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2/24 20:47:44
學習次第 : 進階
“信心”圓滿諸法
作為密乘弟子,不要將五圓滿安立在外境上,而是要安立在自心中,更確切地說是在“信心”上。若不理解此道理,就說明與真實見解相距甚遠。信心圓滿諸法,是大圓滿不共的教授,此中薈萃了一切乘法的精華。
按聞思方式講解中,分別以出離心、菩提心、信心攝持小乘、大乘、密乘。然而心的本體不會有三種,三層佛法之究竟果位即是無上大圓滿。要證悟大圓滿,只有依靠圓滿的信心,此義在《上師瑜伽》之〝圓滿三種殊勝〞中已詳細講授過。所以“信心”為佛法根本,包含了諸乘要義。
五濁惡世中,異端邪說多如牛毛,我們之所以選擇正法,作為永恆的依止,是因為對佛陀的教言生起了信心,正是信心引導我們出離輪回,趨向解脫。由於深信一切有情都曾經是自己的父母,都對自己有哺養之恩;而且眾生與己平等,內在皆具足佛性。故依此信心,而生出大悲菩提心,受持如海佛子行。由此可知,獲得佛果,應以信為首。
我等為即生成辦自他二利,而進入無上密乘,而其首要者就是對善知識生信,然後如法依止上師。外續部(事、行、瑜伽三部)之密乘行者,修持事相本尊、密咒手印、觀想上師瑜伽,祈請本尊賜予共與不共成就,其中以信心為根本,自不待言。內續部行者,首要依清淨的信心,抉擇萬法為本淨任運,受持能成熟之灌頂與能解脫之教言。如生起次第觀修如幻本尊壇城,而要斷除煩惱、獲得悉地,必定有賴於上師與本尊的加持,此中能不具足信心嗎?圓滿次第雖絕非簡單的觀修世俗氣、脈、明點,然以其方便之見,獲證此義,就要對樂空無別的甚深智慧生起信解。
如是可知,未離勤作之諸乘,尚需信心才能契入,作為諸乘之巔的大圓滿,其見、修、行、果,無一能超離信心。當我們通過聞思而了知大圓滿之殊勝後,自然生起強烈信心,進入此法門。依靠具德上師的指導和加持,應能于自相續中生起大圓滿有寂無二的見解,此見解其實就是一種無有賢劣分別的清淨信心。
現今,很多禪修者不去仔細辨別真實與相似見解的異同,卻以“妄念多少”來判斷功德的大小、見解的高低。然而,實已誤入歧途。試問:如果要消除妄念以獲得清淨,或破除煩惱再樹立空性的話,豈能叫有寂無二、賢劣平等呢?永嘉禪師《證道歌》雲:「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其義雲何?《令生信力手印經》雲:「除煩惱自性,余無智慧故;諸煩惱自性,即是智慧也。」其義即沒有在煩惱以外再樹立一個智慧,類似的教證很多。所以,修法者當依止善知識,仔細辨別自己的見解。
大圓滿的見解是顯現與本體無別之見解,故阿底峽尊者說:「于一日中生起四次粗大煩惱,而現見四次法界本面。」這種見解,就得依靠未被伺察分別念所染汙的信心來體會的。初行者的信心雖於意識中不穩定,但只要配合方便,就能逐漸轉變為智慧中的真實信心。
“清淨的信心”就是法界之功德,正如全知無垢光尊者所言:「證悟何時無有變化相,彼若證得具有諸功德:自心恒具無常出離心,呈現無有偏袒之誠信,大慈大悲等顯諸功德。」所以大圓滿的見解可用「無有偏袒之誠信」來描述。
大圓滿的修習,如‘要訣’所示:「安住彼性之中時,無有所修無散亂,……自然安住本來性;無被勤作束縛染,自然法性禪定者。」既然已經超離勤作修持,其中還具有信心否?當然具有,否則又何以能「自然安住本來性」呢?「本來性」與「無有偏袒之誠信」,並不是各自獨立之法,而是如水入水,平等一味。這種誠信,尤其體現在弟子對上師的信心上。例如那洛巴雖為聲名遠播的大班智達,但為了尋找上師帝洛巴,他捨棄一切資財與地位,懷著強烈信心,歷經十二個困境,鍥而不捨,終得帝洛巴攝受。複以生命為代價,承受十二大苦行。雖然表面上看來那洛巴為了尋找和依止上師,未能離事專修,但由於內心真誠的信念,僅僅依靠上師的加持,就獲得上師密意功德,成就與帝洛巴無別之佛果。「聰明精進非修行,唯有信心能成聖。」法王如意寶在《諸乘要訣》中講道:「不論是什麼樣的人,或聰明或愚笨,只要對上師有信心,那他的相續中就必然生起智慧覺受。在我以前攝受弟子的過程中,也遇到過種種現象,有些聰明的人沒有認識見解,然有些愚笨者則認識,主要是對上師的信心強弱。」因此,修法者根器的差別,其實就是信心的差別。修行是否有進步,就看信心是否在增上。如果具足上品的信心,就能獲得上品的加持與成就。信心對於修行者,猶如翅膀之於飛鳥,不可須臾分離。
現在,還有些學者,于上師處求得灌頂、傳承後,就自命不凡,以密乘弟子自居,輕視顯教戒律,行持密法中的不共行為。但要知道,只有真實證悟本體見解者,才是真正的密法弟子。在未證悟前,應謹慎地根據自己的定量,守持諸乘戒律與學處。因平常所修之經行,均為獲得本體之助伴,故不輕視彼法,應謹慎行持。密乘的一切行為和誓言,都可放在信心中行持。信心清淨,則一切顯現無非淨相,不會導致犯戒、違誓等。
如華智仁波切教言曰:「一切情器清淨剎,此中無有不淨相,了知萬物壇城輪,此乃密乘之誓言。」行者若對上師有信心,明觀上師與金剛持無別,就不會誹謗欺侮上師;對法生起信心時,就能依止教言調服自相續,不會誹謗自他宗派或捨棄正法;若對道友有信心,如上淨相觀為菩薩聖眾,就不會誹謗金剛道友;行者若對眾生本具如來藏功德生起信解,就不會捨棄眾生及菩提心,或詆毀自身及他人……。
故此清淨信心中,已聚集密乘十四條根本誓言之要義。若護持自心,配合明觀五種圓滿,就能如法受持清淨的行為。故喇嘛仁波切在《上師瑜伽》後文中寫道:「若具淨相及信敬,萬物無非皆上師,一切皆觀待於己。
此圓滿信心中實已具足本來法界之一切功德。未有污染故,恒常具有對自性上師的無偽誠信、無勤出生對無怙眾生的大慈大悲、真實相信絲毫無欺的因果法則……。有人認為,此時已超越因果,成就者在任運行持中,不必取捨因果等等。但超越因果絕不等同於撥無因果,任運而行絕不是胡作非為。聖者功德的顯現,與凡夫習氣的顯現,即使表面相似,實質卻迥然不同。大平等見解中,固然無有破立取捨、善惡分別,但是又何曾離開過法度與智慧呢?
縱觀釋迦牟尼佛及諸大成就者的一生,可謂盡善盡美,已遠離一切業際顛倒、無明迷亂。凡夫以分別心無法揣摩之處,只能承認是具有密意的。而所謂密意,即智慧之別名。因此,真正的大成就者,對因果正理的信心,是遠超常人的。因為通過智慧的抉擇,已經細緻入微。
以前喇嘛阿秋的根本上師昌根阿瑞仁波切午炊時,若劃了三根火柴還沒能將火燃起,這一天他就不再吃飯了,因為他覺得劃三根火柴已夠浪費了。阿瑞仁波切對一切(藏漢)文字從不踐踏,因為文字是諸佛菩薩智慧與事業的一種顯現,故此阿瑞仁波切縱是日常所用的鈔票,也不隨便亂放。有一次,阿瑞仁波切搬家時,侍者一時找不到捆綁口袋的繩子,便隨手拿了一條舊哈達用上。此哈達是弟子獻予阿瑞仁波切的,又短又細,幾乎就是幾縷破線而己。但當昌根阿瑞發現後,嚴厲呵責侍者:「你覺得這不是一條哈達嗎?它代表別人的一片誠心,你卻隨隨便便把它糟蹋。從今以後你不要再當我的侍者了!」類似的故事很多,正如蓮花生大士所言:「證悟見解廣於虛空,取捨因果細於粉末。」那麼能說成就者不信任因果嗎?
總而言之,從初入佛門直至成就佛果,信心為根本。「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佛陀對信心的讚歎,無以復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