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29 12:53:20
尊貴聖嚴法師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2/01/29 12:39:46   編輯部 報導  

詳細內容請閱讀 聖嚴法師教禪坐(新版)      

 

  聖嚴法師教禪坐 

 

修定禪修解脫樂聖嚴法師-大法鼓YouTube 視頻影片

 

聖嚴法師

 自序

   從一九九二年二月十日至十二日之間,我在法鼓山舉辦第一屆社會菁英禪修營以來,到今年一九九五年十月十日結束第九屆每次三整天的禪修活動為止,已曆三個半年頭。參與的人數,從第一屆僅四十位社會各界的名流,到第九屆的成員一百零五人,總數已有四百七十六位,都是來自政經、工商、學術、文教、傳播、演藝等各界的社會傑出人士。

 

  每屆結束之時,都有人建議,不要使用「社會菁英」來稱呼他們,我到現在還不知道該用什么更適當的名稱來標示他們,他們若不是各界管理層次的領袖人物,便是對於當今社會深具影響力的優秀人才。

 

  每屆結束時,大家都會提出同樣的希望,盼能將我在禪修營中的開示,印刷成書,好讓他們參考使用。這樣的禪修課程,我和我的出家弟子們,提供的是:盡心盡力的服務精神,正知正見的佛法觀念,安全實用的禪修方法。在短短的三天之中,除了每日的作息時間表之外,僅有課目的五個主題:

 

  (一)實用的禪修方法。

 

  (二)健康的禪修觀念。

 

  (三)因人而異的禪修層次。

 

  (四)灑脫自在而又精進不懈的禪修精神。

 

  (五)以禪者的修養活用於自我的調適及環境的因應。

 

  我雖全程擔任指導禪修的角色,卻未備任何書面的講義。因為課程的功能雖相同,每屆禪眾的背景根器則互異,我的授課內容也不能沒有差別。所以無法編定刻板式的教材課本。故也未將每屆的授課錄音帶整理成文。到了第四屆圓滿後,有一位蘇麗美居士,發心將一九九三年九月一日至四日間的錄音帶,全部抄錄編集,用電腦打字成了文章,送我過目,有感於她的熱心,經我刪修潤飾之後,便是本書第一至第四章內容。

   一九九四年春,我從臺北回到紐約,也在東初禪寺舉辦了第一屆華人社會的菁英禪修營,由於場地及時間的因素,只能將我在臺灣三天的課程,濃縮在一天之內授畢,效果也還不錯。故由戴玉冰居士,錄音整理成稿。那便是本書的第五章了。

 

  本書即行面世,略述因緣,聊以為序。

 

  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日晨聖嚴序於臺北市北投農禪寺

 

 

 

第一篇 禪修方法指導

 

  禪修重在體驗

 

  諸位菩薩來法鼓山參加禪修營,除了聽聞佛法之外,就是要學習禪修的方法,用來達成發明自我的目的。

 

  禪是什么?從字面的意義看,禪是一種「冥想」,並用冥想的方法達到入定的境界。禪的內容,則是很難用言語文字表達的,必須親身去體證。

  

 

 

 

 

 目錄

自序 

 第一篇 禪修方法指導
禪修重在體驗 

禪修入門方法 

經行.立禪 

對治妄念.禪修與神通 

 

第二篇 一般佛法開示
佛與菩薩 

活在現在.佛在現在 

慚愧心 

拜佛的意義 

蒙山施食 

發願 

四弘誓願 

皈依三寶 

感恩 

三寶恩 

回向 

因果.因緣 

戒.定.慧三學 

身.口.意三儀 

人成即佛成 

 

第三篇 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 

 

第四篇 結營前的綜合討論
各組心得 

師父結語 

 

第五篇 禪修的功能

菩薩的意義 

身心的放鬆 

打坐的功能 

打坐的反應 

自我的肯定 

自我的成長 

自我的消融 

 

第一篇 禪修方法指導

 

  禪修重在體驗

 

  諸位菩薩來法鼓山參加禪修營,除了聽聞佛法之外,就是要學習禪修的方法,用來達成發明自我的目的。

 

  禪是什么?從字面的意義看,禪是一種「冥想」,並用冥想的方法達到入定的境界。禪的內容,則是很難用言語文字表達的,必須親身去體證。

 

  就像一個從未看過、吃過芒果的人,無論你如何形容芒果的顏色、形狀、味道,他都無法領會,除非他親自去品嘗。又如盲人問色,一個雙目從小就失明的人,想知道白色是什么樣子?就有人告訴他像白布、白紙一樣的白,有人告訴他像白鵝、白鴿一樣的白,也有人告訴他像白雪、白粉一樣的白。結果這個盲人糊塗了,他原以為白色的潔白應該是很單純的,怎么大家把它說成那么複雜呢?原因是從未見過白色,所以任人怎么說,他還是無法想像。

 

  對於尚未進入禪門的人,禪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說明的東西,也無法依靠語言文字的說明來瞭解它。但語言文字卻能引導或指示初學者如何去親自體驗它。因為禪的經驗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靠自己品嘗。 

 

 

禪修入門方法

 

  禪的修行方法,原則上不出乎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和調心等五要素,而以後三者更重要,目的是為調理身心,關鍵則在不能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和統一。

 

  (一)暖身運動

 

  一般所講調身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打坐的坐姿,除了坐姿之外,還有行走、站立和躺臥等方法,就是所謂的坐禪、行禪、立禪、臥禪

 

  在坐前和坐後也需要有運動及按摩做輔助。我們的身心若要健康,必須動與靜並重兼顧。運動及按摩是為使血液迴圈通暢、氣脈運行活潑、肌肉和神經鬆弛,才能使身體舒適,即所謂氣和而後心平。

 

  若身體缺少運動,生理機能便易於老化和感染病痛,運動使生理機能,由緊張而鬆弛,能夠得到更多的營養補給及休息的機會。禪者的運動,講求心念集中,氣息和順。禪者的運動本身,就是修行禪定的方法之一。所以我們對調身的方法,是要運動與打坐並重的。

 

  我們所教的運動,只需兩公尺見方或一個人身的長度,乃至僅容身體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塊空間,也就夠了;且不論男女老少,健壯衰弱,都可以安全的練習。

 

  早上起床後,未活動前勿打坐,應先做一套簡易的暖身運動,讓筋骨鬆軟後再打坐。

 

  1.扭身甩手:兩腳站開與肩同寬,轉腰甩手,腳不動,身體儘量向右後轉,左手掌順手打到右肩上,再向左後轉,做同樣動作,左右分別甩打十次。

 

  2.腰部運動:雙手插腰,眼睛睜開,先以順時針方向轉動上半身與腰部,再逆時針轉動,分別各轉十次。

 

  3.扭腰畫圈:雙手伸直高舉,身體做三百六十度旋轉,順、逆時針分別各十次。

 

  4.甩手屈膝:一邊雙手前後擺動,手臂儘量提到與肩平,同時雙腳隨著手的擺動原地踮腳頓腳,做一百次。

 

  5.擎天觸地:雙手交叉,手心向外翻掌,掌心朝上,手往上抬,腳跟同時提起,越高越好。再向下彎使手掌觸地。 

 

  6.膝部運動:雙腳併攏半蹲,雙手扶在雙膝上先順時針轉十圈,再逆時針轉十圈;最後站立轉動右腳踝,及左腳踝各十次。次數多寡可自行斟酌增減。詳細內容請閱讀聖嚴法師教禪坐(新版 

自我的成長  

  成長什麼?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

 

  有智慧的菩薩,不會厭世,也不會戀世,故名為出世;真能出世,才能入世及化世。入世化世而成為圓滿的大覺者,便是成佛。例如諸佛成佛都以人身在人間成佛,一切菩薩必須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方能成佛,假如菩薩不入世間,豈有眾生可度;菩薩出現世間而又迷戀世間,豈能救度眾生?唯有入世,才能有化世的工作好做。菩薩們有慈悲,所以能入世化世;菩薩們有智慧,所以入世而不會被世事迷惑,並且運用智慧來指導去做救度眾生的化世工作。這就是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的菩薩行。

 

  智慧是如何得到的?有三個方面:第一是聞慧,從聽講開示、看佛經書而摒除邪見,建立正見,信因果,明因緣。第二是思慧,以禪觀的方法,做思惟練習,從思惟而得一心的定境,由定力而產生明晰的智慧。第三是修慧,就是修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修戒是在身口意三種行為方面,不做自害害人的事,不說自害害人的話,不動自害害人的念頭。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盡一己之所能及所有,用身、口、意三業,來作自利利他利益一切眾生的事,就會產生無我的智慧。

 

  修戒,亦名為持戒,凡是危害身心健康的行為不可以做,凡是有益於他人大眾身心健康的事,不得不做。消極面是已作之惡要改過,未作之惡令不起;積極面是已作之善要增長,未作之善要開發。

 

  修定,可以用打坐的方法。打坐能使人在平常生活中經常保持情緒的穩定、人格的健全。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打坐,也可以念佛安心。前一陣子我在臺北時,有一位國大代表見我,他說剛才在陽明山中山樓開會時吵了一架,甚至有人說粗話罵「三字經」。我勸他:「下次別人罵你們三字經,你就改念『阿彌陀佛』的四字經,架就吵不成了。念佛之後,就能心平氣和,就能好好地商談溝通了。」除了打坐與念佛可以安心定心,誦經、禮拜等,也都能產生心平氣和的作用。

 

  修慧,是要看佛經、佛書,看有益於身心健康及精神修養的書籍,而佛書是最好的,它能讓我們心胸豁達、氣度恢宏,建立人格的座標。

 

  從聞思修的三慧,能夠獲得利益的經驗,名為證慧。證慧的最高深點,便是大覺智者的佛果位。

 

  至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當從慚愧、懺悔、感恩的三方面努力。

 

  「慚愧」的意思是自知對不起自己稱為慚,自知對不起他人稱為愧疚。一般自負、自大、狂傲、驕慢的人,不會產生慚愧心,總覺得自己無愧於天,無愧於地,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像這樣的人,在智慧和慈悲方面,是不容易成長的。有了慚愧心,便會謙虛禮讓。儒家也說,滿招損、謙受益。自知有所不足和有所缺失,是自我的檢討反省,便有改過改進的可能,否則錯上加錯,那裏還有自我成長的機會。所以慚愧心是人格的清潔劑,在清理了染汙物之後,向著既定的方向,繼續努力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懺悔」就是承認自己的過失,承擔應負的責任。比如做老師的人,沒有盡到老師應盡的責任,對不起學生,就是用懺悔心來彌補;小過失對自己的良心懺悔,大過失當對學生的面懺悔,懺悔不會丟臉,懺悔也不等於老師永遠就有過錯,那是表示勇於負責,勇於改過的態度。有些人不懂得懺悔的真義,他們在神前或佛前,焚香祈禱,說是犯了錯害了人,請求神佛,網開一面,原諒他們無知;這樣在神佛的偶像之前懺悔之後,便以為不再受到應得的懲罰了,下一次有了機會,再三再四地犯錯害人,又再三再四地去焚香祈禱表示自己的無知,請求神佛原諒他們的無知。這種懺悔的心態不正確,也不能收到懺悔的功效。

 

  「感恩」不僅是一般人所說的回饋,應該是飲水思源,感念之情常系心頭。所謂恩人,究竟是誰呢?除了父母是最親的恩人之外,凡是在你的生命中對你有益有助的人,都是恩人。恩人可有兩類:一是為你順水推舟的人,二是使你逆水行舟的人。一般人僅以順水推舟的人為恩人,給你打擊、批評、誹謗、阻擾的人,便以為是仇人。其實,那些人使你從逆境中受到鍛練,助你久煉成鋼,豈可以說不是恩人。例如釋迦牟尼在《法華經》中說過,他的一個叛逆弟子提婆達多,將來一定成佛。因為從釋迦牟尼在過去無量劫前發菩提心後,提婆達多都是給他逆向的幫助──打擊、阻撓、破壞。提婆達多使釋迦牟尼得到了磨煉,使他成了佛,所以有大恩德。

 

  諸位菩薩,在你們的生命史中,這樣的恩人多不多呢?如果有,在你們心裏是怨恨抑是感恩呢?一般人要做到不怨恨已經很不容易,何況要向這種人感恩!曾有兩位法師,因為細微的法義之爭而吵了一輩子的架,彼此發誓不想見面。逢到佛教界有聚會的時候,兩人都會先問有沒有對方參加,如果有一方參加了,另一方就不參加。另有第三者跟其中的一位說:「我們大家總有一天要到極樂世界去,你們二位也要去啊。怎麼現在就有他沒有你,有你沒有他地吵個不休呢?」那位法師說:「阿彌陀佛,如果那個魔王也能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還是什麼極樂世界嗎?他都去了我還想去嗎?」雙方怨恨到如此程度,還是兩位出家人呢?不過出家人也還是人,所以也會產生怨恨。畢竟不是為了私利而為法義,故在二位法師中,有一位在臨終前悔悟了,他留下遺言說:「我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與某某法師為了佛法的觀點之爭,吵了一輩子架,並且從此不相往來。我死之後,希望某某法師能夠原諒我,能來參加我的葬禮。」因此使得另外一位法師在葬禮上痛哭流涕地說:「阿彌陀佛,我怎麼跟他吵到死為止呢?還是他先原諒了我,他真是成佛了,而我卻仍是個丟不下怨恨心的鬼。」

 

  像這樣的一個故事告訴我們,產生怨恨心是很容易的,消除怨恨心則很難,如果能把恨得很深的人當成恩人看待,是極不容易的事,但是我們要練習,不練習就沒有智慧,也沒有慈悲。人在一生中,多多少少總會遇到像這樣助你逆水行舟的人,如果你從來沒有遇到過,總是一帆風順地走過人生,你真是一位福德殊勝、因緣殊勝的人了。

 

 

 

自我的消融

 

  自我的消融,是要從自我肯定及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完成的。如果連自我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人,同他談自我消融是毫無價值的。譬如對一個不知道錢為何物的人,說不要錢,便等於廢話。諸位不要因為聽到說佛教講「無我」,就等於否定了自我的價值。所以一定先要有我,然後才能無我。

 

  我是什麼?是生命加身體。可以用一個「十」字來標示,豎的一條線代表時間,橫的一條線代表空間。在時間這條線的座標上不斷地移動的是生命,昨天在,今天在,明天還在,表示我還活著,這是生命的存在;在空間這條線的座標上,我的身體要佔據一個位置,或是在這裏,或是在那裏,不停地移動,表示我有一個活著的身體,在兩條線的交叉處「+」,便是活動於時間和空間中的自我價值的存在,自我的價值,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正面的價值是獲得的成就,負面的價值是遇到的挫折,成就和挫折使人產生了愛和憎,因此愛和憎相加,也等於自我。愛什麼?首先是愛自己的身體所擁有的生命,有了命,另外想愛的東西就多了,財、色、名、位、權、勢等,恨不得整個世界都屬於我的。可惜的是,世事無常,包括老命在內,一切的東西,都不能保有多久。因此,身體加生命,所構成的自我,是那般的脆弱與無奈。因此,自我的另一個代詞就是「無常」。從觀念上說,這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故也人人可把自我消融。自我消融就等於佛說的無我。

 

  但諸位不要害怕,一聽到無常、無我的道理之後,回家去就會連先生、太太、孩子都不要了。因為一切都是無常嘛!因為自我消融,並不等於不負責任。何況無常無我,也不就是什麼也沒有,尚須有慈悲的責任及智慧的功能。

 

  無常並非不好,如果當你正處在接受惡運折磨的情況下,因為惡運也無常,你就不會絕望,往往惡運過後否極泰來;因緣的轉變,壞事可成善果,這種因緣就是自己的努力,加上時勢環境等的配合。菩薩就是按照因果的法則,從凡夫轉化為聖人,從菩薩完成佛果。成長到佛的層次,就是從自我的成長中,逐步完成了自我消融的境界。當在沒有達到這個徹底的消融自我之前,就要練習著如何來自我消融。《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亦不可得。」從時間上來說,過去的已過去,未來的尚未來,現在的,轉眼即成為過去。都只有過程而無實在的東西,所以都不能執著,執著也是幻境,如把幻境當作實有,就會變成自我的累贅。人生的過程,猶如火箭升空,火箭從發射台發出而飛向太空的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扔掉一節已經用完燃料的廢物,若不扔掉就會成為阻礙火箭繼續升空的累贅。人要自我成長,就像要上升的火箭一樣,不斷的丟掉累贅的廢物;使用燃料時那是儲蓄著動力的有用之物,用完了動力不扔掉它的空殼,便成上升前進的累贅。人生應當要不斷地落實於現在,努力於現在;有了成就,而能不執著成就,便是自我消融。

 

  《金剛經》裏,尚有這樣的幾個名詞:「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相」是個人與另一人相處而存在;「人相」是因為我相而存在;「眾生相」,是從我與許多人相處而存在;「壽者相」是自我中心在時間上的延續。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便不會感覺到我的存在,因為有我與別人的相對比較,才有自我價值的出現。我的成敗得失,是相對於別人的存在而浮現出來。一旦能夠把自我價值的情執化解消融,便會體驗到《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四相,其實就是自我的消融,也就是自我的最高人格的完成。

 

  消融了自我的執著、自我的煩惱,便能顯現出無我的大智慧以及平等的大慈悲;實際上就是自我的無限自在與無限包容。可以稱之為空,也可以稱為無我、無相、無住、無念,一切都無,唯有智慧與慈悲的功能,在世間的眾生群中,永無休止地展現於無窮空間及無盡時間的內外中間。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