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23 22:58:09
學習次第 : 進階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人的心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首先我們要了解心性的意義,然後再談善惡。所謂「心性」,就是「真心」和「實性」的意思,如果合用則性是心之體,心是性之用。若是分割使用,則體用兼備,理事互含。至於談到善惡,卻是見仁見智。孟子道「性善」;荀子稱「性惡」;公孫龍子說「性無善惡」;揚雄認為「人性善惡混」;劉向則是「性不獨善,情不獨惡」;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而王陽明的解釋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用」。由此看來,真是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可惜我不是大學問家,無力研究諸子之說,故不能妄加評論,只好以我所了解的一點佛法,對本題略表管見而已。

 

剛才所說的心,有真心和妄心之別。真心屬理,妄心屬事。也就是說,真心是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可思議的理體。而妄心是因緣而起的各種心理活動狀態的識別心,例如「祭思敬,喪思哀」,「見賢思齊」和「談梅口酸,想崖足顫」......所謂:「一切唯心造」,就是妄心緣境所生起的各種幻覺,眾生不明白緣生性空的道理,而執諸法為實有,以致造諸惡業,遭受苦果,這就是眾生的生死根源,輪迴的依據。

 

或問諸佛菩薩的慈悲心從何而起?我說諸佛菩薩的大悲心,是緣眾生的苦境而起的一種與樂、拔苦的大悲心,這種大悲心,是怨親平等的善,是無條件的愛!因此就不能說是妄心了。但眾生緣境,是識心分別人我利害關係,而構成各種善惡的行為,因此所作之善,是有條件的,更是有範圍的。許多人之所以不作惡,「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因為他考慮到作惡的後果不利於己。而作惡的人,是因為他的貪欲超過了生存能力的極限,求之不得,只好挺而走險,無所不為,但最後受到法律制裁時,也幾乎是沒有一個不是悔不當初。為什麼呢?因為作惡的後果不利於己。像這種情形,如果相信因果輪迴的道理,定可防止作惡心理的發展,甚至予以根絕。

 

至於現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不外乎種子和因緣的關係。所謂種子,即是犯罪人宿業的惡因所感。而因緣的關係,就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因為有的家長忙於名利而疏於管教;學校又忽略了品德教育的培養;而與社會接觸,卻又受到許多不良習氣的傳染,這都是助長青少年犯罪的主因,所以許多人對他們都有一種「後生可畏」的感覺。

 

我們要杜絕青少年犯罪的惡行,壯、老年人首先要以身作則,做青少年的模範。有寫作能力的人,不要寫黃色書刊而遺禍社會。廣播影劇業者,剪去誨盜誨淫的節目,推行因果忠良的故事。只要大家肯努力去做,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不然,將來的社會情況,是不堪設想的!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