難,因此不可延誤守持誓言。如《集密續》中說:“猶如依良田,所播之種子,將成熟果實,維持生命也。如是一切法,根本誓言故,成熟菩提果,緊持善命根。”
戊三(宣說即生一切有漏法解脫於法界之頂乘密義)分二:己一、總說無上三續之密義;己二、分說大圓滿阿底約嘎特法之功德及勸修根除迷現。
己一(總說無上三續之密義)
本論雲:對治執著分別生圓道,
無貪覺空無別佛密意,
證悟自解之信解道頂,
若具此等必定最後有。
釋:對治自相續執著器情之分別念的方法,將能依所依之器情觀為刹土本尊是殊勝世俗諦生起次第,以對治能取所取之方便使業風進入中脈,任運自成七勝本體之因是殊勝勝義諦圓滿次第,如此無誤殊勝生圓道即是瑪哈約嘎;不貪執平庸之能取所取,於無貪覺空無二無別之實相或法界與智慧雙運自然本智、任運自成之自性大樂菩提心之壇城中自然安住於佛陀之密意中,此乃阿努約嘎;本基清淨之實相即本體空性為法身、自性光明為報身、大悲周遍為化身,證悟無緣三相及一方便後,如理修道決定可現見本面(見),獲得定解(修),證悟自解脫之信念(果),不需取捨之本來實相即是一切諸乘解脫道之最極頂,此乃竅訣阿底約嘎。無論是上中下何等根基之人,若具足或證悟此等道理則必定會超越散漫、迷亂、無知,其心決定安住於佛的密意中從而斷除胎城,猶如大鵬之卵於蛋中圓翅30一定是最後有者。此句說明作者依照全知上師(無垢光)之論典而了達頂乘密意。如《金剛薩埵意境續》中說:“生次瑪哈乃諸法之基,圓次阿努及諸法之道,大圓阿底乃是諸法之果。”
己二(分說大圓滿阿底約嘎特法之功德及勸修根除迷現)
本論雲:如今六道眾生五毒山,
其餘之法難以毀滅之,
若持證悟大圓金剛鑽,
即能摧毀世間諸大山。
釋:如今果期教法已隱沒,因此很難證悟實相。濁世人壽接近十歲時,因六毒(五毒加吝嗇共六毒)顯現為地獄等的六道眾生,對於煩惱濁之力強盛的五毒自現壞聚見大山王,以其餘不了義的因果乘之佛法極難以摧毀滅盡,不能迅速對治調伏之。不僅法是大圓滿,而且人也是已了達大圓滿者,則儘管法器愚笨但若持有穩固信心,或者當今時代寧提派處於勝解行時之緣,雖無究竟廣聞然有信解者也能如理證悟大圓滿之智慧,因此先決定、區別,最終完全了悟實相自解脫這密要。如是大圓滿金剛鑽即如大自在天手中毀山的金剛一般,若獲得即能徹底摧毀一切世間迷亂顯現的諸大山。即了知自現無有自性只是迷亂顯現而已,皆是不離貪執迷亂分別念造作,證悟覺性無基離根、無有能取所取之境界。因此勸勉諸位迅速精勤修持此頂乘之道。如《普作續》雲:“如是顯現皆真如,誰亦不應改變彼,不改平等性之王,無念法身任運成。”
甲三(末義結文回向善根)
本論雲:如是造論種種語善說,
我以清淨之心隨意寫,
願成汝心聞思修助緣,
並度老母有情至商主。
釋:如上所述三學之自性三戒之密要,如是所造之論,以種種語言頌詞形式善巧地宣說了不同乘的內容,我不是為了名聞利養而是以純潔清淨殊勝意樂之發心隨意中所現直接撰寫,由此而生的善根願成為堪為法器的善緣者汝心趨向廣泛聽聞經論注疏、如理善加觀察思維而斷除增益、自相續對治遠離二障反反復複串習即聞思修智慧之殊勝助緣,並且再三發願:度化引導三有之中無一未作過母親的老母有情達至遍知寶洲大商主佛的果位。因此,理應對此論生起歡喜心。如《寶性論》雲:“何人一心為佛法,無有散亂(私利)而宣說,符合獲得解脫道,應如佛語作頂戴。”諸佛之後學者了知三學要義後,應無有懈怠、毫不拖延地精進修持。
捨棄有義諸事老人我,猶如盲人承擔明者事,
著論行持智者稀有事,三門徒勞浪費紙張已。
唯恐倒說聖者之密義,產生重罪雖欲自安住,
然因如鼓鼓錐之緣起,又思成為他人譏笑因,
是故應當小心備謹慎,土登老人隨意而撰寫。
善哉!善哉!善哉!!!
譯于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
2000年3月25日
注釋:
1 增上生:人天善趣的圓滿福報。
2 決定勝:永久安樂,指解脫位和一切智位。
3 作意:思維、思索之意。
4 勝解行地:資糧位和加行位中,未證空性,但依信解或循名循義修學佛法。
5 水蛭:馬蟥,生活于水中的一種長形吸血蟲。
6 吉祥長淨:吉祥布薩,比丘誦戒淨善之僧制,為共同布薩中不定時布薩之一。每逢安位開光等吉祥時辰,及為轉化旱、澇、暴君等不吉祥事為吉祥而舉行的臨時布薩。
7 定時長淨:梵音譯作布薩、布沙他。月中定期,比丘、沙彌集眾對說懺悔犯罪,在家徒眾受行齋戒,住淨戒中,長善淨惡的一種宗教儀軌。
8 制解:比丘在夏令安居時節,應當制止白念墮犯、懲治、分財及界外過夜等事,及至此日,即可解禁自恣,故名解制。此分及時解制,非時解制和眾解制等三種。
9 羯磨:比丘所作摩細分有一百零八,概括為單的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10 墮罪:比丘所犯得之罪,即他勝、僧殘、墮罪、向彼罪、惡作。
11 肅者:肅:敦肅,嚴禁持淨戒之人。
12 三險地:是指中陰界中所出現的白光、紅光、黑光的明、增、得三種恐怖境現。
13 四恐怖聲:《前行講記》釋為地、水、火、風、四大之恐怖聲。
14 作已積集業:具備下列六種條件之業:動念猛厲,故思而作;業行圓滿所作已遂;既作不悔;作後隨喜且有伴作;無對治力能毀所作;有力能令果報必熟。
15 順後受業:來生以後始感其果之業。
16 齋戒:近住律儀。殺盜淫妄四根本罪,以及飲酒歌舞、花鬘塗香、高廣大床、過午時食四支分罪,共成八罪。認可一晝夜間戒此八罪的別解脫戒。
17 知處非處智力:如來十力之一。如來了知生起有情之因是業煩惱,而非我、非造作者、非自在天等;行善往生上界善趣是應理處,往生惡趣是不應理處;行惡往生惡趣是應理處,往生善趣是不應理處。
18 滿業:成滿別報,能令一生應受幾許苦受樂受,完全成滿之業。
19 吠琉璃:一種似玻璃的寶石,有黃、白、綠、藍等色,古代常以制珠寶和建築物的裝飾品。律疏說是藍寶石,耳嚴論說有黃、綠、白三種。
20 四聖者:指聲聞、緣覺、菩薩、正覺。
21十自在:凡夫常有十種損害,不得自在;菩薩位中得十自在,正相對治不受如是十種損害:命自在、心自在、資具自在、業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願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
22 具三金剛上師:具足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大德。
23 冒瀆誨氣:違犯誓言招致的不祥。
24 身皮筒:無證悟之要僅身中觀氣者。
25 六邊:傳講或修持法時必須通達此理,即了義、不了義密意、非密意、文從義順、文義悖謬、幻化網大疏中有廣述。
26 四理:傳講或修持密法者精通之四理。詞義(顯宗)、總義(生起次第)、隱義(圓滿次第)、究意義(大圓滿)。
27 三周遍量:現量、比量、教量。
28 捨棄九種事:捨棄身語意之不善、無記、善業之九種事,而住於超離三世因果的本淨體性中。
《指心性疏》《七寶藏》等有廣述。
29 船上烏鴉:指鴿子。它在船上飛起後馬上又返回來。意義是指於靜處生分別後,立即會生起禪定境界。
30 蛋中圓翅:用來比喻修大圓滿者離開異熟身後立即獲得成就。
————————————————————————
贊戒論頌詞:
贊戒明辨取捨論
鄔金丹增諾若著
堪布索達吉 譯
慈悲主尊一切上師知,願速救脫非理作意途。
唉自無始熏習邪道者,如我濁人之行心生厭。
具相師前已受利樂源,如同珍寶瓔珞美飾戒,
然換如一碗豆粉驟樂,如此嚴重愚昧誠可笑。
一切稀有增上定勝因,無垢律藏之別解脫戒,
佛說此乃佛陀與佛法,世尊悲憫此戒留人間。
若有欲學淨戒善緣者,則定歡喜聞思佛教義,
以歡喜心引出妙功德,無勤之中獲得三學德。
貪著惡劣女人愚癡僕,其心遭遇天魔求財物,
以貪漂泊大地如餓狗,多數不成反而凍餓死。
自續以法調伏持律士,如大聖者美名遍世故,
種種財富無窮悉聚集,未尋即獲少許不受縛。
染上破戒過患無心者,一切聖者護法亦遠離,
前有財富耗盡如水泡,精勤無義卻日漸衰損。
廣聞具戒大士如寶藏,無勤獲得世間諸眾贊,
名符其實具有善緣者,衰老之時亦增歡喜心。
恒時不具淨戒年青者,染上破戒過患佛亦責,
世間諸眾宣種種惡言,老死之時生起大追悔。
無誤取捨因果持戒士,死時勇士空行作迎接,
稱說善來趨入此善道,往生極樂刹土增安樂。
未能如理取捨犯戒者,死時恐懼猙獰獄卒說,
惡劣有情趨入此劣道,殺叫聲中身拖鐵刺原。
雖無出離發心所攝戒,然以清淨善願守戒者,
將成天子圍繞諸天女,享受圓滿五欲生極喜,
雖未二身接觸犯淫戒,然以貪心眼看少女行,
恐怖閻羅用以燃燒沙,反復塗入眼中真痛苦。
若有何人受持清淨戒,雖無一分聞思修功德,
死時必定往生清淨刹,行善無欺緣起之特法。
若無淨戒守護自相續,外表裝作廣行聞思修,
無利漂泊輪回惡趣處,具貪愚者滿業受痛苦。
具戒將生廣大蓮花中,具足相好殊勝莊嚴身,
享用佛法無漏甘露味,嚴飾種種珠寶真歡喜。
嗚呼破戒燃燒大地上,龐大柔嫩劣身倒栽行,
飲用難忍沸騰銅水液,各種兵器砍割真痛苦。
具戒大士莊嚴無量宮,十萬幻化天女贊供養,
與諸佛子勇士眾會中,相互研討佛法真歡喜。
破戒童子燃燒鐵室中,業力所現惡劣羅刹食,
恐怖獄卒猛呼打殺聲,如此滅頭之苦有何感。
具戒善士如意樹園中,僅以意念享受飲食飾,
具足受用如化樂天財,聽聞美鳥善說悅耳歌。
破戒劣人身穿利戈上,兇惡女人擁抱燒內臟,
烏鴉鷹鷲昆蟲食腦髓,感受難忍苦時有何法?
具緣淨戒大士等流果,行善增上殊勝諸如來,
梵音讚歎右手置其頂,授記現前成佛真歡喜。
失毀戒律業重之眾生,恒受毛骨悚然地獄苦,
人壽無法衡量解脫時,聞到如此怖聲更憂愁。
具戒大士來世生何處,美味飲食衣飾等財物,
無勤之中自然會聚集,瞻洲受饑苦亦不成窮。
破戒愚者恐怖餓鬼中,身居許多兇惡閻羅眾,
具四倒識饑餓之眾生,必受燒焦內臟無量苦。
希求善道有緣童子者,生生世世薰染戒妙香,
一切合成俱生之香氣,撲鼻樂受勝過天人香。
失毀身精明點劣緣士,許多世中沉溺不淨泥,
感受濃烈臭氣所逼迫,種種昆蟲食身真痛苦。
以貪失毀身精一明點,聚集數億弱小中陰身,
無法投生感受死亡苦,大悲佛子為何不舍彼。
若有欲學捷道善緣者,為命亦須守第五墮罪,
若毀墮入金剛地獄中,解脫時亦絕無僅有矣。
若失所依甘露月明點,則失能依雙運智慧故,
障礙證悟產生眾罪業,金剛持眾亦應捨棄彼。
精進修持智慧密道時,若失細微明點芝麻許,
則毀眾多身界空行城,並其喪命具有極大罪。
何時通達實相大淨等,具足無念無漏之戒律,
五輪之風明點自在時,尚需解開脈結之助緣。
自現覺性薩垛事業者,無貪不變法性大樂源,
清淨分別喻義光明智,捷徑密宗善巧稀有道。
貪執自淨雙運義光明,非為作意聖道之正行,
解開脈結等德若無有,空樂覺受模糊乃伺察。
吾雖無有證悟頂乘智,成就師前聆聽勝密法,
縱知辨法非法之密要,洩露教言因故不欲說。
嗚呼我與如我濁眾生,誠心向法少如晝星故,
不作無聊當行利他眾,反復內觀審察極重要。
內心唯求今生之美名,外表雖現善妙乃希疑。
雖與美女朝夕共相處,若思無欺因果不束縛,
否則外相雖裝守持戒,然被時境外緣所轉變。
故當再三思維來世業,堅定誓言不為外緣害。
然亦會遭惡魔之危害,恒以恭敬清淨之信心,
猛勵祈禱上師蓮花生,決定不為違緣所轉變。
若於殊勝佛法起信心,僅剃頭發披紅黃僧依,
果報今來善因得增長,經說種種善聚妙功德。
往昔受持如海圓滿戒,濁世一日受持一分戒,
佛說此德較前更殊勝,欲善之人為何不勤戒。
具戒之士足下踐踏塵,梵天帝釋為供亦頂戴,
有智之士為何不應令,美名飛幡飄揚三有界。
嗚呼多數如我隨魔轉,佛法作證雖說善妙法,
不喜視敵於此生厭離,故我歡喜獨自居靜處。
然而如心慈愛二軌友,為守誓言勸我說破戒,
過患以及持戒之功德,是故隨意略言寫此理。
然如我等往昔業所感,縱未違犯圓支根本罪,
未守令聖歡喜之淨戒,放逸貪心生世之惡習。
嗚呼佛法珍寶善聚本,圓滿淨戒大聖之行為,
福德者得淨戒如意寶,發願生生世世守淨戒。
阿吙請聽忠誠可愛友,上有無人寂靜之神山,
前輩祖師大德修習處,嚮往獨自喜處常修行。
此處無諸惡人之騷擾,何況強烈貪嗔之劣境,
禪定自增勝境森林中,發願何時能住此靜處。
雖獲暇滿難得珍寶身,刹那無常死主來迎接,
當斷種種散亂財束縛,何時住於悅意寂靜處。
世間散漫顯現暫時樂,黑白因果乃為無欺理,
見此三有六城皆痛苦,何時能生無偽出離心。
無始以恩養育諸有情,皆為大慈大悲之對境,
意行圓滿珍寶菩提心,其以恒敬生心真歡喜。
獨自安往無人寂靜處,以無偏心供施輪涅客,
一心修持無實幻化義,以無貪作供施真想望。
恩德勝佛具相上師尊,了知三寶總集之本體,
當以堅信誠心作祈禱,獲得意傳證悟乃特法。
近道密宗入門即灌頂,受持彼者之根誓言故,
縱遇命難亦應誠守護,則生證相德芽不困難。
對治分別執著生圓道,無貪覺空無別佛密意,
證悟自解之信解道頂,若具此等必定最後有。
如今六道眾生五毒山,其餘之法難以毀滅之,
若持證悟大圓金剛鑽,即能摧毀世間諸大山。
如是造論種種語善說,我以清淨之心隨意寫,
願成汝心聞思修助緣,並度老母有情至商主。
譯于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
2000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