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27 00:35:45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1/27 00:30:58   編輯部 報導

探討的主題是《大方等大集經.虛空藏菩薩品》本性清淨之研究。在論述的架構上,共分成六章:第一章,逐一交代整篇論文的構想及梗概。

第二章,探索本性清淨在不同經典的要義。

第三章,著重在本性清淨「法性」的重點。第一節,對主題虛空印法門的介紹;第二節,論述本性清淨的基本概念與定義:無變異、無分別。前者,無變異帶出「如來」的不生不滅與如來的平等性,後者,勝義無分別中帶出眾生位的如來藏,意即轉虛妄分別識能成自證聖智的如來。並解析前者在經文的不二型態。第三節,論述各種菩薩行的操作,皆等同虛空的情形。

第四章,著重在本性清淨如來藏有成佛的可能性之重點。第一節,以前述無變異、無分別的義理為前導,作日常生活實踐應用的說明;依據虛空印法門,不以自我為中心,可以從觀照廣大無分別的虛空,並著重在無分別的平等法性;第二節,首先,強調一切有情本性清淨如來藏,依於「如來」有「從隱藏的藏識」顯現的可能性,有成佛可能性,故尊重一切有情,不放棄一切有情。其次,回顧對如來藏的界定,得出三項結論:1.用依主釋翻譯「如來藏」在文法上容易誤翻成「如來的胚胎」;2.從多種版本比對出「藏」是「在內」而非胚胎的意思;3.誤將譬喻的胎藏做直接的認定;並對「如來藏」界定為是修行的專門語詞,貫徹的可作不二的實踐。最後,以一切有情如來藏,可顯現出清淨的如來實體,故值得努力不懈的修學。並得出如來藏最重要的寶藏有二個:一為無盡生命無有限制的如來,一為阿賴耶識此「識藏」。前者,以無盡生命可作持續不斷的修煉,後者,每輩子所學的經驗、能力成為種子,可累積成佛的材料。

第五章,著重在虛空藏菩薩無量功德藏莊嚴開展的重點。首先,對虛空藏菩薩是菩薩摩訶薩的界定。其次,論述菩薩行是「求功德資糧無有滿足,求智慧資糧終不廢捨」如同虛空廣大無分別的修學,故成就無法計量功德的大乘虛空藏(寶藏),再將此豐富寶藏資訊累積當作材料,在阿賴耶識做轉依,可以有貫徹通達的智慧,以及全面的身莊嚴與世界莊嚴的顯現與通達。並以《般若經》與《楞伽經》彰顯虛空藏菩薩密嚴世界的特色。最後,第六章結論與展望。
本論文除了希望發揮照明的功能外,並希望在「本性清淨」這個議題上有所創新,除了對如來藏導向更好的界定外,並對其開展有進一步的認識。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6/碩士/研究生:古月湖   

指導教授:蔡耀明 王惠雯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本性清淨之修學義涵.

虛空印法門及釐清概念

虛空印法門

本性清淨與天性、自然、自性、本性清淨心不同

何謂本性清淨

本性清淨字義

本性清淨不變易的意義 

與不生不滅相關連

與平等性相關連

本性清淨無分別的意義

心意識的表現

虛妄分別的意涵

「識」定義

轉虛妄識成如來無分別智

認清「藏識」的虛妄分別

「分別」在法性上不生不滅

「虛妄」法本身是貫徹恆常之真如

遠離「虛妄分別」的四句

認清「如來」無分別智

如來無分別智等同「心量」

如來無分別智超越藏識語言文字的限定

解析經文的不二型態

菩薩行等同虛空的修學

以六波羅蜜的修學為主

以功德智慧的修學為主

以六隨念的修學為主

以諸法平等的修學為主

以無分別的修學為主

以無佛在世時能作佛事及威儀的修學為主

 以本性清淨為根本所開展的修行觀念與作法

本性清淨作為生活準則的依據

破除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

不清淨的知見

不清淨的情緒

非真實的虛妄分別

觀照本性清淨的特性 --依據虛空印法門.依據既有限又無限的的無分別平等法性.依據可無限拓展利益有情的無分別法性

 從本性清淨的道理中強調尊重眾生--有情依於本性清淨可以無限的開展.有情如來藏有成為如來的可能性---回顧對如來藏的界定.導向更好的「如來藏」界定.心意識的認知思惟.如來藏是通達式的成專門語詞.專門語詞賦予不二的實踐

本性清淨如來藏「不二」無礙變化的修學

有情本性清淨如來藏

本性清淨如來藏是構成值得努力修學的理由

有情金剛藏無有任何障礙

虛空藏菩薩無量的功德藏與莊嚴的發展

 虛空藏菩薩具有無量的功德藏

虛空藏菩薩具有的特質--虛空藏菩薩是真實菩薩.虛空藏菩薩的形象. 虛空藏菩薩的聞持法

久劫累積無量功德藏

菩薩行等同虛空所開發出的功德寶藏--大乘寶藏.大乘功德鎧

有情本性清淨如來藏轉成密嚴世界--何謂密嚴世界.密嚴字義.密嚴世界現起的條件.何謂轉依.轉依的條件.轉所依的阿賴耶識,虛空藏菩薩以無量的功德轉成密嚴世界.對照《大般若經》和《楞伽經》趣入密嚴世界的要領.虛空藏菩薩莊嚴的開展

何謂莊嚴

虛空藏菩薩展現身語意的莊嚴 

虛空藏菩薩自在示現

參考文獻
一、經典依據
 
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收錄於大正藏第一冊
 
西天譯經施護譯《大集法門經》收錄於大正藏第一冊
 
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收錄於大正藏第二冊
 
唐.玄奘《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收錄於大正藏第五冊、第七冊
 
唐.不空譯《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八冊
 
西天譯經施護等譯《聖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一百八名真實圓義陀羅尼經》收錄 於大正藏第八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八冊
 
元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八冊
 
西晉.竺法護譯《度世品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冊
 
大周.實叉難陀奉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冊
 
唐. 菩提流志《大寶積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一冊
 
西天譯經臣日稱等《父子合集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一冊
 
西天譯經法護等《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一冊
 
西天譯經法護等《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梁.僧伽婆羅等譯《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二冊
北涼.曇無懺《大方等大集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唐.不空譯《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譯經惟淨等譯《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隋.闍那崛多《虛空孕菩薩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三冊
 
隋.闍那崛多譯《佛說月上女經 》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四冊
 
姚秦.鳩摩羅什《維摩詰所說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四冊
 
梁.月婆首那譯《大乘頂王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四冊
 
姚秦.鳩摩羅什《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五冊
 
唐.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元魏.菩提流支譯《佛說不增不減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元魏.菩提流支譯《深密解脫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元魏.菩提流支譯《佛說法集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唐.玄奘《解深密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唐.不空《大乘密嚴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大周.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唐.不空《大方廣如來藏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方等如來藏經》收錄於大正藏第十六冊
 
唐.不空《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收錄於大正藏第 二十冊
 
唐.善無畏《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收錄於大正藏第二十冊
宋.求那跋摩譯《菩薩善戒經》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冊
 
梁.真諦譯《決定藏論》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冊
 
梁.真諦譯《三無性論》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世親菩薩造 玄奘譯《唯識三十論頌》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護法等菩薩造 玄奘譯《成唯識論》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後魏.勒那摩提譯《究竟一乘寶性論》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無著菩薩造 玄奘譯《攝大乘論》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陳真諦譯 世親釋《攝大乘論釋》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
 
馬鳴菩薩集 日稱等譯《尼乾子問無我義經》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馬鳴菩薩造 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二冊
 
唐.湛然《法華文句記》收錄於大正藏第三十四冊
 
二、研究專書
 
(一)中文著作與譯者
 
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81.
 
林崇安《阿含經的中道與菩提道》,臺北:大千出版社,2000.
 
林朝成 郭朝順 《佛學概論》,臺北:三民出版社,2000.
 
陳英善 《華嚴無盡法界緣起緣起論》,臺北:華嚴學海系列,1996.
 
橫山紘一着 許洋主譯《唯識思想入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
 
蔡耀明《佛學建構的出路》:佛教的定慧之學與如來藏的理路,臺北: 法鼓文化, 2006.
蔡耀明《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南投:正觀出版社,2003.
 
霍韜晦 陳銚鴻翻譯 《佛教哲學》-一個歷史的分析,香港:法住出版社,1999.
 
釋見介《文殊菩薩小百科》,臺北:橡樹林文化.城邦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林光明、林怡馨編譯《梵漢大辭典》,台北:嘉豐出版社,2005.
 
Monier Monier-Williams,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 Etymologically and Philologically Arrang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ognat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southern publication , 1987.
 
《佛光大辭典》電子版(第三版),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3.
 
(二)日文著作
 
飛鷹全隆《虛空藏求聞持法》高野山大學選讀全五卷當中第二卷箴言密教の新開展,2001.
 
三、 學位論文及期刊
 
游祥洲,《漢譯龍樹論典大智度論『十八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5.
 
陳一標 真諦的三性思想-以《轉識論》為中心,東方宗教研究東方宗教研究討論集新4期,國立藝術學院研究中心出版,1994.
 
陳一標,唯識學「虛妄分別」之研究,國際佛學創刊號,1991.
 
林芳敏,《大乘止觀法門》如來藏思想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鄭郁慧著,《究竟一乘寶性論》如來藏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備註 :