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12 07:11:59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2/12 07:08:09   編輯部 報導

一、唯識思想的來源及其基本含義

  1、唯識思想根源于《阿含經》之觀心。
  唯識學是觀心之學,是瑜伽學。所以唯識宗也被稱為瑜伽行派,唯識宗的根本大論叫《瑜伽師地論》。唯識思想來源於佛陀的觀心法,眾所周知《阿含經》是最早的佛典,它比較原本地記述了佛陀的思想。《瑜伽師地論》就是本著《阿含》的精義而造的。《阿含》認為心為法本,能觀心者才能解脫。唯識學就是基於心為法本的理念而廣演唯識妙諦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就是對心為法本之義的闡釋。
  2、唯識思想就是講轉識成智、唯識無境。
  唯識者,一切法不離識而有。一切法唯識而變現,故名唯識。心所觀境,皆由心識變現,非有識外之境,故名唯識無境。凡夫不知唯識之理,內執身心為實我,外執自然世界為實法,轉識成智就是要轉舍凡夫之遍計所執自性,轉得依它起自性和圓成實自性。遣分別之心識為無分別之智。眾生貫習,恒執心外有法,不知一切皆心所變也。修佛悟道,重在觀心,於心識上用功,這就是唯識之方法也。唯識之性即圓成實性,唯識目的就在於成就此性也。

  二、瑜伽行派包括法相與唯識兩方面內容

  1、法相與唯識的區別
  過去人們不加分別法相與唯識,其實法相與唯識是有區別的。法相與唯識的區別是多方面的,在這裏我略舉幾條:緣起義是唯識學,緣生義是法相學。根本智攝後得智是唯識學,後得智攝根本智是法相學。能變義是唯識學,所變義是法相學。約觀心義是唯識學,約教相義是法相學。五法三自性是法相學,八識二無我是唯識學。平等平等是法相學,殊勝殊勝是唯識學。法相廣泛,唯識精純。從學理入手,從觀行起步,唯識與法相必須詳加分析,不然因果混亂,次第不明。當然在終極原理上法相與唯識是不二的。法相必宗唯識,唯識必攝法相。唯識之識是存在的心體,法相之相是在心中所現之相,心體與心相是不一不異的。
  2、法相與唯識的各自作用
  學習法相就是要了達一切法之實相,法相學就是文字般若學,就是要使學人獲得法住智,學習唯識就是要如是觀心,唯識學就是觀照般若學,就是要使學人獲得涅槃智。
  3、瑜伽行派的殊勝
  瑜伽行派于事於理皆為殊勝。是佛法中無上無空之法門。《解深密經》中,佛陀自己為一生之教法進行判釋,斷定唯識為中道了義教,是三時教法的第三時,是無上無空究竟圓滿的大乘。一切法門皆只講到六識而已,唯有瑜伽行派廣講第八識。這就是於事實上的殊勝。瑜伽行派廣講阿賴耶識緣起論,昭示萬法,皆依識現。這就是於理性上的殊勝。
  4、唯識的心物時空觀
  唯識並不把識當成實有。《成唯識論》曾雲:若執識為實有,也為法執。唯識是對治法。在對治無明煩惱時,要如實起觀行,就必須單提一念,假設現有,外師不解此義,往往認為唯識是認為現在為實有者,其實不然。唯識對心物之存在,皆以緣起無性義來觀得。時空之存在在唯識學中不過是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之一而已,並沒有一個實在的時空存在。時空心物都是遍計所執性所幻現之物,是情有理無的。唯識學的目就在於超情離見,轉識成智,最終悟到離言離思的大般涅槃境界。凡夫之境界,內在為心(主體、主觀存在)外在為物,立物必有方分,講心必具三世,時空不過是凡夫心量的形式而已。超越時空,超越心物,這就是唯識學所要做的事業。唯識者是唯緣起能相識,是了別識學;法相者是能相不是所相,是心識之能相,所謂能相者就是能界定之義。心物時空之法相皆心識之種子變現之影而已。究其根源,實無自性。
  5、唯識的轉八識成四智
  八識者,眼耳鼻舌身識為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是也。唯識學講轉八識成四智,前五識轉成所作智,第六意識轉成妙觀察智,第七末那識轉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這八識在轉依過程中,是六七二識在因位轉,五八之識在果位上轉。妙觀察智是破理惑,平等性智是破事惑。理事之無明被破,自然心識之鏡光明炳現。學佛用心就在於對治六、七二識的虛妄。轉識其實就是從它兩開刀。六識多聞正理,多思正理就會明理解惑,七識常行平等之心,念念離我執情,就會自他融一煩惱斷除。六識主要是慧學增上,七識則是在定學上增上耳。

  三、唯識學與其他法門

  1、唯識學與禪宗
  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實際上與唯識學的轉識成智是有相通之處。禪宗是集瑜伽學和中觀學為一體,並且以真常唯心論為宗要,達摩思想與《楞伽》有關。六祖與《金剛》有關,但是禪宗在思想實質上是有其獨特性。在方法上、在實證上卻是別樹一幟,頓悟成佛是禪宗特有的法門。雖然禪宗認為自己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可是在禪理中,我們仍然可見唯識和中觀對禪宗的影響,比如,禪宗的明心見性,其實就是轉識成智的演變,所謂明心者,就是開發心識之無漏智,即觀照般若也;所謂見性者,見是般若智,性是法性,也就是實相般若也。心性就是真如性,也就是圓成實性。明見就是照見,明心見性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真如法性),轉識成智就是轉迷成悟,就是明心見性。唯識與禪宗不同的是對於心體的認識,唯識學的心是個體的阿賴耶識,而禪宗的心則是指真常心,是字宙心,是大全本體。應該說禪宗在唯識學的基礎上發展了唯識學的心體觀念,最終形成了獨特的家風。
  2、唯識學與淨土宗
  唯識學認為一切法(包括外在物質世界)都是唯識所變現。所以在唯識學看來,外境是由心生,所謂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心外無土,土外無心,心是內在,土是外在,內外一體,能所而已。中國淨土宗所講淨土其實也有唯心觀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之說。不過中國的淨土是屬於真常唯心論。這與唯識論有所不同。我認為要真正認識佛教的淨土思想必須在中觀與唯識的理論上才能解釋清楚。淨土宗的《阿彌陀經》,玄奘法師和羅什法師都翻譯過,它們對淨土思想的本質都有如實的說明。從中觀學上講淨土的究竟處是法性土,是不生不滅的法身之土,這是理體,是一切佛的歸趣,一切佛子的目的。從唯識學上講,淨土之生成,必是由心識所變現,土為所生,心為能生。觀心淨心實則就在淨土。唯識重在轉染成淨,不過唯識多從內在講,其實更本質也。因此學唯識就是淨心淨土,唯識學可以攝盡淨土思想一切妙義。
  3、唯識學與密乘
  西藏崇尚密乘,但是也不廢棄顯教。西藏佛教認為是顯教有深廣二般若之法門。唯識學是屬於廣般若,中觀學屬於深般若。在西藏佛教中,文殊菩薩(代表中觀)和慈氏菩薩(代表唯識)是最受崇敬的。由此可見凡是學修密乘者,不能如實通達唯識與中觀之顯教是無有是處的。密是顯的密,顯是密的顯,顯密本性不二。所以學密乘者一定要由顯入密。在西藏佛教中,以唯識見為了義的密乘宗派是很多的。如覺囊派就是以唯識為終極的。其實應成中觀派的格魯教,不也是把唯識的經典《俱舍論》做為顯教五部大論之一嗎!再者唯識學是精深的心理科學,它對心理微細的存在結構及性能闡釋得十分詳備。密乘與瑜伽法對色身的變化闡釋得究竟無遺。它與唯識合一就可以將色心之法的法相因果性理揭示出來。唯識學是密乘揭示生命奧秘的有力工具。所以學密乘者一定要好好學習唯識學。 

《浙江佛教》2001年第2  胡曉光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